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往期文章:
1985年,Haken的论文[1]证明了归结证明系统在命题鸽巢原理上有指数级下界,即命题鸽巢原理不存在多项式大小的归结证明。这项发现说明了归结的强度非常弱,而且因为DPLL、CDCL算法对应的证明系统不强于归结,这也说明了DPLL、CDCL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指数级别的。
关于文字、子句、合取范式等术语的定义请见【算法/图论】2-SAT问题详解。
我们规定:对于变量 v v v,子句 C C C如果包含文字 v v v,则称 v v v在 C C C中是以肯定的形式出现的;若包含文字 ¬ v \neg v ¬v,则称 v v v在 C C C中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
鸽巢原理(pigeonhole principle)是说,如果 n n n个鸽子要飞到 m m m个巢里面, n > m n>m n>m,且每个巢最多只能有一个鸽子,那么这一定是不可能的。在国内对应的叫法是抽屉原理。
命题鸽巢原理(propositional pigeonhole principle)就是鸽巢原理表示成命题公式的形式。这篇文章只讨论 m = n − 1 m=n-1 m=n−1,即巢比鸽子少一个的情况。定义变量 P i k ( 1 ≤ i ≤ n , 1 ≤ k ≤ n − 1 ) P_{ik}\ (1\le i\le n,1\le k\le n-1) Pik (1≤i≤n,1≤k≤n−1)表示编号为 i i i的鸽子飞进编号为 k k k的巢里。定义命题公式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为下列公式的合取: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表示的就是 n n n个鸽子可以飞到 n − 1 n-1 n−1个巢里面并且每个巢里只有不超过一个鸽子。第一条表示每个鸽子必须飞到至少一个巢里面;第二条表示任两个鸽子不能飞到同一个巢里面,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巢里的鸽子数量小于 2 2 2。我们不必限制每个鸽子只能飞到一个巢里面,因为如果一个鸽子飞到超过一个巢里面了,其他鸽子的空间就更小了。显然,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是不可满足的(即 ¬ P H P n n − 1 \neg\mathrm{PHP}_{n}^{n-1} ¬PHPnn−1是永真式),而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用归结证明系统反驳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复杂性。
定理(Haken 1985[1]) 存在一个常数 c > 1 c>1 c>1,使得对于充分大的 n n n,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任何归结反驳都包含至少 c n c^n cn个不同的子句。
证明思路:对于某个固定的 n n n,假设我们有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一个归结反驳 R R R。在接下来的证明中,我们令 k = ⌊ n − 1 4 ⌋ k=\left\lfloor\frac{n-1}{4}\right\rfloor k=⌊4n−1⌋。
我们可以把变量表示成表格的形式。每行对应同一只鸽子,每列对应同一个巢。比如 P H P 3 2 \mathrm{PHP}_{3}^{2} PHP32的变量表格如下:
鸽子\巢 | 1 1 1 | 2 2 2 |
---|---|---|
1 1 1 | P 11 P_{11} P11 | P 12 P_{12} P12 |
2 2 2 | P 21 P_{21} P21 | P 22 P_{22} P22 |
3 3 3 | P 31 P_{31} P31 | P 32 P_{32} P32 |
定义 F S 1 \mathrm{FS}1 FS1是满足所有下列条件的集合:它包含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 k k k个变量,且没有两个变量在表格中处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令 h ( n ) h(n) h(n)是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元素个数。对于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每个变量集合 S S S,我们在 R R R中找到一个对应的“高复杂度子句”(highly complex clause, HCC)。我们定义一个函数 g ( n ) g(n) g(n)并证明任何一个高复杂度子句至多对应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 g ( n ) g(n) g(n)个元素。因此, R R R中至少包含 f ( n ) = h ( n ) g ( n ) f(n)=\cfrac{h(n)}{g(n)} f(n)=g(n)h(n)个不同的子句。我们将会证明 f ( n ) f(n) f(n)是指数函数。∎
接下来,我们填补这个证明的详细内容。
我们按如下方式定义关键赋值(critical truth assignment, CTA):考虑为变量表格的每一格赋 0 0 0和 1 1 1,如果除了某一行变量的赋值全为 0 0 0(称这一行为零行)外,其余格子的赋值满足:每一行恰有一个 1 1 1、每一列也恰有一个 1 1 1,那么称这个赋值为关键赋值。比如下面这个例子,鸽子的数量为 4 4 4,第三行为零行:
鸽子\巢 | 1 1 1 | 2 2 2 | 3 3 3 |
---|---|---|---|
1 1 1 | 1 1 1 | 0 0 0 | 0 0 0 |
2 2 2 | 0 0 0 | 0 0 0 | 1 1 1 |
3 3 3 | 0 \color{red}0 0 | 0 \color{red}0 0 | 0 \color{red}0 0 |
4 4 4 | 0 0 0 | 1 1 1 | 0 0 0 |
实际上就是给除了第三只鸽子外的其他鸽子安排了合适的巢。关键赋值的含义就是舍弃其中一个鸽子,给其他鸽子分别找到一一对应的巢。关键赋值有 n ! n! n!个(舍弃一只鸽子有 n n n种方案,其他鸽子与巢一一对应有 ( n − 1 ) ! (n-1)! (n−1)!种方案)。令 C T A \mathcal{CT\!\!A} CTA为所有关键赋值的集合,每个关键赋值会使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中的一个子句为假,那就是规定了零行对应的鸽子至少应该飞进一个巢的子句。上面这个例子中为假的子句就是 P 31 ∨ P 32 ∨ P 33 P_{31}\lor P_{32}\lor P_{33} P31∨P32∨P33。
如果一个关键赋值 V V V中第 r r r行 c c c列为 1 1 1,则称行 r r r和列 c c c关于 V V V相对应。零行不与任何列相对应。上面的例子中,行 1 1 1、 2 2 2、 3 3 3分别与列 1 1 1、 3 3 3、 2 2 2对应。
定义归结反驳 R R R中的半零子句(half zero clause, HZC)为任何满足下列条件的子句 C C C:存在某一行(称为关键行),使得 C C C包含这一行的恰好 2 k 2k 2k个变量,这 2 k 2k 2k个变量以肯定的形式出现在 C C C中。比如当 n = 5 n=5 n=5时, k = 1 k=1 k=1,那么 P 22 ∨ ¬ P 43 ∨ P 51 ∨ P 53 P_{22}\lor\neg P_{43}\lor P_{51}\lor P_{53} P22∨¬P43∨P51∨P53就是一个半零子句,第 5 5 5行是关键行。对于一个关键赋值 V V V和半零子句 C C C,如果 C C C的关键行就是 V V V的零行,而且 C C C在赋值 V V V下的取值为假,那么我们就称 C C C代表(present) V V V。我们令所有半零子句构成的集合为 H Z C \mathcal{HZC} HZC。
引理1 若 C C C代表 V V V,则 C C C在变量表格的每行和每列中至多有一个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变量;特别地, C C C的关键行没有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变量。
证明:只用证前半句话。由于 C C C是一个子句(即简单析取式),要让它为假,必须让其中每个文字的赋值为 0 0 0。显然, C C C中关键行的文字的赋值是为 0 0 0的;因此只需考虑非关键行。如果 P i k P_{ik} Pik在 V V V下的赋值为 0 0 0,那么该变量如果在 C C C中出现,要让 C C C不可满足, P i k P_{ik} Pik只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现。只有在 V V V下的赋值为 1 1 1的变量才能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而 V V V中每行、每列至多只有一个变量赋值为 1 1 1,因此 C C C在每行、每列至多有一个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变量。∎
引理2 每个关键赋值至少被一个半零子句代表。
证明:对于一个关键赋值 V V V,我们重点要证明一个归结反驳 R R R中必须出现一个能够代表 V V V的半零子句。令 q q q是 V V V的零行对应的鸽子的编号(即编号为 q q q个鸽子在赋值 V V V下是无家可归的)。这里会用到一个事实:如果子句 C , D C,D C,D归结的结果是 E E E,那么使 E E E为假的赋值必使 C C C或 D D D为假。这是因为, E E E是 C ∧ D C\land D C∧D的推论,使 C ∧ D C\land D C∧D为真的赋值必然使 E E E为真,而 E E E为假,所以 C ∧ D C\land D C∧D为假,即 C C C或 D D D为假。因此,如果关键赋值 V V V使某个子句 E E E为假,而 E E E又是 C , D C,D C,D归结得到的,那么 V V V必然使 C , D C,D C,D中的至少一个为假。由于空子句是 R R R的最后一个子句,关键赋值一定使空子句为假,故可以令 E E E为空子句。假设我们站在 E E E上,而 V V V使 C C C为假,那我们就跳到 C C C处;如果 C C C是 F , G F,G F,G归结而来而 V V V使 F F F为假,我们就跳到 F F F处;一直这样追根溯源,每次我们所到的子句在 V V V下的取值都为假,直到跳到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一个子句为止。根据引理1,这个子句必然是 P i 1 ∨ P i 2 ∨ ⋯ ∨ P i , n − 1 P_{i1}\lor P_{i2}\lor\cdots\lor P_{i,n-1} Pi1∨Pi2∨⋯∨Pi,n−1的形式(另一种子句一行有两个否定出现的变量,不可能在 V V V下赋值为假)。要让这种形式的子句为假,就要求其包含的变量的赋值全为 0 0 0。而 V V V只有第 q q q行赋值全为 0 0 0,所以这个子句一定是 P q 1 ∨ P q 2 ∨ ⋯ ∨ P q , n − 1 P_{q1}\lor P_{q2}\lor\cdots\lor P_{q,n-1} Pq1∨Pq2∨⋯∨Pq,n−1。现在考虑从 P q 1 ∨ P q 2 ∨ ⋯ ∨ P q , n − 1 P_{q1}\lor P_{q2}\lor\cdots\lor P_{q,n-1} Pq1∨Pq2∨⋯∨Pq,n−1到 E E E的归结路径。每次归结,子句中有一个变量被消除,同时可能有其他文字被加进来。对于第 q q q行,每次至多有一个变量被消除,同时可能有其他出现形式为肯定的变量加进来。第 q q q行永远不会出现形式为否定的变量,因为 V V V对第 q q q行所有变量的赋值为 0 0 0。 E E E是空子句,不含任何变量,所以在归结路径上子句中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从 n − 1 n-1 n−1开始到 0 0 0结束,中间有增有减,不过减的时候最多减 1 1 1。因此,总有一时刻使得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恰为 2 k 2k 2k,这个子句就代表 V V V的半零子句。∎
如果一个子句 D D D经历若干次归结后得到子句 C C C,则称 D D D是 C C C的一个前驱子句。
引理3 设 R R R中有子句 C C C在关键赋值 V V V下的取值为假,且 V V V的零行为第 q q q行。则要么 C C C中至少包含 2 k 2k 2k个以肯定的形式出现的第 q q q行的变量,要么 C C C的某个前驱子句 D D D是半零子句且代表 V V V。
证明提要:还是考虑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如果 C C C中包含的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小于 2 k 2k 2k,因为归结的过程中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每次至多减 1 1 1,所以一定有某个前驱子句 D D D中第 q q q行的变量个数是 2 k 2k 2k。∎
设 V V V和 W W W是两个关键赋值,并设 q , r q,r q,r分别是 V V V和 W W W关键行的编号。如果 W W W是 V V V交换 q , r q,r q,r两行的结果,则称 W W W和 V V V是相邻的。我们说 W W W是 V V V的 r r r-邻居, V V V是 W W W的 q q q-邻居。
引理4 设半零子句 C C C代表关键赋值 V V V,其中 V V V的零行为第 q q q行。设 r r r是不同于第 q q q行的一行,并设列 s s s和行 r r r关于 V V V对应(即 V V V给 P r s P_{rs} Prs赋值为 1 1 1)。假设 P q s P_{qs} Pqs在 C C C中不以肯定的形式出现(可以不出现), P r s P_{rs} Prs在 C C C中不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可以不出现),则 V V V的 r r r-邻居 W W W使 C C C的取值为假。
证明: V V V的第 r r r行只给一个变量 P r s P_{rs} Prs赋值为 1 1 1,因此 V V V和 W W W只有对 P q s P_{qs} Pqs、 P r s P_{rs} Prs的赋值有区别。考虑变量 P q s P_{qs} Pqs,它在 C C C中不以肯定的形式出现,那它要么不出现、要么以否定的形式出现。但是如果它以否定的形式出现,那么由于 V V V给 P q s P_{qs} Pqs的赋值为 0 0 0(这是因为 q q q是零行), C C C就被满足了,所以 P q s P_{qs} Pqs只能在 C C C中不出现。同理, P r s P_{rs} Prs要么不出现、要么以肯定的形式出现,但 V V V给 P q s P_{qs} Pqs的赋值为 1 1 1,所以只能不出现。因此, P q s P_{qs} Pqs和 P r s P_{rs} Prs在 C C C中均不出现,而 V V V和 W W W赋值的差异仅仅在于这两个变量,所以把 V V V换成 W W W对 C C C没有影响,因此 W W W使 C C C的取值为假。∎
高复杂度子句(highly complex clause, HCC)组成的集合 H C C \mathcal{HCC} HCC是半零子句组成的集合 H Z C \mathcal{HZC} HZC的一个子集。其具体定义将会在下面给出。
回想一下: F S 1 \mathrm{FS}1 FS1是所有 k k k个变量的集合 S S S的集合,使得 S S S中没有两个变量在同一行或同一列。我们给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每一个集合 S S S分配一个半零子句 C S C_S CS。首先,定义 S S S- C T A \mathcal{CT\!\!A} CTA为给 S S S中每个变量赋值为 1 1 1的关键赋值的集合。( F S 1 \mathrm{FS}1 FS1代表“fixed set of 1’s”,即 S S S限定了关键赋值中的 k k k个取值为 1 1 1的变量)。接下来,令 S S S- H Z C \mathcal{HZC} HZC是所有能够代表 S S S- C T A \mathcal{CT\!\!A} CTA中某一关键赋值的半零子句 C C C的集合。根据引理2,集合 S S S- H Z C \mathcal{HZC} HZC非空。令 C S C_S CS是 S S S- H Z C \mathcal{HZC} HZC中第一个在 R R R中出现的子句。可以这么理解:对于集合 S S S,找出所有使 S S S中变量赋值为 1 1 1的关键赋值,再找出所有能代表这其中某一关键赋值的半零子句,取其中在 R R R中最早出现的子句即为 C S C_S CS。注意, C S C_S CS的任何前驱子句都不可能出现在 S S S- H Z C \mathcal{HZC} HZC中。令 H C C = { C S ∣ S ∈ F S 1 } \mathcal{HCC}=\{C_S|S\in\mathrm{FS}1\} HCC={CS∣S∈FS1}。
引理5 每个高复杂度子句都有至少 k + 1 k+1 k+1行,其中每行包含一个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变量或至少 2 k 2k 2k个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变量。
证明:
∎
示意图:
回顾一下 h ( n ) = ∣ F S 1 ∣ h(n)=|\mathrm{FS}1| h(n)=∣FS1∣。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每个元素都对应一个高复杂度子句,但这个映射不一定是单射。我们需要给出一个高复杂度子句对应的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元素的个数上界,该上界即为 g ( n ) g(n) g(n)。
设 C ∈ H C C C\in\mathcal{HCC} C∈HCC。若 C C C是对应于 F S 1 \mathrm{FS}1 FS1中某个元素 S S S的 C S C_S CS,那么 S S S中的变量在 C C C中要么不出现,要么以否定的形式出现(注意 C S C_S CS代表了 S S S- C T A \mathcal{CT\!\!A} CTA中的某个关键赋值,而这个关键赋值对 S S S中元素的赋值为 1 1 1)。根据引理1, C S C_S CS每行至多只有一个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变量。我们用 C C C的复杂性来限制在 F S 1 \mathrm{FS}1 FS1中选择 S S S使得 C = C S C=C_S C=CS的方案数。为了得到 g ( n ) g(n) g(n),我们数出给 P H P n n − 1 \mathrm{PHP}_{n}^{n-1} PHPnn−1的变量赋 k k k个 1 1 1的方案数,这些方案使得没有两个赋值为 1 1 1的变量在同一行或同一列, C C C中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变量赋值为 0 0 0,且如果某一行的一个变量在 C C C中以否定形式出现,则这个变量是这一行唯一可以赋值为 1 1 1的变量。每个这种赋 k k k个 1 1 1的方法对应 F S 1 \mathrm{FS}1 FS1中的一个 S S S。
设
A
A
A是引理5中提到的
C
C
C的
k
+
1
k+1
k+1行,其中每行包含一个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变量或至少
2
k
2k
2k个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变量。对于
A
A
A的每一行,我们至多可以给其中
n
−
1
−
2
k
n-1-2k
n−1−2k个变量赋值为
1
1
1(如果该行有一个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变量,则只能赋一个
1
1
1;如果有
2
k
2k
2k个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变量,则可以赋
n
−
1
−
2
k
n-1-2k
n−1−2k个
1
1
1)。当我们赋
k
k
k个
1
1
1的时候,存在一个数
i
i
i使得其中
i
i
i个
1
1
1是在
A
A
A的
k
+
1
k+1
k+1行中出现的,剩余
k
−
i
k-i
k−i个
1
1
1是在除
A
A
A之外的剩下
n
−
k
−
1
n-k-1
n−k−1行中出现的。
i
i
i可以是
0
0
0到
i
i
i的任意值。给定一个
i
i
i,有
d
i
d_i
di种方法选择含有
1
1
1的行,其中
d
i
=
C
k
+
1
i
C
n
−
k
−
1
k
−
i
d_i=C_{k+1}^{i} C_{n-k-1}^{k-i}
di=Ck+1iCn−k−1k−i。对于
A
A
A中的
i
i
i行,我们有至多
(
n
−
1
−
2
k
)
i
{(n-1-2k)}^i
(n−1−2k)i中方法选择
1
1
1出现在哪一列(这个界很松,虽然我们应该考虑列不能重复,但我们不知道能选的
n
−
1
−
2
k
n-1-2k
n−1−2k列究竟是哪些列,所以也就无法避免重复的列了)。对于不在
A
A
A中的行,我们至多有
A
n
−
1
−
i
k
−
i
=
(
n
−
1
−
i
)
!
(
n
−
1
−
k
)
!
A_{n-1-i}^{k-i}=\cfrac{(n-1-i)!}{(n-1-k)!}
An−1−ik−i=(n−1−k)!(n−1−i)!种选法来选择
1
1
1出现在哪一列,因为每一列只能用一次。所以,
g
(
n
)
=
∑
i
=
0
k
d
i
(
n
−
1
−
2
k
)
i
(
n
−
1
−
i
)
!
(
n
−
1
−
k
)
!
g(n)=\sum\limits_{i=0}^k d_i{(n-1-2k)}^i\cfrac{(n-1-i)!}{(n-1-k)!}
g(n)=i=0∑kdi(n−1−2k)i(n−1−k)!(n−1−i)!对于
h
(
n
)
=
∣
F
S
1
∣
h(n)=|\mathrm{FS}1|
h(n)=∣FS1∣,考虑选
k
k
k个行,共有
C
n
k
C_n^k
Cnk种选法;再从
n
−
1
n-1
n−1列中选
k
k
k列,共有
A
n
−
1
k
=
(
n
−
1
)
!
(
n
−
1
−
k
)
!
A_{n-1}^k=\cfrac{(n-1)!}{(n-1-k)!}
An−1k=(n−1−k)!(n−1)!种选法。所以
h
(
n
)
=
C
n
k
A
n
−
1
k
=
C
n
k
(
n
−
1
)
!
(
n
−
1
−
k
)
!
h(n)=C_n^k A_{n-1}^k=C_n^k \cfrac{(n-1)!}{(n-1-k)!}
h(n)=CnkAn−1k=Cnk(n−1−k)!(n−1)!利用组合数恒等式
C
n
k
=
∑
i
=
0
k
C
k
+
1
i
C
n
−
k
−
1
k
−
i
=
∑
i
=
0
k
d
i
C_n^k=\sum\limits_{i=0}^{k} C_{k+1}^{i} C_{n-k-1}^{k-i}=\sum\limits_{i=0}^{k} d_i
Cnk=i=0∑kCk+1iCn−k−1k−i=i=0∑kdi(可理解为:先在
k
+
1
k+1
k+1个中选
i
i
i个,再在
n
−
k
−
1
n-k-1
n−k−1个中选
k
−
i
k-i
k−i个),我们得到
h
(
n
)
=
∑
i
=
0
k
d
i
(
n
−
1
)
!
(
n
−
1
−
i
)
!
(
n
−
1
−
i
)
!
(
n
−
1
−
k
)
!
h(n)=\sum\limits_{i=0}^{k} d_i\cfrac{(n-1)!}{(n-1-i)!}\cfrac{(n-1-i)!}{(n-1-k)!}
h(n)=i=0∑kdi(n−1−i)!(n−1)!(n−1−k)!(n−1−i)!所以
f
(
n
)
=
h
(
n
)
g
(
n
)
=
∑
i
=
0
k
d
i
∑
i
=
0
k
d
i
(
n
−
1
−
i
)
!
(
n
−
1
−
2
k
)
i
(
n
−
1
)
!
f(n)=\cfrac{h(n)}{g(n)}=\cfrac{\sum\limits_{i=0}^{k} d_i}{\sum\limits_{i=0}^{k} d_i\cfrac{(n-1-i)!{(n-1-2k)}^i}{(n-1)!}}
f(n)=g(n)h(n)=i=0∑kdi(n−1)!(n−1−i)!(n−1−2k)ii=0∑kdi令
n
≥
201
n\ge 201
n≥201。考虑放大
(
n
−
1
−
i
)
!
(
n
−
1
−
2
k
)
i
(
n
−
1
)
!
\cfrac{(n-1-i)!{(n-1-2k)}^i}{(n-1)!}
(n−1)!(n−1−i)!(n−1−2k)i。当
i
≤
k
i\le k
i≤k时,
n
−
1
−
2
k
n
−
1
−
i
≤
n
−
1
−
2
k
n
−
1
−
k
≤
2
k
+
1
3
k
<
1
1.49
\cfrac{n-1-2k}{n-1-i}\le\cfrac{n-1-2k}{n-1-k}\le\cfrac{2k+1}{3k}<\cfrac{1}{1.49}
n−1−in−1−2k≤n−1−kn−1−2k≤3k2k+1<1.491,故
(
n
−
1
−
2
k
)
i
≤
(
n
−
1
−
i
)
i
1.49
i
{(n-1-2k)}^i\le\cfrac{{(n-1-i)}^i}{{1.49}^i}
(n−1−2k)i≤1.49i(n−1−i)i。因此
(
n
−
1
−
i
)
!
(
n
−
1
−
2
k
)
i
(
n
−
1
)
!
≤
(
n
−
1
−
i
)
!
(
n
−
1
)
i
(
n
−
1
)
!
1.49
i
=
(
n
−
i
)
⋅
(
n
−
i
)
⋅
⋯
⋅
(
n
−
i
)
(
n
−
1
)
⋅
(
n
−
2
)
⋅
⋯
⋅
(
n
−
i
)
1
1.49
i
≤
1
⋅
1
1.49
i
=
1
1.49
i
\cfrac{(n-1-i)!{(n-1-2k)}^i}{(n-1)!}\le\cfrac{(n-1-i)!{(n-1)}^i}{(n-1)!{1.49}^i}=\cfrac{(n-i)\cdot(n-i)\cdot\cdots\cdot(n-i)}{(n-1)\cdot(n-2)\cdot\cdots\cdot(n-i)}\cfrac{1}{{1.49}^i}\le 1\cdot\cfrac{1}{{1.49}^i}=\cfrac{1}{{1.49}^i}
(n−1)!(n−1−i)!(n−1−2k)i≤(n−1)!1.49i(n−1−i)!(n−1)i=(n−1)⋅(n−2)⋅⋯⋅(n−i)(n−i)⋅(n−i)⋅⋯⋅(n−i)1.49i1≤1⋅1.49i1=1.49i1。于是我们有
f
(
n
)
>
∑
i
=
0
k
d
i
∑
i
=
0
k
d
i
1.49
i
(
∗
)
f(n)>\cfrac{\sum\limits_{i=0}^{k} d_i}{\sum\limits_{i=0}^{k} \cfrac{d_i}{{1.49}^i}}\qquad(*)
f(n)>i=0∑k1.49idii=0∑kdi(∗)令
m
=
⌊
n
−
1
50
⌋
m=\left\lfloor\cfrac{n-1}{50}\right\rfloor
m=⌊50n−1⌋。当
i
+
1
≤
2
m
i+1\le 2m
i+1≤2m时,
d
i
+
1
d
i
=
(
k
+
1
−
i
)
(
k
−
i
)
(
i
+
1
)
(
n
−
1
−
2
k
+
i
)
>
[
(
n
−
1
)
/
5
]
[
(
n
−
1
)
/
5
]
[
(
n
−
1
)
/
25
]
[
0.6
(
n
−
1
)
]
>
1.5
\cfrac{d_{i+1}}{d_i}=\cfrac{(k+1-i)(k-i)}{(i+1)(n-1-2k+i)}>\cfrac{[(n-1)/5][(n-1)/5]}{[(n-1)/25][0.6(n-1)]}>1.5
didi+1=(i+1)(n−1−2k+i)(k+1−i)(k−i)>[(n−1)/25][0.6(n−1)][(n−1)/5][(n−1)/5]>1.5故
∑
i
=
0
m
−
1
d
i
1.49
i
≤
∑
i
=
m
2
m
−
1
d
i
1.49
i
(
†
)
\sum\limits_{i=0}^{m-1}\cfrac{d_i}{{1.49}^i}\le\sum\limits_{i=m}^{2m-1}\cfrac{d_i}{{1.49}^i}\qquad(\dagger)
i=0∑m−11.49idi≤i=m∑2m−11.49idi(†)考虑
(
∗
)
(*)
(∗)式不等号右端的分式,记分子为
Φ
\Phi
Φ,分母为
Ψ
\Psi
Ψ。对分母
Ψ
\Psi
Ψ应用
(
†
)
(\dagger)
(†)式并放大得
Ψ
=
∑
i
=
0
k
d
i
1.49
i
≤
(
2
∑
i
=
m
2
m
−
1
+
∑
i
=
2
m
k
)
d
i
1.49
i
<
2
∑
i
=
m
k
d
i
1.49
i
<
2
∑
i
=
m
k
d
i
1.49
m
\Psi=\sum\limits_{i=0}^{k} \cfrac{d_i}{{1.49}^i}\le\left(2\sum\limits_{i=m}^{2m-1}+\sum\limits_{i=2m}^{k}\right)\cfrac{d_i}{{1.49}^i}<2\sum\limits_{i=m}^{k}\cfrac{d_i}{{1.49}^i}<2\sum\limits_{i=m}^{k}\cfrac{d_i}{{1.49}^m}
Ψ=i=0∑k1.49idi≤(2i=m∑2m−1+i=2m∑k)1.49idi<2i=m∑k1.49idi<2i=m∑k1.49mdi对分子缩小得
Φ
=
∑
i
=
0
k
d
i
>
∑
i
=
m
k
d
i
\Phi=\sum\limits_{i=0}^{k} d_i>\sum\limits_{i=m}^{k} d_i
Φ=i=0∑kdi>i=m∑kdi于是
f
(
n
)
>
∑
i
=
m
k
d
i
2
∑
i
=
m
k
d
i
1.49
m
=
1.49
m
2
>
(
1.49
0.01
)
n
f(n)>\cfrac{\sum\limits_{i=m}^k d_i}{2\sum\limits_{i=m}^k\cfrac{d_i}{{1.49}^m}}=\cfrac{{1.49}^m}{2}>{({1.49}^{0.01})}^n
f(n)>2i=m∑k1.49mdii=m∑kdi=21.49m>(1.490.01)n所以,对于任意
n
≥
201
n\ge 201
n≥201,
f
(
n
)
>
c
n
f(n)>c^n
f(n)>cn,其中
c
=
1.49
0.01
c={1.49}^{0.01}
c=1.490.01。
Q.E.D.
\text{Q.E.D.}
Q.E.D.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命题鸽巢原理有指数级归结下界,但它有多项式大小的弗雷格证明(Buss 1987[2])和扩展弗雷格证明(Cook 1976[3])。它的指数级归结下界不能说明它太难,只能说明归结证明系统太弱。
[1] Haken, Armin. “The Intractability of Resolution.” Theor. Comput. Sci. 39 (1985): 297-308.
[2] Buss, Samuel R. “Polynomial size proofs of the propositional pigeonhole principl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 52 (1987): 916 - 927.
[3] Cook, Stephen A. “A short proof of the pigeon hole principle using extended resolution.” SIGACT News 8 (1976): 28-32.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