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刘润 《五分钟商学院》

刘润 《五分钟商学院》

这个时代,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被卷进了“无限责任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这家“无限责任公司”的CEO,承担自身的风险和回报。


你应该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组团队,构建自己的协作关系;做产品,塑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创品牌,呵护自己的名声;控资源,把注意力投放到产出更高的地方。


《5分钟商学院》,为你精心打磨的“商业新华字典”,一册在手,随时备查。

本着终身学习的目标,对电子数据免费分享。免费带走不谢,没有加压密码的
商业篇:洞悉商业脉络,搭建系统的认知框架 
管理篇:聚焦复杂程度堪比宇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篇: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更新 
工具篇:用工具思维让你的认知迭代升级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jTW0eyVFrjfUvdUYCEBw?pwd=n8yc 
提取码:n8yc

学习力

前段时间,有一个朋友问我,他说,你觉得一个人的元能力是什么?我想了想,我说应该是学习力,他说他认为的是“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认知的认知的能力。我第一次听这个很高级的词汇,我就问他怎么知道的,然后他给我拍了一本书——《认知觉醒》。我说没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确实在于认知,能够认知自己认知水平的能力更重要。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因为像我这个朋友所了解到的“元认知”也是通过看书学习到的,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边界和元认知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所见,所闻,所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可以提升你的能力,而关键就在于你如何通过这些事情去学习。本书提到几种方法:

幸存者偏见

我们一贯认为,应该多向成功人士学习,认为他们是对的。在作者眼中,这反而需要警惕。

成功者(幸存者)在总结经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主观判断忽略掉一些关键信息。比如,读书无用论,读书有用的人不会发声说读书无用,如果你想读书,那就去请教那些一直坚持读书的人;家长不让小孩子去水库洗澡,说水库有危险。他不相信,去问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们都说没事,去洗就行,你看我不就没啥事吗。这能说明去水库洗澡没危险吗?只不过是淹死的已经没办法发言了。所以想吸取教训,就去看看未成年洗澡不慎淹死的数据。

就像马云说的:我创业以来最大的心得,就是一直在考虑别人是如何失败的。从失败者身上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如何避免幸存者偏见呢?书中讲了3种方法:向反对者学习;向失败者学习;培养识别”幸存者“的能力。

库伯学习圈

库伯学习圈有一个闭环学习流程:行动——经验——规律——行动。从行动中学习经验,将经验升华成规律,再用规律指导行动。

知识、技能、态度

在学习中分清楚知识、技能、态度很重要。

知识是已经被发现或被证明的规律,他是确定的,有适用边界的,就好像我们上学时学习的书本知识一样,只需要靠脑子去记忆。

技能是那些你知道,但是你不练习永远也学不会的东西。比如骑自行车,弹钢琴。所以技能需要练习才能获得。

态度是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有色眼镜。他是每一个人的选择,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他就是美好的,你认为他是残酷的,他就是残酷的,所以态度靠的心

。重点说一下本书讲到的学习误区。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死记硬背没用,什么都想通过读过学习来获得是不可能的,想学技能,就得练;不要把知识当技能学,认为只有自己实践出来的东西才是正确的,前人的经验也要学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快速学习

想要快速学习,同样也有方法,首先是通过广泛的学习,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得先有储备量才行。有了知识储备量后可以着手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梳理储备的内容,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在梳理过程中,对于不懂的,有问题的可以向行业内或者领域内专家请教。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向专家请教呢?因为在你的知识体系框架未搭建之前,你不知道你哪里不会,哪里是盲区,你就提不出好问题,有时候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答案更重要。最后,将完善后的知识体系,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也是非常有名的“费曼学习法”。

提到学习力,就得讲讲时间管理。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剩下8小时其他,而人和人的差距就在于剩下这8小时。会时间管理的人8小时可以当10小时,甚至20小时使用,不会时间管理的人,8小时只能当6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使用。接下来介绍一下本书时间管理的方法。

时间成本

想要做好时间管理,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就是时间成本。时间成本的意思是把这个时间用于干其他的事情,所能带来的收益。比如说,你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日常的时间成本。

月薪8000元,每月工作22天,一天是363元,每天工作8小时,每小时可以赚45元。这时候,如果有人花钱请你帮忙,每个小时给你50元,对你来讲是正向收益,你就可以去帮忙。再比如:通勤十分钟和通勤两小时对比。你是更愿意在公司附近花2000块租房子,还是想通勤两小时到公司上班呢?这时候如何决策?

按照我们刚刚的计算,你的时薪是45元,两小时的通勤是90元,一个月下来是1980元。所以,花2000块在公司附近租房,比你花两小时通勤更划算,可以节省1980元。

理解时间成本,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决策。

GTD(给大脑外接移动硬盘)

每个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当你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大脑就会选择性遗忘一部分内容。我们经常会感觉自己好像有很重要的事情忘记了,但就是记不起来,如果每次干事情都需要再次去回忆,这就很浪费时间了。

大脑的核心功能是思考,而不是记忆。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工具,为大脑腾出足够的空间来思考。本书提到三步法:

首先是收集。将你的日常工作安排,日常所学等内容,全部都放到一个文件夹中,落实到纸上或者工具表内,做好标注。每日的工作就按照表格设定的任务进行就行,不需要再去做思考。

其次是处理。对你收藏到文件夹或表格中的内容做整理,重要紧急的先安排,重要不紧急的规划好,减少参与紧急不重要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将无用的资料删除废弃等。

最后是回顾。回顾已经做过处理的信息,回想工作开展到哪一步了,接下来该进行什么等等。

猴子理论

这个理论常见于职场中,多用于管理者或领导者身上,意思是本来应该是员工正常开展的工作,结果管理者将这项工作揽到自己身上,将这只“猴子”背到自己身上。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今天员工干完一件事情,然后询问领导结果和方案,这样行不行,在领导没有回复之前,员工就不会继续开展工作,这时,这只猴子就从员工身上跳到管理者身上。而想要让“猴子”呆在员工身上,管理者要去培养员工出选择题而不是出问答题的能力,让员工自己找到解决方案,比如管理者可以用“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怎么做?”“你觉得该如何?”培养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八理论

这个理论我们前面讲过了,每个人每天都有三个八小时,而任何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8小时其他时间。我们来看看该如何应用这个8小时:

首先是找到8小时当中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就是你可以集中精力来干一件事情的时间,这段实践可以根据你的作息及日常安排来选择,看看哪个时间段你的精力状态比较好,而且能够静下来自己干一件事情。

其次分清楚交易,消费和投资。比如每个月老板给你发工资,这属于交易,用钱买你的时间;把每天不被打扰的时间,用来打王者荣耀,这属于消费,消费时间来娱乐;把每天不被打扰时间用来学习看书,这属于投资,长期坚持终会获益。最后是持之以恒,将行为变成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大家都听过,并且很多人也在使用番茄工作法或者番茄学习法,就是将时间颗粒度切割成30分钟,25分钟集中精力工作或者学习,5分钟休息时间。这样的情况下效率会提升很多。但是这个时间段的划分,多少有点问题,正常情况下,我们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尤其是心流状态下,25分钟远远不够,如果强制打断,效率会再次降低,所以,我们可以延长下,以60分钟为一个时间颗粒度,45分钟用来集中的学习或者工作,15分钟休息,这样时间就延长了。还有延伸一点的方式,当工作或者学习进入心流状态时,有可能连续2-3小时,都会沉浸在过程中,所以,也无需刻意打断,继续进行即可。

在这还有一个注意点:就是休息时间一定要好好休息,而不是刷短视频,看小说等等。什么叫真正的休息?就是做一些不消耗认知的事情,放空大脑。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思考力

如果说学习力是一个人的元能力,那思考力就是一个人的元武器。人可以通过学习,来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边界,提升自己的认知,那思考就是人将所学内容嫁接到自己的知识树方面的最有效的武器。

学习从来不会改变什么,但是通过思考后,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做出改变,这样才会营销你的一生。

六顶思考帽

这个“六顶思考帽”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在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领导力》书中,提到过,如何高效开会,就是利用六顶思考帽来提升开会的效率。而这项工具,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思考的工具。

六顶思考帽分别是:代表“信息”的白色帽子、代表“价值”的黄色帽子、代表“感觉”的红色帽子、代表“创造”的绿色帽子、代表“困难”的黑色帽子、代表“管理思维过程”的蓝色帽子,讲了这么多帽子,可能大家记不住,只需要记住一个医用逻辑就可以:

白帽(信息)先行,做任何决策及思考,之前都要有充分且足够的信息支撑;

黄(价值)在黑(困难)前,先思考能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再考虑推动执行的困难,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推动执行,要是刚刚开始就看到困难,也许这件事就没办法干下去;

黑(困难)后有绿(创造),在困难出现之后,一定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对任何事物要保持“是否正确?”的能力。就像我们看书,在书中看到的一切,真的就是正确的?其实并不一定。

就像《异类》中提到: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有提到,一万小时定律是在有正确的学习方法之下,一万小时才有效。

所以,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罗胖曾经说过:“任何事情都存在与之相悖的一面”。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呢?可以从质疑基础假设、检查事实和逻辑是否一致、关注背景情况及寻找新的可能性方面做突破。

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我们每个人在思考过程中都会用的比较正常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归纳法”。正向思维是从因到果的思维,从已知的信息归纳出未知的能力。已知信息越多,越丰富,最终归纳出的结果越接近于事实。

比如警察办案,刚刚开始只知道是个男士,经过调查,发现是一个120斤,身高180,住在XX小区XX号的男士,经过背影的对比,确定最终的作案者是谁。这其实就是一种正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

有正向思维,就有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问题,也许能收获惊喜。当一件事情,按照正常逻辑,无法得到很好的剞劂时,不妨从事情的反面去思考,也许会获得很好的解决方案。

还是警察破案,当一切有效信息没办法判断的作案者的时候,就会从被害人员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看看最近是否有其他异常的事情的发生,将原来聚集在作案人员身上的目标,转移到从被害人身上找突破口。

同时逆向思维,也是很好的创新的思维方式。比如结构逆向:汽车导航和手机、功能逆向:保温瓶和冰桶、状态逆向:楼梯和电梯、原理逆向:电风扇和吸尘器、序位逆向:游览动物园和开车游览动物园、方法逆向:从作案人和被害人身上找突破口。

全局之眼

不管是批判性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还是六顶思考帽,都是在让我们的思考更加全面,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思考越全面,成功或接近事实的概率就会越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更好的看到全局。

真实世界的问题,就像是一个魔方,所有的要素都是联动的,如何培养自己的着眼全局的能力呢?

首先,要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必定会带来另外一个事物的变化,比如说“蝴蝶效应”;

其次,要理解,在这件事物的进行过程中,都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何联系,这一要素的变化又会给其他要素带来什么影响;

最后,要加上时间要素,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其原因都有可能在很早之前就产生了。

比如:为什么美国在1990年后,暴力犯罪率降低,不是因为社会治安变好了,而是因为1970年普及全美的堕胎合法化,是因为出生人口降低,导致犯罪率降低。所以,一件事从联系、要素、时间方面去考虑,才会更加全面。

提到思考力,就一定得提提逻辑思维,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强弱,直接由其逻辑思维能力决定,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他的沟通及表达效率是极强的。

同一律

同一律是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一。意思是在两个人相互沟通过程中,前后提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这样的沟通才不至于混乱。什么是概念:就是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事物。比如:白马是不是马?我们强调的是“是”的概念,这个是可以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属于,即白马属于马;一种是等于,白马不等于马。所以这句话就会有两种解释,两个想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在与人沟通中,一定要保持同一性,这样两个人才可以相互沟通明白,甚至在签合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文字游戏就是这样产生的。

矛盾律

矛盾率是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二。意思是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一定有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矛盾律要求的是前后思想一贯,不能自相矛盾,一会说A可以,后面又说A不可以,这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律也经常被用在商业活动中,比如冲突理论,就是对矛盾律的应用。我们来看几则广告语的设计: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累了困了,喝红牛”

“怕上火和王老吉”

还有很多广告设计,都是对冲突的运用。

排中律

排中律是逻辑三大基本定律之二。意思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一定有一个是对的,有一个是错的,没有中间状态。排中律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识别那些模棱两可的观点及人员,提高沟通效率。

比如上级领导问你,这个项目是否成功,你跟领导讲,这个项目可以说成功了,也可以说没成功,这就违反了排中律,如果说非要形容一下违反了排中律的这一群人,那就是“墙头草”。

排中律衍生出一种推理方法:反证法。该方法可以用来打破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主要步骤有三个:

反设:针对提出的观点,可以假设该观点不成立;

归谬:找到与观点相悖的案例,证据

存真:得出结论,我们给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段论

简单地说,三段论就是对“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推理。

大前提是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是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结论是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我们来看个例子:凡是金属都是导体,铜是金属,所以铜是导体:在这个案例中,中项是金属,大项是导体,小项是铜。我们再来看个案例:凡是有腿的都会跑,桌子是有腿的,所以桌子会跑。这个案例明显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对于三段论的运用,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出现四个那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因为你没存在几百万年,所以你不是人,这里面就有四个概念,第一个人已经存在几百万年中的“人”实际上是人类的意思。

二是三段论中中项两不周延。什么意思,我们刚刚那个案例中“腿”就做了周延,如果我们换成“一部分有腿的都会跑,虽然桌子有腿,但是桌子也不会跑”这句话就没有问题,将“所有”换成“一部分”就没问题了。

还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等方式,在这就做详细介绍了,只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通过三段论,我们可以一眼识别诡辩。

归纳法

归纳法在前面正向思维有讲过,通过多方面信息的汇总,从而归纳出结论,但是要注意,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是一个猜想,是我们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得出的一个猜想的结论,所以,归纳法得出的结论,不是定律。演绎法可以将归纳法总结出的猜想,证明为定律。

至于详细的归纳和演绎方法,我们会在《金字塔原理》这套书中详细做介绍,这里就不详细介绍。

演讲力

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非常困难,一个是将别人口袋中的钱,放到自己口袋里,一个是将自己脑袋中的想法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让别人认可你,而出色的演讲能力就可以帮助你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认知台阶

人想要接受新事物,都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就好像我们做培训,你想让别人接受或者学会这个知识点,要从最基础开始,然后一步步的加深层次,直到最终他学会这个知识点,这其实就是认知台阶的应用,一步步的引导和带领听众走入你设置的台阶,最终到达顶点。

想要做好认知台阶,将想法更有效的灌输到别人的脑袋中要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用线性思维的方式做介绍,而不是树桩或者网状。因为人的理解或者记忆能力是有限的,而线性思维的介绍方式,更方便别人理解和记忆。那什么是线性思维?就是简单的从A到B,从某种现象,得出某种结论,从某个问题,得出某个原因,最终如何改进;

二是逻辑严谨且准确,并且因果关联性强,讲出的案例,原因一定是能够强有力的支撑结果;

三是幽默,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话语将内容表达出来,最终让别人愿意听,并且喜欢听。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点,就是搞清楚对象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想听什么,这样针对性准备的内容会更好。

画面感

画面感可以很好的将听众带入到场景之中,从而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使得他们的体会更深刻。听众从一场演讲中获得的信息,7%来自于语言,38%来自于语调和声音,55%来自于肢体语言,画面感,可以增强语言的带宽。那如何塑造画面感呢?

一是讲细节,时间,地点,人物,穿着,这些都是细节,越详细画面感越强;

二是打比方,用生活中听众常见的场景来举例子,将知识点复述出来;

三是排比可以增强画面的冲击感。

开场和结尾

一场好的演讲,除了过程中内容要干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在开场和结尾上面。一个好的开场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且能让别人记住你,这就好像做自我介绍一样,开场就是你演讲内容的“自我介绍”;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你演讲的点睛之笔,让听众回味无穷。

开场的方式一般有四种,最常见的就是案例开场,用一个小故事来引流今天的演讲的核心观点;其次就是提问,像听众提问,你们认为……,让听众先有自己的答案,然后你再引出你的观点;第三是幽默,用幽默搞笑的方式开场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第四是开门见山,直接阐明今天这场演讲的核心目的,听众能听到什么,收获什么。

结尾目前用的最多的就是金句结尾,金句,是那些简单易懂,但是仔细琢磨又很有深意的,比如我在活动阶段总结会用的“骏马面前无沟壑,怂人面前全是坎”,这句话就引人回味。

脱稿演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的场景,想要实现脱稿演讲,没有捷径,就是多练习,熟能生巧,别无他法。如果你一时半会没办法实现脱稿,那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从原来的照读,到用手卡,再讲PPT,最终实现脱稿。

演讲俱乐部

找到一群喜欢演讲的人,和他们共同联系演讲,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也积极听取别人对你的评价。如果你不想加入俱乐部或者没有一群人一起练习,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你可以录制你的演讲,在讲完以后反复看录像,找到自己的不足。

沟通力

演讲能力可以快速扩大你的影响力,是一种一对多的能力,那一对一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用到沟通能力。

快乐和痛苦四原则

在电视剧里面经常会听到说:有两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个?正常情况下,都会先听坏消息,然后再听好消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损失规避,得到的快乐远远不能满足失去的痛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因效应,好消息放在最后听,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而快乐和痛苦四原则,就是个体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原则。

多个好消息要分开发布,当有很多个好消息的时候,要注意不要一次性说完,可以一件一件的说出,延长个人接受惊喜的时间;

多个坏消息要一起发布,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将坏消息一次性讲完,可以减轻痛感;

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要分开发布,先说坏的,再说好的,虽然项目失败了,但是每个人都成长了,这样也能体现出价值;

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要一起说,瑕不掩瑜,小的坏消息可以忽略不计,突出结果。

写作心法

写作是我这里面一直想干的一件事,并且最近再筹备一本书,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别人愿意看,为什么别人愿意买单,这个是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应该提前考虑好的。本书提到了“5商派”写作心法,核心三点:价值感、结构感、对象感。

对象感:意思就是你在写内容的时候,要提前预想到一个人在看,想象一个人就坐在我面前,我需要用大白话和他能听的懂的词语,句子来表达;

价值感:书中将内容分为三类:一种是告诉你what,是什么,解释一个概念内容;一种是告诉你why,告诉你为什么,解释原因和动机;第三种是告诉你how,怎么办,告诉你怎么用。想要让你的内容对看客来讲更有价值,那就写第三类,告诉别人怎么用,往往在写第三类内容的时候,其实已经包含前两类内容;

结构感:结构感就想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认知台阶,一步步引导看客理解,最终明白你表达的内容,主要分为场景导入(开场),打破认知(原有认知),核心逻辑(你的观点),举一反三(如何运用),回顾总结(总结要点)。

电梯测验

电梯测验考验的是一个人短时间内表达核心观点的能力。比如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你和大领导共乘电梯,大领导问你最近工作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正好你正愁最近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时候你能否在坐电梯这短短的几十秒钟把问题表述明白,并获得领导的支持,这就是电梯测验。

想要做好在极短的时间内,清楚的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观点,就要学会大why,小what和一带而过的how。把为什么放大,让别人感兴趣。比如:竞争对手的A热水器一个月销售600台,我们的对标产品C才150台,这中间有巨大的差异,经过考察,他们……

如何开会

开会,是一种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开会的投入是所有与会者的时间成本,开会的产出是会议得出的结论,一场会议的价值=结论-时间成本。

所以得出,一场会议要想实现高效,咱们结论足够有价值,要么时间成本足够低。想要结论有价值,就要在开会之前确定一个主题,会议只讨论主题相关,每个人提前准备;想要减少时间成本,要做到与会议无关者不参加,开会之前每个人都要做好充分准备,严格确定会议时间,没讲完的下次开会讲,来保证每个人的分享时间。

精准地提问

提出一个好问题,比给出一个答案更重要,提出好的问题可以大大提升沟通效率。本书提到7种方法:

继续/中止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我们讨论?重要吗?

澄清性问题:你想表达什么意思?表达的准确吗?

假设性问题:前提假设是什么?

质疑性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

缘由性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结果?

影响性问题:会产生哪些影响?

行动性问题:接下来应该怎么干?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47120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