赞
踩
目录
Spring boot 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反正就是牛b,他喜欢结交武林各路英雄豪杰,有 MyBatis 、Redis、RabbitMQ、Kafaka、Elasticsearch 等等各路高手,他们喜欢行侠仗义,助人为乐,慢慢的以 Spring boot 为大佬的帮派越来越多,有一天 Spring boot 和兄弟们说,要不我们成立一个门派把,就叫 Spring Cloud 。
大家一呼百应。但是成立的门派后,需要管理啊,所以 Spring Cloud 成立了 Eureka 分舵(服务中心),负责对各个分舵同步门派的大事件,有新成员(提供者)加入门派,也需要到 Eureka 分舵报道,其他分舵(消费者)需要协助,也像 Eureka 分舵请求支援。分舵也培养新分舵,出现了几个职能相同的分舵(服务带集群),Eureka 分舵看到分舵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培养新分舵(服务中心集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 Ribbon 分舵(客户端负载均衡),负责对各个分舵进行高效的沟通。 Spring Cloud 门派名声越来越大,加入的人越来越多,Spring Cloud 开始成立了 Zuul 分舵(网关),负责对新加入的人员进行筛选。
江湖还在,Spring Cloud 门派也越来越强大,到处都是他的传说。
前面说的SOA,英文翻译过来是面向服务。微服务,似乎也是服务,都是对系统进行拆分。因此两者非常容易混淆,但其实却有一些差别:
微服务的特点:
单一职责:微服务中每一个服务都对应唯一的业务能力,做到单一职责
微:微服务的服务拆分粒度很小,例如一个用户管理就可以作为一个服务。每个服务虽小,但“五脏俱全”。
面向服务:面向服务是说每个服务都要对外暴露Rest风格服务接口API。并不关心服务的技术实现,做到与平台和语言无关,也不限定用什么技术实现,只要提供Rest的接口即可。
自治:自治是说服务间互相独立,互不干扰
团队独立: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开发团队,人数不能过多。
技术独立:因为是面向服务,提供Rest接口,使用什么技术没有别人干涉
前后端分离:采用前后端分离开发,提供统一Rest接口,后端不用再为PC、移动段开发不同接口
数据库分离:每个服务都使用自己的数据源
部署独立,服务间虽然有调用,但要做到服务重启不影响其它服务。有利于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组件,可复用,可替换,降低耦合,易维护。
无论是微服务还是SOA,都面临着服务间的远程调用。那么服务间的远程调用方式有哪些呢?
常见的远程调用方式有以下2种:
RPC:Remote Produce Call远程过程调用,类似的还有RMI。自定义数据格式,基于原生TCP通信,速度快,效率高。早期的webservice,现在热门的dubbo,都是RPC的典型代表
Http:http其实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基于TCP,规定了数据传输的格式。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与服务端通信基本都是采用Http协议,也可以用来进行远程服务调用。缺点是消息封装臃肿,优势是对服务的提供和调用方没有任何技术限定,自由灵活,更符合微服务理念。
现在热门的Rest风格,就可以通过http协议来实现。
如果你们公司全部采用Java技术栈,那么使用Dubbo作为微服务架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反,如果公司的技术栈多样化,而且你更青睐Spring家族,那么SpringCloud搭建微服务是不二之选。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会选择SpringCloud套件,因此我们会使用Http方式来实现服务间调用。
既然微服务选择了Http,那么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来实现对请求和响应的处理。不过开源世界已经有很多的http客户端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做这些事情,例如:
HttpClient
OKHttp
URLConnection
接下来,不过这些不同的客户端,API各不相同
Spring提供了一个RestTemplate模板工具类,对基于Http的客户端进行了封装,并且实现了对象与json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非常方便。RestTemplate并没有限定Http的客户端类型,而是进行了抽象,目前常用的3种都有支持:
HttpClient
OkHttp
JDK原生的URLConnection(默认的)
首先在项目中注册一个RestTemplate
对象,可以在启动类位置注册:
- @SpringBootApplication
- public class HttpDemoApplication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SpringApplication.run(Http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
-
- @Bean
-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
-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 }
在测试类中直接@Autowired
注入:
- @RunWith(SpringRunner.class)
- @SpringBootTest(classes = HttpDemoApplication.class)
- public class HttpDemoApplicationTests {
-
- @Autowired
-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 @Test
- public void httpGet() {
- // 调用springboot案例中的rest接口
- User user = this.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localhost/user/1", User.class);
- System.out.println(user);
- }
- }
通过RestTemplate的getForObject()方法,传递url地址及实体类的字节码,RestTemplate会自动发起请求,接收响应,并且帮我们对响应结果进行反序列化。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方式,最终肯定需要技术架构去实施。
微服务的实现方式很多,但是最火的莫过于Spring Cloud了。为什么?
后台硬:作为Spring家族的一员,有整个Spring全家桶靠山,背景十分强大。
技术强:Spring作为Java领域的前辈,可以说是功力深厚。有强力的技术团队支撑,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群众基础好:可以说大多数程序员的成长都伴随着Spring框架,试问:现在有几家公司开发不用Spring?SpringCloud与Spring的各个框架无缝整合,对大家来说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使用方便: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SpringBoot给我们开发带来的便利,而SpringCloud完全支持SpringBoot的开发,用很少的配置就能完成微服务框架的搭建
SpringCloud是Spring旗下的项目之一,官网地址:http://projects.spring.io/spring-cloud/
Spring最擅长的就是集成,把世界上最好的框架拿过来,集成到自己的项目中。
SpringCloud也是一样,它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些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了诸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智能路由,负载均衡,熔断器,控制总线,集群状态等等功能。其主要涉及的组件包括:
Eureka:服务治理组件,包含服务注册中心,服务注册与发现机制的实现。(服务治理,服务注册/发现)
Zuul:网关组件,提供智能路由,访问过滤功能
Ribbon:客户端负载均衡的服务调用组件(客户端负载)
Feign:服务调用,给予Ribbon和Hystrix的声明式服务调用组件 (声明式服务调用)
Hystrix:容错管理组件,实现断路器模式,帮助服务依赖中出现的延迟和为故障提供强大的容错能力。(熔断、断路器,容错)
架构图:
在 jsp 时代,应用前后端耦合,前后端 all in 一台服务器,随着流量的增大,代码数量的增加,单体应用不再适合互联网的发展,微服务顺应提出。
微服务是一种用于构建应用的架构方案。区别于更为传统的单体式方案,将应用拆分成多个核心功能。每个功能都被称为一项服务,可以单独构建和部署,这意味着各项服务在工作(和出现故障)时不会相互影响。
微服务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是SOA架构下的产物,只要系统的架构符合这种思想,就可以说它是微服务。最早由马丁福勒提出。将业务拆解成一个个小形态的服务,这些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都可被独立部署,且都仅关注完成一件任务。
关于设计思想方面有个例子:Spring的IOC是一个思想,并不是具体的实现,在spring的框架中实现了IOC思想是DI!!IOC是控制反转,即通过spring的bean工厂去创建对象,不用人为主动的去new(创建),它是一种设计思想,就是说只要我的代码实现了这种思想,我就可以说我这是IOC。而DI(依赖注入)就是实现过了这中思想,它是一种技术,这俩玩意不能一概而论,但DI干的就是IOC说诉说的事,是IOC的实现。
系统是单体架构,由于业务繁多,项目体量大,每次启动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在之后的维护升级时,任何一个小模块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宕机,所有的功能不可用。这将是灾难性,损失难以估量。
假如我们采用分布式架构后,将系统拆分成很多小服务子系统。每次改动后,只需要启动改动代码所在的子系统。就算那次增量上线后发生问题,只是这个子系统这个模块不可用,瞬时导致整个系统不可用的可能性很小。
在实际上线后,那个子系统并发次数多,调用的次数多,我们可以适量的增加这个子系统的节点数。
每个子系统重复利用率高,这是不是有点“高内聚,低耦合”的味道呢!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