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历时半年,集结了4568名参赛选手、4163支参赛队伍的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已顺利落幕。决赛后,大赛宣传组与各个获奖团队进行了对话。对于大赛,获奖选手们都有什么想说的呢?一起来听“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的二等奖团队的心声吧~
(“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二等奖颁奖现场)
赛况概述
“AI+视觉特征编码”赛道共设置198万奖金,共吸引1924人报名并组成1729支团队参赛,初复赛累计提交13930次。最终,陈卓率领的“名称不重要”研究机构高校联队和朱翔宇率领的“ZOOZOO”企业参赛队成为本赛道的两大二等奖得主,分别抱走30万元奖金。
二等奖团队:名称不重要
团队简介:
“名称不重要”是一支以研究所和高校为背景的国际化联合团队,成员分别来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深圳大学(指导老师王旭)、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指导老师徐龙)、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在特征编码、深度学习领域有丰富的科研、开发经验。
团队成员:
陈卓(队长)、王星星、郑斯霖、廖浩宏、汪维。
团队口号:
Eadem mutata resurgo.
(名称不重要队决赛答辩现场)
本团队的队长陈卓在新加坡工作,为了参加决赛,他专程从新加坡提前回国,经过10天的隔离观察,终于成功加入到决赛的队伍中来。在交谈中发现,他很有自己的技术审美和技术坚持,他们团队的方案设计坚持应用原则,为了能让方案有更大的落地可能,他们团队花了很大的力气,甚至牺牲了一些可以让方案取得更高分的性能,希以期让方案真正能够落地并对产业化、学术方面做一些贡献。
队员王星星是陈卓在新加坡的同事,是队伍中的“老大哥”,在竞赛方面非常有经验,曾在图像识别竞赛ImageNet中获得过优异名次。他虽然没有到场参与决赛,但他与廖浩宏、郑斯霖一起完成了ReID项目,提供了ReID部分的技术细节以及技术走向等方面的方法和建议。除了队长陈卓,“名称不重要”团队的其他成员之前从未接触过“视觉特征编码”方向,关于这个赛题基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的。
你们觉得在打比赛中什么最重要?
陈卓:我们五个人,分工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怎么组织好他们的工作是更重要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每一个提交有什么样的意义,应该要试出来什么样的结果。
廖浩宏: 我觉得我参加比赛主要是来学习的,跟着陈卓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制定方案、想解题idea,去思考方案如何实现,这些都是我们科研路上要学习的东西。
郑斯霖:我觉得是在有效的时间里,慢慢了解一个不太熟悉的技术,然后进行应用实现,这个过程非常有挑战性,也很有意义。
汪维:我觉得参加比赛重要的是学习。之前对赛题相关知识不太了解,或者可能只是在理论上面看过一些方法,但是自己动手去实现,过程还是有点困难的,所以能够通过比赛去经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
你们团队都是来自高校和研究所的,感觉有些偏学术或研究,跟实操相比有什么不同?
汪维:平时做研究,不涉及到实践,搭建想法的时候可能多是比较理想化的东西,也可能只是想到一个点。但实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码率、时间限制等等,会更全面、更多维。
团队是如何组成的?
陈卓:我最开始是从网上看到这个大赛的,当时正好工作不是特别忙,加上大赛的奖励诱惑,就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但我身边没有合适的朋友可以一起组队,我平时在国外工作,身边没有合适的朋友一起参赛。这次想找一些国内的朋友组队参赛,先是找到了他们的指导老师,他们老师又把他们推荐给了我一起参赛。通过复赛和初赛的磨合,觉得大家能力都还不错。但决赛前一天入驻酒店的时候,我们才是第一次网友见面。
跟国内的人工智能环境比起来,国外这方面的知识会帮到你们多少?
陈卓:其实知识是无国界的,学术相关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但我觉得,国内对AI的态度可能更友好一些,不像国外有很多政策限制,国内的氛围对我们开展研究和AI应用都很好。
在这次比赛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陈卓:的确有很多困难,但是大多数我们都克服了,最大的困难就是代码没写完。当时有个新的想法,数学推导都已经做完了,如果能实现,我相信我们的分数一定会再涨一些的。但是因为决赛电脑环境有限,我们四个人只有一台电脑,我们也没有事先把代码上传到测试机上,所以最后没有输入完代码。其实,这个大赛氛围很容易激发大家想到一些新点子,但因为输入设备的问题没有时间去实现。
对大赛的建议?
陈卓:在设备环境上,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电脑设备去支持选手完成更多工作,测试环境也希望可以改善一下。在人文方面,比赛期间团队之间的交流机会不多,每个团队都在闷头自己打自己的竞赛。参加决赛的都是同领域中的佼佼者,如果以后能组织决赛选手参与一些联谊活动,应该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技术的机会。
二等奖团队:ZOOZOO
团队简介:
团队两名成员现均在美团工作,相关工作方向为人脸识别。队长朱翔宇2016年硕士毕业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队员邱迪2018年硕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
团队成员:
朱翔宇(队长)、邱迪。
团队口号:
每天前进一小步,日积月累一大步。
(ZOOZOO队决赛答辩现场)
听说决赛特别卷,很多团队都是24小时补位,你们最晚奋战到几点?对此你们有什么感受?
朱翔宇:我们两个人主要根据赛题的任务拆解,按技术方向分为两个部分,各司其职。考虑到熬夜容易出错,因此没有轮岗,晚上12点左右会回去休息,最后一天晚上到凌晨4点才回去,睡了4小时又回来继续,对精力和体力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作为从业人员,参加技术大赛对自己的实际工作有什么帮助?
朱翔宇:作为算法工程师,业务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块,但是技术打磨和不断迭代更新也是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参与大赛提高技术水平,也能更好地处理业务工作。另一方面,作为技术人员,个人影响力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比赛建立个人影响力,对职业生涯是有好处的。
本次比赛中最大的困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朱翔宇:最困难的是赛题本身采用的线上评测机制,在复赛刚刚推出线上评测时,大部分选手都因为内存显存的问题无法提交成功。另外在决赛紧张的几天时间里,线上评测会占用若干小时,导致提交结果后需要若干个小时才能获得反馈,这对在决赛的有限时间内进行快速迭代很不利。最大的收获是拓宽了知识面,赛题中有比较陌生的部分嘛,所以我们查询了大量资料,包括图像压缩、特征工程等其他领域都有涉及。
对大赛有什么建议?
朱翔宇:疫情原因外加时间紧张,因此这次决赛没有太多机会和其他团队进行交流,我们对此感到有些遗憾,希望下次可以增加赛后交流环节。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