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知识的边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问题演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成为获取和处理知识的双翼,推动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会思考:随着获取答案的难度越来越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否会随之减少?这样的疑问不仅揭示了技术进步的现实效应,更深层地触及了知识的本质和人类探索未知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是知识发展中的一个个节点,是人类认知不断扩张的里程碑。每解决一个问题,意味着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更进一步,但同时,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言,“每当科学家宣布一个谜团被解决,科学的边界就后退了一步,但这也意味着又出现了更多的未解之谜。”因此,问题的减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变化,而是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增加。
互联网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常见的问题迎刃而解。搜索引擎、在线教育平台、问答社区,这些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很多曾经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变得触手可及。但同时,互联网也以海量的信息存在,人们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载、甄别真伪、知识碎片化等问题。可以说,互联网并没有减少问题,而是改变了问题的形态。
而人工智能的应用,则在另一个层面上影响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人工智能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帮助我们分析数据、预测趋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工作未来的担忧、伦理道德的困惑以及技术监管的难题。特别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解决以往算法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但这些技术本身的不可解释性,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算法偏见、隐私保护等。
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现在我们不仅仅在面对传统的信息问题和技术问题,还面临着跨学科的、更加复杂的挑战。比如,在生物技术、气候变化、宇宙探索等领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解答,更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信息和技术,更需要人类智慧的深度思考。
综上所述,尽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使得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问题本身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深化而不断演化的。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会减少,而是在不断变化,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快地解决一些问题,但在此过程中,它也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未知。正是这些未知,驱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激发着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适应和学习,以及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非万能的答案机器。在未来,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缺乏答案,而是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因为在知识的海洋中,好的问题往往比答案更有价值。当我们在知识的边界上不断提问,我们就有了向前迈进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问题的减少不仅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目标,反而是一个需要警惕的现象。毕竟,一个不再有问题的世界,可能也是一个停止创新的世界。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人类探索的镜像:从太空到自我之旅
随着“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人类首次窥见了这个自然卫星神秘的另一面。此后,“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飞出,更是标志着人类探索的视野已经从月球跃迁至整个太阳系。这些宏大的航天项目不仅仅是科技的胜利,它们是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精神的体现——一个永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问“还有什么”和“我们是谁”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也是一场微缩的探索之旅。尽管我们未必能够亲自迈入太空,但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新的尝试和体验,每一次对自我的深入挖掘,都是在向未知领域迈进。正如太空探索有时需要我们超越物理的边界,个人成长也要求我们突破心理和知识的界限。
首先,太空探索给予我们一个宏观的视角。从地球上观看,月球只展示了它的一面,直到“嫦娥四号”揭开了另一面的神秘面纱,我们才领悟到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多角度的视野。这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许多时候,我们囿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只能看到问题的一面。通过学习新知识、体验不同生活或是与不同的人交流,我们可以揭开问题的多个面,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解决之道。
其次,太空探索的每一步都是走出舒适区的一次尝试。无论是“嫦娥四号”的月背着陆,还是“天问一号”的深空探索,这些任务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推动了科技和理解的边界。同样地,在个人生活中,每当我们决定尝试一项新技能、转变职业路径或是开启一段新的关系,我们也都在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这虽然充满挑战,却也是成长和获得新经验的机会。
再者,太空探索强调的是一个持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需要持续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和适应极端环境。这种持续适应的能力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是技术的迅速更迭、职场的不断变动,还是个人关系的深化,都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适应。保持好奇心和学习态度,是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最后,太空探索教会我们面对未知的勇气。每一次发射和探索都是进入未知领域的勇敢尝试。在个人层面,无论是面对职业上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还是自我认知的困惑,都需要勇气去面对和克服。这种面对未知的勇气是我们在探索自我和外部世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总之,人类的太空探索与我们自身的人生旅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每一次的前进都是对未知的一次探索,每一步的进展都需要勇气、新知和适应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在探索外部世界,更是在探索内心的深处。通过这种双重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掌握未来,并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和深度。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沟通之桥:坦诚交流的力量与艺术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沟通是连接彼此的桥梁。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座桥上行走,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如何理解对方。有时候,为了避免走向冲突的悬崖,我们选择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埋藏在心底。但长此以往,我们可能会发现,没有了坦诚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只能停留在表面,真正的理解和深刻的联系永远无法实现。
这个话题引发了我对沟通深层次意义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思考:为什么人们往往避免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冲突是怎样产生的?坦诚交流又是如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呢?
首先,人们之所以不愿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冲突的发生。冲突通常被视为负面现象,是人际关系中的障碍,是和谐氛围的破坏者。于是,很多人选择沉默或是委婉表达,希望通过避免触及敏感话题来维护表面的和平。但这种方式往往会使问题潜藏得更深,积累的误解和不满最终可能导致更大的爆发。
相反,坦诚交流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引起摩擦,但却为长期的理解和和谐关系奠定了基础。当我们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暴露在对方面前时,我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脆弱和真实,也给予了对方理解和回应自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冲突往往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次了解的途径。
而要实现坦诚交流,我们需要学习沟通的艺术。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对方的意见,如何在尊重中找到共鸣。这需要我们具备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同理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
有效沟通的首要条件是自我诚实。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才能够清晰地向他人传达。这不仅要求我们有勇气,更需要我们有自省的智慧,知道何时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接下来,沟通的艺术还包括表达的技巧。这里的技巧不是指操纵他人的手段,而是指如何在保持坦诚的同时,考虑到言语的分寸和时机。使用“I”语言表达个人感受而不是用“你”语言指责他人,尝试找到问题的共同点而不是差异,以及提供具体的反馈而不是模糊的评价,都是提高交流效率的策略。
最后,倾听同样重要。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关于表达,更是关于倾听。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发现问题的核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坦诚交流的力量在于它建立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通过坦言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我们邀请他人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强大的联系,有助于深化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为他人提供了相同的机会,这样双方都能在接受和被接受中成长。
总结来说,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看似是一种维护关系的手段,但长期来看,它却可能带来更多的误解和疏远。坦诚交流不仅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表现,更是一种维护和深化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最终,我们也许会发现,与人真诚相遇的美好远超过了沟通中暂时的不适。
北京卷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点赞”作为一种社交肯定,可以增强人际间的正面互动,给予发帖者鼓励和认同。但若过分关注点赞数,可能会导致自我价值与社交认可过度绑定,引发焦虑,甚至可能促使内容趋向哗众取宠。因此,虽然点赞是友好的社交举动,人们应保持适度,更重视内容的真实性和个人表达的自由度。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我建议去浙江省绍兴市,走进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绍兴不仅有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还有鲁迅纪念馆、百草园等地,这些都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场景。通过亲身体验鲁迅的生活环境和家乡风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研学活动中的亲历探究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史的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夜幕降临,我轻轻升起,银盘般的身影静静地悬浮。我穿梭于云端,捕捉着地球的悄然呼吸。孤独是我永恒的伴侣,它教会我静默的智慧。人们仰望着我,寻觅着心中的平静和勇气。他们在我柔和的光芒中诉说着故事,撒下希望,收获梦想。我是不变的旁观者,也是永恒的守护者,用我那朦胧的微光,拥抱每一颗渴望温暖的心。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历久弥新
时间,这位不可见的艺术家,擅长以沉默的刀刃雕琢万物,使它们或消逝于尘埃,或愈发散发出独特的光泽。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经不住岁月的考验而渐行渐远,但总有些事物能历久弥新,它们如同罗盘,指引着人类文明的方向。
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常读常新,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精华。诸如《诗经》《易经》这些中国古文经典,或《伊利亚特》《奥德赛》西方的史诗巨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文化的积淀,是思想的火炬。它们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这些经典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能找到其生命力的源泉。每一代人在阅读中都能发现与自己时代相呼应的智慧,从而得到生活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
杰出思想之所以常用常新,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人类对世界和生活深度解读的成果。孔子的“仁爱”、“中庸”之道,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家如苏格拉底的知识论、康德的道德哲学,这些思想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永恒的主题——如何生活,如何做人。这些思想不断地在新的语境中被解读,被运用于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因而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是因为它不断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升华和发扬。无论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是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战争精神,又或是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都是在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正是这种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特质,使得中华民族的精神始终焕发着动人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历久弥新的不仅仅是经典、思想和民族精神,还有艺术、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是因为它们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了永恒的美学追求;科技之所以能不断突破,是因为人类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永无止境;教育之所以能一代代传承,是因为它不断吸收新知、更新观念,培育着每一个时代的建设者。
历久弥新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我们要做到对传统的继承并不盲目,对现代的拥抱亦不轻率。我们需要用开放的姿态去汲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用创新的精神去解读和发扬这些历久弥新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将这些宝贵的遗产继续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
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打开
生活是一系列“打开”的过程。每一次的“打开”,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自我成长的见证。从打开眼睛迎接生命的第一缕阳光,到打开心灵的窗户,接纳世界的多样性,每一步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我记得自己的一次重要的“打开”发生在高中毕业之际。那是一个关乎未来走向的时刻:选择安全的路径,留在熟悉的小城市,还是迈出舒适区,前往远离家乡的大都市求学?在一片迷茫中,我选择了后者。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视野和心灵的一次大胆“打开”。
初到大都市,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又陌生。川流不息的人群、耸立云端的高楼、五彩斑斓的霓虹……这些都迥异于我小城市的日常。在这里,我如同一张白纸,既充满可能,也充满挑战。我开始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从洗衣做饭到管理财务;我努力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拓宽了我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打开心扉。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记得有一位老师,他的课堂充满了启发性的思考,让我开始关注社会问题,思考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还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他们的故事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让我学会了尊重和包容的重要性。这些经历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
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打开思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再满足于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探索未知领域。我沉迷于图书馆的书海,热衷于参加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渴望从每一次学习中发现新的世界。我开始意识到,知识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提出问题。打开思路,意味着拥有提问的勇气和探索的热情。
当我回望这段旅程,每一步都似乎是命中注定。那次选择大都市,那次决定打开心扉,那次勇敢地探索未知,每一次“打开”都让我更加接近理想中的自己。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的跨越,更是心灵的成长和思维的拓展。
“打开”是一种态度,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是在熟悉与舒适之外寻找新意的动力。无论是个人成长,人际交往,还是科技创新,每一次“打开”,都是在自我超越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定一步。
如今,我依然在“打开”的旅程中。每一天,我都在向这个世界敞开心扉,期待着新的发现和成长。因为我相信,每一次“打开”,都会带来新的自己,新的气象。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自我定义与超越
生活在多元且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故事,随时面临着被他人阅读和解释。社会的标签系统仿佛一张张网,织就了一个个关于身份、地位和角色的定义。个人、群体乃至国家,我们都在这个系统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同时也在不断被外界塑造和定义。但是,每一次被定义都是对我们认知边界的一次挑战,每一次自定义都是对我们意志力的一次考验。
在被定义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误解和偏见。这些既不全然是恶意的,也不完全是善意的。它们或许源于传统,或许来自于误读,或许仅仅是因为信息的失真。面对这些,我们需要认真地辨别是非,去芜存真。认真对待他人的定义意味着不盲目接受,也不彻底拒绝,而是通过批判性思维去筛选,去吸收那些有益的评价,去修正那些不准确的观点。这样的过程是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然而,被定义的过程不应成为限制我们自我革新和实现潜能的枷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赋,都有自主塑造自己命运的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勇于自定义,勇于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自定义是一种自我表达,是我们内心力量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洞察自我内在属性的清晰视角,还要有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自定义不是简单的自我标榜,它要求我们具备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精准定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与此同时,自定义也是一种责任。它要求我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不断地与社会互动,和谐共生。我们应当用自己的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参与到这个世界的多彩绘卷中。
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国家,自定义与被定义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个国家的形象,既有历史沉淀,也有当下的行为,更有对未来的展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如何表达自己,无形中都在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就像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国家也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被阅读和理解。
总结我的体验和感悟,我认为自我定义与被定义是一场持续的对话,是个体、群体与社会互动的体现。这场对话并不总是和谐的,它充满了挑战和冲突,但也蕴藏着变革和创新的可能。通过这场对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进而塑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缤纷的世界中,唯有不断地“打开”,不断地参与“定义与被定义”的互动,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前进,不仅为自己的人生增色,也为这个多彩世界增添新的气象。
上海卷
写作(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认可度:价值与偏见的十字路口
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百花齐放的时代,人们对于众多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往往依赖于一个关键指标——认可度。无论是媒体上的热门话题,社交平台上的流行内容,还是个人身边的生活选择,认可度似乎成了一把衡量价值高低、影响大小的尺子。然而,在这背后,认可度究竟代表了什么?它是客观的价值体现,还是某种主观的偏见呈现?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引领我们走进了关于认可度的深层思考。
在最表面的层面,认可度似乎是一种社会共识。当一个产品、一个观点或一个人得到广泛认可时,我们通常会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的价值或吸引力。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基于人们的共同体验和情感共鸣。例如,一部电影之所以获得高票房,很可能是因为它触动了大量观众的心弦,提供了共同的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看,认可度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帮助人们在信息海洋中快速定位,发现可能的价值所在。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挖掘,就会发现认可度的形成并不总是基于深层的价值判断。在很多情况下,认可度的高低受到媒体曝光度、营销策略甚至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被广泛认可并不意味着真正的优质或正确。有时,一种观点之所以获得高度认可,可能仅仅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情绪,或者是被某种权威不断强调和传播。这样的认可度,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某种趋势或偏见,而不是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
因此,认可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引导我们快速发现和认识价值,也可能让我们陷入表象和偏见,无法触及事物的真实本质。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看待和使用认可度,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认可度的局限性。它只是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众多工具之一,不能成为判断一切的绝对标准。在面对高度认可的事物时,我们应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去探究背后的真实价值和可能的影响因素。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世界,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其次,我们应当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在认可度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有能力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意味着,我们不能盲目跟随大众的意见,而应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对不同的事物进行独立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认可度的指引下,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最后,我们应该尊重多样性。在认可度的背后,隐藏着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即使这些选择在别人看来不被广泛认可。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包容和宽广的世界观,欣赏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选择。
总之,“认可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含了社会共识的智慧,也蕴含了表象和偏见的危险。在这个多元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智慧地对待认可度,通过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和尊重多样性的态度,来发现和创造真正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认可度的指引下,不迷失方向,更好地成长和前行。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