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红鸟沙龙(29)|刘军: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从流浪地球2谈起

红鸟沙龙(29)|刘军: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从流浪地球2谈起

曾几何时提到科幻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进口大片,如今时代在改变,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正在改变我们心中的电影版图。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电影科技是如何一路走来在今天开花结果的呢?在未来,我们对中国电影科技又有哪些期待呢?

dea18c42b18ce1612cc0f8ee1b367b82.jpeg

本期的红鸟沙龙邀请到了刘军教授,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未来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刘军教授将从《流浪地球2》谈起,介绍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

(精彩回顾)

01

嘉宾分享

数据统计,《流浪地球1》的票房为46.88亿元,《流浪地球2》为40.29亿元,这是在中国电影史上尤为突出的票房案例。

仅《流浪2》的票房成绩就可以在全世界排到前20位,这也表明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世界前列。由此,大家对中国科幻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多思考和期待。

这种势头能否持续?其背后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Part 1

从《流浪地球2》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科技的发展

《流浪地球2》在开拍之初就与《流浪地球1》的导演郭帆取得了联系,并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其目标就是电影工业化

在设计上,主创团队前后共绘制了102个科幻类的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其中包含5310张概念设计图,9989张分镜头画稿以及超过6000镜视效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奇观。

在资产规模上,期间总共制作了9.5万件道具;在人员方面上,《流浪2》常驻在剧组的工作人员总共有1189位,并且有超过22000位群众演员,是平常普通剧组的5倍多,远远超出了我们普遍对于中国电影故事片的理解,其背后是巨大的技术挑战,也展现了中国电影科技的进步和对未来的驱动作用。

迄今为止,40余年电影科技发展主要经历了特种电影—数字电影—智能电影这几个阶段,我们应当从三个环节看待科技发展的门道:制片,发行,放映

制片领域,其技术主要体现在制作技术和高精尖的设备上。

在国际电影拍摄制作技术中,最重要的是虚拟预演与虚拟拍摄技术,这个技术是郭帆导演在前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的基础上,在《流浪2》中得到全面采用的技术。

另外,就是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VR/AR/MR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未来,在电影大规模的制作中,云技术云化制作方式将是电影行业最大的特点,也是今后的创作方式。

发行环节,目前电影的发行已经数字化、电视化。电影可以采用百兆网的速度传送,即在一个小时以内,一部高清电影就可以传送完毕。并且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地方发生热点,所拍的视频都可以及时传送到总部,总部再及时向全世界进行发放,体现了我们数字发行的能力。

放映环节,目前我们不仅在电影院里能够看到电影放映,还可以在酒店里,手机上看到电影的点播,并且这些都可以实时同步。

另外,电影放映后可以再卖给电影频道,互联网视频网站等,实现多种终端放映。最高的放映终端技术为智慧影院,即通过手机远程管理,实时统计,使得电影院减轻人力,提升效率。

总体来说,中国电影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Part2 

中国电影科技发展的卡点和发展机会

十四五时期,国家电影局出台了电影科技发展相关规划,迎来了中国的电影科技智能升级发展:高新技术电影研发与推广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电影数字虚拟化制作示范平台初步搭建完成;电影数字制作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电影产业同新兴媒体的跨界融合逐渐加强;民族电影工业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力度持续加强;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全力开展。

总体来说,在应用方面上,中国的电影科技能够达到世界头部水平,但在原创技术方面上,中国电影科技依然有较大的风险。例如在以下几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卡点:

第一,制片环节。在电影的行业软件上,属于国产的很少,中国还没有可替代的行业软件。从编辑、虚拟化拍摄,到数字化资产管理、后期流程管理,再到协同管理、数字发行以及智慧放映这些还都是重要的软肋,我们还有巨大的提升的空间。所以,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制作中国真正的行业软件。

第二,发行环节。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云发行技术,它可以极大的节省和提升发行效率。目前我们用的版权认证技术和数字电影标准都是由国外制定,如果不符合国外的标准,就不能在系统里放映并且会被拒绝认证。所以在数字电影方面,中国应该推出中国人的标准。

第三,放映环节。虽然LED产量的80%以上都在中国,并且LED的中游和下游技术也都在中国,但对于电影放映的标准,我们还是受制于国外,VR/XR显示芯片等高端技术也被卡在别人手里。

第四,衍生环节。电影本质上是一个版权行业,因此版权开发、特许营销、品牌营销、以及针对于不同类型的观众的开发技术还需要在国际上多进行学习。例如,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及IP证券化的速度还有待提高。

Part3 

中国电影科技发展的可能路径和措施

在中国电影科技发展理念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影工业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即电影已经进入了一个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

我们必须要主动适应、主动转型;电影要反映更宏大、更全面、更精彩的生活体验。

电影是现代服务业的皇冠,具有空前的文化产业推动力

我们需要提升行业新认识:技术手段逐渐定型、新语言形态逐渐成熟(特点)、产业经济规模需要新的增量、新的行业服务需要自律和社会认可、要加强新学术组织的建设和研究。

在创作和人才方面,我们要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创造新的主题。

人工智能和人机融合将成为影视故事创新的主题,科幻和科普将成为新热点和类型,并且人机融合才是智慧的栖息之地。同时,电影行业应当有创新型的人才,例如事业和产业管理人才、创作人才、技术人才、产业运营人才等。

在科技和市场方面,电影要对科技敏感,反映对科技的思考,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交叉学科。

电影行业应该学会拥抱资本,让金融进入各个环节,用数字化验证文学艺术的想象,为国家之间的合作创造更良好的条件。

02

嘉宾对话

Q

李挺伟:资本也是推动电影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作为资本方,我也谈谈自己的认识。

《流浪2》的评价中,个人归纳三点:第一是注重细节,细节决定真实感;第二是注重多样化,《流浪2》中,多样性的呈现,甚至到了饱和的程度。第三是多线式,《流浪2》采用多线式的叙述,电影包含三条主线,观看后让人回味无穷,十分震撼。

我们在投资电影时会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电影有无灵魂,有无内在价值;第二,电影的美学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

我们也在观察电影的当下,过去和未来,我并不认为科技让电影成为了工具,电影的本身还是艺术,它还需要表达思想和情感。

工业化不仅是技术,而是一个管理的流程。我们需要把这些工业化流程充分结合科技,未来的创造力,以及人才建设去落实。

03

观众提问

Q

观众1:要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中国文化的输出还需要电影进行助力,请问中国的电影如何国际化?国际化的流程是什么?

A

李挺伟:在国际上,各国对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有距离的,因此如何让电影作品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共情是需要被关注的


如果没有综合的认同,电影很难走出去,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民族符号性。

电影的背后是故事,故事的背后是价值观。

在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之一,这就是电影能够走出去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电影走出去是一个伪命题,它不是关注电影能否在海外放映,而是电影能不能引起人们的共情,电影里面反映的价值能否让我们认可,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答案。

其次,电影走出去会被贴上民族符号,文化的内核是不一样的,但讲故事手法是共通的。目前我们讲故事的手法很多也在借鉴好莱坞,借鉴西方,我认为这一点是可取的。

Q

观众2:在市场供给端,我们参与的早期初创企业都会有一些先进技术,也希望能够对接VR、AR、XR显示技术和行业应用场景。作为市场供给端,我们希望了解电影科技或者电影工业急需的技术突破点,以及市场上有哪些行业需求?

A

刘军教授:XR显示技术是支撑电影的重要技术领域。在新的显示技术中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优化,目前最新的显示技术是LED技术,LED的中游检测技术、材料技术都很发达,但在上游的加速芯片设计技术还是被卡。

A

李挺伟:电影是内容加科技的融合体,所以赛道应当跟进技术,但核心还是在于内容,即内容是核心领域。在VR体验上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在未来,电影与科技的结合体验还需要更多不同的载体。

Q

观众3:我想问一个游戏和特效之间的问题。因为《流浪2》带起了国内特效行业的发展,也会让国人感叹国内特效做的非常成功。但在之前,大家都认为特效行业处于一个寒冬阶段,甚至游戏行业会高薪挖走特效业内人士。当我们发现,虚拟拍摄也会用到游戏引擎作为最基本的制作工具时,特效人员会如何适应这种转变,其带来的冲击又如何呢?

A

李挺伟:电影行业如果采用AIGC,导演和编剧是不可缺少的,其他就需要技术来实现。在不久的将来,从拍摄到生成阶段会成为电影工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讲,还要看行业人才的选择,无论是游戏人才还是电影人才,其技术均会具有通用性。

A

刘军教授:对于如何适应的问题,会反映在薪资上。以前,电影行业后期工作人员的薪资不高,而现在最大的转变就是电影的后期人员变成前期的主创人员了。对于技术创作人员来讲,能够用最简便的方式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实现,完成这部分的任务就相当于核心主创,对工资就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Q

观众4: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前只能由少数人或者大团队做的事情变成更多的人可以做。在电影方面,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趋势?比如由大团队的制作变成像个人自媒体拍短视频一样,由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呢?

A

刘军教授:电影的发展一定会伴随人的需求,也需要更多场景。

其实在20年前,我们就有想法试验过,当你设定人物、某种场景、台词、音乐风格、字幕风格,会自动生成一部电影。到了今天,特别是有了技术引擎之后,其实并不需要我们有多大的技术,我相信这种想法在未来2-3年就可以实现。

ccbe85c8f7d4406f1ebb6384d7643f39.png

主编 | 袁冶

责编 | 吴倩

核校 | 柳松、许珺、周姗

(红鸟沙龙由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王一老师主持,旨在建立一个各界菁英与高校师生沟通以及公众了解知识的窗口,打造一个深刻、客观、理性、知性的分享平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盐析白兔/article/detail/538729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