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一些感悟_控制新技术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被控制

控制新技术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被控制

目录

习惯一:积极主动

习惯二:以终为始

习惯三:要事第一

习惯四:双赢思维 

习惯五:知彼解己

习惯六:统合综效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七个习惯的关系:

亮点内容总结: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豆瓣评分8.5,对于提升认知思维有所帮助。

其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要求“由内而外”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由内而外”的意思是从自身做起,甚至更彻底一些,从自己的内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品德操守和心理动机。

习惯一:积极主动

所谓积极主动,一方面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放下往事、吸取教训并继续向前,就是展现积极主动最好的方式之一。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我们不必担忧外界条件,只要先从自己做起,就可以化阻力为助力。使用积极的语言:“我能”、“我要”、“我宁愿”等等而非“但愿”、“我办不到”、“我不得不”、“要是”。

我们可以利用人类的四种天赋:自我意识(我们能够置身自己之外思考并观察我们的好恶的能力)、良知(判断对错的能力)、想象力(我们设想新机遇的能力)和独立意志(跳出所有影响因素之外行动的能力)。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谓以终为始,一方面是指,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避免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另一方面,以原则为生活中心,建立自己的使命宣言。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是清晰的规划,坚定的实施。另一个原则基础是自我领导,领导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习惯三:要事第一

所谓要事第一,是指建立时间管理矩阵,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尝试将精力多投入到第二象限上。高效能认识总是避免陷入第三和第四象限事务,因为不论是否紧急,这些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他们还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在第二象限事务来减少第一象限事务的数量。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为管理者,就是要将这些重要的事务优先安排。

花在第二象限的时间,回报指数非常高,花在第一象限的时间只能收支平衡,花在第三和第四象限的时间则是血本无归。

 

习惯四:双赢思维 

在讲习惯四之前,我们谈谈人际关系的本质,这里推荐情感账户的七种主要的投资方式: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无条件的爱。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诚信,成熟和知足。一个诚信、成熟、知足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少或者根本不需要用到什么技巧。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就不如好聚好散(放弃交易)。

四个步骤完成双赢过程:

首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再次,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路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

所谓知彼解己,是指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从自己的立场走出来,要走进对方的头脑。进行有效的沟通,表达也要讲技巧。

有时候你的孩子、配偶或者同事会有消极或者不负责任的回应,但是相比于小题大做并试图解决它,虽然他们那么表达,你也可以选择忽略。当人们处于激动的时候说出那些话,就给他们一个免费出口。打开窗户让那种情绪飞出去,而不是关上窗,任由它在屋里弹跳。你们都会受到伤害。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精髓就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关键步骤就是要抛开自我意识,坦诚清晰,更大范围内寻找最优解。

统合综效五步走:

  1. 定义问题或机会。

  2. 他们的方式(首先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3. 我的方式(试着通过分享获得理解)。

  4. 头脑风暴(创造新的机遇和想法)。

  5. 快速通道(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习惯七:不断更新

保护并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从四个层面更新你的天性: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每日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

身体层面指有效呵护我们的身体——健康饮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锻炼。

精神层面的更新为你指引人生方向,与习惯二密切相关。精神层面是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关重要的领域。它能够调动人体内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的资源,把你同所有人类的永恒真理紧紧联系在一起。

智力层面的更新主要靠教育,借此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有时需要借助课堂教学或系统的学习计划。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积极处世的人有能力摸索出无数种自我教育的方法。

社会/情感层面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与习惯一、二、三密切相关,围绕着个人愿景、自我领导和自我管理的原则。而社会/情感层面的重点则是习惯四、五、六,围绕着人际关系、同理心沟通和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七个习惯的关系: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在培养独立性的习惯方面加以改进(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一位木工曾说过:“给我6小时砍树,前4个小时我要用来磨斧头。”不论是斧头或是自我,道理都一样。为了不断进步,我们必须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

控制新技术对你的影响,而不是被控制新技术正在不断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我们正在因为这些事情不断损耗自己,这是以前的人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个建议不仅仅对孩子有用,对于我们所有人都适用。比如,我一直在跟自己一整晚都玩手机看新闻的嗜好作斗争。

亮点内容总结:

个人领域的成功:

习惯一:1.按照原则和想要的结果停下来回应。2.使用积极的语言。3.关注影响圈。4.成为能够转型的人。

习惯二:5.行动之前先定结果。6.创作个人使命宣言,并按照它生活。

习惯三:7.关注首要任务。8.摒弃不重要的事情。9.每周做计划。10.做选择的时候真诚面对。

公众领域的成功:11.开设你与别人的情感账户。

习惯四:12.拥有富足心态。13.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保持平衡。14.像考虑自己的成功一样考虑别人的成功。15.达成双赢协议。

习惯五:16.使用同理心倾听。17.带着尊重的态度以获得理解。

习惯六:18.尊重不同之处。19.寻找第三种选择。

习惯七:20.实现每日个人领域的成功。21.平衡产能和产出。

21种行动,有三个基本概念:首先,顺序很重要。七个习惯是由内而外的方法。其次,思维方式是基础。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你一定要从根本层面解决问题,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最后,我们不是主宰,原则才是。我们越是使用高效能人士的原则指导思维方式和习惯,比如责任、富足心态和更新,我们才越能从长远角度获得更幸福和成功的人生。没有捷径。

最后的小技巧:

(一)若觉得快要失去理智了,那该怎么办?

  1. 吸口氧气,深呼吸,连续三次;

  2. 前瞻性的内省,跳出原有困扰,向自己提问:“好吧,一个月以后我还会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一年以后呢?”

  3. 选择你的回应选择合适和建设性的情绪:愤怒、勇敢、幽默、同情、悲伤或其他。只要你仍能控制自己

(二)一个自我提升计划

  1. 坚持不懈;2. 不要着急;3.别让自己精疲力尽:4.不断调整:5.要自觉。

(三)你自己的小避难所

1.不妨偶尔在新鲜花卉上挥霍一次;2.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3.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4.尝试一下精油按摩;5.植物的有利作用。

(四)简化生活的四个易行的方法

  1. 每天安排一些空闲时间。在上床睡觉之前写点日记或洗个澡。要承认,什么事也不做也没什么,甚至是重要的一环。

  2. 订个计划结清信用卡。是的,你能做到。丢下所有的信用卡,除了两张,一张用于业务,一张用于个人生活。只要可能,离家时只带两张卡。

  3. 每周一个晚上关上电视机。你会对自己忽然多出来的时间感到吃惊。关上电视机甚至可能变成你的一个习惯

  4. 别做手机的奴隶。锁上你的电话。如果是重要的事,对方会加急的。如果接到征求意见的电话,请他们把你的名字从他们公司的通讯录中删去。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知新_RL/article/detail/321914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