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防火墙是用来隔离内网与外网之间的设备,主要是防止不安全的数据访问内网,防止内网人员访问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站,控制不安全服务等作用。专业的分析,防火墙是位于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实施网络控制之间访问控制的一组组件集合。防火墙的本意是指古代使用木制房屋的时候,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人们将坚硬的石块堆砌再房屋周围作为屏障,这种防护构筑物就被称为防火墙。防火墙通过策略进行控制数据包的进出
防火墙又分为软件防火墙和硬件防火墙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硬件防火墙是物理单元,而软件防火墙则通过应用程序从计算机内部运行。他们有总体相同的使命,但他们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实现该使命,从而分别有各自的优势:
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软件防火墙就是Windows的Wrappers和Linux的netfilter,今天主要介绍Linux的netfilter。
位于Linux内核中的包过滤功能体系
称为Linux防火墙的内核态
我们常把一些管理工具称为软件本身,就比如mysql我们就称为数据库,但是实际上MySQL只是一款数据库的管理工具,实际上的数据库是我们通过CREATE创建的,而在Linux中,防火墙中也有两款常用的管理工具iptables和firewalld,在RHEL7中还有ebtables,在RHEL8中,默认使用的管理工具是firewalld,不过底层调用的命令仍然是iptables
位于/sbin/iptables,用来管理防火墙规则的工具
称为Linux防火墙的用户态
这两种称呼都可以表示Linux防火墙
iptables下载
yum install iptables-service
注意:在使用iptables时,需要关闭并冻结firewalld,因为防火墙工具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systemctl mask firewalld
开启iptables服务
systemctl enable --now iptables.service --开启开机自启
包过滤的工作层次
主要是网络层,针对ip数据包,体现在对包内的ip地址、端口等信息的处理上
规则的作用:对数据包进行过滤或处理
链的作用:容纳各种防火墙规则
链的分类依据:处理数据包的不同时机
INPUT:处理入站数据包,数据包从内核空间流入到用户空间
OUTPUT:处理出站数据包,数据包由用户空间流出到内核空间
FORWARD:处理转发数据包,在内核空间中,从一个网络接口进入,到另一个网络接口去
POSTROUTING:在进行路由选择后处理数据包,即路由后数据包准备离开网络接口前
PREROUTING:在进行路由选择前处理数据包,即数据包刚进入网络接口之后
表的作用:容纳各种规则链
表的划分依据:防火墙规则的作用相似
raw表:确定是否对该数据包进行状态跟踪,存放的链有OUTPUT、RPEROUTING
mangle表:为数据包设置标记 -- 为其他软件所调用,不负责拦截,存放所有默认链
nat表:修改数据包中的源、目标ip地址或端口,存放链OUTPUT、POSTROUTING、PREROUTING,表中存放的数据不经过内核
filter表:确定是否放行该数据包(过滤),存放链INPUT、OUTPUT、PREROUTING,表中的数据将会经过本机内核
raw -> mangle -> nat -> filter
入站:PERROUTING -> INPUT
出站:OUTPUT -> POSTROUTING
转发:PERROUTING -> FORWARD -> POSTROUTING
按规则依次检查,匹配即停止(LOG策略例外),若找不到相匹配的规则,则按该链的默认策略处理
语法构成:iptables -t [表名] 选项 [链名] [条件] [-j 控制类型]
注意:
不指定表名时,默认指filter表
不指定链名时,默认指表内所有链
除非设置链的默认策略,否则必须指定匹配条件
选项、链名、控制类型使用大写字母,其余均为小写
选项 | 含义 |
-t | 指定表的类型,默认filter,必须是四种默认规则表的一种 |
-p | 指定要匹配的数据包协议类型 |
-s | 匹配哪一个/组源地址 |
-d | 匹配哪一个/组目的地址 |
-I大写i | 匹配哪个入网络接口(网卡)的流量 |
-o | 匹配哪个出网络接口(网卡)的流量 |
-l小写L | 列出链中所有的规则,默认所有,也可以在后边跟链的名字 |
-D | 在指定链中删除一个或多个规则,后跟链名 |
-R | 替换修改第几条规则 |
-j | 指定动作,可以是DROP、ACCEPT、REJECT,要求必须大写 |
-N | 创建一个新的链,后跟链的名字 |
-L | 查看表或链 |
-F | 清空表中的所有规则 |
-E | 更改链的名字 |
-P | 更改默认规则 iptables -P INPUT DROP |
-A:在链的末尾追加一条规则
-I(这个是大写的i):在链的开头或指定序号后插入一条规则
不过添加完规则以后,规则只是存放在我们的内存中,关机就没了,我们应该去修改文件
执行命令service iptables save,规则会自动保存到/etc/sysconfig/iptables,用此命令保存的规则开机会自动生效
保存规则:iptables-save > /etc/iptables-script
恢复规则:iptables-restore > /etc/iptables-script
开机自动恢复规则,把恢复命令添加到启动脚本:echo '/sbin/iptables-restore > /etc/iptables-script' >> /etc/rc.d/rv.local
通用匹配
可直接使用,不依赖于其他条件或扩展
包括网络协议、ip地址、网络接口等条件
隐含匹配
要求以特定的协议匹配作为前提
包括端口,TCP标记、ICMP类型等条件
显式匹配
要求以-m扩展模块的形式明确指出类型
包括多端口、MAC地址、ip范围、数据包状态等条件
注意:防火墙策略的匹配是由上至下读取,当上面的规则与下面的规则冲突,第一条规则生效
查看表filter策略
iptables -t filter -L
删除INPUT表中第一条规则
iptables -D INPUT 1
iptables属于静态防火墙,iptables添加规则时,首先需要先把所有规则清空,然后完整加载新的防火墙规则,但是清空重新加载的过程中会对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网络负载大的网络中影响尤为严重
然后firewalld动态防火墙的出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firewalld是当添加一条规则的时候直接对新的规则保存更新,而且支持ipv4和ipv6
相对于传统的防火墙管理工具,firewall又新增了区域的概念。区域就是firewalld预先准备了几套防火墙策略集合(模板),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集合,从而实现防火墙策略之间的快速切换,firwalld默认为public区域,也可以形象的理解为,firewalld制定很多套推荐出装,打不同的玩法用不同的出装,上单是上单的出装,打野是打野的出装,firewalld就是这个支持打野和上单的英雄
区域 | 默认策略 |
block:阻塞区域 | 拒绝流入的流量,除非与流出的流量相关 |
work:工作区域 | 拒绝流入的流量,除非与流出的流量相关 |
home:家庭区域 | 拒绝流入的流量,除非与流出的流量相关 |
public:公共区域 | 不相信任何计算机,只接受策略允许的传入的计算机 |
DMZ:隔离区域 | 也称为非军事区域,,内外网络之间加了一层网络,起到缓冲作用,对于隔离区的流量,之接受策略允许的传入的 |
trusted:信任区域 | 允许所有数据包 |
drop:丢弃区域 | 拒绝流入的流量,除非与流出的流量相关 |
internal:内部区域 | 与home区域一样 |
external:外部区域 | 拒绝流入的流量,除非与流出的流量相关;如果是与ssh相关的流量则允许 |
这九个的区域的配置文件都在/usr/lib/firewalld/zones/目录下或/etc/firewalld中的各自XML文件里
从RHEL7以后,firewalld是默认的防火墙管理工具,拥有命令行界面和图形化界面,命令行工具是firewall-cmd,图形化界面是firewall-config
参数 | 含义 |
--add-service=服务名 | 添加设置默认区域允许该服务的流量规则 |
--add-port=端口号/协议 | 添加设置默认区域允许该端口的流量的规则 |
--permanent | 使策略永久生效 |
--reload | 刷新防火墙规则 |
--remove-service=服务 | 删除设置默认区域允许该服务的流量的规则 |
--remove-port=端口号/协议 | 删除设置默认区域允许该端口的流量的规则 |
--state | 查看防火墙状态 |
--list-all | 列出所有防火墙规则 |
firewall-cmd --direct --get-all-rules:查看高级规则
虽然软件防火墙很方便,也具有硬件防火墙的一些规则,不过,软件防火墙的保护也存在局限性。它们必须安装在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上。当需要更新您的保护措施时,如果任意一个装置未做好接收更新的准备,则必须进行手动更新。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软件防火墙还会消耗关键的计算能力和内存,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和网络安全。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