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讲透一个强大算法模型,Transformer !!_transformer模型用来做什么

transformer模型用来做什么

好像一直以来都没有和大家讨论过一个贼牛的模型 – Transformer!

首先,咱们先用很直白的语言描述一下:想象你在读一本书,每一页都有很多词。如果你每次只能看到一个词,那么理解整本书会很慢。而Transformer模型就像是你有一个超能力,可以同时看到整页的所有词,还能根据上下文判断哪些词更重要,这样你就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书的内容。

下面,咱们从各方面进行对 Transformer 解释,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基本概念

Transformer模型是一种用于处理语言数据的神经网络模型,非常适合用于翻译、文本生成和理解等任务。它是在2017年由谷歌的研究团队提出的,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主流方法。

下面,从是什么?结构组成、注意力机制、多头注意力先进行解释~

是什么?

Transformer模型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用于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简单来说,它是一种能读懂人类语言并生成类似语言的计算机模型。

结构组成

Transformer模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编码器(Encoder)和解码器(Decoder)。编码器负责读取和理解输入文本,解码器负责生成输出文本。它们是通过一种叫做“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来相互作用的。

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让模型能够“关注”输入数据的不同部分,而不是一次只处理一个词。比如,当模型在处理一句话时,它可以同时考虑句子中所有的词,而不是一个一个地看过去。这种机制使得模型在处理长句子时更加有效。

多头注意力 Transformer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叫做“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这意味着模型可以在不同的“头”上进行多个注意力操作,从而捕捉到更多的信息。这就像同时有多个视角在看同一个东西,每个视角都能看到一些不同的细节。

那么,为什么 Transformer如此重要?!

首先是,高效处理长文本

传统的RNN(循环神经网络)在处理长文本时效率较低,而Transformer模型通过并行处理和注意力机制,可以更高效地处理长文本。

其次,更好的表现

Transformer模型在很多NLP任务中表现优异,比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和问答系统等。它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率高。

总的来说,Transformer模型通过其独特的注意力机制和结构设计,使得它在处理自然语言时比传统方法更加高效和准确,是现代NLP任务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图片

理论基础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我们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

  • 输入表示
  • 注意力机制
  • 多头注意力
  • 前馈神经网络
  • 位置编码
  • 整个Transformer整体架构

1. 输入表示(Input Represent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1 计算注意力得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详细步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

多头注意力机制是将输入分成多个头,每个头进行独立的注意力计算,然后将结果拼接起来并投影到输出空间。

3.1 分头计算

假设有 个头,每个头的维度为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拼接与线性变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前馈神经网络(Feed Forward Neural Networ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 Transformer整体架构

一个完整的Transformer模型由多个编码器层和解码器层组成。

6.1 编码器层(Encoder Lay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2 解码器层(Decoder Lay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7. 总结

  • 输入嵌入:将输入文本转化为嵌入向量,加上位置编码。
  • 多头注意力机制:计算查询、键和值的注意力,捕捉输入的不同部分。
  • 前馈神经网络:通过两个线性变换和ReLU激活处理注意力输出。
  •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保持网络的稳定性和信息流动。
  • 编码器和解码器堆叠:多个编码器层和解码器层堆叠形成完整的Transformer模型。

这种架构使得Transformer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任务时表现出色,能够高效处理长文本并生成高质量的文本输出。

完整案例

下面,咱们把Transformer基本的框架和一些关键代码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开始构建和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必要的库和数据集。数据集可以是情感分析的IMDB电影评论数据集。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text import Tokenizer
from tensorflow.keras.preprocessing.sequence import pad_sequences

df = pd.read_csv('IMDB Dataset.csv')

# 数据预处理
df['text'] = df['review'].str.lower()  # 将文本转换为小写
df['text'] = df['text'].str.replace('<br />', ' ')  # 清洗HTML标签

# 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train_texts, val_texts, train_labels, val_labels = train_test_split(df['text'], df['sentiment'],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数据处理

在Transformer模型中,文本数据需要转换为数字序列。这里使用Tokenizer来进行文本向量化。

# 设定参数
max_len = 200  # 句子的最大长度
vocab_size = 10000  # 词汇表的大小
embedding_dim = 128  # 词嵌入的维度

# 实例化和拟合Tokenizer
tokenizer = Tokenizer(num_words=vocab_size, oov_token='<OOV>')
tokenizer.fit_on_texts(train_texts)

# 序列化文本
train_sequences = tokenizer.texts_to_sequences(train_texts)
val_sequences = tokenizer.texts_to_sequences(val_texts)

# 填充序列train_padded = pad_sequences(train_sequences, maxlen=max_len, padding='post', truncating='post')
val_padded = pad_sequences(val_sequences, maxlen=max_len, padding='post', truncating='pos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构建Transformer模型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Transformer模型示例,包含Self-Attention层、Feedforward层和残差连接。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Input, Dense, Embedding, GlobalAveragePooling1D, Dropout
from tensorflow.keras.layers import LayerNormalization, MultiHeadAttention, Dense, GlobalAveragePooling1D
from tensorflow.keras.models import Model

class MultiHeadSelfAttention(tf.keras.layers.Layer):
    def __init__(self, embed_dim, num_heads=8):        
        super(MultiHeadSelfAttention, self).__init__()        
        self.embed_dim = embed_dim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self.head_dim = embed_dim // num_heads               
     
        assert embed_dim % num_heads == 0          
          
        self.query_dense = Dense(embed_dim)        
        self.key_dense = Dense(embed_dim)        
        self.value_dense = Dense(embed_dim)        
        self.combine_heads = Dense(embed_dim)        

    def call(self, inputs):    
        query = self.query_dense(inputs)        
        key = self.key_dense(inputs)        
        value = self.value_dense(inputs)            
            
        query = self.split_heads(query)        
        key = self.split_heads(key)        
        value = self.split_heads(value)               
         
        scaled_attention = self.self_attention(query, key, value)        
        scaled_attention = tf.transpose(scaled_attention, perm=[0, 2, 1, 3])        
        original_shape = tf.shape(scaled_attention)        
        scaled_attention = tf.reshape(scaled_attention,                                       
                                     (original_shape[0], original_shape[1], self.embed_dim))                
        outputs = self.combine_heads(scaled_attention)        
        return outputs        
    def split_heads(self, x):        
        batch_size = tf.shape(x)[0]        
        x = tf.reshape(x, (batch_size, -1, self.num_heads, self.head_dim))        
        return tf.transpose(x, perm=[0, 2, 1, 3])        
        
    def self_attention(self, query, key, value):    
        matmul_qk = tf.matmul(query, key, transpose_b=True)        
        depth = tf.cast(tf.shape(key)[-1], tf.float32)        
        logits = matmul_qk / tf.math.sqrt(depth)        
        attention_weights = tf.nn.softmax(logits, axis=-1)        
        output = tf.matmul(attention_weights, value)        
        return output

class TransformerBlock(tf.keras.layers.Layer):
    def __init__(self, embed_dim, num_heads, ff_dim, rate=0.1):        
        super(TransformerBlock, self).__init__()        
        self.att = MultiHeadSelfAttention(embed_dim, num_heads)        
        self.ffn = tf.keras.Sequential([        
            Dense(ff_dim, activation='relu'),            
            Dense(embed_dim)        
        ])        
        self.layernorm1 = LayerNormalization(epsilon=1e-6)        
        self.layernorm2 = LayerNormalization(epsilon=1e-6)        
        self.dropout1 = Dropout(rate)        
        self.dropout2 = Dropout(rate)       
         
    def call(self, inputs, training=None):    
        attn_output = self.att(inputs)        
        attn_output = self.dropout1(attn_output, training=training)        
        out1 = self.layernorm1(inputs + attn_output)    
                    
        ffn_output = self.ffn(out1)        
        ffn_output = self.dropout2(ffn_output, training=training)        
        return self.layernorm2(out1 + ffn_output)

# 构建Transformer模型
embed_dim = embedding_dim
num_heads = 8
ff_dim = 128

inputs = Input(shape=(max_len,))
embedding_layer = Embedding(vocab_size, embed_dim)(inputs)
transformer_block = TransformerBlock(embed_dim, num_heads, ff_dim)(embedding_layer)
pooling_layer = GlobalAveragePooling1D()(transformer_block)
outputs = Dense(1, activation='sigmoid')(pooling_layer)

model = Model(inputs=inputs, outputs=output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训练和评估模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from tensorflow.keras.callbacks import ModelCheckpoint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 定义回调函数
callbacks = [
    tf.keras.callbacks.EarlyStopping(patience=3, monitor='val_loss'),    
    ModelCheckpoint('./transformer_model.weights.h5', save_best_only=True, save_weights_only=True)
]

# 训练模型时使用这些回调函数
history = model.fit(train_padded, train_labels, epochs=20, batch_size=32,       
                    validation_data=(val_padded, val_labels), callbacks=callbacks)

# 评估模型
model.evaluate(val_padded, val_label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可视化训练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整个代码中,构建了一个简单的Transformer模型,并用IMDB数据集进行了文本分类。大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比如调整超参数、增加层数、使用更复杂的数据集等等。

模型分析

以上的这个案例中,我们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IMDb电影评论数据集的情感分析。下面总结一下Transformer模型的优缺点,并将其与其他类似算法进行对比,讨论何时使用Transformer模型以及何时考虑其他算法。

Transformer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1. 处理长依赖关系:Transformer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因为它不受限于序列长度,这对处理长文本非常有利。
  2. 并行计算:由于没有递归结构,Transformer模型可以并行处理输入数据,这显著提高了训练速度。
  3. 高性能:Transformer模型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出色,如机器翻译、文本生成和问答系统等。
  4. 扩展性好:Transformer模型的架构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数据集和计算资源,可以通过增加层数和注意力头数来增强模型能力。
  5. 适应多种任务:预训练的Transformer模型(如BERT、GPT等)可以通过微调适应不同的下游任务,表现优异。
缺点
  1. 计算资源消耗大:Transformer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内存,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长文本时。
  2. 训练时间长:尽管可以并行处理,但Transformer模型仍然需要较长的训练时间,尤其是大型模型。
  3. 数据需求量大:Transformer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实现最佳性能,对于数据稀缺的任务可能不适用。

与其他算法的对比

RNN(循环神经网络)
  • 优点

    • 能够处理变长序列数据。
    • 模型参数较少,适合小规模数据集和较短序列。
  • 缺点

    • 难以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 训练时无法并行,速度较慢。
    • 易于出现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和 GRU(门控循环单元)
  • 优点

    • 能够捕捉较长的依赖关系,比RNN效果好。
    •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梯度消失问题。
  • 缺点

    • 仍然无法与Transformer的并行计算相比,训练速度较慢。
    • 模型复杂度较高,训练资源需求大。
CNN(卷积神经网络)
  • 优点

    • 可以捕捉局部特征,适合图像和一些文本任务。
    • 计算效率高,可以并行计算。
  • 缺点

    • 难以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 通常需要固定大小的输入,对于变长序列不够灵活。

何时使用Transformer模型

  1. 处理长文本:Transformer模型在处理长文本时表现尤为出色,因为它能够捕捉长距离的依赖关系。
  2. 需要高性能:在追求模型性能和准确率的任务中,Transformer模型通常能提供最好的结果,特别是预训练模型(如BERT、GPT等)。
  3. 并行计算资源充足:如果你有足够的计算资源和内存,Transformer模型的并行计算优势可以显著提高训练效率。

最后

Transformer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卓越,特别是在长文本、需要高准确率和有充足计算资源的情况下。尽管其计算资源需求高,训练时间长,但其高性能和并行计算优势使其成为许多NLP任务的首选。然而,对于资源有限、小规模数据集或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传统的RNN、LSTM或轻量级的CNN可能更适合。

如何学习AI大模型?

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视频教程、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

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一、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

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从基础到前沿,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

img

二、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

img

三、AI大模型经典PDF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如GPT-3、BERT、XLNet等,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

img

四、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

img

作为普通人,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寸_铁/article/detail/926695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