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第一集 西方的思想历程
第二集 东方的思想历程
第三集 人机融合智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集 人机交互及融合智能的起源
第五集 深度态势感知
第六集 人机环境复杂系统
第七集 不好的人机交互设计
第八集 人计与机算
第九集 交互设计中的视而不见
哲学里有着一种透视逻辑和穿越洞察,或可弥补当前数理、物理、管理的局限。
真正的智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机械的规定,而是经过了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灵性的渗透,由此带来了理性的计算和感性的算计,并形成一种特有的计算计的操作结构,进而实现对神经、语言、数学、价值、意识、下意识的操作。正如数学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量化计算,更重要的是非量化的思想一样。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得以确认和强化的。人工智能不可能获得人一样的主体性,其行为也不具备实践性。因为主体本质是具有做出选择和行为的自由,实践是有计划和目的的,而人工智能只能够在既定规则的范围内行动,不具备自由意志,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是不可能被完成的。在这个角度上说,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的“奇点”在可遇见的未来并不会出现。
由于物理、数学的不完备性,上述观点是可以理解的。
机智不同与人智,前者是人机交互活动中人赋予机以智能,被动的;后者是人在与机、环境交互中产生出的智能,主动的。
在比较早的时候,如惠勒,已经说过“信息即物质(It from Bit)”,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试说“信息即价值(It from value)”。非理性也许是创立最简单行为规则和智能的源泉。
智能本质是主客观的融合,既包括有机融合,也包括无机融合,是主观以一定方式与客观融合,其目的是适应、学习和协同。
不确定性是由于表征与推理的可变性造成的。其机制背后都隐藏着两个假设:程序可变性和描述可变性。这两者也是造成期望与实际不一致性判断的原因之一。程序可变性表明对前景和行为推导的差异,而描述可变性是对事物的动态非本质表征。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过:“真正的问题永远难以解决,最高的境界实际上就是转换”,或许,智能就是这种转换。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