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躺平”?_学校里的花朵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终究是两种人

学校里的花朵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人终究是两种人

本文转载自 首席商业评论,作者 穆清

互联网上永远不缺乏新的概念。

最近“躺平”这个词就在互联网上异军突起——躺平从家里蹲、佛性、韭菜等网络用语衍生而来,所谓“躺平”,顾名思义就是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由此而生的躺平族,则特指因为社会压力大或者价值得不到体现而消极对待、浑浑噩噩的一类年轻人群。

作为一个群体代称和生活理念,“躺平族”青年正在引发讨论。

“躺平”怎么火的?

“躺平”爆火的导火线,起源于一个网友发的帖子。帖子名叫《躺平即是正义》,内容充斥着“两年多没有工作了,也没什么不对”、“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等“躺平”言论。

该主人公爆料自己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都不干,一个月只用花二三百块钱,没事就去钓鱼、游泳、锻炼。他持有“演员证”,心情好还会去趟横店,人生就是躺躺躺,活得轻松又自在。

帖子发出之后,引来诸多网友羡慕,纷纷表示躺平的人生实在太爽了,要集体躺平。借着这股风潮,更多“躺平”的言论开始刷屏:

“只要我躺得够快,资本就剥削不到我”;

“社会险恶,先躺为敬”;

“躺平是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连股市里的韭菜都说,“只要我们躺平,你就割不到我”。

……

当然,这种放任生活的态度也让很多人看不惯,其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就是其中的代表。李锋亮教授表示“躺平的态度极不负责,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李教授的言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点:“力挺内卷”,他认为“内卷是教育的筛选功能,如果没有内卷,优势家庭子女将轻松碾压弱势家庭,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该言论一出,结果当然可以想象,吐槽一片。而这波引战也让关于“躺平”的争论进一步走高,社会人争相辩论,短视频、微博等一度冲上热搜。

靠躺平对抗内卷

从网上诸多的个案采访,能描摹出“躺平”的轮廓画像:有人受够了大企业的996,抱起了大专专职教师的铁饭碗;有人逃离了职场“假模假式”的人际关系,跑去麦当劳打零工;有人创业失败,躺平在家等待继承家产;有人看清了真实的自己,三次离职后,回到四线城市当咖啡店店员;也有人拒绝升职加薪,找了个养老的差事舒舒坦坦……

事实上,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轻人并非完全是咸鱼心态,也不同于几年前网络上出现的“葛优躺”和“丧文化”,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卷入社会系统给人们设定好的程序,不想在这个快速而拥挤的进程中,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加班、拼业绩等方式实现“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他们选择自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而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辞掉了互联网大厂和央企的职位,选择回到三四线城市做个普通的咖啡店店员,或者外卖骑手,这意味着在对个人时间的支配上,他们重新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和主导权。

 “躺平”其实也未必是多新鲜的概念,从“丧”到“佛系”,瘫软的姿态也在不断翻新。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躺平”于是也被高调祭出,二者抗衡周旋。

年轻人选择躺平,就是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无法改变环境便改变心态”,这种鸡汤式的自我解脱,不用专门教育,年轻人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自然也就学会了。

可以说,“躺平”也算是自我减负,甚至是避免内卷化的途径之一:它选择退出不玩了,维持低欲望的存在。

躺平文化的社会溯源

躺平现象非哪国独有,欧美有尼特族(NEET),日本叫低欲望社会。大体上,一个经济体在达致一个阶段后,就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经济机会选择相对多元,加班加点的边际效益降低,自然会产生一批“扶不上墙”的年轻人。

而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

在欧美,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面临高失业叠加高通胀的经济“滞胀”危机,朋克文化在承受巨大压力的社会底层中迅速兴起壮大,年轻人以简单的音乐结构、非主流的着装和无所顾忌的言语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抗争。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发展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在日本,经历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开始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并逐渐形成了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 “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这几年流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也与这一社会背景有关。

现如今,国内“躺平族”的兴起与这类现状异曲同工,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层面工作和生活上的“内卷”上。另一方面,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人们可以有选择地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或者依靠前期积累安逸度日。

由此,那些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的青年,自然会想到换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躺平”。而与真正付诸行动在身体上躺平的人群相比,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

年轻人“躺平”在传递什么信号

在网络空间上、论坛和朋友圈里,大家对于选择躺平的人生众说纷纭。有人说“躺平是非暴力不合作”,有人说“躺平是青年的集体反抗”,有人说“躺平是青年们偷懒、不负社会责任”,有人说“躺平是青年们从佛系更进一步的进化或者退化”,还有人说“躺平是不道德的,消耗的是纳税人们的资源与力量”,更有人说“躺平是对不起父母与亲朋”……

无论是哪一种,无一不是在对当代青年的“躺平”思维或行为进行价值肯定或者道德指责。却鲜少有人愿意真的花时间精力,去尝试了解这个群体。

近几十年以来,社会在技术、思想的指导下高速发展,那些完成了人生积累的群体占据了发展先机和社会上的较大部分财富与资源,有的行业甚至把财富资源衍生、创造空间也压榨待尽;再加上近些年逆全球化的演绎,外部发展空间紧缺的情况下,青年人们选择“躺平”极多情况也是一种无奈。

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生活并非没有“欲望”,但在高企的社会成本面前,哪怕简单的生活“欲望”,实现起来也难度颇高,高昂的房价、通货膨胀、996甚至007、短缺的教育资源、紧张的医患矛盾…甚至于想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要尽可能地提升生活质量这样简单的生活诉求,都只能在一番较劲之后发现困在原地,于是最终选择了就地“躺平”。

这些年轻人的躺平,实际上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够舒适。相比而言,躺平虽然颓废,但至少相对不累。互联网上不乏讨好年轻人的营销话术,但具体到现实场景,很多“门墙”对年轻人依然存在,这才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

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即便996的加班模式、勾心斗角的职场文化、露骨直白的成功崇拜在舆论层面广受批判,但不得不承认,年轻人一旦选择进入某种职业体系,便很难抗拒大趋势,那些在价值层面被否定的生活模式,又会自然地变成一种选择。

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有多少?这很难统计。但躺平迅速引发共鸣,成为让众多年轻人豁然开朗的“精神归宿”,这本身足以说明年轻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显然,现代社会仍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在社会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生活本身充满乐趣,年轻人心头没有那么多和舆论裹挟相对抗的张力,那么,很多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社会远景,或许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了解法。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小林熬夜学编程/article/detail/32007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