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前言:记录了总6w字的面经知识点,文章中的知识点若想深入了解,可以点击链接学习。由于文本太多,按类型分开。这一篇是数据结构常问问题总结,有帮助的可以收藏。
常见栈的应用场景包括
常见的队列的应用场景包括
指向不同:单向链表只有一个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双向链表除了有一个指向下一结点的指针外,还有一个指向前一结点的指针。
功能不同:单向链表只能next ,双向链表可以return。
单双向不同:单链表只能单向读取,双向链表可以双向遍历。
优点:单向链表增加删除节点简单。遍历时候不会死循环;
缺点:只能从头到尾遍历。只能找到后继,无法找到前驱,也就是只能前进。
优点:可以找到前驱和后继,可进可退;
缺点:增加删除节点复杂,多需要分配一个指针存储空间。
s->prior=p; s->next=p->next; p->next->prior=s; p->next=s;
由于单链表只能从头到尾依次访问链表的各个节点,所以如果要找链表的倒数第 k 个元素,也只能从头到尾遍历查找。在查找过程中,设置两个指针,让其中一个指针比另一个指针先移动 k 步,然后两个指针同时往前移动。循环到先行的指针值为 NULL 时,另一个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要找的位置。
1.数组必须事先定义固定的长度(元素个数),不能适应数据动态地增减的情况。当数据增加时,可能超出原先定义的元素个数;当数据减少时,造成内存浪费;数组可以根据下标直接存取,时间复杂度O(1)。
2.链表动态地进行存储分配,可以适应数据动态地增减的情况,且可以方便地插入、删除数据项。(数组中插入、删除数据项时,需要移动其它数据项,非常繁琐)链表必须根据next指针找到下一个元素。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如果需要快速访问数据,很少或不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应该用数组;相反,如果需要经常插入和删除元素就需要用链表数据结构了。
二叉树的高度是二叉树结点层次的最大值,也就是其左右子树的最大高度+1。当树为空时,高度为0;否则为其左右子树最大高度+1。
前序遍历:(根左右)先访问根节点,再访问左节点,再访问右节点。
中序遍历,(左根右)先访问左节点,再访问根节点,再访问右节点。
后序遍历,(左右根)先访问左节点,再访问右节点,再访问根节点。
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优缺点,要看实际需求决定采用何种遍历方式
采用递归方式和非递归方式。前者优点是直观,编写起来简单,缺点是但其开销也比较大。非递归形式开销小,但编写复杂。
根据中序遍历与后续遍历求前序遍历(还原树)
详细请看:
针对选择题:
无脑秒解!已知先/后序遍历与中序遍历,求后/先序遍历。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先序遍历与中序遍历 或者 后续遍历与中序遍历 可确定一条树。
原因:
先序和后序可以告诉我们根节点,只不过先序遍历的根节点从前往后,后序遍历的根节点从后往前,也正是因为先序遍历和后序遍历都只能告诉我们根节点这个信息,所以他们两个在一起是没办法得到足够信息去构建二叉树的。我们知道根节点之后,可以拿这个根节点在中序遍历的数据中,以该节点为中心,节点左面为该节点的左子树,节点右面为该节点的右子树。很明显上述的规律有递归的特性。
详细请看:
哪两种遍历方式可以唯一确定一棵二叉树,结合力扣105题_有裂痕的石头的博客-CSDN博客_唯一确定二叉树的遍历方法
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满足以下要求:
1.所有叶子节点都出现在 k 或者 k-1 层,而且从 1 到 k-1 层必须达到最大节点数;
2.第 k 层可以不是满的,但是第 k 层的所有节点必须集中在最左边。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完全二叉树和“满二叉树”搞混了,完全二叉树不要求所有树都有左右子树,但它要求:
任何一个节点不能只有右子树没有左子树
叶子节点出现在最后一层或者倒数第二层,不能再往上。
用一张图对比下“完全二叉树”和“满二叉树”:
平衡二叉树:
平衡二叉树的提出就是为了保证树不至于太倾斜,尽量保证两边平衡。因此它的定义如下:
1.平衡二叉树要么是一棵空树
2.要么保证左右子树的高度之差不大于 1
3.子树也必须是一颗平衡二叉树
节点
根节点:树的最顶端的节点。(根节点只有一个)
子节点:除根节点之外,并且本身下面还连接有节点的节点。
叶子节点:自己下面不再连接有节点的节点(即末端),称为叶子节 点(又称为终端结点)度为0。
经典例题:
1.在完全二叉树中,节点数为n,叶子节点数为m。两者关系为 n = m*2-1;m =(n+1)/2。
2.一棵树度为4,其中度为1,2,3,4的结点个数分别为4,2,1,1,则这棵树的叶子节点个数为多少?
解:因为任一棵树中,结点总数 = 度数*该度数对应的结点数 + 1,所以:
总结点数 = 1 * 4+2 * 2+3 * 1+4 * 1 + 1=16
叶子结点数=16-4-2-1-1(总节点数-度不为0的个数)=8
则:叶子结点=8
插入,扩容,删除,收缩。
底层的变化:实际是一个动态扩容的泛型数组,插入的时候:若容量不够,内存扩两倍(不是Count,容量默认值为4:4--8--16...),原数组内容copy新数组里,旧数组回收。
直接定义预估大小,避免频繁扩容,产生GC;
排序:快排(分治思想) nlongn
增删查改时间复杂度
Dictionary字典类是hash表,Add操作是O(1)。
其Containskey方法是O(1),原因是通过hash来查找元素而不是遍历元素。
ContainsValue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原因是内部通过遍历key来查找value,而不是通过hash来查找。
ltem[Key]属性根据key来检索value,其时间复杂度也是O(1)。
基本都是O(1)
Dictionary在构造的时候做了以下几件事:
1.初始化一个桶数组this.buckets = new int[prime]
2.初始化一个this.entries = new Entry<TKey, TValue>[prime]
Bucket和entries的容量都为大于字典容量的一个最小的质数
其中this.buckets主要用来进行Hash碰撞
this.entries用来存储字典的内容,并且标识下一个元素的位置。
详细过程
1.哈希表法:将不定长的二进制数据集映射到一个较短的二进制数据集,一个Key通过HashFunc得到HashCode。
2.Hash桶算法:对HashCode进行分段显示,常用方法对HashCode直接取余。
3.拉链法:分段则会导致key对应的哈希桶相同,拉链法的基本思想就像对冲突的元素,建立一个单链表,头指针存储在对应哈希桶的位置。反之就是通过hash桶对应后,遍历单链表,获取value值。
详细请看:带你看懂Dictionary的内部实现 - 独上高楼 - 博客园
哈希冲突的发生,往往会降低字典和集合的操作速度。因此,为了保证高效性,字典和集合的哈希表,通常会保证其至少留有1/3的剩余空间。随着元素的不断插入,当剩余空间小于1/3时,会重新获取更大的内存空间,扩充哈希表。不过,这种情况表中所有的元素位置都会被重新排放,会导致速度缓慢,但是发生情况较少。
TryGetValue与Contains如何取舍
因为当Dictionary的value是复杂对象的时候,TryGetValue会将value转换为Object在转换为对应的类型,这个装箱拆箱的过程对复杂对象耗时很高。
当字典的value是复杂对象的时候,建议大家不要使用TryGetValue。
Dictionary 的内部构造和运作机制。他是由数组构成,并且由哈希函数完成地址构建,由拉链法冲突解决方式来解决冲突。new 时尽量确定大致数量会更加高效。
从内存操作上看,大小以3->7->17->37->….的速度,每次增加到2倍原容量的最小质数的容量,删除时,并不缩减内存。
详细地址:
常见的哈希算法:
Hash桶算法:首先将key通过hash函数生成hashcode,然后与hash桶的数量进行取余,结果用于确定将该值存放在哪个桶。
平方取中法:取keyword平方后的中间几位作为散列地址。
随机数法:选择—随机函数,取keyword的随机值作为散列地址,通经常使用于keyword长度。
解决hash碰撞:
拉链法(开散列):发生哈希冲突的位置,生成—个链表,用来存储hash冲突的元素。
开放定址法(闭散列):发生哈希冲突位置开始,依次向后探测,直到找到下一个空位置为止。
再哈希法。
1.容量扩容。
2.拷贝+ GC。
3. hash找buckets索引。
4.将新数据挂在该buckets索引处的单链表中。
通过元素的key值进行取余操作,找的对应的哈希桶,判定哈希桶对应的哈希表的头节点是不是该元素,若不是进行next操作,对哈希表进行遍历,这两个过程都是常数级别的操作。所以是O(1)。
散列表的装填因子定义为:α=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 / 散列表的长度。
哈希表的长度一般是定长的,在存储数据之前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存储的数据规模是多大,应该尽可能地避免频繁地让哈希表扩容。但是如果设计的太大,那么就会浪费空间,因为我们跟不用不到那么大的空间来存储我们当前的数据规模;如果设计的太小,那么就会很容易发生哈希冲突,体现不出哈希表的效率。所以,我们设计的哈希表的大小,必须要做到尽可能地减小哈希冲突,并且也要尽可能地不浪费空间,选择合适的哈希表的大小是提升哈希表性能的关键。
一个数除以一个素数的时候,会产生最分散的余数。由于我们通常使用表的大小对哈希函数的结果进行模运算,如果表的大小是一个素数,那么这样我们就会尽可能地产生分散的哈希值。
拉链法与开放地址法相比的缺点:
拉链法的优点
与开放定址法相比,拉链法有如下几个优点:
①拉链法处理冲突简单,且无堆积现象,即非同义词决不会发生冲突,因此平均查找长度较短;
②由于拉链法中各链表上的结点空间是动态申请的,故它更适合于造表前无法确定表长的情况;
③开放定址法为减少冲突,要求装填因子α较小,故当结点规模较大时会浪费很多空间。而拉链法中可取α≥1,且结点较大时,拉链法中增加的指针域可忽略不计,因此节省空间;
④在用拉链法构造的散列表中,删除结点的操作易于实现。只要简单地删去链表上相应的结点即可。而对开放地址法构造的散列表,删除结点不能简单地将被删结 点的空间置为空,否则将截断在它之后填入散列表的同义词结点的查找路径。这是因为各种开放地址法中,空地址单元(即开放地址)都是查找失败的条件。因此在 用开放地址法处理冲突的散列表上执行删除操作,只能在被删结点上做删除标记,而不能真正删除结点。
拉链法的缺点
拉链法的缺点是:指针需要额外的空间,故当结点规模较小时,开放定址法较为节省空间,而若将节省的指针空间用来扩大散列表的规模,可使装填因子变小,这又减少了开放定址法中的冲突,从而提高平均查找速度。
散列冲突处理:链地址法与开放地址法_a092cc的博客-CSDN博客_开放定址法和链地址法的平均查找长度
数据结构与算法 — 认识哈希表、地址的冲突、链地址法、开放地址法、哈希化的效率_吃不到棒棒糖的小熊的博客-CSDN博客_开放地址法 链地址法
List的底层,是一个泛型数组,连续且紧密的顺序存储,一般数据存储在缓存中。而字典是离散(散列)分布,由数组和哈希表共同组成,遍历的时候,会伴有换页的操作,且数组都存储在内存中。而读写速度是:缓存>内存>硬盘。因此List更适合遍历。
字典的查询效率是通过元素的key值进行取余操作,找的对应的哈希桶,判定哈希桶对应的哈希表的头节点是不是该元素,若不是进行next操作,对哈希表进行遍历,这两个过程都是常数级别的操作。所以是O(1)。而List的查询效率是先遍历,找到对应的值,因此是O(n)。所以字典更适合查询。
希望此篇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同学,此外对现在面临校招的大三大四的同学,以及热爱游戏或者即将面临找工作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来解决游戏职业道路的种种困惑,并且还可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游戏制作的实践技能~
游戏行业大揭秘https://scrm.vipskill.com/CMS/prod/5726/54/home.html?mantisSiteId=175&track_id=__TRACKID__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