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转:浅谈移动前端的最佳实践_viabridge.postmessage

viabridge.postmessage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exiaochai/p/4219523.html


浅谈移动前端的最佳实践

前言

这几天,第三轮全站优化结束,测试项目在2G首屏载入速度取得了一些优化成绩,对比下来有10s左右的差距:

这次优化工作结束后,已经是第三次大规模折腾公司框架了,这里将一些自己知道的移动端的建议提出来分享下,希望对各位有用

文中有误请您提出,以免误人自误

技术选型

单页or多页

spa(single page application)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web应用程序webapp,被认为是业内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优点:

① 用户体验好

② 可以更好的降低服务器压力

但是单页有几个致命的缺点:

① SEO支持不好,往往需要单独写程序处理SEO问题

② webapp本身的内存管理难,Javascript、Css非常容易互相影响

当然,这里不是说多页便不能有好的用户体验,不能降低服务器压力;多页也会有变量污染的问题发生,但造成webapp依旧是“发展趋势”,而没有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webapp模式门槛较高,很容易玩坏

其实webapp的最大问题与上述几点没有关系,实际上阻碍webapp的是技术门槛与手机性能,硬件方面不必多说,这里主要说技术门槛。

webapp做的好,可以玩动画,可以玩真正意义上的预加载,可以玩无缝页面切换,从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媲美原生APP,这也是webapp受到追捧的原因。

但是,以上很容易被玩坏!因为webapp模式不可避免的需要用到框架,站点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控制器来管理History以及页面view实例化工作,于是大家会选择诸如:

Backbone、angularJS、canJs之类的MVC框架,于是整个前端的技术要求被平白无故的提升了一个等级,原来操作dom可以做的事情,现在不一定能做了。

很多人对以上框架只停留在使用层面,几轮培训后,对底层往往感到一头雾水,就算开发了几个项目后,仍然还是只能了解View层面的东西;有对技术感兴趣的同事会慢慢了解底层,但多数仍然只关注业务开发,这个时候网站体验便会受到影响,还让webapp受到质疑。

所以这里建议是:

① 精英团队在公司有钱并且网站周期在两年以上的话可以选用webapp模式

② 一般团队还是使用多页吧,坑不了

③ 更好的建议是参考下改变后的新浪微博,采用伪单页模式,将网站分为几个模块做到组件化开发,碰到差距较大的页面便刷新也无不可

PS:事实上webapp模式的网站体验确实会好一点

框架选择

移动前端依旧离不开框架,而且框架呈变化状态,以我厂为例,我们几轮框架选型是:

① 多页应用+jQuery

② jQuery mobile(这个坑谁用谁知道)

③ 开始webapp模式(jQuery+requireJS+Backbone+underscore)

④ 瘦身(zepto+requireJS+Backbone View部分+underscore)

......

移动大潮来临后,浏览器基本的兼容得到了保证,所以完整的jQuery变得不是那么必须,因为尺寸原因,所以一般被zepto替换,zepto与jQuery有什么差异呢?

jQuery VS Zepto

首先,Zepto与jQuery的API大体相似,但是实现细节上差异甚大,我们使用Zepto一般完成两个操作:

① dom操作

② ajax处理

但是我们知道HTML5提供了一个document.querySelectorAll的接口,可以解决我们90%的需求,于是jQuery的sizzle便意义不大了,后来jQuery也做了一轮优化,让用户打包时候选择,需要sizzle才用。

其次jQuery的一些属性操作上做足了兼容,比如:

el.css('transform', 'translate(-968px, 0px) translateZ(0px)')
//jQuery会自动根据不同浏览器内核为你处理为:
el.css('-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968px, 0px) translateZ(0px)')

又比如说,以下差异比比皆是:

el.hide(1000);//jQuery具有动画,Zepto不会鸟你

然后,jQuery最初实现animate是采用js循环设置状态记录的方式,所以可以有效的记住状态暂停动画元素;Zepto的animate完全依赖于css3动画,暂停需要再想办法

  View Code

其实,我们简单从实现上就可以看出,Zepto这里是偷懒了,其实现最初就没有想考虑IE,所以winphone根本不能愉快的玩耍

复制代码
zepto.Z = function(dom, selector) {
  dom = dom || []
  dom.__proto__ = $.fn
  dom.selector = selector || ''
  return dom
}
复制代码

真实的差异还有很多,我这里也没法一一列出,这里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其实就是:

jQuery大而全,兼容、性能良好;Zepto针对移动端定制,一些地方缺少兼容,但是尺寸小

zepto设计的目的是提供jquery的类似的APIs,不以100%覆盖jquery为目的,一个5-10k的通用库、下载并执行快、有一个熟悉通用的API,所以你能把你主要的精力放到应用开发上。

上图是1.8版本与Zepto完整版的对比,Gzip在2G情况下20K造成的差距在2-5s之间,3G情况会有1s的差距,这也是我们选择Zepto的原因,下面简单介绍下Zepto。

Zepto清单

模块建议描述
zepto

Core module; contains most methods

核心模块,包含初始化Zepto对象的实现,以及dom选择器、css属性操作、dom属性操作

event

Event handling via on() & off()

Zepto事件处理库,包含整个dom事件的实现

ajax

XMLHttpRequest and JSONP functionality

Zepto ajax模块的实现

form  

Serialize & submit web forms

form表单相关实现,可以删去,移动端来说意义不大

ie

Support for Internet Explorer 10+ on the desktop and Windows Phone 8

这个便是为上面那段实现还账的,几行代码将方法属性扩展至dom集合上(所以标准浏览器返回的是一个实例,ie返回的是一个加工后的数组)

detect  ✔

Provides $.os and $.browser information

设备判断,检测当前设备以及浏览器型号

fx  ✔

The animate() method

animate方法,这里叫fx模块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fx_methods  

Animated showhidetoggle, and fade*() methods.

一些jQuery有的方法,Zepto没有的,这里做修复,比如fadeIn fadeOut意义不大

assets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cleaning up iOS memory after removing image elements from the DOM.

没有实际使用过,具体用处不明

data  

A full-blown data() method, capable of storing arbitrary objects in memory.

数据存储模块

deferred  

Provides $.Deferred promises API. Depends on the "callbacks" module.

神奇的deferred模块,语法糖,为解决回调嵌套而生

callbacks  

Provides $.Callbacks for use in "deferred" module.

服务于deferred,实际未使用过

selector   ✔

Experimental jQuery CSS extensions support for functionality such as$('div:first') and el.is(':visible').

扩展选择器,一些语法糖

touch  X

Fires tap– and swipe–related events on touch devices. This works with both `touch` (iOS, Android) and `pointer` events (Windows Phone).

提供简单手势库,这个大坑,谁用谁知道!!!几个有问题的地方:

① 事件直接绑定至document,性能浪费

② touchend时候使用settimeOut导致event参数无效,所以preventDefault无效,点透等情况也会发生

gesture  

Fires pinch gesture events on touch devices

对原生手势操作的封装

stack  

Provides andSelf & end() chaining methods

语法糖,链式操作

ios3  

String.prototype.trim and Array.prototype.reduce methods (if they are missing) for compatibility with iOS 3.x.

没有用过

你真实项目时,完全可以按照需要选取模块即可,下面简单再列几个差异:

其它差异

① selector
如上所述,Zepto的选择器只是jQuery的一个子集,但是这个子集满足我们90%的使用场景

② clone
Zepto的clone不支持事件clone,这句话的意思是dom clone后需要自己再处理事件,举个例子来说:

var el = $('.el');

el.on('click', function() {
  alert(1)
})
1 //true的情况jQuery会连带dom事件拷贝,Zepto没有做这个处理
2 //jQuery库,点击clone的节点会打印1,Zepto不会
3 
4 var el1 = el.clone(true);
5 $('#wrap').append(el1);

这个差异还比较好处理,现在都会使用事件代理,所以没clone事件也在没问题的......

这里简单看看细节实现:

  jQuery clone
1 clone: function(){
2   return this.map(function(){ return this.cloneNode(true) })
3 },

下面是Zepto的clone实现,我啥也不说了,为什么jQuery这么大呢,是有道理的。

③ data

Zepto的data只能存储字符串,你想存储复杂对象的话便把他先转换为字符串

④ offset

复制代码
el.offset()

//Zepto返回
Object {left: 8, top: 8, width: 485, height: 18}

//jQuery返回
Object {top: 8, left: 8}
复制代码

getBoundingClientRect 函数是W3C组织在第一版本的W3C CSSOM View specification草案中确定的一个标准方法,在此之前,只有IE浏览器是支持该方法的,W3C在这次草案中把它扶正成为标准。

getBoundingClientRect 方法返回的是调用该方法的元素的TextRectangle对象,该对象具有top、left、right、bottom四个属性,分别代表该元素上、左、右、下四条边界相对于浏览器窗口左上角(注意,不是文档区域的左上角)的偏移像素值。

  Zepto offset
  jQuery offset

差距不大,jQuery的更加严谨,总会做很多兼容,jQuery大是有道理的 

MVC框架选择

MVC框架流行的有Backbone、angularJS、reactJS、canJS等,我个人比较熟悉Backbone与canJS,近期也在整理canJS的一些笔记

首先提一下Backbone,我认为其最优秀的就是其View一块的实现,Backbone的View规范化了dom事件的使用,避免了事件滥用,避免了事件“失效”

但是Backbone的路由处理一块很弱,事实上一点用也没有,而且就算view一块的继承关系也非常难以处理,extend实现是:

  View Code
child.__super__ = parent.prototype;

这是一段极为糟糕的设计,他是将parent原型的指向给到了类的的属性上,这里可以看做静态方法,那么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要如何使用呢?

我在内部原型链上或者实例方法一般使用this便能指向本身,但是却不能执行本类的方法,如果要使用指向构造函数我需要这么做:

this.constructor
this.constructor.__super__

 如果我这里想要执行父类的一个方法,还得关注起作用域指向,于是只能这样写

this.constructor.__super__.apply(this, arguments)

而我总是认为javascript的construct未必非常靠谱,于是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在一轮使用后,基本便放弃Backbone了,但是Backbone优秀的一面也不能抹杀,我们可以借鉴Backbone实现一些更加适合项目的基础架子

Backbone另一个令人诟病的地方是其插件少,其实这里有点苛刻,移动端才兴起不久,webapp的项目又少,这里没有是很正常,别人的插件也未必能用的顺心。

angularJs我本身没有实际使用过,不好评价,根据一些朋友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规定的非常死,业务代码可保持一致,入门简单深入难,一旦出现问题,不太好改,对技术要求较高

这里各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就好,我这里的建议还是自己读懂一个MV*的框架,抽取需要的重写,像angularJS一次升级,之前的项目如何跟着升级,这些问题很头疼也很实际。

上次抱着解决webappSEO难题时候对reactJS有所接触,其源码洋洋洒洒10000行,没有一定功力与时间还是暂时不碰为好。

canJS学习成本与Backbone差不多,我这边准备出系列学习笔记,好不好后面调研再说。

总结一句:不建议直接将业务库框架直接取来使用,更不建议使用过重的业务框架,最好是能明白框架想要解决的问题,与自己项目的实际需求,自己造轮子知根知底。

框架建议

最好给出一个小小的建议,希望对各位有用:

第三方库(基础库):

requireJS+Zepto+阉割版underscore(将其中不太用到的方法去掉,主要使用模板引擎一块)+ Fastclick

MVC库/UI库:

建议自己写,不要太臃肿,可以抄袭,可以借鉴,不要完全拿来就用

这样出来的一套框架比较轻量级,知根知底,不会出现改不动的情况,最后提一句:不经过调研,没有实际场景在框架中玩模式,玩高级理念死得快,不要为技术而技术。

网站是如何变慢的?

尺寸——慢的根源

兵无定势,水无常形,按照之前所说,我们选取了对我们最优的框架,做出来的网站应该很快,但第一轮需求结束后有第二轮,第二轮需求结束后有第三轮,网站版本会从1.1-X.1,业务的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角力带来的是一月一发布,一季一轮替,没有不变的道理。

框架最大的敌人是需求,代码最大的敌人是变更,最开始使用的是自己熟悉的技术,突然一天多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场景:

① webapp模式很不错,为了快速业务发展,将接入Hybrid技术,并且使用一套代码

② 微信入口已经很火了,为了快速业务发展,将接入微信入口,并且使用一套代码

③ UI组件已经旧了,换一批ios8风格的组件吧

④ 全站样式感觉跟不上潮流了,换一套吧

网站变慢的核心原因是尺寸的膨胀,尺寸优化才是前端优化的最重要命题,①、②场景是不可预知场景,面对这种不可预知场景,会写很多桥接的代码,而这类代码往往最后都会证明是不好的!

框架首次处理未知场景所做的代码,往往不是最优的,如Hybrid、如微信入口

剩下两个场景是可预见的改变,但是此类变更会带来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新老版本交替。业务20多个业务团队,不可能一个版本便全部改变,便有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全站样式替换/对未知场景的代码优化,很多时候为了做到透明,会产生冗余代码,为了做兼容,常常有很长一段时间新老代码共存的现象

于是不可预知造成的尺寸膨胀,经过重构优化,而为了做兼容,居然会造成尺寸进一步的增加

所谓优化不一定马上便有效果,开发人员是否扛得住这种压力,是否有全团队推动的能力会变得比本身技术能力更加重要

事实上的情况复杂的多,以上只是一厢情愿的以“接口统一”、“透明升级”为前提,但是透明的代价是要在重构代码中做兼容,而兼容又本身是需要重构掉的东西,当兼容产生的代码比优化还多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放弃兼容,而提供一套接口完全不统一的东西;更加真实情况是我们根本不会去做这种对比,便直接将老接口废掉,这个时候造成的影响是“天怒人怨”,但是我们爽了,爽了的代价是单个团队的推动安抚。

这里请参考angularJS升级,新浪微博2.0接口与1.1不兼容问题,这里的微信接口提出,难保一年后不会完全推翻......

所以,尺寸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冗余代码的产生,如何消除冗余代码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版本轮替——哪些能删的痛点

数月后,20多个团队悉数切入到最新的框架,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马上又出来了,虽然大家样式都接入到最新的风格了,但是老的样式哪些能删?哪些不能删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几个月前维护CSS同事嫌工资低了,换了一个同事维护全站基础css;再过了一段时间,组织架构调整,又换了一个同事维护;再过了一段时间,正在维护css的同事觉得自己级别低了,在公司内部等待晋级确实熬不住,于是也走了。这个基础css俨然变成了一笔烂账,谁也不敢删,谁也不愿意动,动一下错一下。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css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前端难题,也是过度解耦,拆分机制不正确带来的麻烦。

CSS是前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TML模板与Javascript可以用requireJS处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javascript变量污染的问题,css一般被一起分离了出来,单独存放。一个main.css包含全站重置的样式,表单、列表、按钮的基础样式,完了就是全站基础的UI组件。

总有业务团队在实际做项目时会不自主的使用main.css中的一些功能,如果只是使用了基础的重置还好,但是一旦真的使用其中通用的表单、列表等便2B了

main.css的初衷当然是将各个业务团队通用的部分提炼出来,事实上也该这样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不同的人对SEO、对语义化对命名的理解不太一样,换一个人就会换一套东西。第一批项目上线后,过了几个月,开发人员成长非常巨大,对原来的命名结构,完全不削一顾,自己倒腾出一套新的东西,让各个团队换上去,其它团队面对这种要求是及其头疼的,因为各个团队会有自己的CSS团队,这样一搞势必该业务团队的HTML结构与CSS要被翻新一次,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便不太明显了。2个星期过去了,新一批“规范化”的结构终于上线了,2个月后所有的业务团队全部接了新的结构,似乎皆大欢喜,但是那个同事被另一个团公司挖过去当前端leader了,于是一大群草泥马正在向业务团队的菊花奔腾过去!这里的建议是:

业务团队不要依赖于框架的任何dom结构与css样式,特别不要将UI组件中的dom结构与样式单独抠出来使用,否则就准备肥皂吧

CSS冗余的解决方案

对前端具有实际推动作用的,我觉得有以下技术:

① jQuery,解决IE时代令人头疼的兼容问题

② 移动浪潮,让HTML5与CSS3流行起来

③ requireJS,模块化加载技术让前端开发能协同作战,也一定限度的避免了命名污染

④ Hybrid,Hybrid技术将前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门技术让前端肆无忌惮的侵占着native的份额

如果说接下来会有一门技术会继续推动前端技术发展,有可能是web components,或者出现了新的设备。

web component是前端几项技术的融合,里面有一项功能为shadow dom,shadow dom是一种浏览器行为,他允许在document文档中渲染时插入一个独立的dom子树,但这个dom树与主dom树完全分离的,不会互相影响。以一个组件为例,是这个样子的:

一个组件就只有一个div了,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实际的支持情况不容乐观:

然后web components还会有一些附带的问题:

① css与容器一起出现,而没有在一个文件中,在很多人看来很“奇怪”,我最初也觉得有点怪

② 大规模使用后,用于装载HTML的容器组件如何处理,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案

③ 对于不支持的情况如何做降级,如何最小化代码

④ 没有大规模使用的案例,至少国内没有很好的验证过

其中shadow dom思想也是解决css重复的一个办法,以一个页面为例,他在原来的结构是这个样子的:

复制代码
main.css

view1.js
view1.html

view2.js
view2.css

开发的时候是这个样子:

view1.css
view1.js
view1.html

最终发布是这个样子:
view1.js
复制代码

这一切归功于requireJS与grunt打包工具,这里给一个实际的例子:

这里最终会被打包编译为一个文件:

这样的话版本UI升级只与js有关系,requireJS配置即可,这里只是UI的应用,很容易便可以扩展到page view级别,使用得当的话妈妈再也不用关心我们的版本升级以及css冗余了

这里处理降级时,会给css加前缀,如一个组件id为ui,其中的css会编译为
#ui * {}
#ui div {}
由于css选择器是由右至左的,这种代码产生的搜索消耗是一个缺点,但是与尺寸的降低比起来便不算什么

网络请求

请求是前端优化的生命,优化到最后,优化到极致,都会在请求数、请求量上做文章,常用并且实用的手段有:

① CSS Sprites

② lazyload

③ 合并脚本js文件

④ localsorage

......

无论CDN还是Gzip,都是在传输上做文章,金无足赤,月无常圆,以上技术手段皆有其缺陷,是需要验证的,如何正确恰当的使用,我这里谈下我的理解

CSS Sprites

CSS Sprites可以有效的减低请求数,偶尔还可以降低请求量,但是随着发展,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① 新增难,特别是css维护工作换人的情况下

② 删除难,这个问题更加明显,1年后,前端风格已经换了两批了,这里要知道哪些图标还在用,哪些没用变得非常困难

③ 调整难,一个图标刚开始是红色,突然需要变成蓝色,这类需求会让这个工作变得不轻松

④ 响应式,这个更会导致指数级的增长,背景图要随着宽度缩放这种需求更加讨厌

这里放一张做的很好的图:

由图所示,这里是对尺寸做了一定区分的,但是这里仍然不是最优,其实以上很多图标可以直接由CSS3实现,这里举两个案例:

http://iconfont.cn/repositories(svg)

http://codepen.io/saeedalipoor/pen/fgiwK(CSS3)

这里优劣之分各位自己判断,我反正完全偏向了CSS3......

为什么要降低请求数

请求消耗

每次http请求都会带上一些额外信息,比如cookie每次都会带上,上述的CSS Sprites的意义就是,当请求一个gzip后还不到1K的图标,搞不好请求数据比实际需求数据还大

而一次http还会导致其它开销,每次都会经历域名解析、开启连接、发送请求等操作,以一个图片请求在正常网速与2G情况来说:

可以看到,在网速正常的情况下,等待消耗的时间可能比传输还多,这个时候,CSS Sprites的意义就马上出来了,这里再说一个问题并行加载的问题。

浏览器并发数

我之前碰到一次图片加载阻塞js的案例,其出现原因就是浏览器并发数限制,这里以一个图为例:

chrome在请求资源下会有所限制,移动端的限制普遍在6个左右,这个时候在并发数被占满时,你的ajax便会被搁置,这在webapp中情况更加常见,所以网络限制的情况下请求数控制是必要的,而且可以降低服务器端的压力。

离线存储

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离线缓存有localstorage与Application cache,这两个皆是好东西,一个常用于ajax请求缓存,一个常用于静态资源缓存,这里简单说下我的一些理解。

localstorage

首先localsorage有500万字符的限制,基本来说就是5M左右的限制,浏览器各有不同,也会有读写的性能损耗,所以不能毫无限制的使用

localstorage不被爬虫识别,不能跨域共享,所以不要用以存储业务关键信息,更加不要存储安全信息,要做到有,锦上添花;无,毫无影响才行:

复制代码
① 500万字符限制
② 一般存储ajax请求返回数据,并且需要设置过期时间
③ 具有清理机制,将过期数据清理
④ 不存储敏感信息
⑤ 不存储SEO依赖数据,至少不能严重依赖
⑥ 隐私模式localstorage不可读写,所以不能用它来做页面通信
⑦ localstorage读写有性能损耗,大数据读写要避免
复制代码

Application cache

Application cache是HTML5新增api,虽然都是存储,却与localstorage、cookie不太相同,Application cache存储的是一般是静态资源,允许浏览器请求这些资源时不必通过网络,设计得当的情况可以取代Hybrid的存储静态资源,使用Application cache主要优点是:

使用Application cache可以提升网站载入速度,主要体现在请求传输上,把一些http请求转为本地读取,有效地降低网络延迟,降低http请求,使用简单,还节约流量何乐而不为?

而无论什么存储技术都会有空间限制(据说是5M),这里更新的机制是最为重要的,这里是我们使用的结论:

application cache是绝对值得使用的,是可以锦上添花。但怎么用,用多少是需要考虑的点。由于原理上,application cache是把manifest上的资源一起下载下来,所以manifest里的内容不宜过多,数据量不宜过大;由于manifest的解析通常以页面刷新为触发点,且更新的缓存不会立即被使用,所以缓存的资源应以静态资源、更新频率比较低的资源为主。另外要做好对manifest文件的管理,由于清单内文件不可访问或manifest更新不及时造成的一些问题。

快的假象

除了真实手段优化代码处理尺寸,降低请求数,仍然有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技术可以做首页加载的优化,比如lazyload、fake页

lazyload

我们常说的延迟加载是图片延迟加载,其实非图片也可延迟加载,看实际需求即可,这里点到即可,不再多说。

为img标签src设置统一的图片链接,而将真实链接地址装在自定义属性中。
所以开始时候图片是不会加载的,我们将满足条件的图片的src重置为自定义属性便可实现延迟加载功能

fake页

我们应该避免页面长时间白页,所以会出现fake页的概念,页面渲染仅仅需要HTML以及CSS,这个便是第一个优化点,js对于显示不是必须,ajax也不是。

若是任由js、ajax加载完成再渲染页面,用户很有可能失去耐心,所以搞一些内嵌的css以及通用的html在首页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静态HTML页面,装载首屏的基本内容,让首页快速显示,然后js加载结束后会马上重新渲染整个页面,这个样子,用户就可以很快的看到页面响应,给用户一个快的错觉

预加载

这里的预加载是在浏览器空闲的时候加载后续页面所需资源,是一种浪费用户流量的行为,属于以空间换时间的做法,但是这个实施难度比较高。

预加载的前提是不影响主程序的情况下偷偷的加载,也就是在浏览器空闲的时候加载,但是浏览器空闲似乎变得不可控制

浏览器空闲不可判断(如果您知道请留言),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当前没有dom事件操作,没有ajax

可以看出,由于浏览器没有空闲的回调,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实现,这类的实现不太靠谱,我们的预加载做的就很粗暴,要做预加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浏览器空闲需要一个判断机制
② 每次空闲时需要有一个队列一点一点的加载资源,否则请求一旦发出很容易影响主逻辑
③ 做好预加载资源队列的匹配算法,可以是业务团队配置

移动革命——Hybrid

Hybrid技术将前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Hybrid开发中本身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如果出现了设计上的失误会对后期业务团队开发带问题,有几点可以注意

拒绝native UI

最初的app一般是native开发的,Hybrid依然依赖于native开发人员,但是请一定拒绝任何native为webview提供任何业务类UI,强势的对native说不!!!

最常见的的情况是,native为前端提供一个native的头,下面是一个webview装载html与css,这个是一件非常坑的事情

Hybrid中使用native的头,是我觉得最头疼的事情!!!

为什么会使用native的头呢?当时交涉的结果是:

① javascript容易报错,一旦出错,页面会陷入假死
② 进入webview时,页面有一个准备动作,资源由native取很快,由线上取很慢;无论如何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白页

其实上述皆是可以解决的,Hybrid中会存在native头的主要原因还是防止页面乱写js出错,但是一般意义的app不是微信这类容器软件,里面的页面是开发人员经过严格测试写出来的,js出错会假死,native代码出错还会闪退呢。问题一,站不住脚,而且完全可以使用这种方式处理:

复制代码
1 <header >
2   <a class="header" href="taobao://wireless">后退</a>
3   <h1 class="js_title">
4     标题
5   </h1>
6 </header>
复制代码

就算是js报错,我这里假设一来就报错,处处报错,但以上协议native是一定可以捕捉的,js正确的情况便e.preventDefault(),错误便跳回首页,这个不是不可处理。

问题二其实与问题一一致,最初进入的时候明明可以有个可关闭的native loading,在webview加载好后再系统级别的关闭loading即可,没有什么不能解决的。

之所以我这里会如此激烈的拒绝native提供的头,是因为H5页面是一般是三套共用,H5站点,ios,android,而H5的dom操作千变万化,头部一些奇怪的需求展示,native根本无从支持,这里还会涉及跨团队合作,所以Hybrid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坚决抵制native 提供的业务类UI,不然后期交流很麻烦。

交互模型

你永远不能理解服务器端为什么会一次性给你那么多数据,所以你也不能理解设计一个好的Hybrid交互模型为什么这么难!程序员为什么总是互相伤害?

简单来说,Hybrid的交互非常简单,与ajax交互模型非常相似,这里以一张简单的交互图做说明:

交互的核心是native可以拿到webview的window对象,native可以拦截webview的http请求,于是native便可以干任何事情了

因为Hybrid拦截URL各有不同,IOS、android、winphone要做兼容,以window.location设置,创建iframe发出请求。但是,这段兼容的js代码一定不能交给native的同事写,必须自己写!否则500行代码可以解决的问题,你会发现半年后可能会洋洋洒洒变成几千行,因为他们不关注尺寸,不熟悉js....

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交互代码,可以参考:

Hybrid调用H5,直接拿到window对象,拿到对应方法即可,H5调用native方法略有不同,比如要拿手机通讯录可以这样做:

复制代码
 1 window.Hybrid = {};
 2 
 3 //封装统一的发送url接口,解决ios、android兼容问题,这里发出的url会被拦截,会获取其中参数,比如:
 4 //这里会获取getAdressList参数,调用native接口回去通讯录数据,形成json data数据,拿到webview的window执行,window.Hybrid['hybrid12334'](data)
 5 var bridgePostMessage = function (url) {
 6   if (isIOS()) {
 7     window.location = url;
 8   } if (isAndriond()) {
 9     var ifr = $('<iframe src="' + url + '"/>');
10     $('body').append(ifr);
11   }
12 };
13 
14 //根据参数返回满足Hybrid条件的url,比如taobao://getAdressList?callback=hybrid12334
15 var _getHybridUrl = function (params) {
16   var url = '';
17   //...aa操作paramss生成url
18   return url;
19 };
20 
21 //页面级用户调用的方法
22 var requestHybrid = function (params) {
23   //其它操作......
24 
25   //生成唯一执行函数,执行后销毁
26   var t = 'hybrid_' + (new Date().getTime());
27   //处理有回调的情况
28   if (params.callback) {
29     window.Hybrid[t] = function (data) {
30       params.callback(data);
31       delete window.Hybrid[t];
32     }
33   }
34 
35   bridgePostMessage(_getHybridUrl(params))
36 };
37 
38 //h5页面开发,调用Hybrid接口,获取通讯录数据
39 define([], function () {
40   return function () {
41     //业务实际调用点
42     requestHybrid({
43       //native标志位
44       tagname: 'getAdressList',
45       //返回后执行回调函数
46       callback: function (data) {
47         //处理data,生成html结构,装载页面
48       }
49     });
50   }
51 });
复制代码

当然这个代码比较简单,未做一些兼容一些处理,但是完全满足Hybrid交互模型,这里返回的json data再有处理,我们这里便可以设计success、error等回调。你完全想不到真实的js会到达几千行之巨,这些都是跨部门交流的让步与疼痛啊!

其它

Hybrid的调试

其实H5的调试就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Hybrid让这种场景变得更加复杂,chrome本身提供了一些移动端的调试方法,但是ios未越狱的话不好处理

而标准的公司中又会对ip有所限制,所以使用ip调试也比较麻烦,设置代理也费时费力,这个时候便需要更高级别的人站出来角力了,这块老大难问题不同公司还不一样,事实上我也犯难......

① ip调法,手机使用无线连接公司内网,使用手机浏览器打开网页,改一个代码,刷新一下,不行就代理,通不过就叫leader去推动安全部门开启特殊端口
② ios高端调法,具有Mac机情况下手机连接Safari可调速,我用过几次,但是由于没有mac机,实际步奏忘了...
③ android机低端调试,android可以直接开启root权限,使用chromeF12开发者工具调试

关于移动端调试的文章很多,各位去看看有用的吧......

多webview

事实证明多webview在低端android机上很卡,慎用。高端机多webview干的页面切换的活CSS3也能做,多webview意义不大

PS:来百度后,发现多webview卡的原因可能是native方的实现有问题,此段存疑

1 多webview与多iframe很类似,webview是一个很重的native空间,一上来就吃掉4M存储
2 单webview共享一个window对象,document共享,多webview通信机制有门槛,虽然localstorage共享,但通信依旧不方便
3 webview装载html依旧会有闪现的问题,跳转难度高
多webview的意义是:
① 很好的页面切换效果
② 释放javascript执行环境,以便降低内存
但是目的一依旧会闪,目的二使内存更加吃紧,费力不讨好

不恰当的需求

移动端会有一些不恰当的需求,这类需求看似无关重要,却会对整个移动框架造成隐患,甚至影响整体验。

唤醒app

移动端第一个恶心需求就算H5网页唤醒app操作,这个需求一般会出现在页面底部的广告栏,比如这个样子:

如果仅仅是唤醒app倒是简单,随之而来的需求是:

① H5站点检测是否安装app(尼玛js如何判断?),安装便打开,没安装便跳到下载页
② 需求变更,ios去AppStore,android强制下载
③ bug回归,android老是强制下载,希望可以判断,未安装才下载
......

总而言之,需求的核心难点就是,H5站点检测app是否安装,这个时候你要站出来大声的告诉产品:

① 纯粹js暂时无法判断app是否安装

② 前端只能做唤醒的工作或者跳到下载页的需求,强制下载什么类似需求请不予理睬

回退关闭弹出层

这个一般会有两个需求,点击浏览器回退关闭弹出层(框架提供的alert、toast、loading之类),点击android回退键关闭弹出层

如果碰到这个需求,我建议你还是直接拒绝掉,对于UI来说,这类操作会带来一个信号,js完成这个功能需要操作History

对于多页来说,这个功能还好点,对于单页来说,这个步骤便会破坏webapp耐以生存的History队列,伴随着可能是回退错乱,可能是中间页循环......

webapp的History本就很脆弱,这样一搞很容易出BUG,有信心处理好History问题的话去实现,否则还是算了吧......

全站IScroll化

全站IScroll化一般为了解决:

① fixed问题

② webapp中view独享“scrollTop”

③ webapp page 切换动画顺畅,因为scrollTop与长短页问题

④ 嫌弃原生的scroll不够平滑

这里还是不建议全站使用IScroll这类技术,IScroll可能带来,header消失、文本框消失、可视区域便小等问题,现在还是小范围弹出层使用就好,某天overflow: scroll兼容问题得到解决,区域滚动便不再难了。

这里倒不是一味抵制IScroll全站化,如果页面dom结构简单,如果页面文本框比较少,又做过充分调研,IScroll化带来的页面切换效果还是很赞的,正是道不虚行,只在人也。

结语

文章浅谈了一些自己对移动端从开发到优化的一些建议,没有什么高深的知识,也许还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请各位不吝赐教,多多指点,这里总结一下几个比较重要的地方:

复制代码
一 单页门槛高,体验好
二 移动框架,轻为王道
三 mvc业务框架最好自造
四 模块化(requireJS)必不可少
五 冗余是优化的敌人,无论网站速度还是代码维护
六 css解耦乃长远之计
七 零请求无流量是优化的最终手段
八 速度优化缓存为王
九 Hybrid带来移动革命,与native保持接口调用即可
十 坑大的需求还是拒绝算了......
复制代码

核心点

我的微博粉丝及其少,如果您觉得这篇博客对您哪怕有一丝丝的帮助,微博求粉!!!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桥流水78/article/detail/95865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