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可视化运维“新视界”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
近几年各大银行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全面转向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从2017年开始纷纷掀起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尽管业内对“数字化转型”趋势似乎没有争议。但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恐怕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信息化与数字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吗?数字化时代会成为银行业新的时代吗?数字化转型下的银行运维管理新生态应该是个什么趋势,对于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过去多年间,UINO优锘科技参与了多家大中小银行运维管理体系设计,银行业此次数字化转型,实际上是希望将客户行为最大限度地向数字世界转移,并在数字世界中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完成与物理世界的必要互动,从而提升全行金融服务运营效率。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各头部银行正是在信息化基础之上通过各种虚实结合的可视化技术构建新的运维管理生态,充分赋能个体,释放个体潜能、更加专注提升IT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的运营管理效率。因此数字化实际上是信息化的延续,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产物,而可视化正是开启数字化“新视界”的钥匙。
运维可视化:实现数字转型中流砥柱
然而,要从银行数字化转型出发,去讨论数字化转型与IT运维管理的关系,这个问题太大了,下面举个实际的例子来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下两者之间的紧密程度。
对于银行用户来说,评价一家银行服务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在使用其服务时主观体验,行内跨行转账,5秒到账、零手续费、零障碍安全验证这些简单易用操作,都会给使用者留下了良好的体验,用户也更多的愿意持续使用其他金融服务。
对于银行IT运维人员来说,用户看似一笔简单易用的行内转账,在IT层面至少会涉及到渠道应用、前置应用、核心应用等好几套业务系统共同配合完成(跨行转账更复杂)。从软件层面来看,每套业务系统内都包含很多逻辑应用模块、软件/应用实例、相关系统/处理单元等逻辑节点,从硬件层面来看,它们被部署在不同数据中心不同机房的基础架构/通用资源、设备环境基础设施上。只有同时保证相关IT软硬件稳定、可靠、安全运行,才能确保这笔转账成功。
面对成千上万与转账类似、高复杂度的业务服务“黑匣子”,传统的运维管理工具,已经无法让运维人员快速、清晰地了解业务内部变化的全貌,只有通过可视化技术让数据自己说话,赋能运维人员和管理者,帮助运维人员更准确、直观的掌控数字化世界,才能促进银行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业务产品、服务渠道和服务功能,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各大银行客户,均已躬身入局,在传统运维管理基础之上进行能力抽象,再结合各种可视化技术,将运维数据进行整合降维,构建全新的可视化、众创化、人性化的运维管理平台。
我们一起回顾下,在可视化运维管理领域,银行业做了哪些突破和创新。
2012****年,开启数据中心可视化新纪元
众所周知,银行数据中心有着设备规模大、类型多、安全等级要求高等行业特点。而传统的运维管理工具界面枯燥、互动性差、自动化程度低,维护人员疲于应对多套管理工具。如何有效的管理数据中心,提高运维的工作效率,一直困扰着机房运维管理团队。
早在2012年某大行A在数据中心运维管理领域不断的探索创新,通过优锘科技将3D虚拟仿真技术与日常机房运维管理深度结合,构建出符合自身特征的立体式、新一代可视化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对外提供基于WEB的2D、3D联动交互方式。让运维人员足不出户便能实时掌控机房基础环境中的各类运行信息,大大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后来同业头部银行纷纷跟进,业内掀起了一股数据中心3D可视化浪潮,直到2017年某大行B又更进一步探索创新,将3D可视化系统与AR\VR工具相结合,在当下疫情期间,可轻松实现机房远程管理和无人值守,为行内业务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当下 3D可视化系统在银行业已然成为新一代数据中心管理的标配。
2016****年,全面发力网络可视化运维转型
除了数据中心机房之外,数据中心网络也是运维中需要重点守护的领域,在过去十年间各行采用的网络管理工具大都是从传统网元监测出发的,基于各自独立的派系模式。即使在同一网络的不同区域也是各自为政,甚至普遍存在着同一环境中同时使用多套分散监测工具的局面。
2016年某大行B从企业架构的宏观角度出发,通过优锘科技三步走打造网络运维一张图,主动管理全行网络架构,实现网络可视化运维转型升级:
1. 将离散的线下网络拓扑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集中到线上统一管理,再叠加资产和线路数据,打破拓扑图和数据间的壁垒,实现数图结合。
2. 结合实际运维场景,叠加告警、性能、工单等运维数据,显示整个网络实时运行状态,动态生成实时的数据流向图,实现数能生图。
3. 围绕拓扑图结合配置管理、流量分析、自动化操作、智能算法等各类运维手段,最终形成图中有手,图中有心的全新网络运维模式。
当前该行通过网络运维一张图有效管理全行4000+网络设备,40W+网络端口,1.2+W网络互联线路,500+骨干线路,200+外联线路,有力保障全行业务顺利开展,引起各大中小银行纷纷效仿。
2017****年,全国性银行构建端到端应用可视化
2017年,是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C,全力打造国内第一家、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核心系统的攻坚收尾之年,在过去面对行内应用系统运维,通常一线值班人员需要同时面临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工具的监控窗口,实时监测系统的告警和异常指标;而二线运维人员接到异常告警后,也需要频繁切换打开各个运维工具进行故障判断和问题定位,往往在登陆和跳转的过程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满足监管要求和保障客户满意度是一直营业运维长期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面临新核心即将上线之际, 该行经过反复论证,通过优锘科技从应用架构视角出发,围绕故障排查最终探索出一条端到端可视化运维管理之路:
1. 将全行应用系统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整体展示各应用健康情况,值班经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易于理解的架构图,熟悉所管理的各类系统情况,还能够在故障定位时,缩小故障域、根因范围,进而向二线支持传递更为专业的信息,提升整体排障效率。
2. 二线收到告警通知后,基于架构视图查看到基于时序的告警、性能指标曲线、近期变更记录、结合自动化手段,从而缩小需要深入判断的故障域;并可基于疑似的故障根因节点钻取到系统架构图和网络拓扑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进一步定位故障源头。
3. 在排障结束后,还可重新组装各类架构视图形成多维应用画像,对故障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复盘,制定预案实现知识共享,为可能的故障二次发生或次生风险提供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指导意见。
此系统上线后不仅有效保障该行18年初分布式核心顺利投产,后续更为全行带来了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强大科技支撑力与可观的低成本优势。
2018****年,以业务驱动构建IT界百度地图
2018年是银行业备受煎熬的一年,受互联网金融冲击,整个行业变化的剧烈程度远超过去十年的发展节奏,各大银行纷纷通过金融科技武装自己,无论是银行渠道形态、业务处理方式、竞争方式都在全面向数字化快速演进,都给IT运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一旦出现业务运营中断,将可能导致银行系统内部全国网点和渠道的业务停顿。这不仅会给银行机构带来直接的财务流失,还会对其多年树立起来的品牌效应和公信力造成恶劣的影响。
正是这一年某大行D通过优锘科技的科技创新,将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打通业务服务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类似百度地图体验的IT可视化作战地图,服务行内业务。当业务发生故障时可以输入交易代码/交易流水号/错误码,在运维地图上快速生成故障点的上下游交易链路,并可下钻定位,再把业务性能监控数据、等信息进行叠加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运维人员从业务视角进行故障排查,指导各专业团队协同作业。同年在该行主办的人行数据中心联席会议上该科技创新大放异彩,广受好评。
随后该行又在2019年引入设计态业务规划架构与运行态部署架构进行可视化对比,挖掘架构落地盲点,从顶层设计增强对数字化世界的管理和掌控,同年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E也创新性实现了类似的交易链路可视化追踪平台的建设,帮助架构管理、运维部门持续提升运营效率。
人性化:重新定义IT运维新视界
通过回顾银行可视化运维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无迹可循,可视化就像支撑上层业务转型的“原力觉醒”一般,正在遍地开花。也许,它将开创出全新的运维新格局,打破信息化时代IT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让IT人员更好地观察、管理、衡量和报告IT给业务带来的价值。这个局面不可能一蹴而就,Gartner预测这一转型大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将在2025年实现。
回首望去,短短几年时间,传统的IT服务管理也从最初面向资产、资源的治理转变到面向业务和人员的治理,越来越多的银行决策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可视化手段加速业务与技术融合,充分赋能员工,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当下除了各大行在大力推进可视化运营之外、各中小银行也纷纷在多个专业运维领域进行可视化创新。
可视化从幕后走到台前,作为保障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手段,在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从星星之火各自壮大到百川汇海平台初现,我辈有幸作为参与者,看到它的蔚然成风,并且可能会有机会参与到这个历史进程的现实之中,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
优锘科技作为IT&IoT数字孪生可视化运营平台的领先厂商,在过去8年时间内已为近百家银行客户提供智能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创新产品理念协助客户推动IT从运维到运营,助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步入金融科技时代。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生根,可视化作为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桥头堡,用来衡量转型实际成效,必将在新一轮的银行业排位赛中轮番上演,只有使用可视化来降低IT运维管理门槛,才能在业务创新、产品运营、技术赋能方面乘风破浪,争创金融科技“新视界”。
数字孪生:www.uino.com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