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本文转载自钛媒体
图片来源@Cointelegraph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雨心,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区块链技术又一次让世界陷入疯狂:一张GIF动图拍出超过50万美元,一条推特卖到290万美元,一幅数字画价值4.5亿元人民币……
社交媒体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怎么也能被出售,甚至卖出天价?实际上,影响交易价值的核心不是推文或动图本身,而是代表其所有权的数字代币: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
NFT已经存在了十年之久,但自2021年以来,这一验证数字资产所有权的工具迅速走红,一系列天价交易令人迷惑不已。
3月初,一家区块链公司直播烧毁了英国艺术家班克西创作的一幅讽刺收藏家的画作——《白痴》。这幅画作在烈火中完成了数字化,其电子版本的所有权以NFT形式出售。区块链公司买入实体画作的价格是9.5万美元,电子版最终以4倍价格成交。
3月11日晚,艺术家Beeple的一幅NFT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经过14天的网上竞价,最终以6025万美元落槌,加佣金约6930万美元成交(约4.5亿人民币)。
3月23日,Twitter联合创始人、CEO Jack Dorsey,将第一条推特以NTF形式拍卖,成交价超过290万美元。这条微博仅有5个词、20个字母:“just setting up my twttr”(刚建立我的推特),堪称“一字万金”。
随着热门话题越来越多,“NFT”这个词成为各大科技媒体的报道焦点,人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看起来有点难懂的概念。
不过公共讨论中也不乏质疑和指责的声音:Jack Dorsey发的推特,每个人都能观看转发;数字艺术家Beeple的图片,动动手指就能保存到自己电脑里,花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购买的意义何在?NFT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对于内容产业而言,这是有实际应用前景的技术还是资本炒作起来的泡沫?
本期全媒派将带你一探NFT热潮及其背后技术,NFT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及其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理解NFT描画出的数字未来。
何为NFT?
2007年,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宠物游戏“谜恋猫(Crypto Kitties)”横空出世。在游戏中,用户可以购买、喂养、出售虚拟猫咪。每只小猫都有专属的代码和基因,可以繁殖下一代,完全归用户私人所有。
用来标识每只小猫所有权的代币,后来就被称为“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NFT)”,指通过区块链来记录所有权的数字资产。
图片来源:谜恋猫官网介绍
从字面含义来看,“非同质化”意味着不可互换。我们平时所使用的各种货币,包括纸币、比特币,都是可以分割互换的。比如你花了一块,又挣了一块,总资产并没有变化;NFT则不同,每个NFT都标识着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就像没有两只相同的加密猫。
简言之,NFT就是一种象征所有权和真实性的“数字证书”,永远不会损毁或丢失。它的应用范围取决于人们的想象力。除了图像、音乐等通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一条推文、一个表情包、一件游戏装备等传统意义上没有收藏价值的东西,都能被作为NFT发售。
NFT自身的价值来自于它的专属性,这使得NFT具有验证真实、记录交易的能力。也许每个人都能看到甚至使用数字作品,但只有一个人能够拥有它。
比如,如果你购买了一个NFT支持的动图,它就相当于挂在巴黎博物馆里的莫奈原作,而其他人保存在电脑里的无数个动图副本,只是不值钱的海报印刷品。
“知道自己拥有的作品是世上唯一的,我认为这非常酷。”彩虹猫(Nyan Cat)的作者Torres说。彩虹猫是一个深受网络用户欢迎的卡通形象,在它诞生十周年之际,Torres将彩虹猫重制为gif,其NFT卖出约56万美元的高价。
NFT能吸引众多收藏者撒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性。NFT的兴起离不开加密社区的支持,目前参与竞拍的人中,很多人都从事区块链相关工作,或者是加密技术爱好者。这些人一直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区块链技术,落地更多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与更多传统行业相结合,但收效一直不明显。
这次NFT交易的“出圈”,让相关人员看到了新的可能,许多人都希望通过支持开发者、艺术家和NFT项目,促进区块链整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NFT与加密艺术
NFT走入大众视野,与“区块链+艺术”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区块链与艺术的结合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补充和拓展艺术品交易市场,其二是发展新兴的加密艺术。
数字艺术市场和收藏界对NFT的一部分兴趣,取决于NFT能够为艺术版权和溯源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如何证明作品的真实性,是艺术收藏的一大难题。设想有人偷走了《蒙娜丽莎》原件,并在市场上出售《蒙娜丽莎》复制品,要确认它的真假非常困难,需要请相关的鉴定专家,借助一系列复杂技术。
而NFT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能够解决数字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限和历史追踪问题。创作者将题目、作者、时间戳等元数据上传并记录到区块链上,通过智能合约保留证明,追踪艺术作品的流向。
实体艺术作品能通过“上链”吸引更多潜在的收藏者,数字艺术也能藉由NFT来创新与科技结合的手段和方式,开拓新兴的艺术市场。
阻碍数字艺术成为收藏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数字作品易于复制和保存,用户难以获得实际所有权。“加密艺术(Crypto Art)”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能对作品的所有权进行验证,展示清晰的权属关系,数字作品也可以像实体艺术作品一样具备变现的重要价值:稀缺性。
助推内容产业变革
将目光从数字艺术转向内容创作领域,广告分析平台Double Verify研究发现,内容消费在疫情期间达到顶峰。消费者有了更多空余时间,也有更强的信息需求,每天消费内容的时间平均增加了一倍。
NFT的销售量也呈现出相关性:2020年9月前,NFT的成交量几乎为零;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缓慢上涨。2021年2月至今,NFT出现爆发式增长,成交额已经超过2亿美元。
内容行业的生态一直在更新:互联网上,人人都是产消者,但相应的盈利模式还并不成熟。在数字时代,你做出优质作品,人们就会为它买单吗?这更多只是一种错觉。在以流量为核心指标的结算体系下,优质内容常常“叫好不叫座”。
人们的数字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虚拟消费和投资一度被视为非理性行为,但现在已经为人们接受并习惯。尤其是对于Z世代来说,有时候数字资产甚至比有形资产更具有价值。
NFT的出现,对应了内容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变化。NFT可以让用户与创作者直接建立连接,重构了内容生产者、分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比如长久以来,当你把作品发布到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时,社交媒体可以任意使用你的作品,甚至可以进行编辑、修改和出售。
而借助去中心化的NFT平台,人们可以直接支持创作者。后者始终保留版权,还能从二级市场中抽取版税。借助区块链对作品交易历史的清晰记录,创作者还能从转卖中获得一定的分成。
帮助新闻机构开辟新的收入渠道
从表情包到球星卡,NFT已经初步展现强大的变现能力。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这固然振奋人心,但也招致了疑虑:很多天价拍卖的NFT作品,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似乎并没有多高的价值。
但NFT也已经进入了主流新闻业的视野:美联社是第一家出售NFT作品的新闻机构,作品是一幅两位宇航员从外太空观看美国大选结果的艺术插画;由尼曼新闻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Zachary Seward和《华尔街日报》的前老板Kevin Delaney共同创立的Quartz,则将一篇关于NFT的文字报道转换成了NFT。
从时效性、显著性等评价维度来看,这两个作品很难称得上优质,但都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美联社的插画卖出18万美元,Quartz的报道卖出1800多美元。
目前来看,也许NFT确实能够帮助新闻机构营利,但它目前并不能解决“让优质内容得到应有经济回报”的问题。
万物皆可“NFT化”
目前来看,NFT的应用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当区块链技术成为基础设施,NFT将展现出它的独特价值: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数字化编码,包括在传统市场中难以交易的事物。
因此,NFT可能会全面颠覆传统意义的数字生产,包括艺术、游戏、体育等多个领域。未来,NFT在现实和虚拟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如游戏、娱乐、票务、身份和资产证明等。
随着围绕NFT的数字体验的逐渐完善,NFT的效用也将提高。有朝一日,每个互联网社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微观经济,包括NFT和其他用户可以使用、拥有和收集的代币。
风口还是泡沫?
在股市整体形势惨淡的背景下,加密数字资产交易市场继续火爆。比特币升到了高价,NFT概念股也一路上涨,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个市场的信心。然而,就像2017年市值翻了三倍的比特币一样,NFT的兴起也伴随着大量泡沫。就连《每一天:前5000天》的作者Beeple也表示,NFT市场的泡沫化太严重了。
目前,NFT市场借助名人效应赚足了眼球,但在热闹的场面背后,这其实仍是一个较为小众的领域。在NFT交易平台上,大多数作品都无人问津。
有些人购买NFT,仅仅是作为炫耀或营销的资本;有些投机者高价购买NFT艺术品,只是为了未来能够“转卖给更大的傻瓜”。NFT通常只有基本的使用权,“唯一所有权”更多是象征性的,在实际使用和流通中的价值还不甚明朗。因此,如果每个普通人都想着缴纳点入场费然后在NFT交易平台上卖出个天价作品,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总体而言,NFT目前的热度暴涨,更多是概念炒作和营销,并不是NFT真正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的反映。但NFT描绘的数字未来的确使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新闻业也在其中努力发现自己的机会。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