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
本文被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均从网上搜集资料,自行组合并手打。你要我全部自己凭空编,我只能呵呵一笑。我只能说我确实有用心做就是了。
我还以为要写5页,只要四页???!!!那就这样吧。。。
第一部分是对可穿戴式设备的定义以及综述。
可穿戴设备,英文为wearable computer ,在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 可穿戴于身上,外出进行活动的微型电子设备。因为是微型设备,所以存在计算力不足,也制约了所允许的应用的种类。穿戴式电脑对于除了硬件编码逻辑需要更复杂计算支持的应用非常有用。
可穿戴式设备特征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持续性,可穿戴式设备的持续性体现在,可穿戴式设备在计算机和用户之间,保持着相当稳定的持续交流。比如说,一个可穿戴式的智能腕表,它在出厂,被顾客买下,调整好参数后,就一直处于启动状态,持续地接受和传递信息。
它还具有多任务同时执行的能力,你可以一边做你在做的事情呢,一边使用你手中的可穿戴式设备,它更像是你肢体功能的一个扩张,让你拥有了仿佛超人一般的交互能力。
更为广泛的,高度机能化的手机,掌上游戏机,也可以视作是一个可穿戴设备。以个人电脑为理念,可穿戴式设备,或者说是可穿戴式电脑,具有作为一个便携的小型终端,与用户进行直接交互,这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手表型电脑, 小型电脑,随身通信设备,感应设备等等。这些设备的多样化,广泛话的研究在不断的进行和被提出。
对于可穿戴式电脑,必须得提到国际可穿戴计算机研讨会,这是一个以可穿戴式电脑为主题的长期学术会议。
与可穿戴式设备相关的主题有许多,比如移动计算,环境只能,普适计算研究,对于应用到实际问题,还有电源管理,撒撒你热片,软件架构,网络互联等主题。
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式设备,在一些高精尖科技,诸如医疗,科研上,有了相当长度的进步,然而在商业化上,比较成功的可穿戴式设备仍未出现。(手机例外),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可穿戴式设备的商业化,是它没有前景吗?显而易见,并不是。
第二部部分是可穿戴式设备的现状。
影响了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前景的,绝不是它没有任何的研究价值,也绝不是它没有任何的应用可能。它有着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有着无限的商机,但就先阶段来说,它也是一大块带着点肉的鸡肋。因为商业化,商业化生产可穿戴式设备,仍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这也正是研究的热点所在。
那么可穿戴式设备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各个可穿戴式设备的厂家,又在彼此争夺着什么,让我们把眼光放到可穿戴式设备的现状上来看一看吧。
1数据显示: 可穿戴式手表,智能腕表占了可穿戴式设备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的还有比如手环等。很明显,手环规避了显示屏,对电池的要求也更低,属于发展初期的低端产品,做不长久。而智能腕表又难以与传统的机械表竞争,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手表只需要一块。若是受众是文化普及程度较高的年轻人,等到他们成长起来,都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时,市场也是大有可为。然而现在却不一定。
所以,苹果的apple watch,谷歌眼镜,这两个在最初噱头满满的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在推出后也并未在消费者中引领其一股可穿戴式设备的潮流。
2.各大厂家中,三星,LG,索尼都没有特别大的动作。三星的智能腕表还是在13年末发布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小道消息说在开发这个开发那个(医疗监控什么的)。
LG也一样,将智能可穿戴式设备保持在手表和腕带上,并没有突破性的新闻。反而鼓捣起了VR。
三星,则依旧在努力经营自己的Tizen平台。但自从手机爆炸之后,好像也并没有弄出什么大新闻来。
3.在google上,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如果你检索的是中文字,那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13年~14年的相关文章。这时因为apple watch的开发和发布,一股可穿戴式设备的热潮,虽然胎死腹中或者说是早夭了,但还是被小小的带了起来。
可这之后,基本已经没有任何关于可穿戴式设备的新文章被翻译,国内对于此类消息的关注已经逐渐淡去。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像苍蝇一样嗡嗡嗡追逐着热潮而毫无远见的无节操媒体而言,一个看不到市场前进,毫无热度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关注的必要。
这样一个已经失去了关注度的东西,某种意义上和水逆一样,但有那么两个词却一直在火,大数据,物联网。
我觉得可穿戴式设备的前景一定在,只是需要克服的难点还有许多。
第三部分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难点:
智能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与用户最为贴近的设备,往往是随身物品,如同手机一样。当它作为一个小的终端源源不断地从用户手中获取宝贵的数据,解决了小型 cpu,存储和内存的问题,网络互传的问题,将数据收集并传输出去,那么可穿戴设备一定可以成为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扮演一个无比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也会扮演一个生活的辅助者,为用户更多的管控生活。
接下来该进行的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展示,我挑选一些简单的来展示,比如apple watch 或者 ZYPAD,但这都没什么意思。我更倾向于讨论阻碍了可穿戴式设备发展的几个重要难点。
第三部分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瓶颈。
可穿戴式设备,穿在身上才可以发挥出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是难以替代)。那么一个人长时间的使用一个东西,则一定会涉及到电池供电的问题。这是现在所有电子设备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手机好办,弄一块大点的电池,手机大一些重一些,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没人会愿意自己手上挂着一个手机,哪怕是再小再轻便的手机,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使用。
如果说,智能设备要能做到一天至少八小时的不间断使用,那么它一定要有充足的电量补给。而电量不足,制约的就是它所能实现的功能,硬件的性能了。
可以说这样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绝大多数理想中的智能可穿戴式设备都无法被实现。
第二个面临的问题则在于系统的安全性了。
安全性并不说爆炸什么的,当然,虽然可穿戴设备在2013年之后就受到各方关注,大有要起飞的感觉,但基本上,这之后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增长主要都集中在手环以及腕表上了。其他的,比如衣服,眼镜,在这方面取得的突破微乎其微。
而制约着手环的使用的,无疑是安全性,数据的安全性上的顾虑。
使用手环这种无显示屏的设备,无疑规避了电量问题。它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手机的拓展来呗使用着,上面的数据被纪录到用户绑定的手机上。
那一个手环它可以做什么呢?使用手环来计步?不错,但似乎并不亮眼。使用手环来测量血压脉搏,预知身体的细小变化。也一般般吧。
人们所渴望的是什么?一个能做许多酷炫事情的手环,能融入智能生活的手环。一个有钱人买了一套智能家居。通过腕表开门,手挥一挥,甚至是只要走到门前,门就会开。然后家里是自动热好的温水,可口的饭菜。但万一,人们不小心把腕表遗失了呢?万一黑客骇入了本地系统,堂而皇之地开门入室为所欲为呢?
没人愿意将自己的安全寄托在不可靠的系统上,一把钥匙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要让小型智能设备,作为关键的钥匙开启只能生活的大门,需要商家用合格的技术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接下来再说说使人振奋的智能设备的应用前景吧。
它最初被提出时,是有着以下几个应用前景的:
-
行为建模:通过可穿戴式设备收集资料,想想就很激动人心,对于科技领域,尤其是搞笑诺贝尔奖会有非常大的贡献吧。
-
健康中心检测系统:可穿戴设备被应用于医疗的例子其实已经数不胜数了,只是并不具备普及性。
-
服务管理:我们学校也已经用上了指纹打卡,这就是最糟糕的应用之一了吧。
-
电子纺织品: 比如隐身衣。这样应用的报道已经有了。
真是让人激动的前景啊,好高兴啊。。。
-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挑战
智能可穿戴产业的发展最早是从运动手环开始的。短短几年时间,运动手环成为了全球最风靡、最成功的智能硬件,没有之一。时至今日,智能可穿戴产业产生了一些新的格局。在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3550万台,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飙升到了8500万,相比2014年上涨了139%,2015年可穿戴设备引领了科技界的大潮流。
但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不同,当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还远未成熟,还处于初期拓展阶段。传统的软硬件巨头都尚未进入这个领域,眼下占据市场先机的更多是一些创业公司。他们推出的几十款硬件设备,个体外型差别巨大,功能也各有长处。
浅析现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基本可以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几大类:生活健康类、信息资讯类、体感控制类等等,但也有一些产品横跨数项功能领域。如果按照产品外型,则可以分为手表、手环、眼镜、挂件、衣物、鞋子、背包等不同类型。
在中国,可穿戴创业公司为数众多。他们很多都在践行雷军总结出来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产品功能是否太过单一。15年,苹果手表正式开始销售,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其全球市场份额排蹿升到了前三;而微软、三星等各大巨头也凭借其在IT产业的主导地位,不断迭代推出了新的手环和手表产品,丝毫不受市场占有率低的影响。
而这一切都表明: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大幅崛起。那么,在大量的用户需求呼之欲出,技术创新并且产业化已经到了临界点的情势下,全球智能可穿戴产业将如何发展?
我认为有4个领域到了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颠覆的阶段。
1、智能可穿戴的最大金矿在医疗健康领域
谁真正做透了医疗级可穿戴产品,谁将引领可穿戴的未来发展。如何做深做透呢?我认为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将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可穿戴产品扮演家庭医生角色,解决职场人士的健康呵护问题
如今,大量的职场人士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但睡眠质量不好,而且处在“三高”的边缘。怎么解决?有了能抓取、心率、血压等系列数据的可穿戴设备,结合云端大数据和云端深度学习算法就可以通过长期记录的大数据,判断健康趋势,APP会提醒用户并给出锻炼和养护方案。通过可穿戴设备探测心脏数据,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连续加班熬夜导致的猝死悲剧。
其二,可穿戴产品通过数据辅助诊断,降低医生的工作量,缓解医生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通过可穿戴设备能提前获取了身体病情数据,从而向医生提供可作为诊断依据的可靠数据,一般经验的普通医生就可以负责诊断,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远程诊疗。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大大降低医生的工作量,更好地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如同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一样,云端的人工智能医疗分析算法,也将像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去为病人进行辅助诊断服务。
其三,可穿戴产品实现了复杂医疗监控设备向更易用的消费电子的转化,成为了社会化管理老人健康问题、辅助养老的手段。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老年人都是患慢性病居多,平时要防患于未然,突发疾病要得到及时处理,空巢老人这么多,子女都不在身边。怎么解决?这就需要研发给老人7x24小时佩戴的可穿戴设备,不但可以采集医疗数据,而且也可以给子女、医生、社区做及时通知和服务呼叫。老人对于使用传统医疗电子设备有着很高的学习成本,往往用不好乃至最终放弃使用。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工程学水准特别关键,使用步骤简单、免维护也很重要。
那么,为什么这两年没有什么颠覆性的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推出?
综合市场分析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涉及到疾病诊断和预防的可穿戴设备属于医疗器械,在中国要通过CFDA认证,在美国要通过FDA认证,政府管理都非常严格,市场准入门槛高,产品研发投入周期长,技术难度大。
第二点,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智能设备只是工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大数据是支撑,服务是关键,制度和资源是保障。可穿戴公司只有通过提供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及基础人体医疗数据服务,有开放的心态,与第三方整合了大量的医生、诊所及医院资源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合作,才能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医疗服务。这样的整合,无论在国内还是欧美,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让可穿戴产业与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创业者们相互磨合与认知。
2、智能可穿戴设备将让运动智能化、让竞赛装备智能化
虽然运动手环的含金量,难以与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相比。但是在庞大的年轻运动爱好者基数下,市场潜力也相当可观。
球类、骑行、滑雪、健身、高尔夫等各类细分的运动领域在一两年内必然发生变革。用户在运动中希望自己的动作更加标准,希望保护自己不受伤。这就需要在它内部集成更多传感器,更小更轻更薄,成本也极低。因此它非常适合植入到滑雪板、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运动器械中,甚至通过独特的ID功能作为俱乐部会员卡使用。
3、智能可穿戴很快将与服饰融合,它与时尚必然要紧密结合
虽然科技与时尚,这两个世界的语言沟通,就如同火星与地球的对话,一开始就意味着困难重重。
但是,随着鞋服行业、时尚业与科技业的相互融合,智能可穿戴产业的主要产品,将不仅是手环和手表,很有可能就是衣服和鞋子本身。小米向李宁品牌出货100万个“华米智芯”,显示了智能运动跑鞋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成功可能性。
因此,鞋服产业里面,存在着一个细分的市场,将这个市场做到极致,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4、VR技术正在成为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几年里,VR技术将会占领并统治游戏、娱乐体验;不过我们也将会看到更多的全息 AR技术公司的崛起,比如微软HoloLens、Meta和大热的MagicLeap。可穿戴设备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身体内部的健康情况;与此同时,智能全息头盔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的世界,甚至整个宇宙。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智能可穿戴硬件大热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智能硬件在今天发展还不够完善,未来也会面临许多挑战。
挑战一:安全及续航能力的挑战
随着可穿戴设备收集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并逐渐成为全面的数字自我,隐私和数据安全将变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涉及医疗数据的情况下,消费者将要求最高级别的数据安全保护,而随着消费者的消息越来越灵通,这将成为影响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
因此,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都必须有安全保障。第一代联网可穿戴设备大多依靠其所选择连接技术的内在安全协议,比如蓝牙低功耗。最新版本的蓝牙标准(蓝牙4.2)提供更高的安全性,但由于蓝牙设备的数量巨大,安全算法被黑客攻破的风险始终存在。
研究表明,电池续航时间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电池供电式便携产品的第一考虑因素。典型锂聚合物充电电池的容量只有40~100 mAh。在此情况下,要为包含多个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供电几天时间,意味着需要降低系统所有部件的功耗,包括传感器、系统、通信硬件和软件。传感器技术在不断进步并降低功率需求。
挑战二:缺乏足够的软件和服务
业界认为,对原始设备制造商而言,一款设计精良的产品仍不足以创建庞大的规模和培养大量的忠诚用户。特别是,运动与健康型的可穿戴智能设备面临着所有同类设备的普通问。对这些设备而言,只有在用户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时,这些设备才能被广泛地使用。消费者使用这些设备主要就是想看看相应的健康结果,然而这些功能和任务无法通过硬件本身来完成,还需要足够的软件和服务的支持。
挑战三:功能够强大但是设计美感不足
科技公司一味追求技术和功能,却时常忽略了产品的外观和设计。但是,他们却往往乐此不疲地以技术为亮点,向多数不甚关心这些的消费者宣传新产品。
苹果用实践告诉我们,产品的设计和体验才是引领产业和市场风向标的重要因素,产品绝不是单纯的功能罗列,尤其是对于可穿戴设备这种新兴市场更是如此。但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款堪比iPhone之于智能手机的产品出现。事实上,更时尚、更fashion这种理念近来也渐被各大公司所接受,人们起码在清一色方形的智能手表中间看到了更正常更美观的圆形Moto 360.换而言之,尽管科技产品强调的是科技,但用户体验应当永远处于第一位。
挑战四:面对来自智能手机的冲击
尽管智能手机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发展势头推动了包括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内的移动行业的快速变革,但事实上,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坚持却阻碍了他们对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青睐,特别是在智能手表市场,因为这些设备通常会被消费者视为“袖珍型”小智能产品。消费者既然拥有了智能手机,那为何还要再单独购买一款类似功能的设备。
目前来看,市场上的大多数可穿戴智能设备都具有非常相似的技术特征,都需要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来帮助观看和追踪数据。一套原生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帮助可穿戴智能设备来减少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而一个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则将能够在自己的平台上运行应用,并支持更多更广的功能。然而,并非所有的原始设备制造商都能够拥有独特的全新操作系统,而且许多厂商还认为,这种相似的模式对一款智能手表而言,已经足够了。
挑战五:用户体验差
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积极体验。目前而言,健康和运动设备制造商以及医疗专家普遍的担忧就是,消费者对新硬件和软件的最初兴奋状态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驶而逐步淡化,特别是用户发现他们的健康和运动目标未能达到的情况之下。由于缺乏进展,用户可能会感到失望、疏远、甚至是愤怒——人的情感可能会因此让设备制造商失去用户的支持和未来的创收机遇。如果病人无法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取得进展,那么这种状况将会对设备制造商承诺的高质量服务形成打击,而且还会影响设备制造商稳定创收。
就健康和运动情况而言,这一市场仍在寻求最精准和最可靠的方式来测量人的新陈代谢数据,这些数据往往能够从人体的能量消耗状况中获得。找到合适的方法,并赢取用户的信任,将有助于品牌供应商在初期的市场上建立强大的领先地位。这种特别的需求表明,可穿戴智能设备除了需要诸多其他新功能和体验之外,也需要加强软件方面的创新,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诉,存在感不足,正是限制智能手表发展的挑战之一。因此,智能手表在当下的首要任务是,怎样以非高度侵入的方式提供更多增值体验,扮演好“智能手机窗口”的角色,让用户将产品一代一代使用下去。
在可见的将来,可穿戴设备未来不会止步于手机配件的角色。目前,用户已经开始抱怨,越来越大的手机屏幕给生活带来麻烦。眼看大屏手机趋势马上要走到拐点,回归轻巧的新产品势在必行。可穿戴设备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逆袭智能手机,而不是永远作为其附属品。目前苹果公司已经在研发虚拟SIM卡,以解决能够独立使用的智能手表机身笨重的问题。此外,解决智能手表电池续航问题、如何在小表盘上更加顺畅地进行输入,也是目前限制智能手表“独立”的关键所在,亟须跨越式的创新。
归根到底,现今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无论外观和使用方法如何变化,若想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回归一个“功能”的本质。开发新应用,拒绝“同质化”,这样才能体现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才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例如,有报道称,谷歌公司最新研究的手环具有杀死血液中有害物质的能力,能用于治疗癌症、帕金森等重大疾病。如果能顺利实现产业化,将会颠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极限。
总之,如果仅仅是作为智能手机的延伸,智能可穿戴设备或许将永无出头之日。脱离手机而独立发展,开拓具有市场和应用价值的新功能,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最终出路
-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是目前新兴发展的一片领域。这篇论文的论题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挑战,因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大致描述从二十世纪处可穿戴设备出现以来的发展;二是分析可穿戴设备目前发展遇到的一些困难;三是提出自己对可穿戴设备的看法。
可穿戴式设备有多年的发展史,最早的可以说是出现在上世纪初的助听器,但在那个年代,可穿戴设备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为了提高赌博胜率的可穿戴设备。其中具有代表性有两个,一是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Edward Thorp及他的合作者Claude Shannon开发的可穿戴计算机,据他们统计,该设备可为佩戴者带来44%的优势;二是1972年由Keith Taft发明的一款用脚指头操作的可穿戴式计算机George,但可惜这项发明的功效并不尽人意,Keith用它在第一周便输了4000美元。此后的30年间,零星的出现了一些小发明,比如1975年末发布的首款手腕计算器Pulsar、1982年为控制摄影设备而诞生的计算机背包及1987年问世的首款数字助听器。
以上这些可穿戴式设备都因体积大、功能少等种种原因,没有太多实用价值,直到千年之际蓝牙耳机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一僵局。此后实用的可穿戴设备大量涌现。2002年,可穿戴式PC-Xybernaut Poma问世,就是现在MP3的雏形。2003年,世界第一款完全数字化的起搏器Vitatron C-Series现世。2006年,NIKE+IPOD,这款配件可以将运动数据导入到IPOD中。2012年由谷歌发布的谷歌眼镜可谓是备受关注,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辨明方向,还具有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功能。但由于其涉及到侵犯隐私、设备自身漏洞等问题引发大量争议。
总结以上一系列的可穿戴设备可以看出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健身(2)医疗(3)工业和军事(4)娱乐
据调查统计,医疗是可穿戴设备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有专家预测医疗领域至少占可穿戴设备一半的份额。确实,要是一款设备可以随时监控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健康隐患便能随时提醒佩戴者,那么试问哪个人有拒绝的理由呢。
可以肯定的是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就目前来说其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制约,现将目前表现出来的缺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外观上的缺陷。
先举个例子,众所周知,苹果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切始于简洁”,尽管其产品在性能方面不如其他品牌的产品,但是其良好的外观和简约的界面设计给苹果带来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而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受制于材料、技术等原因,外观偏向工程化,体积也比较大,时尚感不强。这样对使用者来说,在舒适度、时尚感的体验上都相对较差。
2.性能上的缺陷。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精度不高,功能也仅限于单一领域。比如最常见的手环,仅仅能用来计步、心跳、睡眠时间等参数,而且其准确性也有待考证。对大众来说,这些数据并没有实际意义,人们更需要的是以人性化的语言表述出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比如睡眠时间是多还是少,而这就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与现有的硬件结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其功能方面的缺陷,人们更偏爱使用手机而非这些华而不实的可穿戴设备。毕竟当代手机的功能已经相当全面,甚至一些性能优良的手机自身就带有计步、测心跳等测试能力,所以配带可穿戴设备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3.续航方面的缺陷。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目前可携带式电子设备的通病。不论是手机、笔记本电脑、随身听还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可穿戴式设备,通常待机时间只有一到两天。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因为需要和手机等智能设备之间通过蓝牙、WiFi等技术传送数据,也会给本来续航就很紧张的智能手机带来更大的挑战。
4.安全隐患。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数据,比如企业的销售数据、个人消费习惯、身份特征等等。这些数据如同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从而推算出一些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但另一方面,倘若我们的设备被黑客入侵,那么他们可能会通过对这些可穿戴设备的操纵,窥视个人隐私甚至于窃取我们的财产。比如小米手环支持的支付宝免密支付、近距离解锁手机等,就会给用户财产带来隐患。从长远来看,可穿戴设备还向着管理汽车及管理智能家居的角色发展,一旦被黑客攻击,用户的人身安全也将得不到保障。
我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目前还处在初生阶段,尽管人们对它还有一些争议,但这种争议是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特别对于可穿戴设备这种颠覆性产业而言,但其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仅对一些基础生命体态特征进行监测并数据化,这是之后所有阶段的基础,包括物联网的价值也是基于这个先决条件进行释放。同样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发展类似,最初从零到一的过程是最缓慢也是最难见到成效的。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可穿戴设备继续发展,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积累后将进入第二阶段-物联网控制中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有大千世界的物体都被戴上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就成了连接人与物之间的纽带。可穿戴设备从围绕人的第一阶段发展为人对万物的控制中心,这也是对目前流行的“物联网”思想的具体实现,是物联网概念在人体的延伸。到时候,不论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还是人们日常的出行、生活、工作,可穿戴设备都将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之后的第三阶段,可以说是可穿戴设备基于人体感官的拓展。比如借助可穿戴设备构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的无障碍交流、构建常人与聋哑人之间的对话以及拓展人体各个感官比如味觉、嗅觉、听觉等的功能。
可以猜想,可穿戴设备的最终形态将是融合或取代人体器官,就像我们在变形金刚里所看到的那样,人类的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升。
相信在可穿戴设备完全成熟后,我们目前的认知观会彻底被颠覆。它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挑战
2016年即将过去,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一下2016年的话,不妨先看一看自己的身上或者周围人的身上,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一部分的人的手腕处有一块智能手表,它可以提供基本的手表所提供的功能,另外它还可以检测你的运动,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
可穿戴设备中的技术背景
近几年频繁现在在人们视线中的可穿戴设备,如Apple Watch、小米手环、谷歌眼镜等,究其根本原因的就是技术的进步。第一点是各种硬件的尺寸不断降低。可穿戴设备也属于计算机行业的一种,也符合“摩尔定律”,所以随着硬件的集成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以极小的面积,来提供充足的运算能力,并且我们还可以使价格不断降低,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记得“谷歌眼镜”刚出来的时候,卖到了1500美元);第二点是各种传感器的研发,使穿戴设备能够真正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我们想像中的可穿戴设备就像是一个人体的器官一样,可以感知人的想法,协助人们完成一些纯靠人力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就像《黑镜》里展示的一种记忆存储芯片一样,可以以自己的眼睛为摄像机,自动的存储看到的所有东西,并可以实时的实现回放。而这所有的实现都要靠传感器,它就像是给设备以感觉,可以自动的感知周围的变化,实现动态的管理;第三点就是算法的优化,如果说传感器是人的感觉器官,硬件是大脑的的话,那么算法便是人的思考能力,算法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设备性能的,甚至会使一款设备失去自己的市场。就拿最熟悉的睡眠监测功能来说,它会自动记录你的睡眠时间,还提供给你深度的睡眠的时间等等一系列的指数,而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固定程式,算法会基于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动态的分析。第四点是时尚元素的加入,这可能跟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每次都会在苹果手机发布后,讨论一下其外观,不得不说,好的外观确实会提高产品的影响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可穿戴设备厂商都会邀请大牌的设计师来进行产品的设计,并将设计作为一大卖点进行宣传。所以随着多种技术的进步使得厂家开始越来越关注起这一领域,并推出自家产品,宣传自家的理念,可穿戴领域正在蓬勃发展。
-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程
真正让大众了解到可穿戴设备的应该是12年谷歌公司推出的“谷歌眼镜”了,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第一款可穿戴设备,如果按照可穿戴设备的定义来看,“蓝牙耳机”应该算是我们熟悉的第一款设备了。另外,90后应该在小学时都应该有过这种经历,不能带计算器进入考场,于是市面上就有了一款拥有计算功能的手表,这应该也算一款穿戴设备,当然这些只是一些低端的设备,跟我们前面所讲到的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主要谈论的对象是智能的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程,我们不会按照时间线来进行推进,只是按照某种影响较大的产品来进行说明。
首先从我们多次提到的“谷歌眼镜”来说起,这款设备实在12年初推出的,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的起点,可以说是首次将科幻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得以部分实现,这是一款非常强大的设备,它将常用的手机功能都是实现在了眼镜上面,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的随时拍照功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黑科技”,可惜它的售价太贵,并没有普及开来。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谷歌眼镜仍然需要借助手机来完成自己的一部分功能。
再有一个就是14年发布的Apple Watch了,这是苹果精心打磨的产品,是以替代智能手机为目标的,苹果公司也为其开发了完善的周边生态,独立的系统,为开发者提供了专门为Apple Watch开发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和强大的功能。我们可以在Apple Watch中下载应用进行使用,前段时间大伙的捉精灵游戏就提供了Apple Watch版本,另外我们可以看到Apple Watch的某些版本可以作为艺术品来进行鉴赏,但从实际的功能需求以及用户体验来看,它所带来的体验并不很友好,还有就是其在发布会中的宣传的一个全新的平台构想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另外,Apple Watch的续航也是一大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每个厂家都想实现自家的穿戴设备独立的运行,不依赖其他的设备(最常见的就是智能手机),但现阶段还是比较难做到。于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出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现阶段我们可以见到的设备基本都主打健康和信息通知。
这个领域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小米了,其联合生态链公司华米公司发布的小米手环,凭借其价格的优势,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二的穿戴设备公司,其主打的功能就是健康,它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上的APP,记录你的运动步数、你的睡眠质量等数据,形成个人的身体健康管理档案,由于没有显示屏,人们总是搞不清楚小米手环到底能干啥,于是在其小米手环2中,加入了oled显示屏,使其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可以看时间、显示手机上的消息提示等,并加入了心率检测仪的功能,进一步的全面观察你的健康情况。这两代产品最大的卖点便是它的续航能力了,普遍可以达到20天左右。另外华米公司还在今年推出了自己的华米手表,其还是主打健康功能,但加入一些日常手机常用的功能,比如支付宝支付等。最值得一提的是其仍拥有良好的续航能力,这也与其功能相对姜丹有关。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华米的发展中看出未来华米手表将不仅仅是一个设备,更要做一个自己的平台,一个类似于Apple Watch的生态圈。
另外一个智能穿戴设备的领域就是传统的衣服上面的创新了。例如Nike就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跑鞋Nile+,还有国内的李宁公司也联合小米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跑鞋,但这都是在现有设备上的扩展,并没有带来产业的实质进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穿戴设备,比如手环销量第一Fitbit,以及三星手表等,但都不具有代表性,在此不再详述。我们可以看到智能穿戴设备目前发展还是主要集中在健康运动领域,且有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可穿戴设备才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3、穿戴设备改变生活,生活选择穿戴设备
穿戴的设备无时无处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水平的进步,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引入,可穿戴的理念进入了更多的新兴科技产品中,在消费电子业它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后可能会更加的广泛。例如 智能手表,以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尝试着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智能手表上,我们可以记录一天的运动轨迹和步数,通过与云端的相互交互来实现数据的上传与分析,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好的生活方式。当然智能手表的作用不仅仅是只有这么一点,它所搭载的系统可以让它实现更多我们渴望的功能。GPS的引入更大程度上使儿童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很多的家长会陷入这样一个矛盾中:是否应该给孩子买手机?在对孩子想要提供的保护措施的同时,我们有担心孩子会对手机游戏及网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可穿戴的智能手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GPS搭配着电话功能,便宜的智能手表又仅仅只需要几百元,这给家长们了巨大希望,既解决了孩子安全的问题也无需担心“手机病”的发生。还有心跳血压监测功能的引入,让老人对自己的身体更加的了解,以防止紧急事态的发生。运动爱好者也少了些许的负担,指南针,气压监测,智能手表也让探险家爱不释手,无数次成为了救命的稻草。智能手表的穿戴设备还有可穿戴项链可穿带手环等等,他们的功能各种各样,但无一例外的都是在为人们能够更好的生活而作着努力。在比如Gopro微型运动相机的普及,它让人们有了更大的动力去户外运动,去记录自己的精彩时刻,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与美好,年迈的时候观看想必更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还有谷歌眼镜,将关注点移动到了眼镜上,使得我们对设备的体验有了更加极致的效果,3D触手可及。
伴随着芯片技术的更进一步发展,系统硬件的数量级已经越来越小,我们也更加有兴趣去对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而去努力,它数据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可穿戴设备我们得到了便捷 健康与快乐,在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穿戴的设备却帮我们实现了,这不正是科技所带来的魅力么?我们不得不承认穿戴设备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使我们去向我们向往的更加健康的方向努力,而人类在不断的探索美好事物的同时,时代选择了穿戴设备的出现也成为了必然。所以说,穿戴设备改变生活,生活选择穿戴设备。
4、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说了那么多穿戴设备的优点,我们又理由相信它的未来是及其灿烂的。硬件厂商的大力投入,我认穿戴设备的发展应该会聚焦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数量级,性能,硬件保护。首先是数量级,芯片的发展已经进入崭新的时期,我之前看到的文章上提到英特尔的CPU已经到了14nm,而台积电则甚至在研发5nm的芯片,更小的芯片意味着同等级更加优秀的运算能力,以及更加小而方便的设备的出现,我们今后或与会拥有更多种类的穿戴设备,类似于耳环戒指之类,这使得我们平时的穿戴就更加方便与简洁。第二点,芯片的性能。正如现在的手机处理器日新月异的发展,枭龙与苹果芯片可谓是突飞猛进,动不动性能就飙升到上一个型号的两倍甚至8核也都进入到了我们的手机中,这就使得我们对其应用在穿戴设备上更加的期待了,芯片的高性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功能与体验,例如Apple Watch就将微信也加入了其中,对于查看消息是很便利的,同时它还可以实现我们目前来说还没实现的功能,与云端的实时同步以及即时拍照,Siri,这些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的穿戴设备上。其次,和大多数手机一样,在未来一定会对穿戴设备的防摔防水等方面更加的注重,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对设备更加的放心而不是小心翼翼的去保护它。最后一点,设备更加人性化。这里的人性化不是指处理数据的逻辑人性化,而是指设备在关注人体的某些物理奖机能的背后,要更多的是对人性以及情感的监测,我们要尝试在人身体的数据发生波动例如脉搏时,做出自己的判断,使用者是否此时处于不安或者暴怒或者是更具平常的运习惯,今天多奔跑了几公里,设备可能会认为可能是使用者的情绪所造成的,在我看来对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健康的关注更应该集中在心理健康而非生理健康,对于现代人更多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竞争等方面,这对于现代社会的研究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而我相信这几点今后一定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目标。
那么发展的希翼有了,可穿戴设备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呢?我从手机的发展中学习到了很多。第一点,性价比,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优秀的穿戴设备都是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例如gopro3000左右,这使得穿戴设备的发展无法大规模普及。若生产厂商无法将造价控制在亲民的价格那么这对穿戴设备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第二点,电池。正如大部分手机需要解决的问题,续航能力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关键,如果人们需要对本来应该提供便捷的穿戴设备每天都要充电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耗电快的话,那么人们对这款产品则不会感兴趣,再加上穿戴设备本来就向着更加小的数量级发展,所以电池的大小就受到约束,所以这就需要厂家对电池的材质更加严格,找到容积更大的材质去使用。第三点,功耗,在第二点的基础上,我们不仅要在电池上面去下功夫,更要去管理功能强大的CPU,所以我们需要对功耗进行控制,这主要体现在硬件的结构与散热上,试想谁愿意自己的穿戴设备一使用就开始大量发热呢?这对以后的穿戴式设备应用在各个部位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毕竟我们不是去买一个暖手宝的。第四点,实时交互性。目前的据大多数穿戴设备实现的是数据记录与上传的工作,而面对一些特殊的情况时无法做出实时处理,例如在小米手环上它只是起到了一个数据记录者的工作,通过将数据上传到手机的特定APP,进行数据分析,这就给用户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之处,每天需要花费时间来将数据上传,我们希望的是它具有实时的数据处理功能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数据记录,它需要做的还有更多。最后一点,正如同在数据与计算机通信中所讲述的局域网的IEE802标准,我们必须给穿戴式设备的介入提供一个标准,试想想当我需要使用谷歌眼镜检查去监视家中的设备情况时,却发现很多的不匹配现象,难道我要去重新换这些东西么?所以,面对这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发展应该是规范的,在行业间制定一个标准,使得所有的设备有遵从这个标准,从而提升设备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5、总结
穿戴设备的发展注定是科技发展长流上的中坚力量,面对物理化学等各类基础学科的发展,科技水平在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让更多的硬件实现成为可能,尽管我们看到现在我们的穿戴设备还有很多的不足与挑战,但是我们却有理由相信它今后会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一定不会少于其他任何的科技产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客观条件的,在如今的手机行业的发展上我看到了以后硬件移植在穿戴设备上的希望,正如当年乔布斯改变世界,我坚信在未来的某天,当硬件的条件愈发的成熟的时候,穿戴式设备会有更加长远的应用,它会在诸如民用 军用以及科学探索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
-
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时常幻想自己能如同电视电影中超能英雄一样拥有强大的能量,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对大多数人来说,“超能”大概只是存在于漫画或影视作品里编剧和作家们大开脑洞的想象,但科技永远都能将不可能的幻想变为现实,而我们要讨论的这类设备就能帮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将“超能”这个梦想变为现实。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新颖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在这其中,有一类设备占据了较大部分的比重,它被称为可穿戴式设备。苹果的智能手表、小米的智能手环、谷歌的智能眼镜、VR的头戴式设备,这些近几年众所周知的火热产品向我们表明这项技术正在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相关类型产品的不断出现,各大公司对其的重视程度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不久的将来,这项科技技术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超能人”时代。
那么,可穿戴式设备到底是什么呢。可穿戴设备的英文翻译为Wearable Devices,指的是能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是将科技技术整合进到服饰鞋帽当中,将日常用品智能化后集成的软硬件兼具的新形态设备。许多的现有的穿戴式设备已经将传感、探测、数据交互、云端服务等等的功能整合在了眼镜、手环、手表、鞋帽等日常用品当中,他们大多可以通过蓝牙、Wi-Fi等与我们的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相连接,成为配件式的存在,通过软件的支持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可穿戴式设备可以实现感官能力拓展、生活管家、社交娱乐、健康检测等功能,它将满足我们对娱乐、生活、社交、时尚、饮食健康等等方面的需求,它不单单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穿戴品,它更是一个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新型设备,它将会是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一把钥匙。
那么穿戴式设备这个想法到底是如何产生并延伸的呢。可穿戴设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60年代时可穿戴设备的思想和雏形已经出现,最初产生这个想法的麻省理工教授Edward Thorp为了在能在赌场作弊曾设计了可穿戴的计算机来帮助自己在轮盘赌博时作弊。20世纪70年代时,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制造商旗下的知名品牌汉密尔顿(Hamilton)手表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数字式电子表Pulsar,使用了数字显示器来显示时间,至今仍被称为“The watch that change the way we tell time”,它虽然除了显示时间并没有其它功能,但却启示了科研人员将科技技术与生活中的穿戴品结合的想法。到了80年代,Steve Mann将可穿戴与电脑结合,发明了背包式电脑,这台电脑已经拥有了头戴式显示器以及文本图像和多媒体之类的功能,同一时代卡西欧也开发出了可以储存信息的数字手表Databank CD-40。至此之后可穿戴技术一路发展,科研人员不断的将各种功能添加在胸章、头盔、腕表、眼镜等穿戴品上,或者研制各种可固定在衣服、耳朵、手臂、头部的小型电子计算设备,到了21世纪,三星、索尼、苹果、谷歌、Fitbit等等公司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来研究这项技术,而推出的产品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
那么到了现今的可穿戴式设备又达到了何种高度呢,下面列举一些主要类型的可穿戴式设备现在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其它现有设备能做到的功能。
目前主要的智能可穿戴式设备大概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项链、智能衣物、智能头箍和VR设备等等。其中智能手表是最常见的可穿戴式设备之一,2015年是智能手表小爆发的一年,苹果公司,三星、华为、Moto等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手表产品。最为人所熟知的要数苹果公司的Apple Watch了,现已推出的三个系列的手表。拥有不同金属材质的表壳、蓝宝石屏幕以及联合爱马仕打造的皮质表带,外形非常时尚美观。目前可以支持电话、语言、短信、记步、地图导航、播放音乐、显示天气、航班信息、心跳信息等功能,还可以装载许多APP,简化版的微信、微博、支付宝、携程等中国应用已经可以安装。而作为Android Wear的风向标的Moto也发布了自己的第二代手表,搭载了Android Wear1.3系统后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卡片和通知,其优秀中文语音识别功力也使中国用户能通过语音直接与手表交互。而同样搭载Android Wear系统的华为Watch内置了六轴运动传感器、气压计、心率传感器来时刻记录用户的基本健康信息,系统更新后已经可以支持直接的通话或音频聊天,还增加了广东话、荷兰语、波兰语、泰语等更多语言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续航能力多达4天,安装了高速处理器几乎不会顿卡的的三星Gear S3;拥有GPS以及4GB内存空间的索尼Smart Watch;卡西欧今年初推出的具有双层显示屏、50米防水能力,配置了压力传感器、指南针、加速计的Smart Outdoor WSD-F10以及支持心率检测、水下30米佩戴、拥有睡眠和运动检测的水墨屏幕的Pebble Time等等。
另一个相当常见的穿戴式设备要数智能手环了。其中小米手环从2014年推出到至今依然十分受欢迎,小米手环2具有雷布斯手环解锁功能,IP67级防水防尘以及超长的续航时间,新增的OLED屏幕使它可以显示时间、步数、心率等信息以及支持显示多个应用的通知提醒,具有运动记步、睡眠监测、久坐提醒、实时心率监测、闹钟、免密支付、屏幕解锁等功能。它还可以通过GPS、心率等信息为用户提供运动指导。另一个国内创业厂商Bong今年也发布了新一代的智能手环Bong3 HR,除了基础功能外,今年的新款加入了血氧即时监测的功能,官方宣称开创了20分钟高效无氧运动记录功能。它具有的实时指导运动的功能可以监测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率与血氧变化并在屏幕上显示来提示用户如何调整来达到最理想的锻炼效果,其自动识别运动状态的功能可以根据运动类型为用户提供专属的运动报告。此外还有内置了气压计来判断是否处于攀登状态,具有遥控拍照和手机查找功能,表盘可拆卸为蓝牙耳机的华为B3;拥有自动睡眠监测、自动锻炼识别、心肺健身级别和呼吸指导课等新功能的Fitbit新款手环Charge 2以及实现了智能手环玩体感游戏,被称为“戴在手上的X-BOX”的体感手环豚鼠手环等等。
除智能手表手环这些最常见的可穿戴式设备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类型的设备也在努力发展中。2012年谷歌公司发布的相当于佩戴式的智能手机智能眼镜Project Glass,在可佩戴镜框上加入了摄像头以及一个微型显示屏,利用光学反射投影原理达到在人眼前显示出一个虚拟屏幕的效果。它可以随时连接到互联网,通过眨眼或语音进行拍照、收发短信、查询信息、辨别方向、视频通话等操作,14年时开放了直播功能。而百度2014年首次亮相的BaiduEye则利用了人机交互、动态传感、图像识别等技术。用户只要手指、拿起或注视某个物品它就会锁定该物品并进行分析识别,拥有“隔空辩物”的功能。2016年‘爱普生发布的第三代AR智能眼镜Moverio BT-300在公司与无人机公司的合作下可以使用户可以在地面直接以无人机视角查看空中的景色,而在14年他们的产品就已经可以将病人的静脉血管显示到皮肤上来帮助医生进行注射。阿迪推出的智能足球可以显示皮球的自传、速度、击球位置和飞行轨迹,帮助用户提高训练水平。食品追踪领域的冠军MyFitnessPal在全球拥有超过8500万用户,具有巨大而详细的数据库,拥有定期饮食、食物条形码、食物营养以及完成特定的营养目标等功能。AutoDietary团队的智能项链能够通过匹配我们咀嚼食物的声音来估测食物的种类和卡路里。T.jacket的模拟拥抱夹克可以模拟拥抱的感觉,它的自动压力感应程序能根据反馈确定最舒服的拥抱姿势和拥抱力度,对于自闭症和缺乏注意力的儿童都具有镇定作用。而已经开发出很多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智能产品的D Air master公司,他旗下的项链MooMonitor能基于云端来监测奶牛是否已经怀孕。
通过对部分可穿戴式设备的列举我们大概了解了这项技术现在的发展情况,多种多样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在生活、娱乐、社交、饮食健康、医学治疗甚至农业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然而,虽然现今的可穿戴式设备已经可以实现许多功能,但整个可穿戴产业目前仍然只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探索期。那么今后的可穿戴式设备是否拥有发展前景,如果有则会往那方面扩展呢,我们通过可穿戴式设备行业的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未来前景的预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消费热情将继续增加。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发展趋势趋势报告》认为,未来两到三年,穿戴设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将从现今的30余亿美元迅速增长至500亿美元。2015年全球可穿戴零售市场规模预测为7200万台,同比2014年增长132;中国可穿戴市场零售量为1810万台,同比增长321%。其中智能手环同比增长252%,智能手表同比增长531%。2016年可穿戴设备进入发展的繁荣期,运载量预计达5640万件,增长率82.4%。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115.52亿美元,增长率为79.8%。 某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67%的用户都会在锻炼时使用可穿戴设备,而在旅行、工作学习、购物时使用的用户占比也分别达到了55%、49%、48%。而PWC 今年发布的可穿戴设备报告,对10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讲,可穿戴设备接受度在两年内翻了两倍,从2014年的21%到现在的49%。很多人拥有不止一个设备。
尽管如此,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功能技术层面还是用户覆盖程度,可穿戴式设备都处于较初级阶段,未来智能生态系统的搭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未来可穿戴式设备将逐渐取代手机。比尔盖茨还在担任微软总裁时曾在CES发表的一个演讲中说到,他认为仅仅是强大的硬件不是未来,“连接”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视的元素。智能手机之所以这么不可或缺,我们每天将它揣在兜里甚至是“手不离机”,是因为它是人与这个信息的世界连接的一个端口,我们几乎能通过它获取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因此可以看出“连接”是多么重要,身体机能连接到电子设备有了生命状态监测手环,现实连接到游戏世界有了VR头戴式设备,可以说,谁连接谁就拥有前景。连接的层度,满足的层度足够深,就可以与“前景”并线而行。从这一点上来说初衷就是“连接人与世界”的可穿戴式设备产业无疑拥有非常可观的前景。
很多人认为可穿戴式设备最多只能充当“手机附件”的角色,这只是由于智能穿戴领域的产业链技术还没有搭建完成。之前也提到了,目前可穿戴设备还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及具备对一些基础生命体态特征的监测等功能,现在的健康运动穿戴设备只是可穿戴式设备时代到来的序幕,今后的可穿戴式设备市场将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影响力。当其发展并完成初级阶段,成熟与稳定后则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及物联网控制中心的阶段。物联网与互联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物联网是借助于网络将前端的智能穿戴设备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而一旦这个云端平台搭建完成,数据运算模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借助网络连接的智能生态系统逐渐成型,在未来当所有东西都被智能化,所有东西都被戴上“传感器”后,作为最接近人们的智能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将变成联系人与物之间的桥梁,当移动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可穿戴设备将会无处不在,它将变成人们“物联网化”的重要一环,担负起用户数据收集的任务,同时扮演一个控制终端的角色。它将从围绕人升级为人与物的控制中心,随着交互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语音甚至意念的方式与“机”进行沟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双手。
科技的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就是科技发展会使得人和机器越来越融合,相互协作,人帮助机器成长,机器帮助人生活,因此方便自然的控制智能设备是科技发展的大方向,而穿戴式自然是最自然最方便的方式,它将作为传感器的载体,实现人、机、云端更高级,无缝交互以及实现情景感知,让可穿戴智能设备拥有“智慧”。“物联网化”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基于人体感官功能的拓展,例如借助可穿戴设备拓展视觉、听觉、嗅觉等等感官功能。想象一下,通过穿戴可穿戴设备,聋哑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聊天,人们可以凭意念控制室内的所有家居用品,可以辨别极其相似的物品之间的微小差异,甚至拥有千里眼、顺风耳。而当可穿戴式设备产业进入终极阶段,及达到融合或取代人体器官的功能,人类将真正进入开头所提到的“超能人”时代。随着人脑的人工智能结合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包括一些器官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最终人类将与机器人融合,那么我们将可能像钢铁侠一样拥有能量源式的心脏,穿着铠甲上天入地或者像超人一样拥有“钢铁之躯”。可以想象可穿戴设备将带领人类进入真正的“超能人”时代后,未来社会的形态将以超越我们当前认知的方式出现并存在。
虽然从上面看来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相对于宏伟的未来蓝图,各大公司更多需要面对的现在阻碍行业发展所存在的各种技术壁垒和其它多方面的挑战。
如今越来越多的可穿戴产品由各家品牌生产并售出市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方方面面都与信息挂钩,与人们切身相关的健康也同样需要大量的信息的采集。而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也同样多集中在健康,运动,医疗和地理信息等方面,贴合人们的需求。但这样的功能也给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套上了枷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我们都了解一个能迅速被大众接受并普遍使用的产品需要具有使用的普遍性【http://www.mamicode.com/info-detail-1159112.html】。例如智能机中的苹果系列手机,它让人人携带移动手机,改变了用户使用手机的使用习惯,使得人们接受了移动上网这种新的使用功能。而反观可穿戴设备,它的使用人群中一大类别是年轻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但当他们为了满足好奇心去购买并使用一种可穿戴设备,当新鲜感过去之后,这些可穿戴设备并无法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另一类使用者,有着监测需求的医疗工作者或者患者,他们需要实时监控病人或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做出相应的医护措施【http://www.mamicode.com/info-detail-1159112.html】。我们可以看出,可穿戴设备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必需的或者说是随时使用的设备。所以可穿戴设备要想有更好的发展,需要根据使用人群扩展功能。
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和我们平时工作的设备有着很大的区别,且不说功能上的区别:首先,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是贴近我们身体的一种存在,想象一下那些冰冷的电子设备贴近我们的身体,第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带来的辐射问题。我们都知道手机带来的辐射问题,而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例如一直待在头上的谷歌眼镜,辐射问题可想而知。据报道,加入谷歌眼镜探险者项目的成员出现了头痛现象,他们一般都是全天佩戴,不断的使用眼镜拍视频和照片,而且后来头痛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这是限制可穿戴设备普及的第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健康问题,也没有人会为了体验新科技去牺牲自己的健康,哪怕产品的功能再强大。
此外,可穿戴设备大多数都是电子产品,电子产品都需要充电,在习惯了传统电子表数年更换一次电池的消费者更换到数天一充的智能手表的情况下不可能适应。一款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必须兼顾机身设计,所以目前智能手表仅数百毫安的电池随处可见;而电池容量太小又会使电池续航能力更低,这就是厂商面临的问题所在。早期的智能设备仍不过是把手机的那些技术硬是搬到手表中来,只有这一领域的专有技术有新的突破才可能解决这些基础的缺陷。可穿戴设备的电池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解决将关系到可穿戴设备能否便携化,普及化。
同时可穿戴设备的返修率较高。例如up手环很容易损坏,很多用户出现无法充电的现象,淘宝上一些店铺甚至在up24发售以后停卖up2,原因就是无法承受其较高的返修率。
还有材质问题,可穿戴式设备相对其它电子产品来说受材质的影响的机率要高得多,例如Fibit手环已经有一批用户因为手环的材质导致过敏。
还有记录数据的准确性。目前传感器去记录步数的准确度已经比较高了,只要你用心去做,收集数据建立好模型,就可以优化的不错;如果你是想记录准确消耗的热量,那就需要好好学习一下运动医学的知识,并积累足够的数据模型,单纯去调整加速度传感器的参数,或者加上一个陀螺仪去优化一下,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例如手环,如果你摆动手臂的次数很多,但是事实上你并没有运动。手环依然会认为你处在运动状态,并且计算出相应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而事实上你并没有消耗那么多的能量。
隐私问题。goole glass可以通过眨眼控制拍照程序,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拍了。并且在电影院等地方时禁止拍照和录像的,而google glass却可以默默记录下整部电影,或者在没有被许可的地方拍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这些集成高新技术的产物的价格,一般来说是偏高的,在体验之初的价格是十分昂贵的,但是实际的价值却不多。当然也有像小米这样亲民的公司,小米手环的市场价格百元左右,但也仅仅是对于功能较为单一的智能手环而言,就现阶段而言智能眼镜一类的功能更强大的设备要达到低价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因为显然对于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这样的高价智能产品是不可能的,这使得一些可穿戴式设备甚至变成区别穷人和富人的标准。
此外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智能手表或手环上,它们能支持的功能大都不外乎健康监测、显示通知、电话通信等等,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部分产品仍然没有真正的进入医疗、金融支付、身份认证等领域。因此高科技想要普及价格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现阶段设备功能的单一化,更是让可穿戴设备成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最大的问题在于由于技术不成熟导致的糟糕的用户体验,比如语音唤醒,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并不是真的依赖于这项功能。Lyre科技一直强调,真正的智能是让用户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取而代之的应是不愿割舍的必备品,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的现状是用户刻意地唤醒它。这种现象直观反映了受众对于可穿戴设备销量的影响。技术不成熟的产品想改变市场格局根本不可能。要想让可穿戴设备作为用户的必需品,众厂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在未来可穿戴设备将趋于发展软件生态系统,产业将向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打破形态的界限,设备只作为载体存在,承载的功能将不再被它的类型所局限。软硬件融合将渐渐深入,专属传感器和智能芯片将不断涌现。未来可穿戴式设备将迎来一个发展更理性,产品类型更加多元化,产业链更完整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然可穿戴式设备暂时只处于发展初期,并且面对着许多方面的挑战,但它依然拥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可穿戴式设备将代替智能手机成为链接人与世界的新产品。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个“超能化”的新时代到来。
-
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与挑战
正文
你曾想过高科技之于你可以慰帖的如一件衣服? 你可曾希望你的衣服将不仅起到保暖遮羞美观个性的功能,还将全面协助参与你的日常工作学习中? 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满足你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和普世计算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后者强调利用无线电网络技术使人可以随时随地的调用环境参数来进行计算操作。而可穿戴设备也要求设备与人和环境无缝融合,亲如肌肤,作为人和环境间的直接媒介,去替人们感受环境,处理环境,影响环境,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还能起到除人脑和脊髓外的另一个处理器,去监控,调理,记录,建议。大家小时候都有见过的计算器手表和常见的助听器身上都有可穿戴设备早期的影子。而漫威电影《钢铁侠》中酷炫强大的战甲也体现可穿戴设备的概念。简而言之,一项成功的可穿戴设备就是为人多拓宽一项或多项身体功能,让人成为“超人”。
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早在上世纪含有易携戴计算机的手表和头盔就以问世,那么今日的可穿戴设备有哪些发展,又存在哪些挑战呢?
可穿戴设备在时尚领域的发展。
可穿戴设备和把一个微型电脑绑在身上有什么不同呢?区别就在于可穿戴设备是“有机”的结合体,它的结合要经过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考量,要有人体工学和工业设计的基础,要有美学和人文情怀的渲染。可穿戴设备不能让人羞于去佩戴,所以可穿戴设备必须是时尚,必须是美的。可以说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感元素和简洁立体化,在时尚领域大放异彩。就如Omate科技和法国时尚品牌Emanuel Ungaro的结合——Ungaro rin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灵感来源于1983年香水 Diva的香水瓶设计,线条优美,造型经典,在兼具高科技功能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可穿戴设备为卖点的设计在时装周也大发异彩。其中领头羊Cutecircuit更是大胆的利用可穿戴技术,创造出充满后现代感和数字朋克的设计,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将持续在时尚领域发热。
可穿戴设备入侵物联网。
可穿戴设备可以拓宽人与环境的接触面,活络人与环境的交流,而这一切甚至可以发生在不经人授意的情况下。物联网增加了环境的维度,第五维——网络层面。
试想一下,如果可穿戴设备将人们充分嵌入到物联网,必定能使三者的交流合作到达另一个高度。在上述条件下,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物联网,与周围环境相连,搜集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手动或自动(根据人们的设置)的对周围环境作出反馈(比如调节空气温度)和自反馈(比如调节温控服饰的厚薄);反向来看,可穿戴设备可以感受搜集人的身体变量,通过物联网对环境进行调控。人是有机体,无法仅凭自身融入物联网中,而物联网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智能舒适的生活环境,可穿戴设备使人们与物相连,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穿戴设备与ar和vr。
如果说物联网为我们打开了第五维,那么可穿戴设备与ar和vr向交融这为我们操造了光影斑驳的世界。Vr和ar的发展离不开可穿戴设备。现在流行的vr眼镜都需要主机或高性能的计算机支持,移动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穿戴设备的思维起到很好的方案,利用云端计算和无线网络,实现人与虚拟世界交互。
可穿戴设备在娱乐领域。
随着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将与娱乐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乐趣。到时,像耳机这样的东西将变得智能化,能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智能耳机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切换到相适应的音乐歌曲,比如在散步时、跑步时、休息时,使用者听到的将是不同类型的音乐。在提供音乐播放功能之外,未来的智能耳机可能发展到具有实时翻译功能,若此技术能够得到实现的话,将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人将克服语言障碍,流畅地进行交流。
如果你想活动活动手指的话你可以试一试这样的一款智能手套,在每个手指的指尖都有触摸式压力传感器,你可以用他们来敲击出美丽的音符,或许可以演奏出一段好听的音乐。
智能眼镜除了具有普通眼镜的功能之外,它还能够拍照、录视频等。此外它还可以是一个投影仪,将图片或者视频投放到屏幕上进行观看。
可穿戴领域的发展。
设备在运动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有很多都与运动相关,并且非常流行。相信未来这一类的设备会更多,而且功能也会更加丰富和使用。目前已知的可穿戴运动设备有手环、腕带、健身服等。
手环和腕带不再只是单纯的装饰品,它们会记录使用者每一天的运动数据,比如每天走了多少步啊,跑了多长时间多少公里等。
将生物学传感器置入到健身服中,这个生物学传感器中能够监测动作和速度,能够测量使用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皮肤温度,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显示屏上。
智能运动鞋会测出跑步者的实时速度并汇总,还能测出运动时脚下的发力情况。除了跑步之外,它还能够测量出使用者的起跳高度以及落地时双脚的受力情况。使用者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的调整。
可穿戴智能设备对于运动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而言有着巨大的好处,通过这些设备传递出的数据信息,人们可以进行分析并改善自己的技术动作。比如NBA底特律活塞队的当家球星安德烈-德拉蒙德就在通过智能设备试图提高自己的罚球命中率,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来看是有所提高,本赛季25场比赛后他的罚球命中率比上赛季高了百分之十。
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发展。
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医疗方面的前景是被大大看好的。人们可以通过它,在一些突发性疾病发生之前及时就医。
智能监测设备获得使用者的数据,使用者可以以此得知自身此时是否正常,也可以将数据通过智能设备发送给医生,让医生得知。当使用者的数据高于或低于预设的警戒值时,可穿戴智能设备会自动发出警报并发送警报信息给医生,好让使用者得到及时的救治。
比如高血压患者,当其血压过高超过警戒值时,智能设备会发出警报提醒给其家属,让其服药或就医。
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它让一些突发性疾病变得可以及时治疗,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未来或许还会出现能够自动进行治疗某些疾病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够医治更多的人,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挽救更多的生命。
可以说,可穿戴设备在各个方面改造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开辟了崭新的维度,但是,如果要让可穿戴设备完全走进我们生活,依然有诸多挑战要面对,要解决。
可穿戴设备在设计感上的挑战。
真如我前面说的可穿戴设备要让不耻于穿戴。这对设计者审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要设计出能美观和实用性兼具的产品并不简单。如果单纯为了设计而设计,那么可穿戴技术只会成为噱头,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如果为了顾全性能的发展而忽视美观,则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会十分突出。而且限于当今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要使可穿戴设备在”狭窄的画布”上画出整片星空,是有挑战性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等待软硬件条件的改善,还要要求我们巧运匠心,戴着镣铐跳出燕瘦环肥。
可穿戴设备在软硬方面的挑战。
正如上段所说的,软硬件条件极大限制了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在硬件方面由于缺乏高性能处理器使可移动vr成为现实。而电池容量在高强度游戏类的设备显得不够给力,而外在wifi系统也存在分布不广,极大的限制的可穿戴设备的发挥。
在软件方面,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软件开发依然有较多空白,拿vr游戏来说,其种类和数量较主机和pc来说几乎不止一提,可玩性和耐玩性也大打折扣,可以说vr市场上还缺乏神作来立下口碑,吸引玩家,更多是一些试水的游戏。更大的限制存在于虽然vr眼镜刚刚兴起,但是各大公司各自为政,许多游戏不能跨平台,行业间本来就小的游戏库被划分,十分不利行业的发展和良性竞争。
可穿戴设备在健康方面的挑战。
许多顾客对可穿戴设备安全上存在疑虑。第一,可能的辐射问题,可穿戴设备贴身如衣物,但作为电子产品或多或少存在拥有辐射问题。第二,电池安全问题,可穿戴设备与肌肤和义务精密接触,容易存在散热问题,有安全隐患。第三,使用vr和ar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安全问题,比如pokemon go的玩家因为游戏而出现交通事故,有必要出台相关的使用规范。
可穿戴设备在舒适感的挑战。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感到舒适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很重要。我觉得换句话来说就是要有好的体验度。我们需要解决可穿戴设备的外在体验问题和功能体验问题。
比如Google眼镜第一代。体验者觉得戴上谷歌眼镜无法注意周围的人和物,还会感到头晕。当近距离盯或看屏幕,使人或多或少地斜视,并且在强光下,很难看清屏幕还有就是不易摘下,这是它的外在体验问题。他的功能体验问题是不能在眼镜上做任何调整设置,不能调节音量,不能调节亮度,不能关闭WiFi和蓝牙(一直处于开启状态),不能修改待机时间,不能设置静音模式或勿扰模式等,此外它还需要另配智能手机。当然这是第一代还在试验中的产品,可以理解。不过也告诉我们产品的带给用户的好的体验很重要,因为可穿戴设备要长期与用户进行绑定,如果让用户感觉到不舒服的话是不行的,是会被抛弃的。
就目前而言外在体验问题似乎更容易解决一些,功能问题受限于技术发展解决起来稍微困难。
可穿戴设备在隐私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这使用者的一些隐私,所以这些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而可穿戴设备更是离不开网络,我们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产生的大量的数据将会上传到云上,这其中包括个人的健康指数、行为习惯、活动区域等。如果有人窃取到了这些数据的话,很有可能将个人信息完全泄漏,这是任何人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信息安全、隐私不被泄漏十分重要。
可穿戴设备在价格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还需要解决价格昂贵这个问题,价格高的话产品的销售量自然就会下降,阻碍可穿戴设备的普及。
目前可穿戴设备还是一个新兴的东西,还不算特别的成熟,还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状态。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也会逐渐降低,可穿戴设备也会逐渐普及,就像当初的手机一样从一两万到现在的几千几百,这也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就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如智能手环之类的价格还算比较合理,大家也可以接受。
当新一代产品推出的时候,上一代产品的价格必然下降,而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产品推出和被淘汰,最后可穿戴设备的价格必然趋于一个稳定而又合理的状态。
总而言之,可穿戴设备未来是一片光明,它向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一种像科幻电影般生活的可能性,只有克服重重挑战,才能实现的可能性。对此,我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