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云计算之路_apass pass

apass pass

何为云计算?云平台是什么鬼?中台又是什么?

IaaS,PaaS,SaaS...谈云计算常谈起这些名词,那么这些名词和云计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名词解释: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及服务(SaaS)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平台(platform)和软件(software)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系统(networking)、存储设备(storage)、服务器(servers)、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而平台则在基础设施之上,还包括操作系统(OS)、中间件(middleware)以及运行库(runtime)。最后是软件,则在平台的基础上,还添加了数据(date)与应用(application)。

这其实是云计算的三个分层,基础施舍在最末端,平台在中间,软件则在顶层,分别是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Platform-as-a-Service(PaaS)、Software-as-a-Service(SaaS),而别的一些“层”可以在它们之上继续添加。

再谈云服务,IaaS、PaaS和SaaS就是云计算的三种服务。

IaaS也就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拥有了IaaS,就可以将引荐外包到别的地方去。IaaS公司会提供场外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硬件,也可以选择租用。节省了维护成本和办公场地,公司可以在任何时候利用这些硬件来运行其应用。

目前比较知名的IaaS公司有亚马逊、Bluelock、CSC、GoGrid、IBM等。

PaaS即软件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某些时候也被叫作中间件。所有的开发都可以在这一层进行,节省时间与资源。PaaS公司可以提供各种开发和分发应用的解决方案,比如虚拟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等,可以节省硬件上的费用。

PaaS公司与IaaS公司有许多重叠,除了上面列出的那些之外,还有Google、Microsoft Azure、Force.com、,Heroku、Engine Yard等。

最后则是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也是我们目前普通用户接触最多的层面,在网络上任意一个远程服务器上的应用都是属于SaaS。比如现在阿里的钉钉、JIBUU以及苹果的iCloud都属于这一类。

比较知名的SaaS公司有Salesforce、workday、Slack等。

接着谈一下云平台,云平台如今已经不是陌生的概念,在互联网企业中,基于云平台已经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技术研发体系,颠覆了原有的开发框架、运维框架甚至是企业组织架构和项目管理方式。而互联网企业也利用其先天的技术优势和开放、灵活的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基础,快速而高效的影响甚至颠覆了诸多传统行业。

云平台全称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可以划分为3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

随着业务的飞速增长,平台化架构由于缺乏对于前端业务一以贯之的端到端的支撑能力,平台与平台之间存在gap。平台化架构按照康威定律,必然是几个平台,几个团队,涉及到巨大的沟通成本而导致协作困难。平台化架构在数据化运营上存在短板,往往需要把多个平台的数据集成到一起并加工分析而产生新的支持到业务的价值。

中台是平台的自然演进

平台化目标是高内聚、低耦合;职责边界清晰;易于集成等。那么中台化架构进一步可总结为:高内聚、低耦合;数据完整性原则;业务可运营原则。当然,从架构方法来讲,宜采用渐进式架构的演进原则。如果一个中台把若干平台聚拢起来,对业务支持的SLA没有变化、也没有在业务运营上有所改变,一定是失败的。

以上图为例,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若干业务系统。平台化的架构是按项目模式,把公共平台和业务系统的架构师,开发,测试,产品搞在一起协同、排期、研发、上线。中台化架构可以在进一步把平台能力按能力、服务、实体进行管理。把平台划分为系统运行、业务运营2部分。实现80% 甚至更多的业务需求由业务团队自助进入。这反映到前端业务上支持效能提升了,中台的代码基本不用研发,沟通成本也急剧下降。其2,中台的架构师和研发队伍可以把精力放到中台能力提升,从运营视角发掘类似业务全息查询、数据产品这样的创新。

什么是微服务?微服务的优劣?为什么选择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这个术语的出现,描述了一种将软件应用程序设计为可独立部署的服务套件的特定方式。尽管这种架构风格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围绕业务能力,自动化部署,端点智能以及语言和数据的分散控制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共同特征。

“微服务” - 在软件架构拥挤的街道上又一个新名词。尽管我们的自然倾向是以轻蔑的眼光来传递这样的东西,但这些术语描述了一种我们发现越来越吸引人的软件系统风格。我们已经看到许多项目在过去几年中都采用了这种风格,迄今为止的结果是积极的,因此对于我们的许多同事来说,这正成为构建企业应用程序的默认风格。可悲的是,没有太多的信息概述了微服务的风格以及如何去做。

简而言之,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应用程序作为一套小型服务开发的方法,每种应用程序都在其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与轻量级机制(通常是HTTP资源的API)进行通信。这些服务是围绕业务功能构建的,可以通过全自动部署机制进行独立部署。这些服务的集中化管理已经是最少的,它们可以用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写,并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技术。

 

微服务能解决了单体应用以及SOA带来的的问题,但是微服务使整个应用服务增多,服务间通讯更复杂,也会带来大量 的问题。比如单体如何拆分成多个微服务,团队间沟通更多,运维成本增高,分布式事务问题,依赖管理变得复杂,测试 更加困难,故障更难于定位等等。

微服务所面对的问题,有些是纯软件技术问题,有些涉及管理模式,软件工程方法,流程规范等,需要一个适配企业客户IT运维和 开发现状与环境的综合解决方法。

什么是架构?什么是好的架构?什么是糟糕的架构?

架构,又名软件架构是有关软件整体结构与组件的抽象描述,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架构描述语言(ADL)用于描述软件的体系架构。

 架构可细分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 代码架构, 部署架构。

      业务架构是战略,应用架构是战术,技术架构是装备。其中应用架构承上启下,一方面承接业务架构的落地,另一方面影响技术选型。

      熟悉业务,形成业务架构,根据业务架构,做出相应的应用架构,最后技术架构落地实施。

      如何针对当前需求,选择合适的应用架构,如何面向未来,保证架构平滑过渡,这个是软件开发者,特别是架构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原文:https://blog.csdn.net/hguisu/article/details/78258430 
 

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该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的上云之路...

     这两年,数字化转型已经席卷全球,人人都在讨论数字化转型。随着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应用,新的机会和价值正在不断的被发现和被创造。因此数字化转型并非是一种选择,而是唯一出路。

        数字化转型是个很大的命题,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的是需要挖掘和识别数字的价值,实现数字驱动业务,数字支持决策。实现这目的,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IT治理及数字采集阶段,从技术的角度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业务战术级的需求或问题, 通过选择合适的系统,提供沉淀数字的载体,从技术实现上让系统有能力支撑和应变业务的各类需求,从系统体验上让数字化下沉并延伸到业务的各个细节和末端。

  第二阶段:解决数字的运行机制。此时业务和IT之间"和谐",数据的输入与输出进入到了顺畅通道,数字化应着眼于在IT数字化系统作为载体的基础上,提升业务数字流的运行效率,优化数字化支撑下业务的运行机制,并从业务的定义、规范、制度等方面形成以数字化驱动业务的体系。

  第三阶段:也是最高级的阶段。海量数据池已成型,数据模型已建立,系统通过反复学习数据和行为模式,能够协助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战术决策,乃至战略决策。

云又是什么?虚拟化与云的区别?


虚拟化是一种将功能与硬件分离的技术,而云则建立在这种分离技术之上。由于两者的核心理念都是从抽象资源中创建可用的环境,所以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虚拟化的主要功能是将单个资源抽象为多个提供给用户使用,而云计算则帮助不同部门(通过私有云)或公司(通过公共云)访问一个自动配置的资源池。

借助虚拟化技术,用户可以单个物理硬件系统为基础创建多个模拟环境或专用资源。并使用一款名为“Hypervisor”(虚拟机监控程序)的软件直接连接到硬件,从而将一个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单独安全环境,即虚拟机 (VM)。Hypervisor 能够将计算机资源与硬件分离并适当分配资源,而虚拟机则依赖这些功能运行。

云计算则由多种规则和方法组合而成,可以跨任何网络向用户按需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基础架构资源、服务、平台和应用。这些基础架构资源、服务和应用来源于云。 简单来讲,云就是一系列管理及自动化软件编排而成的虚拟资源池,旨在帮助用户通过支持自动扩展和动态资源分配的自助服务门户,按需对这些资源进行访问。

上云必备之云平台(容器云、DevOps平台、服务治理平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秋刀鱼在做梦/article/detail/770932?site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