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经管复习总结_订单赢得标准是表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

订单赢得标准是表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

经管复习总结

第一章 经济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 经济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经济问题与经济学
  •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经济 资源的稀缺性产生了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学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

  •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 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
    • 采用什么生产方法?
    • 生产的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
    • 一个社会既定的生产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管理的基本概念
  • 管理的含义

    管理者在动态环境下通过对组织内部资源及整合的组织外部资源进行有效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和艺术过程

  • 管理的基本职能

    • 计划职能:管理者对组织的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式做出选择和具体安排的活动过程
    • 组织职能:管理者根据计划制定的目标,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力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 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 控制职能:管理者运用事先确定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寻找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的过程
  • 管理者角色与管理技能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题,一般由拥有一定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管理实践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 基层管理者:管理那些涉及到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一线工人
    • 中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制定具体的计划,以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绩,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
    • 高层管理者:层级最高的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

    管理者扮演的角色:

    • 管理一个组织
    • 管理其他管理者
    • 管理员工和工作

    也可以分为:

    • 人际角色
    • 信息角色
    • 决策角色

    管理者技能

    • 概念技能:管理者对复杂情况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包括理解事物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 人际技能:交流、说服、管理冲突、激励、指导、谈判和领导的技能,帮助管理者指挥协调他人的工作
    • 技术技能:管理者通过掌握或熟知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这些技能可以有效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第二节 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现代经济学说的启蒙与发展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古典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科学抽象法、经验归纳法、劳动价值学说)->新古典主义(边际主义革命、均衡价格理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到完全市场经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货币理论分析)->后凯恩斯时代(注重寻找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第三节 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

科学管理时代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工作定额原理、挑选和培养工人、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和执行职能必须分开——管理职能化、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

第二章 微观市场机制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节 市场需求分析

需求及其表达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一种商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有:该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未来价格预期等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各因素视为自变量,需求量是为因变量,得到需求量与各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线性形式是广泛使用的一种需求函数

需求是在各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和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代表一种关系。需求的变动是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曲线的平移

需求量是再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某个数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一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市场需求弹性分析

为了衡量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经济学中引入了需求弹性的概念,包含: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弹性价格=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取绝对值)

    富有弹性(大于1)、缺乏弹性(小于1)、单位弹性(等于1)、完全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为0)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 商品的可替代性: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2. 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用途越广泛,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3. 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大
    4. 商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总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5. 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考察的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销售总收益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不可过低。对于弹性大的商品,征税才能带到预期的效果。

  • 需求的收入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根据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将商品分类:低档品(收入弹性为负值,即该商品的寻求量与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化)、正常品可分为必需品(收入弹性小于1)和奢侈品(收入弹性大于1)

    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反映了消费者购买食物的支出量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恩格尔定律:家庭或国家越富裕,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

    需求量变动=收入变动*收入弹性值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可用来分析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

    若两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二者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若两商品互为互补品,则二者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若两种商品相互独立,则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零。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大小还是从经济上划分不同行业的标志

第三节 市场供给分析

供给及其表达

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影响商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有:商品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的未来价格预期等

把影响商品供给量的各因素视为自变量,商品供给量本身视为因变量,得到供给函数

个体供给是一定是产范围内单个生产者或企业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市场供给是一定市场范围内所有个体供给的总和

供给是各个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一种关系。供给的变动是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量是再确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提供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代表某个数值。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因商品自身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曲线上点的移动

市场供给弹性分析

供给弹性用来衡量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包括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的成本弹性和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

  • 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取绝对值)

    富有弹性(大于1)、缺乏弹性(小于1)、单位弹性(等于1)、完全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为0)

    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1. 产量调整需要的时间
    2. 生产成本随产量的变化情况
    3. 商品生产周期长短
  • 供给的成本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生产的成本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应量变化的百分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成本弹性一般为负值

  • 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交叉弹性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节 市场均衡与政府政策

市场均衡

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市场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出现商品过剩(超额供给),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出现商品短缺(超额需求)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使需求曲线右移,需求减少使需求曲线左移;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右移,供给减少使供给曲线左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应用市场均衡原理分析政府政策
  1. 价格控制

    • 规定价格上线(规定低于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一般是短缺商品

      积极作用:保持社会安定;保证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尤其是战争和自然灾害时期。短期面临突发事件时,政府干预常常是必要的。

      消极作用: 传递了不反映市场真实供求状况的价格信息。 造成进一步的供给短缺,可能从价格管制变为进一步 的数量管制,如票证配给、定量供应,造成长时间的 排队购物、商品搭配、黑市交易、变相收费、走后门、 拉关系等本质上“涨价”的社会现象。 商品质量停滞不前,企业缺乏动力,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滋生腐败的可能和机会,影响其他产业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

    • 规定价格下线

      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产业以及国家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比如规定支持价或保护价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安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消极作用: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了失真的价格信息。 难以操作,保护价、支持价定在什么位置上,难以确 定,太低起不到保护作用,太高则增加政府支出。 同时,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不利于被保护者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容易出现强制购买、硬性供给,增加了海关缉私、打私的任务与难度,增加了政府官员和机构滋生腐败的可能和机会

  2. 价格补贴和税收

    税收是对于市场交易的单位商品收取生产者或消费者固定金额的货币。

    价格补贴是对于市场交易的单位商品给予生产者或消费者固定金额的货币。

    税收和价格补贴政策实质是使得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或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发生变化,税收抑制市场经济活动,而补贴则相反

    税收分摊的比例依赖于需求和供给曲线的斜率,当需求曲线斜率大于供给曲线斜率时,供给比需求更有弹性,税收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当供给曲线斜率大于需求曲线斜率时,需求比供给更有弹性,税收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税收负担更多落在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一方身上,同样的,补贴更多地由价格弹性较小的市场一方获得。

第三章 生产决策与市场结构

第一节 生产函数

生产:对多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产品、劳务的行为,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把生产要素投入转换为有形或无形的财富(产出)从而增加价值,并产生效用的过程

市场结构:市场上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相互差异的程度以及新的生产者进入一个市场的难易程度。

要素投入与生产函数

四大生产投入要素:劳动力、资金、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管理)

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投入产出的对应关系称为生产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连续等量的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生产系统而维持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变,那么当这一要素总投入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的投入,其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这个现象称为边际报酬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的直观意义就是:产出函数的切线斜率不断变小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交点,是平均产量的最大点

等产量线与生产要素可替代性

总产量函数是一个高维函数,因此给定某个产量,会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都能达到这一函数值

等产量线:产量相等的生产要素组合形成的曲线,即总产量函数的等高线/等值线

要素的可替代性:增加其中之一的投入而减少其他对应要素投入,可以维持相同的产出

编辑技术替代率:等产量线上的两种生产要素变化量之比

第二节 投入要素最佳组合

等成本线

给定预算 C C C,要素 x x x y y y的购进价格分别为 P x P_x Px P y P_y Py,那么所采购的最大要素量满足预算约束: P x + P y = C P_x + P_y = C Px+Py=C,这就是等成本线

投入要素组合
  1. 成本最小决策

    已知生产函数,生产要素价格,要求以最小成本达到给定目标产量

    方法:找一条等成本线,使之与给定的等产量线相切,切点就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点

  2. 产量最大决策

    给定预算成本,寻找产量最大的要素投入组合

    方法:找一条等产量线,使之与给定预算的等成本线相切,切点就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第三节 成本与利润函数

成本
  • 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对于决策而言,把适宜用来作决策的成本称为相关成本;不适宜用于做决策的成本,称为非相关成本

  • 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在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用于其他用途所丧失的潜在利益

    会计成本是指会计系统的账面成本,反映了生产者在某一时期内所发生的实际费用或者支出

  • 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由于做出某项决策而带来总成本的变化量

    沉没成本:过去发生的费用支出,不是现在或者将来任何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

  • 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总成本

    固定成本:在一定期间和一定生产规模限度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变动成本:随着产量变化而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总成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和

  •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

    短期:至少有一种投入要素不能变化的时期

    长期:所有投入要素量都能改变的时间区间

    短期成本分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长期成本都是变动成本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交点,是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利润函数与生产决策

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之后的剩余

  • 额外产量决策
  • 降价促销决策

第四节 市场结构与生产决策

市场结构

买主和卖主数量的多少、产品之间相互差异的程度以及新的生产者进入战场的难易程度

四类市场结构:

  1. 完全垄断
  2. 完全竞争
  3. 寡头垄断
  4. 垄断竞争

无标题.png

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情况下,产品的价格时市场给定的,企业没有定价权,边际收益就等于产品价格,最优产量满足“变价收益=边际成本”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决策

完全垄断时,市场的价格不再是给定的,因为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产量而控制价格,和完全竞争不同,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对于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的情况,市场上有竞争者,企业并不能完全控制价格,需要使用博弈论等更高级的分析手段

帕累托改进:不损害别人利益的情况下,使某个或某些人利益增加

第四章 宏观经济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述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总体经济行为,以经济社会总体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

  • 总产出
  • 通货膨胀
  • 失业
  • 宏观经济对策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理论上,对一个国家来说,收入必定等于支出,因此GDP既衡量总支出又衡量总收入

GDP的核算方法

GDP核算的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必须去除,防止重复计算;是生产的产品而非出售的产品;是流量而非存量;合算的是市场价值,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大约可降低1%的失业率

统计GDP的方法有:

  • 生产法

    计算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把一段时期内生产服务活动的价值增值加总求和,但该方法不常用

  • 收入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计算GDP

    收入法GDP=工资+租金+净利息+非公司企业收入与公司税前利润+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 支出法

    又称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最终产品法,是我国采用的GDP核算法,它从社会对产品的消费角度出发,把当期用于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加总,作为当期生产的GDP

    支出法GDP=消费C+投资I+净出口NX+政府购买G

其他经济总量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民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强调国民概念
  •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按收入法合算的GDP扣除折旧:NDP=GDP-折旧
  • 国民收入(NI)是生产要素有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得到的报酬,即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 个人收入(PI)=NI-公司的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DPI=PI-个人所得税
经济增长
  • 名义GDP与真实GDP

    •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当期产量*当期价格

    • 真实GDP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准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真实GDP增长率=(当年的真实GDP-前一年的真实GDP)/前一年的真实GDP*100%

第三节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

失业

当一个时期内全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时,经济社会的劳动要素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当社会上存在闲置劳动力时,便意味着有劳动者处在失业状态

失业者必需满足的三个条件: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现在没有工作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全体劳动人口数的百分比,用于衡量失业情况。失业率=(失业人口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因为自身原因不愿接受工作而形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工作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这类失业常常因企业的需求饱和、劳动者个人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它是因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劳资纠纷等)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因此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失业,发生结构性失业时,经济社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居住地点不当,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具有长期性,常起源于劳动的需求方

自然失业是经济社会处于正常情况、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所存在的失业,等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和;周期性失业是由经济周期变化引起的失业,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普遍的失业。只有自然失业没有周期性失业的经济状态,称为充分就业

通货膨胀

当一个经济体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上涨时,就称这个经济系统经历着通货膨胀

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价格称为经济体的价格水平

衡量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价格指数有:

  • 消费物价指数(CPI):固定的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其加群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CPI变化的百分率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率
  • 批发物价指数(WPI):大宗物资批发价格加权平均得到的价格指数,包括原料、中间商品、最终产品和进出口品,但不包括劳务
  •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和真实GDP的比率,反映了一个经济体中生产的所有商品的整体价格水平,并非只涉及消费品或投资品
  • 上证综合指数

通货膨胀的种类:

  • 按照通货膨胀的程度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在10%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在10%到100%之间)和超级通货膨胀(年通胀率超过100%,恶性通货膨胀的月通货膨胀率超过50%)
  • 按照通货膨胀对价格的影响,将其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所有商品的价格以同比例上升)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多数情况下各种商品的价格很难以相同比例上升)
  • 按照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分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

  • 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
  • 需求拉动效应和成本推动效应
  • 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为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相对于它们的潜在水平的波动,这种波动表现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一般持续时间为2-10年,实际上,经济的波动既无规律也难以准确预测

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和扩张两个主要阶段

经济周期的原因:内生经济周期论(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和心理预期理论)、外生经济周期论(政治因素、技术创新等)

第四节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政策构成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收入水平以影响总需求状况,进而达到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就业率目的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和政府债券利息支付。其中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它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计入国民收入;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券利息支付是货币性支出,不计入国民收入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和社会公共支出的需要,以一定方式获得并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和社会产品,主要包括税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无常形、强制性、固定性三个特征)和政府公债(政府对公众的债务)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市场中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支出,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根据其存款量必须缴存于中央银行的最低准备金量)、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

第五章 管理的职能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第一节 计划

计划的作用和类型

计划的正面作用:

  • 计划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纲领——预测变化、降低不确定性
  • 计划是组织协调的前提——指明方向,协调活动
  • 计划是指挥实施的准则——减少浪费,提高效益
  • 计划是控制的依据——设立尺度和标准,以利有效控制

计划的局限和消极作用:

  • 计划可能过于集权和自上而下,由于上层不了解基层情况,使得计划者做出的决策脱离实际,计划不可实现或难以实施
  • 所有计划都建立在对未来的假设之上,这种假设难以确认,有时可能是错误的
  • 计划需要考虑变化

计划的类型:

  • 按计划的广度分类: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 按计划的时间构架分类: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 按计划的明确程度分类: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 按计划的使用频率分类 :一次性计划和持续性计划
  • 按组织职能分类:生产计划、营销计划、财务计划等
  • 按计划内容分类 :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
  • 按组织层次分类:高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和基层管理计划
  • 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由抽象到具体)

第二节 组织

组织的基本概念

组织的两重含义

  • 实体含义:表示由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 职能含义: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资源的配置活动过程

组织的定义:是有目的、由系统、有秩序的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的集体

组织的三要素:明确的目标、由人组成、系统性的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与组织结构形式

组织结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管理层次与跨度、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组织结构:

  • 基本形式:简单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委员会制
  • 现代形式:矩阵制、事业部制、多位立体制、柔性组织和组织创新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战略目标、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组织规模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目标与计划->内部现状->需求分析->补充与调整->招募与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调整

第三节 领导

领导职能概述

领导:通过对人们施加有效影响而使其具有强烈意愿并努力达成组织目标的一种艺术或一种过程

领导职能的三个要素:人、影响和目标

激励

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是领导者激发下属能力的重要方法

几种激励理论: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需求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第四节 控制

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控制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设立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组织活动的开展过程和结果,并根据偏差调整行动或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过程

控制包括:人员控制、财务控制、作业控制、信息控制、绩效控制

控制的类型:

  • 按照控制点处于管理活动进程的阶段划分: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
  • 按控制主体的不同划分:外部控制、自我控制
  • 按照控制信息的性质划分: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 按照不同的控制手段划分:预防性控制、纠正性控制
控制的原则和技术

原则:反映计划的要求、组织适宜、控制关键点、强调例外、控制趋势

控制方法:

  • 预算控制

    是事先预算规定收入与支出标准,然后根据该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部门的活动,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约束,以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步骤:编制预算->执行预算->预算差异分析->分析总结->评价和考核预算控制的绩效

    种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

    预算常用的编制方法: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优点:可为控制组织日常活动提供标准;可为考核、评价实际工作绩效提供依据;可以协调部门间关系以达到部门间的平衡

    缺点:对于难以量化的因素,如企业文化、企业活力等管理,不适合做预算控制;非常具体、缺乏弹性、特别是涉及较长时期的预算可能会过度束缚决策者的行动,使企业经营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需要警惕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的危险;可能会导致个别项目或部门虚报预算

  • 作业控制

    作业控制是针对组织的生产运作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控制。常见的作业控制有:成本控制、采购控制、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

  • 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是根据预定的审计目标和既定的环境条件,按照一定的依据和审计原则审查、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状态,并调整偏差,排除干扰, 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运行在预定范围内且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包括: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两类,亦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种。

第六章 企业与管理

第一节 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类型
  • 按照企业的法律形式分类

    • 独资企业

      非法人型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独资兴资出办,经营所得归企业主个人所有,企业主独享利润,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没有差别,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法人型独资企业:由某单独出资者建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仅需以法人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与企业所有者的私人财产无关

    • 合伙企业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自创建,实行联合经营和控制的企业。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 公司制企业

      公司是制依法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是目前最重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类

      最基本的公司包含股东(公司所有者)、董事会、高层管理者

    • 合作制企业

      一种契约式合营的经济主体,合营各方的持股结构并不一定按照出资比例折算,其利润分配、权利义务、风险承担等也不按出资比例分配,而是通过协商以合同的方式确定

  • 按照企业的自然属性分类

    • 按照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 按照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行业属性分: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安装企业、金融企业、旅游企业、饮食服务企业、信息服务企业等
    • 按照生产资料所有制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等
    • 按企业生产力组织形式分:单一企业、多元企业和企业集团,考虑地域因素,还可分为本土企业和跨国企业等
    • 按企业规模(员工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
    • 按照资本或经营权是否由家族控制: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
    • 个体工商户
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是指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包括三个方面:

  • 企业产权制度:用以界定和保护参与企业的个人和经济组织的财产权
  • 企业组织制度:规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内部分工协调的责任和权利分配关系
  • 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包括:产权制度、法人制度、有限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组成

  •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该制度规定者的所有权和和法人财产权互相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制度保证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
  • 现代企业有限责任制度规定了企业债务的清偿不涉及出资人的其他资产,当时企业需以其全部法人资产承担企业的债务责任。降低了出资人财产风险,利于筹资,促进发展
  •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于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现代企业的整体管理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 产权清晰:企业资产的归属权和营运权明确,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资产的运营权归于企业法人
  • 权责明确:用法律明确界定投资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权、利关系,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和享受股东权益
  • 政企分开:企业职能与政府职能分离,政府负责法律法规和宏观规划,企业按照市场规则独立运行,二者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横向的经济关系
  • 管理科学:在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第七章 生产系统结构与战略

第一节 生产系统结构

生产线布置的基本形式

生产线布置解决的是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问题。

首要目标是使厂房、设备、工作地、物流等的配置及供应达到最佳安排,使物料流动速度最快、费用最小、搬运量最少、搬运时间最短;其次使操作者、管理者获得操作上、安全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类基本布置:

  • 工艺式

    按照生产工艺来布置车间、工段或小组,同种类型的工艺设备集中在一起

    优点:易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比较灵活,能适应不同品种的产品,适合小批量生产

    缺点:搬运路线长,搬运量大;在制品多,管理复杂,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 对象式

    又称产品式布置,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设备集中在一起形成生产线,不同生产线的工艺过程封闭,不用跨其他生产线就能独立产出产品

    优点:物流运输少,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管理

    缺点:产品改变时难以快速变化,不适合多品种小批量

  • 固定式

    在固定位置投入材料、设备、劳动力后,通过生产过程转换就输出成品。一般用于大型设备的制造

生产管理方式与客户定制分离点
  • 生产管理方式

    • 备货型生产

      根据需求预测,生产并储备产品库存,等待顾客购买,称为推式生产

      优点:能瞬间满足顾客需求

      缺点:需要付出库存管理成本;若需求预测不准确,则会造成生产过剩或不足

    • 按订单生产

      拿到顾客订单之后才根据订单需求开始生产,称为拉式生产

      优点:生产的产品一般都能卖出去而不会过剩

      缺点:顾客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若顾客不耐烦等待,则可能失去订单

  • 客户定制分离点

    考虑一个按订单为客户装配产品的生产线,接到顾客订单后,生产线启动装配,因此在装配点下游,即从装配点到成品,企业采用按单生产的拉式生产模式;而在装配点上游,企业须提前储备原材料、零部件而形成库存,以备随时按单装配为成品;所以,在装配点的上游,生产线采取的是备货型的推式生产。推/拉过程的过度点,称为客户定制分离点

第二节 竞争优势与生产战略

产品竞争战略
  • 赢得订单标准

    两类产品特性:

    • 订单资格要素

      订单资格要素是指允许一家企业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筛选标准,一般包括品种、质量、数量、价格、服务、交付

    • 订单赢得要素

      订单赢得要素是指企业的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标准,达到该标准的产品将不仅能使客户满意,而且使用户感到快乐,从而获取其他竞争对手的订单,我们称产品达到了赢得订单标准(OWC)

  • 产品生命周期和OWC决策

    产品从进入市场、市场成长、市场成熟、市场饱和直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称为产品的生命周期(PLC),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并非一成不变,赢得订单标准OWC在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内会变化

产品的通用竞争战略

产品竞争的基本方法,就是在赢得订单要素上取得优势。在长期的企业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产品竞争战略,称为通用竞争战略,包括:

  • 成本领先战略

    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其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达到同行业中最低,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有五种途径实现低成本战略:

    • 简化产品
    • 改进设计
    • 材料节约
    • 人工费用降低
    • 生产创新及自动化
  •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使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明显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夺取竞争优势,核心使取得某种对顾客有价值的独特性

    四种基本途径:

    • 产品差异化
    • 服务差异化
    • 人事差异化
    • 形象差异化
  • 集中化战略

    也成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

    基本方式包括:

    • 产品线集中化
    • 顾客集中化
    • 地区集中化
    • 低占有率集中化

三种竞争战略的关系:低成本和差异化本身就是竞争优势的表现。但集中化只是一种战略形式,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采用的手段或途径,在这种策略下,还必须通过集中攻取某特定市场而获得低成本优势,或因集中而获得别具一格的特点(差异化)从而表现出竞争优势

生产系统的战略性构造

五类基本生产系统:

  • 单件小批型

    主要生产客户定制化的产品,产品种类多,差异大,需求难以预测。

  • 批量流水型

    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产品差异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相比单件小批生产需求更容易预测

  • 工人节拍流水线

    批量比单件小批和批量流水型生产系统更大,物流和产品种类相对比较稳定,生产效率取决于线上工人的人数和团队配合与操作熟练度

  • 机器节拍流水线

    批量进一步加大,物流和产品种类更加稳定,产品种类较少且更标准化,需求更易预测

  • 流程型

    生产标准产品,产品种类在较长的时间内变化不大,需求容易预测

不同类型的生产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没有谁能同时在物流连续性(效率)和应变能力(柔性)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水平

世界级制造

一些高级制造系统,如CIMS、JIT,实现高效率 的同时,还能保持相当的应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结构-功能”悖论,被称为世界级制造系统(WCM)

第八章 产品设计

第二节 跨职能产品开发过程

产品开发方法
  • 循序渐进的产品开发方法

    各环节可能彼此脱节,产品方案多次修改,出现“设计-制造-修改设计-重新制造”的循环,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难以保障。

  • 集成产品开发法

    产品开发相关的各个职能领域的人员同时参与产品开发,各领域同步、协调的进行各自的工作,共同设计出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及所需流程

    产品开发过程并行,同时在设计的上游考虑下游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以及成本和质量等

    多环节共同参与,弥补了循序渐进开发方法各环节相互脱节、产品设计要求相互矛盾的不足

集成开发工具:质量功能展开
  • 质量屋

    构造质量屋的基本过程:获取用户需求、竞争性评价、确定技术特性、确定关系矩阵、确定技术方案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产品设计目标

  • QFD迭代

    将产品特性在不同设计阶段展开(质量功能展开),以“客户需求->产品技术需求->关键零件特性->关键工艺规划->质量控制参数”,形成迭代开发与交互过程

第三节 面向顾客的产品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全部用户体验
  •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认为产品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用户的满意度,产品的设计策略应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本动机和最终目的

  • 全部用户体验

    影响用户对产品评价的因素不光是最终产品,还包括从最初了解产品、到具体研究,到获得产品、 安装使用、服务和更新等全过程对产品的感知, 这称为全部用户体验。用户在任何一个环节中遇到困难,对产品的满意程度都会受到影响。要达到使用户满意的目标应当着眼于用户体验的所有环节,它们最终形成产品的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价值分析和价值工程

产品的顾客价值指的是因使用产品而为顾客带来的利益

产品价值评估首先要评价一个产品是否有顾客价值,其次要考虑产品是否以有效率的途径创造了顾客价值

价值分析/价值工程:分析产品是否融入了顾客所需要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简化产品和业务过程,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同或更好的产品性能。

价值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价值与功能

价值工程则主要用来在产品投产前削减成本。

价值工程把价值定义为功能/成本

产品价值评估方法:典型问题提问法

顾客满意度模型(Kano Model)
  • 基本需求:是顾客认为在设计中必须满足的需求或功能
  • 期望需求:是顾客所期望的超出基本需求的某特殊需求
  • 兴奋需求(品质):此类需求一经满足,即使表现并不完善,也能到来客户满意度的急剧提高,比如用户预料之外的有用功能
顾客参与和体验式产品设计

顾客参与和体验式产品设计,是客户驱动的交互式产品设计,其目标是在缩短开发周期的过程中,系统地分析市场状况、客户需求、客户反馈,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客户参与设计是引导客户在企业生产能力范围内,从企业预先设计的满足客户的各款项、功能和价格需求的选项中进行设计(选择组合)。

基础是产品的模块化。

客户的参与程度:

  • 设计人员控制下的客户参与:客户主要提出产品的参数、款式、材质等选择,详细设计由职业设计人员完成
  • 客户直接参与:与设计人员并行协同工作,客户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

第四节 面向制造与装配的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除了要考虑客户需求,还要考虑制造和装配的方便性和经济性,即符合产品设计的可制造性要求。

可制造性,是设计和生产规划的若干特征或要素的组合,它使所设计的产品不仅符合必须的质量和性能要求,同时也能以最简单经济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来。

  • 面向制造的产品设计(DFM)

    是最直接的考虑产品可制造性的产品设计方法。

    DFM将产品的设计要求与所具有的制造能力相匹配,其主要内容是改进所设计产品的制造工艺性,使所设计的产品能制造,并易于制造。影响产品可制造性的设计生产规划的要素和特征

  • 面向装配的产品设计(DFA)

    通过零部件和装配方法设计减少装配的复杂性,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可制造性的目的

    方法:简化产品设计;设计便于装配的零部件;零部件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设计

    实现定制化关键是模块化

    模块化的优点:既能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又使新产品更容易生产制造,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第九章 生产运作流程设计

第二节 流程型结构与职能型结构

职能视角下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分工完成分配的工作。有较高的资源效率——资源使用是按部门专业化分工的,在资源使用方面,专业而高效。每个单元都有其上一级的职能单元进行管理,工作质量由上级评价,决策也由上级完成。

缺点:为顾客服务的完整流程可能被割裂,完成产品的活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逻辑比较复杂。

流程视角下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流程将一切为顾客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必要活动在整体上建立联系,使被割裂的业务活动集成起来。

通过流程集成减少企业内部不必要的物料和信息的传递时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部门间的协调过程,提高了业务效率。

组织流程化与智能化的综合优化

组织的流程化与职能化分别支持不同的企业效率目标,而这些效率目标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 市场效率:需要建立为不同顾客和市场服务、相互独立的部门,倾向于职能化,不利于协作;
  • 资源效率:要求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倾向于职能化,难以把握企业总体流程目标;
  • 流程效率:要求过程能够很好地实现企业目标,但各职能部门需要协调。
  • 职能型组织:可以实现较高的资源效率;但不同职能间协调工作复杂,流程效率较低
  • 面向流程的组织(聚焦型组织方式):可以实现很高的流程效率;如果生产和服务量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则可能会带来较低的资源效率;以内外客户作为过程的输出接受者,使过程的执行结果及时得到客户检验;跨越职能部门边界,使割裂的业务过程集成 ,减少了不必要的部门间的协调过程和扯皮。
  • 复合型组织:既有职能型结构也有流程型结构;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追求不同的高效率,从而获得整体效率的优化。

第三节 生产运作流程的分类和选择

  • 根据标准化程度及产量的大小分类

    • 单件小批量生产
    • 批量流水型
    • 大量流水型(流水线型)
    • 大规模定制
    • 连续流程型
  • 根据满足需求的方式分类

    • 面向库存生产:备货型生产流程(推式流程)
    • 面向订单生产:按单生产流程(拉式流程)
    • 混合型流程:将面向库存生产和按单生产流程的特点相结合
  • 根据流程在企业创造价值中的作用分类

    • 价值创造流程:程是能够直接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做出贡献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也称基本活动。
    • 支持性流程:是支持价值创造流程顺利进行的流程,不同支持流程之间也需要互相支持

生产运作流程结构的选择:生产运作流程的选择需要与产品的产量和品种相匹配,如果产品的品种和产量与所选择的流程不匹配,通常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生产的经济性。产品-流程矩阵中所描述的流程、产量、品种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生产运作流程选择的基本依据。

第四节 流程的描述、分析与评价

分析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质量、时间、成本、柔性等

流程分析是流程改进和流程再造的基础,包括四个步骤:确定目标流程、绘制流程图、评价流程、改进/再造

流程分析的目标:

  • 理解流程
  • 监控流程
  • 确定重点流程
  • 解决问题

确定流程改进的对象的原则:

  • 流程的重要性

    • 根据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大小对流程排序
    • 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流程排序
    • 根据对实现订单赢得要素的影响排序
  • 流程的绩效

    绩效低下的流程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应作为改进或再造的对象

  • 流程优化的可能性

    范围、费用、人员

流程描述的基本方法:通过流程模型描述流程,可以对流程进行规范化,明确各个过程的权益相关者、理清流程之间的关系;可以找出原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冗余的流程,减少或消除资源冲突等影响流程效率的问题,为流程优化奠定基础

流程存在的问题包括流程冗余、浪费和资源冲突 、流程串行、反复等问题

第五节 流程改进及流程再造

持续改进:

  • 用不懈的努力去发现和消除问题的根源,是精益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
  • 持续改进是通过组织各个层次的全面参与实现的企业过程的不断改进
  • 持续改进战略着重于作业层面
  • 改进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戴明循环(Plan-DoCheck-Action, PDCA)

业务流程再造:

  •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从而显著地改进关键的绩效指标(如成本、质 量、服务、速度)。”
  • 如果不是期待企业彻底的绩效提升,一般不会考虑流程再造,而应该采取小步骤的流程改进。

第十章 库存与生产管理

第一节 库存管理

需求预测

库存计划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由于实际需求并不是稳定的,因此预测的需求一般与最终实际发生的需求有所误差,在进行需求预测时,需要考虑这些误差因素的影响

需求变化的影响因素:

  • 趋势因素:需求总体上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 季节性因素:季节造成波动,夏季空调需求增加,冬季则相反;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周期固定且影响量基本固定
  • 周期因素:和季节性因素比价类似,其区别在于周期因素出现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变化,而其波动量也可能会变化,如经济周期的影响,其周期和影响量并不固定
  • 随机因素: 除了前三类因素之外,所存在的无法辨识的波动

预测方法:

  • 主观预测法:根据人的主观判断给出需求信息,预测者可以是单独的某人,也可以是参与预测的专家团队

  • 客观预测法:是根据历史上的实际需求数据建立预测模型而给出预测结果

    • 时间序列预测
    • 因果预测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

保存成本(持有成本):维持物理存储空间的仓储成本、保险和税费、损坏/腐烂/损耗/陈旧/丢失造成的价值减少、库存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或称为资金成本

订购成本:包括业务洽谈、运输、验收、搬运、分拣等,其中运输费用往往占据主要部分。订购成本主要和订购次数有关系,而与订购量关系不大

缺货惩罚成本:当库存产品缺货时候,会发生缺货惩罚成本:比如为了满足顾客而加急进货, 此时供应商会收取额外费用,这个费用就相当于惩罚成本

经济订货批量EOQ问题的模型

  • 假设:不允许缺货,不考虑订货提前期,产品入库瞬间完成
  • 设单位时间的需求为 D D D,每次订货成本为 A A A,每件产品单位时间保存成本为 C h C_h Ch,若订货量为 Q Q Q,如何确定 Q Q Q的最优值?
  • 由单位时间库存总成本 C ( Q ) = A D / Q = C h Q / 2 C(Q)=AD/Q=C_hQ/2 C(Q)=AD/Q=ChQ/2可得经济订货批量 Q ∗ = s q r t ( 2 A D / C h ) Q*=sqrt(2AD/C_h) Q=sqrt(2AD/Ch) ,代入成本函数可得最低成本为 C ∗ = s q r t ( 2 A D C h ) C*=sqrt(2ADC_h) C=sqrt(2ADCh)

第二节 批量问题与生产计划

启动一次生产,就发生一次生产准备成本,而持有库存又要支付保存成本,因此类似有一个最佳生产量,称为经济生产批量。

批量现象表明: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订购,或生产适当数量的产品,而不是越多越好。

//图1

第三节 MRP和JIT系统

MRP:推式生产计划

MRP将成品需求计划通过产品物料清单(BOM)分解为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或采购计划,然后下达给各生产单位启动生产

产品物料清单,就是以树状分层结构将产品分解为部件、零件直至原材料

//图2

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本思路:从成品主生产计划开始,逆工艺路线,从成品向下逐层分解,直到得到各零部件以及外购原材料的生产和采购计划

若需求波动较大,这种提前生产方式就不太合适:可能生产过剩,也可能发生缺货。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尽量推迟成品的生产,直到 确实已经拿到顾客订单因而彻底敲定了成品需求之后再开始按订单生产。这类系统由拉式生产方式实现

JIT:准时制生产
  • JIT基本概念

    准时制,就是要求产品线各环节将必要的产品(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以必要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正确的时间送往正确的地点

    JIT的生产是等顾客需求到达才开始,因此是需求拉动的生产方式

  • JIT的生产管理方式——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准时制生产系统的基本管理方法。因为JIT是将产品从成品需求端分解,逐层传递到零部件、原材料等上游生产节点而启动生产的,所以其生产指令是从最下游的成品节点向上游节点下达的

    首先,合理布置设备,使零部件在加工过程中有明确固定的路线;其次,合理布置工作地,使在制品(半成品)与零部件存放在工作地旁边,而不是放在仓库;最后,每个工作中心有两个存放地:入口和出口存放地

    搬运看板:在上道工序出口与下道工序入口之间往返运动,指出某批零件的生产者(出口存放号),以及应该搬运到的目的工作地(入口存放号)

    生产看板:规定生产内容,以及规定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在出口存放地的存放点(与下道工序对应)

    看板系统的核心原则就是“看板为王”:无看板,不搬运;无看板,不生产

  • JIT系统的生产批量与看板数量

    当达到理想JIT生产时,生产准备时间可以忽略,对应的生产准备成本也接近于0,此时即可多频次小批量启动生产,达到接近零库存的目标

    对单看板系统,看板数量决定库存量

第十一章 供应链管理

竞争能力发展策略

供应链基本结构

  • 角色:供应商(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商(部件/成品制造装配)、分销商(大宗批发)、零售商(小批进货销售)、顾客
  • 节点关系:跨环节、跨供应链、多角色

供应战略匹配

  • 响应性-生产效率悖论

    生产效率高的供应链,很难实现高响应(如多样化 、创新性、小批量);而高响应的供应链,又很难实现高效率

供应链结构设计

  • 分销网络设计

    “分销”指的是贯穿整个供应链的供-需关系,并不仅仅只对终端顾客的“销售”。

    供应链分销网络,确定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逻辑结构关系

    从成品供货在供应链上所在的位置,可以将分销网络分为三大类结构:

    1. 制造商存货+直送:供货者处于最上游。库存成本较低,但响应时间会稍长
    2. 分销商存货+到户交付:供货者在分销商处。分销商需要持有一定库存
    3. 终端存货+顾客自提:供货者在终端。若零售商存货,就是传统的实体商店销售;若由分销中心送货,则零售商只负责产品需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从(1)到(3),产品距离顾客越来越近,存货点越来越前移。

供应链协调

  • 供应链失调

    企业依靠供应链,可能会产生风险:需方需要产品 时,供方难以及时提供;供方生产出产品时,可能还没有出现需求,造成库存积压。

    供需不能同步,称为供应链失调,原因:各环节的目标不同,造成决策不一致;信息跨环节传递发生延误和扭曲,造成决策失误。

  • 牛鞭效应:客户需求的微小波动,会引起上游制造商、供应商等所获信息的剧烈变化

    牛鞭效应几个主要原因:

    • 信息加工:若当期需求增加,企业会更多预期下期也增加,人为抬高了需求预测值。
    • 配给和短缺博弈:若制造商产能短缺,它会以份额配给方式供货给多个零售商——订的多,得到的多;那么零售商为了获取更多配额,所下订单会比实际预测值更多
    • 大批量效应:固定成本、数量折扣等因素,会导致订购批量增加。
    • 价格恐惧:无法准确预期未来价格——害怕商品在未来会涨价, 导致分销商/零售商在当前大量订货,对制造商扭曲了需求信息
    • 其他原因:缺货恐惧、错误估计反馈信息和提前期、有限理性、促销和提前订购……
  • 供应链协调

    要避免信息扭曲、以及各环节决策目标不一致, 需要设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基本原则:

    • 供应链上各环节应该统一目标,共享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 建立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定价、仓 储、供货、成本和利润分摊等问题上达成长期稳定的协作,设计有效的冲突消解机制

    协调方法:

    • 库存共享:多个零售商共享一个中央仓库(JMI ),各零售商只保存少量库存,大量库存仍然由中央仓库统一储备
    • 供应商管理库存:将零售商处的产品库存决策转交给制造商或供应商直接负责
    • 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CPFR):通过共享业务过程,打破供应链各环节的割裂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协调性。 CPFR进行多企业、跨环节、跨平台的信息集成,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发展阶段

  • 质量检验阶段:按照职能的不同,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以实现有效配合;然后再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事后检验,但在生产过程中没有进行过程控制
  •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使质量管理工作从原来单纯的事后检验发展到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阶段,为后期有效实行质量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合理可靠的依据,把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将质量控制从原来的生产系统扩展到整个产品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同时强调全体员工、全体部门参与质量控制;更适应现代多样化生产对质量管理的要求,使质量管理从局部走向了全面系统的阶段
  • 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由于生产规模及生产模式的多样性,所生产的同一 系列的产品也出现了质量标准的不同,促使许多企业研究质量管理行业内的统一问题,因此制定了各种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工具

种类:检查表/调查表、分层法、排列图/帕累托图、因果图/鱼骨图、直方图、散步图/相关图、控制图

  • 检查表/调查表

    又称为检查表、统计分析表,是利用统计 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原因分析的一种方法

  • 分层法

    数据分层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数据分类整理和汇总,目的是将杂乱的数据归类,使之更能确切反映客观事实

  • 排列图/帕累托图

    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或帕累托图,是寻找主要问题或影响质量主要因素所使用的图

  • 因果图/鱼骨图

    用于寻找质量出问题的原因,常基于头脑风暴法完成。因果图形象地表示了探讨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有条理地逐层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原因-结果 ”、“手段-目标”的关系,使问题的脉络完全显示出来

  • 直方图

    又称频数分布图,是通过对测定或收集来的数据加以分组整理,描绘直方图来判断和预测生产过程质量和不合格品率的一种常用工具

  • 散步图/相关图

    是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分布状态图形。通过分析研究两种因素的数据关系,来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

  • 控制图

    用来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稳定)状态,区分由异常或特殊原因所引起的波动,以对影响该过程的某些因素进行识别、调查并使其处于受控状态

    按照统计量可分为计值控制图和计数控制图

第十三章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概述

  • 项目的特征

    1. 多个干系人/利益相关者
    2. 项目工作相互依赖,无法分割
    3. 资源冲突:统一资源可被不同项目或活动使用
    4. 不确定性:项目本身和所处环境都会变化
  • 项目管理与运作管理的区别

    运作是组织中一类重复持续性的工作,它们内容规范,流程化,制度化,面临的环境相对稳定;而项目管理在某些方面可能恰恰相反。

    //图3

  •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1. 项目整合管理:识别、定义、组合、同意和协调项目管理各种活动
    2. 项目规范管理:定义和控制项目的工作范围,确保项目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目标
    3. 项目时间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工作
    4. 项目成本管理:确保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
    5. 项目质量管理:确保项目需求,包括产品需求得到满足和确认
    6.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与领导项目团队,确保高效的产出
    7. 项目沟通管理:确保项目干系人信息交流及时准确
    8. 项目风险管理:提高项目中积极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降低项目中不利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
    9. 项目采购管理:确保从项目团队外部采购或获取所需产品、服务或成果
    10. 项目干系人管理:确保项目干系人的需求被恰当的考虑到项目目标中

项目管理工具

  • 关键路径法(CPM)

    项目各活动之间的串行、并行等前后逻辑关系,可用网络图的形式来表示。

    通过网络图计算各活动的开始、结束等时间参数可识别其中的关键活动,它们组成关键径路,该关键路径决定了项目周期/总工期(项目总工期并不是项目所有活动时间之和)

    通过关键路径确定项目周期的方法称为关键路径法

    项目工作/活动的7个时间参数:

    1. 最早开始时间/日期(ES):在满足先后关系、资源限制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项目工作/活动可以最早开始的时间点
    2. 最晚完成时间/日期(LF):在满足先后关系、资源限制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 项目工作/活动在保证不延误项目总工期时最晚必须结束的时间点
    3. 工作/活动持续时间(DU):完成某项工作/活动所需的工作时间长度(不包括节假日或其他非工作时段)
    4. 最早完成时间/日期(EF):等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日期加上工作持续时间
    5. 最晚开始时间/日期(LS):等于工作最晚结束时间/日期减去工作持续时间
    6. 总浮动时间(TF):在不延误项目总工期或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某 工作可以推迟的总时间量,等于其最早开始日期与最晚开始日期之间的差值,也称之为总时差
    7. 自由浮动时间(FF):在不延误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日期的前提下,某工作可以推迟的时间量,也称之为自由时差

    紧前活动与紧后活动:如果必须在活动 i 完成之后,活动 j 才能开始, 则称 i 为 j 的紧前活动(简称前活动),反过来, j 为 i 的紧后活动(简称后活动)。

    CPM的运用步骤:

    1. 绘制网络图
    2. SS、FF、SF关系转化为FS时间关系
    3. 正推计算最早时间
    4. 逆推计算最晚时间
    5. 计算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6. 确定关键路径
  • 挣值分析(EVA)

    挣值分析(EVA)是将范围、进度和资源综合起来,进而客观测量项目进展的一种项目绩效管理方法

    EVA基于三种费用:计划值(PV)、挣得值(EV)和实际成本(AC),构造进度和费用上的绩效指标,用来度量项目当前实施情况,并对项目未来结果进行预测

    基本成本指标:

    • 完工预算(BAC)

      在计划阶段对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组成部分、或进度活动进行成本估计,得到的费用预算称为完工预算。所有工作的完工预算成本之和就是整个项目的完工总预算 ,反映了项目/工作的计划价值

    • 计划价值/计划值(PV)

      计划值(PV),是指在某检查点, 按计划应完成的工作所对应的预算成本

    • 实际成本(AC)

      实际成本(AC)是指已完成的工作消耗的实际费用

    • 挣得值(EV)

      挣得值(EV)是指:经过验收且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基于实际完成的比例,按照预算标准折算之后的价值

    进度偏差(SV)衡量项目进度绩效,是挣得值(EV)与计划价值(PV)之差

    进度绩效指数(SPI) 衡量项目进度效率,是挣得值(EV)与计划价值(PV)之比

第十四章 项目经济评价

现金流量图

净现金流 = 利润 + 折旧 (+ 资产类摊销)

将项目各时间点上的现金流按顺序画在图上,就 形成现金流量图

资金时间价值

  • 三类价值

    • 资金在周转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因素而形成的价值差额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
    • 未来时点上的资金折现到现在时点的等额资金价值,称为现在值/现值
    • 与现在值等价的未来某时间点上的资金价值称为将来值
  • 利息计算方式

    资金通过一定时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后的增值部分或投资的收益额称为利息

    利率:一定时间(年、月)所得到的利息与原资金额(本金)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单利&复利

  • 资金等值计算

    资金等值:同一系统中不同时点发生的相关资金,数额不等但价值相等,称为资金等值

    决定资金等值的因素有三个:

    1. 资金的金额大小
    2. 资金金额发生的时间
    3. 利率的大小

    性质:如果两个现金流等值,则它们在任何时间点折算的相应价值必定相等

单项目评价

  • 回收期法

    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产后,以每年取得的净收益,将全部投资回收所需的时间

    当项目的投资回收期n小于/短于基准投资回收期n0,即:n ≤ n0 时,就认为项目是可行的

    优点:简单、清晰;反映投资风险和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性

    缺点:不反映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考虑整个寿命期,仅反映前几年的经济性

    动态投资回收期弥补了静态投资回收期未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

  • 净现值法

    净现值(NPV):不同时间上发生的净现金流量,通过某个规定的利率 i0 统 一折算为第 0 年的现在值,然后求代数和

    规定的利率 i0 称为基准贴现率/基准折现率。基准折现率不是由项目评价者自己确定,而是由国家或行业根据投资政策、经济条件等调整确定,在经济评价的相关国家标准中给出

    净现值反映了项目在整个评价期(寿命期)内的总体盈利水平

    以净现值法判断项目可行性的标准是 N P V ( i ) ≥ 0 NPV(i)≥0 NPV(i)0

  • 内部收益率

    净现值NPV是折现率 i 的函数,那么使NPV恰好等于 0 的折现率就称为内部收益率,或称内部报酬率(IRR)

    设内部收益率为 i*,若i*>i0,则项目可行(i0为基准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IRR 的经济含义

    • IRR是在寿命期末全部恢复资金的利率,是维持净现值不小于 0 所能承受的最大“折现强度”, 反映了项目的资金恢复能力或收益能力
    • IRR 所反映的项目的资金恢复能力完全取决于项目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外部利率无关,因而称为内部收益率。

多项目比较

项目方案比较的最基本思路,就是考察两个项目之间的现金流差异。如果项目寿命期相同,则直接寻找现金流差异;如果项目寿命期不同,则需要使用最小公倍数处理之后,再考察现金流差异

两个方案的现金流量之差的净现值称为投资增额净现值

最小公倍法,或称重复法,是以两个方案服务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期限,并假定这两个方案在这个期限内可以重复实施若干次。实质上就是把寿命期不同的项目转化为寿命期相同的项目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煮酒与君饮/article/detail/929599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