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1、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准程度。
2、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3、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信任的,符合预期。
4、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5、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6、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伪造的程度。
7、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
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信息是有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解决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计算、转换、表现等问题而不断的繁荣发展。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信息的传输技术(通常指通信、网络等)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的传输模型如图所示:
信息化从“小”到“大”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
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如:生产制造系统、ERP、 CRM、SCM等
3.产业信息化。
4.国民经济信息化
5.社会生活信息化,如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
信息化的:
-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 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标: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2、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
3、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他直接反应了效率、效果、效益。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4、信息技术与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
5、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4大: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5小: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
1、立项(系统规划) :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要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写成可行性报告。
2、开发
一系统分析: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一系统设计: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一系统实施: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
3、系统运行和维护阶段: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 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
4、消亡阶段
1、结构化开发方法
2、面向对象方法
3、原型化方法
4、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也称为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由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三部分组合而成,其精髓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结构化方法的主要特点:
(1)、开发目标清晰化
(2)、开发工作阶段化
(3)、开发文档规范化
(4)、设计方法结构化
结构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程化方法,它特别适合于数据处理领域的
问题,但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这是因为结构化方法具有以下局限性:
(1)、开发周期较长
(2)、难以适应需求变化
(3)、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面向对象(OO)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一切皆对象)。与结构化方法类似,OO方法也划分阶段,但其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之间已经没有"缝隙”, 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明确。
当前, 一些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方法和00方法结合起来,首先,使用结构化方法进行自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自底向上地采用OO方法进行开发。
原型化方法也称为快速原型法,或者简称原型法。它是一-种根据用户初步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的开发方法。
1、原型法可以使系统开发的周期缩短,成本和风险降低,速度加快,获得较高的综合开发效益。
2、原型法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开发系统,用户参与的程度大大提高,开发的系统符合用户的需求,因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提高了系统开发的成功率。
3、由于用户参与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对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系统的移交,有利于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但是,作为一-个种开发方法,原型法也不是万能的,它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开发环境要求高
2、管理水平要求高
原型法的优点主要在于能更有效地确认用户需求。从直观上来看,原型法适用于那些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事实上,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适合于原型法开发;而对于技术层面的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用原型法。
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 Service-Oriented, SO)的开发方法。
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影晌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关键问题,而sO的思维方式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主要有FTP、TFTP、 HTTP、 SMTP、 DHCP、Telnet、 DNS
和SNMP等。
①FTP (文件传输协议)运行在TCP之上。FTP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两条TCP连接-条用于传送控制信息(使用21号端口) ,另一条用于传送文件内容(使用20号端口)
②TFTP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建立在UDP之 上,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使用场景:局域网内向嵌入式设备上传文件
③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输协议。
④SMTP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建立在TCP之上,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邮件传输的
⑤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建立在UDP之上,实现自动分配IP地址
⑥Telnet (远程登录协议)是登录和仿真程序,建立在TCP之上,他的基础功能是允许用户登录进入远程计算机系统
⑦DNS (域名系统) , 是实现域名解析,建立在UDP之上。
⑧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由- -组网络管理的标准组成,包含一个应用层协议( 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数据库模型( database schema )和一组资源对象。该协议能够支持网络管理系统,用以监测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是否有任何弓|起管理.上关注的情况。
传输层主要有两个传输协议,分别是TCP和UDP ,这两个协议负责提供流量控制错误校验和排序服务。
①ICP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TCP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②UDP是一种不可靠的, 无连接的协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进程间的通信,与TCP相比,UDP是一种无连接,它的错误检测功能要弱得多, UD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IP、ICMP、 IGMP、 ARP、 和RARP等
①IP,所提供的服务是无连接和不可靠的。
②ICMP (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一种专门用于发送错报文的协议,即传送的数据可能丢失、重复、延迟、或乱序传递,所以需要一种尽量避免差错并能发生差错时报告的机制,这就是ICMP的功能。
③IGMP ( Internet Group Managerment Protocol ,网际组管理协议)允许Internet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是计算机用做向相邻多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
④ARP (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动态地完成IP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⑤RARP (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转换。
按照交换层次的不同,网络交互可以分为物理交互(如电话网)、链路层交互(二次交换、对MAC地址进行变更)、网络层交换(三层交换,对IP地址进行变更)、传输层交换(四层交换,对端C ]进行变更,比较少见)和应用层交换。
网络互联设备中有中继器(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在电缆间转换二进制信号) ,网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 ,路由器(实现网络层协和以下各层协议的转换)、网关(提供从最底层到传输层或以上各层的协议转换)和交换机。
路由器在网络层,交换机各层都有!
SAN根据数据传输过程采用的协议,其技术划分为FC SAN、IP SAN、IB SAN
目前,接入Internet的主要方式有两大类别,即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
-有线的接入方式PSTN、ISDN、 ADSL、FTTX+LAN、 HFC等
-无线接入GPRS、3G和4 G接入等
-无线网络是指以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媒介。目前最常用的无线网络接入技术主要有WIFI和4G。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2019年10月31日,三大运营商公布5G商用套餐,并于11月1日正式上线5G商用套餐。
-5G数率1Gbps
核心层主要目的通过高速的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汇聚层是核心层与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的数据处理任务。
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成为接入层,接入层的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或路由器)具有低成本和高密度特性。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 是整个系统数据源泉。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是整个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
OL AP(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的应用开发工具。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 ,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一个分布式系统环境中处于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的软件。
中间件是一 个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信。
中间件分类有很多方式和很多种类型。从底向上从中间件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底层型中间件、通用型中间件和集成型中间件三个大的层次。
1、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Java虚拟机)、CLR(公共语 言运行库)、ACE(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Java 数据库连接)和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 JVM和Microsoft CLR等。
2、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Orbk、BEAWebLogic和IBM MQSeries等。
3、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企业应用集成)等,代表作品主要有BEA WebLogic和IBM WebSphere等。
为了完成不同层次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
1、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集成,可采用CORBA技术。
2、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
3、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可以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
可用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经常用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或在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速度来表示。
可靠性:软件系统在应用或系统错误面前,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可用性度量:无故障时间/ (无故障时间+故障恢复时间) * 100%
所以,提高一个系统的可用性,要么提升系统的单次正常工作时长,要么减少故障修复时间,常用的可用性战术如下:
1、错误检测:用于错误检测的战术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2、错误恢复:用于错误恢复的战术包括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3、错误防范:用于错误防范的战术把可能出错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控器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