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本文章直接由xmind文件转换,需要的私我
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
特性
机械特性
电气特性
功能特性
过程特性
数据在通信电路上通常为串行传输
物理层要将主机中并行传输的数据转换为串行传输
连接方式
传输媒体(通信线路)
码元
源系统
源点
发送器
接收器
终点
通信目的为发送数据
信号
交互方式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
只有单向通信只需要一条信道
极限容量
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码间串扰)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数去码元之间的清晰界限
奈氏准则
信噪比
信号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S/N)
香农公式
1948年,信息论创始人香农推导出香农公式
指出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 B * log2(1 + S/N)
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极限传输速率,就一定存在办法实现无差错传输
传输媒体
又称传输介质,传输媒介
引导型传输媒体
沿着固体媒体传播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缆
利用光导纤维传递光脉冲进行通信
允许存在多条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的称为多模光纤
多模光纤只适用于近距离传输
不会产生反射的光纤称为单模光纤
优点
架空明线
非引导型传输媒体
自由空间内传播
无线信道
波段
LF
MF
HF
V
U
S
E
T
短波通信
无线电微波
300MHz300GHz(1m1mm)
主要使用2~40GHz的频率范围
直线传播
主要方式
地面微波接力通信
通过地面众多的接力站和中继站传递数据
优点
缺点
卫星通信
通过卫星传递信息
特点
信道复用
发送端使用复用器,让多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然后接收端使用分用器把合起来传输的数据分别送到相对应的终点
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
(同步)时分复用
统计(异步)时分复用
使用集中器,将数据集中后发送
相对会产生额外数据开销(每个数据段必须携带用户信息)
当所有用户传输超量数据,集中器会崩溃(缓存溢出)
智能集中器
利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波分复用(WDM)
光的频分复用
密集波分复用(DWDM)
码分复用(CDM)
码分多址(CDMA)
用户可同时使用相同频带传输数据
抗干扰能力强
通过提高频带宽度,实现数据的糅合发送
每个站点的码片序列(伪随机码序列)必须不同且相互正交
利用全球GPS系统解决同步问题
相关计算
存在原因
基带调制(编码)
带通调制
使用载波进行调制
频率范围搬移至较高频段
转换为模拟信号
转换后称为带通信号
方法
调幅
调频
调相
正交振幅调制
不归零
归零
曼切斯特编码
差分曼切斯特编码
缺点
速率标准不同
不是同步传输
解决办法
同步光纤网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ADSL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
对现有电话线进行改造,使其承受贷款数字业务
非对称
上行
下行
上行带宽一般远小于下行带宽
传输距离取决于数据率和用户线的线径
基于ADSL的接入网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
ADSL调制解调器(接入端接单元ATU)
我国采用离散多音调(DMT)调制技术
成对使用
电话分离器
电话线
通信模型
可以利用原有用户电话线
第二代改进
变形
对称DSL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
FTTx技术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属于计算机网络底层
信道类型
点对点信道
广播信道
研究问题
同一局域网中,分组如何在主机间传送(不经过路由器转发)
基本问题
以太网MAC层的硬件地址
适配器,转发器,集线器,网桥,以太网交换机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协议<=>规程
功能
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
透明传输
数据中不允许存在与定界符一致的比特编码
解决办法
字节填充(字符填充)
差错检测
比特差错
数据中0变1,1变0
误码率
解决
循环冗余检验(CRC)
帧丢失,帧重复,帧失序
接收端数据链路层接受的帧都没有差错(有差错的不算做接受的帧)
数据链路
由必要的通信协议控制的数据传输和物理链路组成
协议实现
帧
点对点协议PPP
用户计算机和ISP通信时数据链路层所使用的协议
接受帧并进行CRC检验
要求
简单
封装成帧
透明性
多种网络协议
多种类型链路
差错检测
检测连接状态
最大传输单元
网络层地址协商
数据压缩协商
组成
帧格式
字段意义
首部
第一个字段
第二个字段
第三个字段
中间
尾部
前两个字节
最后一个
字节填充
将数据中每一个和标识字段一致的比特转换为其他比特
异步传输
字节填充—RFC1662
0x7E->0x7D,0x5E
0x7D->0x7D,0x5D
编码小于0x20
零比特填充
同步传输
eg:发现连续5个1后,在其后添加一个0,反之一样
补充
PPP协议工作状态
链路初始化
通信结束
LCP(数据链路层)
配置选项(配置请求帧)
最大帧长
鉴别协议
链路另一端的响应
NCP(网络层)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局域网
网络为一个单位所有,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优点
分类
网络拓扑
共享信道
静态划分信道
用户分配到信道后便不会和其它用户产生冲突
eg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
随机接入
受控接入
以太网标准
引入
以太网发送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
帧的最小间隔
在帧发送过后,该帧会保留一段时间,以便重新发送(需要的话)
适配器
无连接通信
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多点接入
载波监听
碰撞检测(基于10Mbps网络,且使用CSMA/CD协议)
边发送边监听
适配器检测信道上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发生碰撞时信道上会出现电压变化幅度增大的现象
发现碰撞后适配器立即停止检测帧发送,之后等待一段时间(长短随机)后再次发送
单程端到端的传播时延(tao)
适配器最多经过两(tao)的时间便可以判断是否发生碰撞
碰撞退避
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
相关计算
最短帧长
强化碰撞
为了保证碰撞的检测和最短帧长的有效性,此种情况下的网络最大连接距离不超过2500米(不符合的需要重新定义最短帧长,以保证碰撞可检测)
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终止的无效帧
补充
对于使用CSMA/CD协议的其他速率网络,需要按照相关计算公式重新获取最短帧长
最短帧长
网络传播速率乘以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
使用该协议时,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
1990年IEEE制定了星形以太网(10BASE-T)的标准(802.3i)
局域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逻辑上依然是总线网结构,不过因为集线器(封装了复杂的电路逻辑)的使用,使得其更加方便
集线器
信道利用率
成功发送一个帧占用信道的时间为T+(tao)
α = (tao)/T
α
趋向0
较大
T
(tao)
信道极限利用率(S)
以太网的MAC层
MAC层硬件地址
别称"物理地址",“MAC地址”
标识系统
适配器
至少可以识别单播帧和广播帧
混杂工作
MAC帧格式
以太网V2
MAC帧格式
第一字段
目的地址
第二字段
源地址
第三字段
类型字段
标志上一层所使用协议类型
0x0800
0x8137
共2字节
第四字段
发送数据(网络层总长度)
第五字段
帧检验序列FCS(CRC检测)
实际传输时,传输媒体会在帧前方添加8个字节的数据
前七个字节
最后一个字节
帧定界符
以太网传输帧不需要帧结束定界符,不需要考虑透明传输
无效MAC帧
补充
IEEE802.3规定MAC帧的第三字段为"长度/类型",当字段值大于0x0600时,与以太网V2的MAC帧无差,小于时,IEEE802.3表示数据长度,若长度不符合为无效帧,并且数据字段必须装入上边的逻辑链路控制的LLC子层的LLC帧
实际传输最大帧长
以太网扩展
集线器(交换机/网桥)的的使用
使所有连接在集线器上的网络可以相互通信
网络上的碰撞域扩大,影响整体的数据传输速度,
互相通信的主机独占传输媒体(集线器),以此实现无碰撞传输数据
自学习能力
虚拟局域网
虚电路服务
数据报服务
又称Kahn-Cerf协议
配套使用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虚拟互联网络
网络的中间设备
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
网络层
网络层以上
tip
数据传输
路由器查找转发表,之后根据查询结果发送数据
分类IP地址
IP地址编址
分类IP地址
A类地址
8bit表示网络号
第一位固定为0
1~127
网络数
主机数
B类地址
16bit表示网络号
前两位固定为10
128.0~191.255
网络数
主机数
C类地址
24bit表示网络号
前三位固定为110
192.0.0~223.255.255
网络数
主机数
D类地址
E类地址
tip
子网的划分
构成超网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ARP
根据IP数据报首部的IP地址映射出物理地址
ARP高速缓存
数据发送
1:MAC帧被"拆包",获取IP数据报中的目的地址
2:路由器通过映射表中的映射关系以及目的IP地址获得物理地址,并将物理地址和IP数据包重新封装成MAC帧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
若路由中的ARP高速缓存中没有映射表(刚入网/刚通电),源主机广播发布ARP请求分组,只有符合信息的主机会理睬该信息并回应,同时双方更新映射表
ARP请求分组
信息包含源主机的IP地址和物理地址,也包括目的主机的IP地址
目的主机回应
映射表更新
IP数据包格式
首部
固定部分
可变部分
格式
IP数据报分组转发流程
默认消息来自路由器
路由表格式
1:若目的主机在直接相连的网络内中存在,则直接交付
2:若目的网络不在直接相连的网络内,则查看路由表,表中若存在目的地址所在的路由地址,则根据表中下一跳地址转发
补充
特定主机路由
默认路由
划分子网
两级IP到三级IP
两级IP
传统的IP地址,即网络号+主机号
特点
三级IP
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
特点
区别,三级IP允许使用人员自己进行在划分,在网络内部形成子网
子网掩码
主要解决到达传统两级IP地址后,数据转发进一步选择路由(子网内)的问题,区分子网号和主机号
补充
使用子网的分组转发
构成超网(无分类编址CDIR)
网络前缀
特点
充分利用子网掩码的优势,进一步利用本就有限的IP地址数,使用子网掩码完成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任务,
IP后方需要注明网络号位数(子网掩码中1的个数)
该方式中可以使用全零或全一的I地址(但不推荐使用)
最长前缀匹配
二叉线索查找路由
处于IP数据报中的数据部分
更高效的转发IP数据报,并提高交付成功的机会
格式
类型
代码
检验和
种类划分(通过类型值区分)
ICMP差错报告报文
3:终点不可达
11:超时
12:参数问题
5:改变路由
ICMP询问报文
8/0:回送请求或回答
13/14:时间戳请求或回答
理想算法
算法正确且完整
算法计算简单
算法可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变化
分组可以根据网络状况不优劣,实时选择’最优’路径
补充
静态路由选择策略
动态路由选择策略
算法具有稳定性
算法公平
算法最佳
分层次路由选择协议
自治系统
内部网关协议(IGP)
自治系统内部使用
域内路由选择
RIP
基于距离向量的选择协议
特点
实现
路由表更新
报文格式
OSPF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
使用链路状态协议
特点
每一个路由器都会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且自治系统内一致
使用洪泛法传递路由消息(只有路由状态改变时使用洪泛法)
补充
可以度量相邻路由器间传递数据的代价
可以对自治系统再划分,形成区域
目的
格式
主干区域
区域
报文格式
外部网关协议(EGP)
域间路由选择
用于实现连接复杂的,结点众多的网络
BGP
每一个自治系统内都要至少有一个’发言人’,用于和相邻的其它系统’发言人’进行相关信息(路由信息)交换
自治系统间连接而成的图形不存环路(防止信息再网络中’绕圈’)
四种报文形式
open报文
update报文
keepalive报文
notification报文
报文格式
一种专用计算机
用于转发分组
路由器结构
构成
路由选择
分组转发
输入端口
输出端口
交换结构
复用
分用
运输层端口
1~1023
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
1024~49151
登记端口号
49152~65535
客户端使用端口号
UDP用户数据报
特点
不需要实现建立连接
尽最大努力交付
面向报文
没有拥塞控制
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式通信
UDP首部开销小
UDP首部格式
TCP报文段
提供可靠传输
TCP概述
特点
字节为单位传输
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
每条TCP连接只能拥有两个端点
TCP提供可靠交付服务
TCP使用双工通信
面向字节流
TCP连接
TCP连接两端的端口称为套接字
套接字’socket’
TCP报文首部
可靠传输(ARQ)
理想传输
停止等待协议
发送方每发送一个分组便停止,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只有接收方确认后才发送下一个分组
超时重传
补充
确认丢失
接收方发送的确认信号丢失
确认超时
信道利用率
TD
RTT
TA
利用率
TCP可靠传输实现(相关定义不考虑SACK的情况)
连续ARQ协议
发送方
发送窗口
接收窗口
接收方
发送窗口
接收窗口
窗口(补充)
暂不考虑发送方接收窗口和接收方发送窗口的相关情况
发送窗口的收缩
双方接收窗口的大小不仅受接收方窗口剩余容量大小的影响,同时受当时网络状况的影响
相关
发送方
发送窗口
接收窗口
接收方
发送窗口
会将接收窗口剩余容量发送给发送方,以防止不必要的网络资源浪费
接收窗口
缓存
发送缓存
接收缓存
相关缓存包括了所有与连接相关的数据范围
超时重传
当接收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方的字节确认信息后,便默认为接收方未收到相关数据,便重新发送
RTT
报文往返时间
当一个字节数据存在多个确认信号(发送方未及时接收到数据第一次的确认信号(存在并阻塞在网络中),便发送重新发送相关数据,产生两个确认信号)时,会进行相关处理或直接丢弃该字节的RTT值
相关算法
SACK(选择确认)(与TCP中的按序到达要求不符,暂时不列入标准情况)
TCP流量控制
为了防止接收方因发送发送数据发送太快,导致引起因接受方窗口满而产生的数据丢弃(也是拥塞的一种形式,主要体现在点对点的通信内)
接收方会给发送方发送目前接收窗口剩余容量,引导发送方发送数据,当窗口(接收方接收窗口)值变化时,会给发送方发送窗口更新数据,窗口之为0时,接受方不发送数据,等待接收方发送窗口更新数据
TCP传输效率
1
2
3
发送计时机制
糊涂窗口
接收窗口一旦窗口空余,立即给发送方发送窗口更新
缺点
改善
TCP拥塞控制
拥塞
网络资源小于对资源的需求量
产生原因
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控制网络负荷
无拥塞控制的网络会随着网络负载和吞吐量的增加而产生死锁
理想状态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获取拥塞窗口值(接收方接收窗口容量))
慢启动
发送窗口在每次成功发送(接收到对应的确认信息)后,其容量会增加一倍,当数据超时时,将窗口值置为初始值,并重新发送超时数据,以此往复
拥塞避免
阈值
当最大数据长度达到阈值后,数据长度便会停止指数增长,转为线性增长
快恢复
当超时后,阈值转为超时状态值的一半,发送数据长度为初始值
补充
快重传
主动管理队列(AQM)
避免因路由器的尾部丢弃策略(路由器中分组队列满后,处理(不能继续排队则丢弃)后进来的分组)引起的多条TCP连接同时进入慢开始状态,之后又同时进入增加数据传输(该现象成为全局同步)
实现
主要功能
方式
随即早期检测RED
TCP运输连接管理
TCP连接三阶段
运输管理为调节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两个阶段的进行
连接建立
三次’握手’
1:发送方发送连接请求
2:服务器回应请求
3:发送方再次确认
握手分析
连接释放(全双工连接的释放)
释放连接请求方
被请求释放连接方
个人理解
连接释放请求方(A)请求释放连接(发送Fin1的报文(同时记录该报文的序号(seq)和确认号(ack)))后,被释放方(B)接收到后,将自己的发送缓存中数据全部发送后,发送释放连接报文(Fin1(同时记录seq和ack)),此时B的发送缓存区关闭,A接收到B的释放连接报文(Fin1)后,关闭自己的接收缓存区(此发送B的释放连接确认报文(ACK1,同时记录报文序号)),此时关闭己方(A)的接收缓存区,同时将遗留在发送缓存中的,用于确认B发送的释放连接报文收到的最后一个报文发送,此时A的发送缓存彻底关闭,接收缓存继续保留一段时间(用于接收错序到达的报文),自会后关闭(此时该连接中的A端点的发送,接收缓存皆已关闭),B在接收到A最后的确认报文后,其接收缓存关闭(此时该连接的B端发送,接收缓存皆已关闭),
注
TCP连接释放时采用四次’握手’(即双方都请求断开连接且收到对方回应后连接才断开)
TCP的有限状态机
电信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因特网
互联网
网络的网络
由数量极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
覆盖全球
连通性
共享
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组成
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结点的链路组成
节点
发展
阶段一
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连网发展
1969年
1983年,TCP/IP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
1990年,ARPANET关闭
internet
Internet
阶段二
三级结构的互连网
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建造计算机网络(NSFNET)
NSFNET组成
阶段三
多层次的ISP结构的互连网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ISP
IXP
www(万维网)
互连网的标准化工作
互连网协会(ISOC)
互连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隶属于IAB)
互联网工程部(IETF)
互联网研究部(IRTF)
互连网正式标准形成经过
互联网草案
建议标准
互联网标准
RFC
互连网的组成
边缘部分
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端系统),部分为用户直接使用,用于通信,资源共享
主机
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机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程序
服务器程序
双方通信建立后,都可以向对方发送和接受数据,
都是计算机中的进程
客户(client)-服务器(server)
对等连接方式
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路由器
交换
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
电路交换
必会经历"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通话过程中,两个用户始终专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
缺点
优点
报文交换
直接将所要传输的数据整体打包发送,通过结点时,查询转发表转发,直至接收方接收
缺点
优点
分组交换
将需要发送的数据分割成特定长度的小块,在每个小块上添加上控制信息(打包),之后每个小块自行寻找最佳"道路"到达接收端,接收端处理后组装
缺点
优点
计算机在我国的发展
1989年11月,第一个共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运行
2004年2月,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CNGI)的主干网(CERNET2)试验网正式开通
规模最大的五大网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分类标准
作用范围
广域网
城域网
局域网
个人区域网
补充
使用者
公用网
专用网
接入网
宽带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速率
带宽
吞吐量
时延
数据从网络的一段发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主机或者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发送开始,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出去结束
计算
传播时延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计算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减小时延
发送,处理,排队
传播
对于高速网络,我们只能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减小发送时延
时延带宽积
计算
若发送方保持管道满负载,在第一个bit到达接收方之前,发送方能够发送的bit数(即传输链路中所能滞留的最大数据量)。
解释
往返时间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D = D1/(1 - U)
D:当前网络时延
D1:网络空闲时时延
U:信道利用率
一般情况,ISP会控制信道利用率在50%以下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分层
早在ARPANET设计时,便提出了分层
可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简单问题,实现简化
1974年,美国公司IBM宣布了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OSI/RM(OSI)
法律上的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整套OSI标准出现
七层协议
失败原因
???该模型将对等层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TCP/IP
四层协议
事实上的标准
表示的是TCP/IP协议族
TCP/IP体系结构
协议的划分与分层
协议明确了所交换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同步问题
协议三要素
语法
语义
同步
本机操作不需要网络协议的支持
分层的优点
各层独立
灵活
结构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
五层协议
应用层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
传输数据:报文
支持协议
运输层(传输层)
两台主机间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协议
TCP
UDP
网络层
任务
在TCP/IP体系中共,网络层使用IP协议
传输数据:IP数据报
互联网中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连接在一起
数据链路层
将网络层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
传输数据
帧
物理层
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实体
协议
服务
服务访问点
服务是解决主机内层间的交互问题,协议是规定不同主机对应层之间的数据交互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