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LangChain 是一个基于 LLM(大型语言模型)的编程框架,旨在帮助开发人员使用 LLM 构建端到端的应用程序。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组件和接口,可以简化创建由 LLM 和聊天模型提供支持的应用程序的过程。
LangChain 由几大组件构成,包括 Models,Prompts,Chains,Memory 和 Agent 等,而 Agent 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把 LLM 比做大脑的话,那 Agent 就是给大脑加上手和脚。今天就来带大家重点了解一下 Agent 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在 LangChain 中,Agent 是一个代理,接收用户的输入,采取相应的行动然后返回行动的结果。Agent 可以看作是一个自带路由消费 Chains 的代理,基于 MRKL 和 ReAct 的基本原理,Agent 可以使用工具和自然语言处理问题。官方也提供了对应的 Agent,包括 OpenAI Functions Agent、Plan-and-execute Agent、Self Ask With Search 类 AutoGPT 的 Agent 等。Agent 的作用是代表用户或其他系统完成任务,例如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等。Agent 可以是自主的,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和自适应性,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中执行任务。我们今天主要了解基于 ReAct 原理来实现的 Agent。
ReAct 是一个结合了推理和行动的语言模型。虽然 LLM 在语言理解和交互决策制定方面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但它们的推理(例如链式思考提示)和行动(例如行动计划生成)的能力主要被视为两个独立的主题。ReAct 的目标是探索如何使用 LLM 以交错的方式生成推理痕迹和特定任务的行动,从而在两者之间实现更大的协同作用。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智能助手机器人,名叫小明。你给小明一个任务:去厨房为你做一杯咖啡。小明不仅要完成这个任务,还要告诉你他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
没有 ReAct 的小明:
小明直接跑到厨房。
你听到了一些声音,但不知道小明在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小明回来给你一杯咖啡。
这样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小明是怎么做咖啡的,他是否加了糖或奶,或者他是否在过程中遇到了任何问题。
有 ReAct 的小明:
小明告诉你:“我现在去厨房。”
小明再说:“我找到了咖啡粉和咖啡机。”
“我现在开始煮咖啡。”
“咖啡煮好了,我要加点糖和奶。”
“好了,咖啡做好了,我现在给你拿过去。”
这次,你完全知道小明是怎么做咖啡的,知道他的每一个步骤和决策。
ReAct 就是这样的原理。它不仅执行任务(行动),还会告诉你它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推理)。这样,你不仅知道任务完成了,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问题,也更容易找出原因。
更多关于 ReAct 的内容可以查看这篇文章[1]。
LangChain 在官方网站上提供了关于如何创建自定义 LLM Agent[2]的例子,在官网的示例中,我们除了看到自定义 LLM Agent 外,还有一个自定义 Agent,这两者的区别就是自定义 LLM Agent 使用了 LLM 来解析用户输入,判断使用何种工具,而自定义 Agent 则是直接自行判断工具的使用,这种方式只能用于简单的场景,而自定义 LLM Agent 可以用于更复杂的场景。
在官方示例中,对其实现原理做了一些简单的描述,介绍了其组成部分和流程等,但如果是刚开始了解 Agent 的同学看起来可能会一知半解,所以我们今天主要结合其中的示例代码来了解自定义 LLM Agent 的实现原理。
建了大模型技术交流群! 想要学习、技术交流、获取如下原版资料的同学,可以直接加微信号:mlc2060。加的时候备注一下:研究方向 +学校/公司+CSDN,即可。然后就可以拉你进群了。
方式①、微信搜索公众号:机器学习社区,后台回复:加群
方式②、添加微信号:mlc2060,备注:来自CSDN + 技术交流
要实现 Agent,我们需要先定义一套基于 ReAct 的提示词模板,示例中的 Agent 就是基于 ReAct 原理来实现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将官方的英文提示词模板换成中文和去掉一些没必要的内容,修改后的提示词模板内容如下:
template = """尽你所能回答以下问题,你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tools}
请按照以下格式:
问题:你必须回答的输入问题
思考:你应该始终考虑该怎么做
行动:要采取的行动,应该是[{tool_names}]中的一个
行动输入:行动的输入
观察:行动的结果
... (这个思考/行动/行动输入/观察可以重复N次)
思考:我现在知道最终答案了
最终答案:对原始输入问题的最终答案
开始吧!
问题:{input}
{agent_scratchpad}"""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提示词模板,首先提示词模板中会引用到一些工具,可以看到模板中有 2 个变量:tools
和tool_names
,tools 变量是一个列表,包含了所有的工具,列表中的每个元素包含了工具的名称和描述,而 tool_names 变量是工具名称的列表,传入具体的工具后,会生成对应的工具列表,比如我们有如下 2 个工具,解析后如下所示:
尽你所能回答以下问题,你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search: 实时联网搜索的工具
math: 数学计算的工具
请按照以下格式:
......
行动:要采取的行动,应该是[search, math]中的一个
......
这样 LLM 在执行任务时就知道要使用哪些工具,以及在提取信息时可以提取到正确的工具名。
模板中下面的思考/行动/行动输入/观察
就是标准的 ReAct 流程,思考是指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行动是具体的工具,行动输入是工具用到的参数,观察是工具执行完成后得到的结果,这个流程可以重复多次,直到最终得到最终答案。
模板最后还有 2 个变量:input
和agent_scratchpad
,input 是用户输入的问题,agent_scratchpad 是之前的思考过程(下面解析代码时会讲),包括了思考、行动、行动输入和观察等,这个变量在 Agent 执行过程中会被更新,代入具体的值后,模板会生成如下的提示词:
......
问题:北京的天气怎么样
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 search 工具查找北京天气。
行动: search
行动输入: "北京天气"
观察: 6日(今天). 多云转晴. 32/22℃. <3级
思考:
从问题下面一句到最后结束就是agent_scratchpad
的值。
准备好提示词模板后,我们就可以构造提示词了,构造提示词的官方示例代码如下:
# Set up a prompt template
class CustomPromptTemplate(StringPromptTemplate):
# The template to use
template: str
# The list of tools available
tools: List[Tool]
def format(self, **kwargs) -> str:
# Get the intermediate steps (AgentAction, Observation tuples)
# Format them in a particular way
intermediate_steps = kwargs.pop("intermediate_steps")
thoughts = ""
for action, observation in intermediate_steps:
thoughts += action.log
thoughts += f"\nObservation: {observation}\nThought: "
# Set the agent_scratchpad variable to that value
kwargs["agent_scratchpad"] = thoughts
# Create a tools variable from the list of tools provided
kwargs["tools"] = "\n".join([f"{tool.name}: {tool.description}" for tool in self.tools])
# Create a list of tool names for the tools provided
kwargs["tool_names"] = ", ".join([tool.name for tool in self.tools])
return self.template.format(**kwargs)
prompt = CustomPromptTemplate(
template=template,
tools=tools,
# This omits the `agent_scratchpad`, `tools`, and `tool_names` variables because those are generated dynamically
# This includes the `intermediate_steps` variable because that is needed
input_variables=["input", "intermediate_steps"]
)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类,继承自StringPromptTemplate
,然后实现format
方法,这个方法的作用是将提示词模板中的变量代入具体的值,然后返回提示词。其中intermediate_steps
是中间 Agent 思考的步骤,每个步骤是一个元组,包含了AgentAction
(行为和行为输入)和Observation
(观察)的值,这个变量不会直接传递到 LLM,所以它不会在提示词中出现,但提示词模板会将它转换为agent_scratchpad
变量,这个变量也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到的agent_scratchpad
,这个变量的值是 Agent 思考的过程,包括了思考、行动、行动输入和观察等。
format 方法最后会设置模板中的tools
和tool_names
变量,这两个变量的值是提示词模板中的工具列表,这个列表是根据tools
变量生成的,包含了所有的工具,列表中的每个元素包含了工具的名称和描述,而tool_names
变量是工具名称的列表。
最后我们需要创建一个CustomPromptTemplate
对象,传入提示词模板和工具列表,这个对象就是我们最终要传入 LLM 的提示词。
接下来是输出结果的解析,其中分为 2 个部分,一个是工具的解析,一个是结果的解析,我们来看下官方的示例代码:
class CustomOutputParser(AgentOutputParser):
def parse(self, llm_output: str) ->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 暂时不看结果解析的代码
# Parse out the action and action input
regex = r"Action\s*\d*\s*:(.*?)\nAction\s*\d*\s*Input\s*\d*\s*:[\s]*(.*)"
match = re.search(regex, llm_output, re.DOTALL)
if not match:
raise OutputParserException(f"Could not parse LLM output: `{llm_output}`")
action = match.group(1).strip()
action_input = match.group(2)
# Return the action and action input
return AgentAction(tool=action, tool_input=action_input.strip(" ").strip('"'), log=llm_output)
parse
方法前半部分是关于结果解析的,我们待会再讲,我们先看后面的代码,这是对工具的解析。
代码使用了一个正则表达式来解析 LLM 关于思考过程的输出结果,一般思考过程的输出结果是这样的格式:
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 search 工具查找北京天气。
行动: search
行动输入: "北京天气"
根据我们的提示词模板,LLM 会智能地返回我们制定好的格式,有思考、行动、行动输入几项内容,我们主要通过这个正则表达式来获取到行动
和行动输入
这两项的值(也就是工具名称和工具所需参数),这样 Agent 就知道该如何使用工具了。可以看到代码中 action(工具)获取的是正则结果中的第一个分组的值,而 action_input(工具参数)获取的是第二个分组的值。最后将这 2 个值封装成一个 AgentAction 对象返回。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设置好了提示词模板,但如果 LLM 不够智能的话,返回的结果可能会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比如 LLM 可能返回这样的结果:
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 search 工具查找北京天气。
行动: 我需要使用search工具来查询
行动输入: "北京天气"
可以看到行动的值不是我们预期的 search,而是一句话,这样通过正则表达式获取的工具名就是我需要使用search工具来查询
,然后 Agent 会拿这个工具名去匹配工具,然后去调用,发现没有这个工具,就会报错。所以如果我们发现 LLM 有时候返回的结果不符合我们预期时,我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解析出工具的名称,比如去掉一些无用的内容,只保留工具名称,这样才能保证 Agent 能够正常使用工具。
我们再说下结果的解析,就是上面代码中 parse
方法的前半部分:
class CustomOutputParser(AgentOutputParser):
def parse(self, llm_output: str) ->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 Check if Agent should finish
if "Final Answer:" in llm_output:
return AgentFinish(
# Return values is generally always a dictionary with a single `output` key
# 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try anything else at the moment :)
return_values={"output": llm_output.split("Final Answer:")[-1].strip()},
log=llm_output,
)
示例代码中判断 LLM 的输出是否有包含最终答案:
,如果有的话,就说明 LLM 已经得到了最终的答案,这时就可以返回最终的答案了,这个格式也是我们在提示词模板中定义的:
"""
思考:我现在知道最终答案了
最终答案:对原始输入问题的最终答案
"""
这个最终的答案是 LLM 输出结果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们可以通过split
方法来获取到最后一句话,然后返回一个ActionFinish
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了最终的答案,解析出来的结果如下:
# 思考过程
思考:我现在知道最终答案了
最终答案: 北京的天气情况如下:6日(今天)多云转晴,温度在32/22℃,风力小于3级
# 最终结果
北京的天气情况如下:6日(今天)多云转晴,温度在32/22℃,风力小于3级
跟工具解析一样,我们在结果解析时也需要注意 LLM 返回的结果是否符合我们预期,比如有时候 LLM 会输出这样的结果:
思考:我现在知道最终答案了
北京的天气情况如下:6日(今天)多云转晴,温度在32/22℃,风力小于3级
可以看到 LLM 的输出没有包含最终结果:
关键字,这样示例代码中的 if 逻辑就不生效了,会导致解析逻辑进到工具解析那一部分去,然后引发错误。所以我们在解析结果时,要提高我们解析程序的健壮性,以满足不同的 LLM 输出结果,或者调整我们的提示词模板,让 LLM 返回的结果更加准确。
最后一步是创建 Agent,示例代码如下:
llm = OpenAI(temperature=0)
# LLM chain consisting of the LLM and a prompt
llm_chain = LLMChain(llm=llm, prompt=prompt)
tool_names = [tool.name for tool in tools]
agent = LLMSingleActionAgent(
llm_chain=llm_chain,
output_parser=output_parser,
stop=["\nObservation:"],
allowed_tools=tool_names
)
这里重点关注的是 Agent 中的stop
参数,我们知道一般 LLM 都会长篇大论,说一大堆废话,我们希望 LLM 在返回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后就停止输出,这里就需要用到stop
参数,这个参数是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字符串,代表了 LLM 输出中的某一句话,当 LLM 输出中包含了这句话时,LLM 就会停止输出,这样我们就可以只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了,这里我们使用观察
关键字来停止 LLM 的输出。
自定义 LLM Agent 的示例代码我们已经介绍完了,最后我们再讲下来 Agent 中使用的 LLM。在官方示例中,LLM 用的是 OpenAI,也就是gpt-3.5
这个模型,但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话,推荐使用 OpenAI 的gpt-4
模型,它是目前最好的 LLM,如果使用的 LLM 比较差,就容易出现刚才我们提到 LLM 返回的结果不符合我们预期的情况。
有人希望通过一些开源的 LLM 来实现 ReAct Agent,但实际开发过程中会发现开源低参数(比如一些 6B、7B 的 LLM)的 LLM 对于提示词的理解会非常差,根本不会按照提示词模板的格式来输出,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 Agent 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如果想要实现一个好的 Agent,还是需要使用好的 LLM,目前看来使用gpt-3.5
模型是最低要求。
关注我,一起学习各种人工智能和 AIGC 新技术,欢迎交流,如果你有什么想问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1]这篇文章: https://react-lm.github.io/
[2]创建自定义 LLM Agent: https://python.langchain.com/docs/modules/agents/how_to/custom_llm_agent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