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互联网初期,09 年以前,页面只需要展示一些列表、表格、文章内容以及简单图片即可,其目的是为了传送信息。这个时候构建内容非常简单 html 即可,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些简单排版可以传输就ok了。
互联网开始向个人普及的时候,更多的桌面应用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软件专项web应用,用户从科研人员变成了普通大众。相对的获取\传输信息依旧很重要,但是对于界面交互就希望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时候构建内容的工具从简单的 html 增加了一项 css 来美化html在浏览器上输出的内容。当然也是这段时间,人机交互也稍微复杂了一些,通过js来控制一些页面展示的效果(例如:轮播图、文字滚动)
越来越多的行业依赖软件,但明显桌面应用的限制越来越突出
随着软件需求爆炸性增长
后来互联网的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个人PC普及后期),前端(页面展示,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专职的前端)需要负载的功能日益复杂,浏览器版本、种类层出不穷。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同浏览器的兼容性。2006年诞生的jquery就是其中的代表。兼容性问题要解决,交互问题同样需要解决。页面和服务器的交互逻辑受困于jsp等技术这些代码只能由服务端代码完成,有什么变更需要页面全部刷新。所以ajax应运而生。大概就是08年前后,jquery技术风靡数年至今。
可维护性举例
2009 之后前端需要利用软件工程化的思想来解决瓶颈问题
当时出现了很多 template模板工具,基于 jq,实现简单的 view 和 model 层包装。也出现了了 gulp、
再往后就是以react\vue为主导的spa(单页面应用的时代),然后就是以扩充前端能力为主的浏览器+node全栈时代,前端的severless和*sr(ssr、nsr、csr...)百花齐放。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工程化的支持,那~这些都不会存在。
SASS(英文全称:Syntactically Awesome Stylesheets)Sass 诞生于 2007 年,使用Ruby 编写,是一种对css的一种扩展提升,增加了规则、变量、混入、选择器、继承等等特性。可以理解为用js的方式去书写,然后编译成css。比如说,sass中可以把反复使用的css属性值定义成变量,然后通过变量名来引用它们,而无需重复书写这一属性值。
LESS(2009年开源的一个项目,受Sass的影响较大,但又使用CSS的语法,让大部分开发者和设计师更容易上手。LESS保留了css的任何功能,同时提供了多种方式能平滑的将写好的代码转化成标准的CSS代码,可以在任何使用随时切换到css的语法进行书写。
2011 年以前
大概 09 年 - 10 年期间,CommonJS 社区大牛云集。CommonJS 原来叫 ServerJS,推出 Modules/1.0 规范后,在 Node.js 等环境下取得了很不错的实践。
09年下半年这帮充满干劲的小伙子们想把 ServerJS 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到浏览器端,于是将社区改名叫 CommonJS,同时激烈争论 Modules 的下一版规范。分歧和冲突由此诞生,逐步形成了三大流派:
2015 年
前端的ES module发布后,rollup应声而出。
rollup编译ES6模块,提出了Tree-shaking,根据ES module静态语法特性,删除未被实际使用的代码,支持导出多种规范语法,并且导出的代码非常简洁,如果看过 vue 的dist 目录代码就知道导出的 vue 代码完全不影响阅读。
browserify、webpack、rollup、parcel这些工具的思想都是递归循环依赖,然后组装成依赖树,优化完依赖树后生成代码。但是这样做的缺点就是慢,需要遍历完所有依赖,即使 parcel 利用了多核,webpack 也支持多线程,在打包大型项目的时候依然慢可能会用上几分钟,存在性能瓶颈。
前端模块化/构建工具从最开始的基于浏览器运行时加载的 RequireJs/Sea.js 到将所有资源组装依赖打包 webpack/rollup/parcel的bundle类模块化构建工具,再到现在的bundleless基于浏览器原生 ES 模块的 snowpack/vite,前端的模块化/构建工具发展到现在已经快 10 年了。
工程化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整个工作系统的效率。大量的js代码,堆积的程序最麻烦的就是如何去维护。100行代码,看一遍,打着断点过一下,就知道是在做什么了。但是1000行,10000行甚至是10万行的代码,你怎么维护?真的要一点一点看?那这个对企业来说维护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甚至于不可估量。随着浏览器的不断更新迭代,大量的能力扩充,对我们构建前端应用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前端工程化是指,使用软件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将前端的开发流程、技术、工具、经验等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维护成本,即提高开发过程中的开发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时间。前端工程化具体包含:
核心关键词: 标准规范 降本提效
落地四大块:标准模块组件自动化
第一个阶段是选择框架、库:像jquery,这时候的工程化就是在开发时忽略对兼容性的考虑、提高编码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第二个阶段是优化构建:以grunt、gulp为代表的这些工具。这时候的工程化是解决应用体积变大后输出产物的优化
第三阶段是html+js+css模块化开发:这时候的工程化的代表是angluar。
第四个阶段是组件开发与资源的管理:在这个阶段 react/vue 引领了前端开发应用的潮流,webpack + rollup 则引领了优化构建的方向。
第五个阶段是前端能力的扩充与完善:以node全栈和h5规范为基础的百花齐放。说实在的h5规范现阶段扩充了很多能力并且浏览器厂商也在逐步支持,并且这些能力愈来愈强大,如视频/音频的播放能力、canvas与webGL、WebAssembly等等多样的能力意味着更多的接口、代码以及业务逻辑。node全栈给前端扩充了N多能力,首当其冲的是ssr,目前看来非常重要的数据安全性(以通过graphGL来进行数据组合过滤实现为代表)。其次是前端的serverless,不受制于传统后端与前端的业务范围。
首先前端工程化是把软件工程相关的方法和思想应用到前端开发中。
狭义上的理解:将开发阶段的代码发布到生产环境,包含:构建,分支管理,自动化测试,部署
广义上理解:前端工程化应该包含从编码开始到发布,运行和维护阶段
工具是工程化的手段,只要我们引入的方法、技术方案、工具可以提升开发效率、提高前端应用质量,那么都属于前端工程化
我的理解里把 前端工程化分为 5 类
开发、构建、部署、性能、规范化
还有第六类 需求
规范化需求
Webpack Dev Server 启动时发生了什么
Webpack Dev Server 是一个小型的Node.js Express服务器,它使用webpack-dev-middleware 来服务于webpack的包。除了静态文件,此包还包含一些额外的特性,如热模块替换(Hot Module Replacement)和Source Maps等。以下是Webpack Dev Server启动时的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Webpack Dev Server将所有的项目文件存储在内存中的虚拟文件系统中,而不是写入磁盘。这使得每次修改源代码时,无需重新写入磁盘,可以更快地更新文件。开发服务器能够直接提供文件,而无需访问实际的物理文件。当浏览器接收到通知后,可以选择重新加载整个页面或仅更新受影响的模块。
以上步骤描述了大体流程,但实际的启动过程可能还包含更多的细节和步骤,具体取决于项目的配置和需求。
当搭建一个用于PC项目的React CLI工具时,主要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npm init
初始化一个新的Node.js包,并设置必要的元数据和依赖项。commander.js
之类的库来设计交互式命令行界面,开发如create
、add
、build
、start
等核心命令,以便用户可以通过命令行快速创建项目、添加模块、构建项目以及启动开发服务器。build
命令用于编译和打包项目到生产环境。最后,考虑到用户友好性和易用性,还会考虑添加一些附加功能,如代码质量检测工具集成(如ESLint、Prettier)、代码格式化、代码拆分方案等。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