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Flink窗口(Flink Window)_flink .countwindow(2,1)

flink .countwindow(2,1)

       上一篇flink watermark讲到Flink 中事件时间和水位线的概念,那它们有什么具体应用呢?当然是做基于时间的处理计算了。其中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窗口聚合计算。
       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 Flink 中基本的聚合操作。在流处理中,我们往往需要面对的是连续不断、无休无止的无界流,不可能等到所有所有数据都到齐了才开始处理。所以聚合计算其实只能针对当前已有的数据——之后再有数据到来,就需要继续叠加、再次输出结果。这样似乎很“实时”,但现实中大量数据一般会同时到来,需要并行处理,这样频繁地更新结果就会给系统带来很大负担了。

       更加高效的做法是,把无界流进行切分,每一段数据分别进行聚合,结果只输出一次。这就相当于将无界流的聚合转化为了有界数据集的聚合,这就是所谓的“窗口”(Window)聚合操作。窗口聚合其实是对实时性和处理效率的一个权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更关心一段时间内数据的统计结果,比如在过去的 1 分钟内有多少用户点击了网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窗口,收集最近一分钟内的所有用户点击数据,然后进行聚合统计,最终输出一个结果就可以了。

窗口的概念

       Flink 是一种流式计算引擎,主要是来处理无界数据流的,数据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想要更加方便高效地处理无界流,一种方式就是将无限数据切割成有限的“数据块”进行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窗口”(Window)。
       在 Flink 中, 窗口就是用来处理无界流的核心。我们很容易把窗口想象成一个固定位置的“框”,数据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到某个时间点窗口该关闭了,就停止收集数据、触发计算并输出结果。例如,我们定义一个时间窗口,每 10 秒统计一次数据,那么就相当于把窗口放在那里,从 0 秒开始收集数据;到 10 秒时,处理当前窗口内所有数据,输出一个结果,然后清空窗口继续收集数据;到 20 秒时,再对窗口内所有数据进行计算处理,输出结果;依次类推,如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注意为了明确数据划分到哪一个窗口,定义窗口都是包含起始时间、不包含结束时间的,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一个左闭右开的区间,例如 0~10 秒的窗口可以表示为[0, 10),这里单位为秒。
       对于处理时间下的窗口而言,这样理解似乎没什么问题。因为窗口的关闭是基于系统时间的,赶不上这班车的数据,就只能坐下一班车了——正如上图中,0~10 秒的窗口关闭后,可能还有时间戳为 9 的数据会来,它就只能进入 10~20 秒的窗口了。这样会造成窗口处理结果的不准确。
       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事件时间语义,就会有些费解了。由于有乱序数据,我们需要设置一个延迟时间来等所有数据到齐。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设置延迟时间为 2 秒,如图 6-14所示,这样 0~10 秒的窗口会在时间戳为 12 的数据到来之后,才真正关闭计算输出结果,这样就可以正常包含迟到的 9 秒数据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在 Flink 中,窗口其实并不是一个“框”,流进来的数据被框住了就只能进这一个窗口。相比之下,我们应该把窗口理解成一个“桶”,如图 6-15 所示。在 Flink 中,窗口可以把流切割成有限大小的多个“存储桶”(bucket);每个数据都会分发到对应的桶中,当到达窗口结束时间时,就对每个桶中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事件时间语义下,之前例子中窗口的处理过程:
(1)第一个数据时间戳为 2,判断之后创建第一个窗口[0, 10),并将 2 秒数据保存进去;
(2)后续数据依次到来,时间戳均在 [0, 10)范围内,所以全部保存进第一个窗口;
(3)11 秒数据到来,判断它不属于[0, 10)窗口,所以创建第二个窗口[10, 20),并将 11
秒的数据保存进去。由于水位线设置延迟时间为 2 秒,所以现在的时钟是 9 秒,第一个窗口也
没有到关闭时间;
(4)之后又有 9 秒数据到来,同样进入[0, 10)窗口中;
(5)12 秒数据到来,判断属于[10, 20)窗口,保存进去。这时产生的水位线推进到了 10
秒,所以 [0, 10)窗口应该关闭了。第一个窗口收集到了所有的 7 个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后输
出结果,并将窗口关闭销毁;
(6)同样的,之后的数据依次进入第二个窗口,遇到 20 秒的数据时会创建第三个窗口[20,
30)并将数据保存进去;遇到 22 秒数据时,水位线达到了 20 秒,第二个窗口触发计算,输出
结果并关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Flink 中窗口并不是静态准备好的,而是动态创建——当有落在这个
窗口区间范围的数据达到时,才创建对应的窗口。另外,这里我们认为到达窗口结束时间时,
窗口就触发计算并关闭,事实上“触发计算”和“窗口关闭”两个行为也可以分开,这部分内
容我们会在后面详述。

窗口的分类

按照驱动类型分类

       窗口本身是截取有界数据的一种方式,所以窗口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怎样截取数据”。换句话说,就是以什么标准来开始和结束数据的截取,我们把它叫作窗口的“驱动类型”。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按照时间段去截取数据,这种窗口就叫作“时间窗口”(Time Window)。这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之前所举的例子也都是时间窗口。除了由时间驱动之外,窗口其实也可以由数据驱动,也就是说按照固定的个数,来截取一段数据集,这种窗口叫作“计数窗口”(Count Window),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窗口(Time Window)

       时间窗口以时间点来定义窗口的开始(start)和结束(end),所以截取出的就是某一时间段的数据。到达结束时间时,窗口不再收集数据,触发计算输出结果,并将窗口关闭销毁。所以可以说基本思路就是“定点发车”。
Flink 中有一个专门的类来表示时间窗口,名称就叫作 TimeWindow。这个类只有两个私
有属性:start 和 end,表示窗口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戳,单位为毫秒。
从窗口的设计来看其实就是 start秒~end秒-1毫秒,如下图源码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明显,窗口中的数据,最大允许的时间戳就是 end - 1,这也就代表了我们定义的窗口
时间范围都是左闭右开的区间[start,end)。

计数窗口(Count Window)

       计数窗口基于元素的个数来截取数据,到达固定的个数时就触发计算并关闭窗口。这相当于座位有限、“人满就发车”,是否发车与时间无关。每个窗口截取数据的个数,就是窗口的大小。
       计数窗口相比时间窗口就更加简单,我们只需指定窗口大小,就可以把数据分配到对应的窗口中了。在 Flink 内部也并没有对应的类来表示计数窗口,底层是通过“全局窗口”(Global Window)来实现的。

按照窗口分配数据的规则分类

       时间窗口和计数窗口,只是对窗口的一个大致划分;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要定义更加精细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应该划分到哪个窗口中去。不同的分配数据的方式,就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应用。根据分配数据的规则,窗口的具体实现可以分为 4 类:滚动窗口(Tumbling Window)、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会话窗口(Session Window),以及全局窗口(Global Window)。

滚动窗口(Tumbling Windows)

       滚动窗口有固定的大小,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均匀切片”的划分方式。窗口之间没有重叠,也不会有间隔,是“首尾相接”的状态。如果我们把多个窗口的创建,看作一个窗口的运动,那就好像它在不停地向前“翻滚”一样。这是最简单的窗口形式,我们之前所举的例子都是滚动窗口。也正是因为滚动窗口是“无缝衔接”,所以每个数据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窗口,而且只会属于一个窗口。
       滚动窗口可以基于时间定义,也可以基于数据个数定义;需要的参数只有一个,就是窗口的大小(window size)。比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长度为 1 小时的滚动时间窗口,那么每个小时就会进行一次统计;或者定义一个长度为 10 的滚动计数窗口,就会每 10 个数进行一次统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每隔一段时间窗口滚动计算一次,,我们对数据按照 userId 做了分区。当固定了窗 口大小之后,所有分区的窗口划分都是一致的;窗口没有重叠,每个数据只属于一个窗口。不会出现计算的数据有重叠的情况。

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s)

       与滚动窗口类似,滑动窗口的大小也是固定的。区别在于,窗口之间并不是首尾相接的,而是可以“错开”一定的位置。如果看作一个窗口的运动,那么就像是向前小步“滑动”一样。既然是向前滑动,那么每一步滑多远,就也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定义滑动窗口的参数有两个:除去窗口大小(window size)之外,还有一个“滑动步长”(window slide),它其实就代表了窗口计算的频率。滑动的距离代表了下个窗口开始的时间间隔,而窗口大小是固定的,所以也就是两个窗口结束时间的间隔;窗口在结束时间触发计算输出结果,那么滑动步长就代表了计算频率。例如,我们定义一个长度为 1 小时、滑动步长为 5 分钟的滑动窗口,那么就会统计 1 小时内的数据,每 5 分钟统计一次。同样,滑动窗口可以基于时间定义,也可以基于数据个数定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滑动窗口是每隔一段时间滑动一段距离,窗口之间的计算数据会有重叠,如window1中的数据在窗口滑动之后,和window2窗口中有重叠。
       滑动窗口其实是固定大小窗口的更广义的一种形式;换句话说,滚动窗口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滑动窗口——窗口大小等于滑动步长(size = slide)。当然,我们也可以定义滑动步长大于窗口大小,这样的话就会出现窗口不重叠、但会有间隔的情况;这时有些数据不属于任何一个窗口,就会出现遗漏统计。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让滑动步长小于窗口大小,并尽量设置为整数倍的关系。

会话窗口(Session Windows)

       会话窗口顾名思义,是基于“会话”(session)来来对数据进行分组的。这里的会话类似Web 应用中 session 的概念,不过并不表示两端的通讯过程,而是借用会话超时失效的机制来描述窗口。简单来说,就是数据来了之后就开启一个会话窗口,如果接下来还有数据陆续到来,那么就一直保持会话;如果一段时间一直没收到数据,那就认为会话超时失效,窗口自动关闭。这就好像我们打电话一样,如果时不时总能说点什么,那说明还没聊完;如果陷入了尴尬的沉默,半天都没话说,那自然就可以挂电话了。
       与滑动窗口和滚动窗口不同,会话窗口只能基于时间来定义,而没有“会话计数窗口”的概念。这很好理解,“会话”终止的标志就是“隔一段时间没有数据来”,如果不依赖时间而改成个数,就成了“隔几个数据没有数据来”,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在 Flink 底层,对会话窗口的处理会比较特殊:每来一个新的数据,都会创建一个新的会话窗口;然后判断已有窗口之间的距离,如果小于给定的 size,就对它们进行合并(merge)操作。在 Window 算子中,对会话窗口会有单独的处理逻辑。
       我们可以看到,与前两种窗口不同,会话窗口的长度不固定,起始和结束时间也是不确定的,各个分区之间窗口没有任何关联。如图所示,会话窗口之间一定是不会重叠的,而且会留有至少为 size 的间隔(session ga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全局窗口(Global Windows)

       还有一类比较通用的窗口,就是“全局窗口”。这种窗口全局有效,会把相同 key 的所有数据都分配到同一个窗口中;说直白一点,就跟没分窗口一样。无界流的数据永无止尽,所以这种窗口也没有结束的时候,默认是不会做触发计算的。如果希望它能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还需要自定义“触发器”(Trigg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全局窗口没有结束的时间点,所以一般在希望做更加灵活的窗口处理时自定义使用。Flink 中的计数窗口(Count Window),底层就是用全局窗口实现的。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笔触狂放9/article/detail/839777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