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七大国家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强军目标的战略途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是国家经济大动脉,国防交通则是国防活动和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撑。为此,必须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军民深度融合为途径,统筹军地交通运输资源,推动国防交通力量和民用交通力量大结合,促进军地交通系统全方位、多层次、诸领域的大统筹,构建综合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的大交通运输网,加快应急投送与现代物流的有机融合,切实将国防交通纳入整体国家交通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保障军队打赢,大力推进民用交通设施工具贯彻要求
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引,把提高保障打赢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贴战略方向作战任务,通过贯彻国防要求途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的国防功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系统综合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民用交通基础设施贯彻国防要求。“十三五”时期仍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集中建设、扩大规模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在民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国防要求,努力做到军地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维护,力求做到军队与国家交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运输要求。例如:在修建隧道时可结合考虑战时指挥所的建设,在重要桥梁、重要地段和公路中央分隔带合理设置高速公路立交和出(入)口等,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国防功能,提高部队快速输送能力。在进行交通基础建设时,对区域布局、线路经由位置、抗毁能力等方面提出贯彻国防要求,加强重要方向、热点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寓交通战备建设于经济建设之中。在东南沿海方向,突出交通枢纽、战略通道重点,重点解决“瓶颈”路段、重点枢纽迂回道路、重装备部队机动道路,沿海战备滚装码头等问题。在西南方向,重点加强交通建设贯彻国防需求的融合深度、建设进度和落实力度,提高军事综合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民用交通运载工具贯彻国防要求。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大型飞机、远洋船舶、特种车辆等现代化运载工具的契机,及时提出民用运载工具遂行勤务保障和支援保障等国防要求,提高交通运载工具的军事适用性,不断增强战略投送能力。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提高民用运载工具国防运输性能,加大重要运载工具的数量和规模。贯彻军事需求,铁路应重点发展特种平车、危险品运输车等;水路应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以及液化天然气船、高速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的数量与规模;公路要重点发展厢式运输车、罐式运输车、半挂汽车列车、集装箱专用运输车、大吨位柴油车等专用运输车辆等;航空要重点发展重型运输机和运输直升机,增加运输机数量与规模。
依托国家路网基础,大力推进军地交通运输网络统筹纳入
依托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重大交通枢纽建设,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布势,加快构建骨架清晰、干支相连,铁公为主、水空补充,多式衔接、综合运用,覆盖国土全域、辐射境外远域的国防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军地交通运输网络统筹纳入,有效衔接。
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加强战略通道和交通网络建设。着眼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形势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切实提升综合交通供给能力。对于已建成的战略通道和交通网络,应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优化交通网络布局;对于综合交通网络尚未覆盖但对国家安全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的区域或节点,应当由军队和地方统筹建设,明确建设重点、建设程序和建设模式,积极推动战略通道建设工作顺利实施。以双向纳入的方式推动战略投送能力,使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高速公路网全国贯通,内河高等级航道基本形成,航空网络覆盖布局合理,满足各个战略方向和海外战略投送需要,实现全域通达、辐射海外。
依托国家交通路网基础,优化交通运输资源统筹配置。国家现有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铁路网、公路网、水路航运网和空中航线网是战略通道规划和建设的现实基础。以整建制部队和重装投送需求为牵引,提升重要地段路网等级、改善重装通行条件,优化路网结构,使现有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适应战略通道建设。一些重要战略方向应建设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为骨干,普通公路为基础,水路为补充,民航有效衔接的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推进沿江高速铁路和公路、边境铁路、澜沧江等国际国境河流航道建设,加强铁路、公路与口岸的连通,更深层次上实现军民运力资源的统筹配置。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以新疆、陕西、甘肃、宁夏等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运输走廊,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通道的建设,促进交通运输领域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融合发展。
强化应战应急一体,大力推进各种交通力量建设互补衔接
战略投送力量构成的基本特点是骨干在军、主体在民。增强战略投送力量要在发展军队骨干力量的同时,充分依托国家交通运输资源,加快建立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推进各种交通力量建设互补衔接。
强化战略投送支援力量建设。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基本建成了“以一般国防交通专业保障为基础,以重点国防交通专业保障队伍为骨干,以战略投送支援保障队伍为拳头”的国防交通保障队伍体系,为完成各项保障任务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根据现阶段军事战略方针和国防交通建设规划,国家可依托大中型运输企业组建战略投送支援力量,并要求战略投送支援机队、船队和车队等战略投送支援力量,要按规定组织编组人员和装备,依照提前制订的相关预案进行训练、演练,实现战略投送支援力量的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平转战时或紧急状况下我军的战略投送能力,为快速组织大跨度、远作战、大规模的军事运输提供有力保证。
注重各种交通保障力量统筹衔接。我国民用运力动员潜力巨大,要加强民用运力的使用管理,确保时国家交通运输潜力的有效转化。应按照“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原则, 围绕提高立体投送能力,依托大型国有海运公司、航空公司和公路运输企业的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编组建立一定规模的海运船队、空运机队和公路运输车队等保障力量,形成军政民等各种交通力量统筹衔接的保障格局。特别是一些交通企业的人员力量,结合企业生产运营和担负的军事运输任务, 区分平时、战时、急时、境外投送需求,提高组织协同能力和实战保障能力。其业务技能训练,主要依托企业既有的业务训练系统组织实施,并结合运输生产提高能力;其军事素养训练,主要结合参与保障部队重大战备演练、训练活动和执行军事运输任务组织实施,确保一旦需要,交通专业保障队伍能够“拉得出、保得通、运得上”。
着眼战略投送能力,大力推进军民交通物流体系有机结合
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具备一定的规模。而对于现代军事后勤保障工作,仅仅依靠军事物流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利用民用物流力量和物流设施设备,为圆满完成部队后勤运输保障任务提供支撑。围绕立足全国、覆盖军民、面向世界的战略要求,充分发挥军民物流相互的需求溢出效应,在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依托民用物流体系的资源优势,确保军地物流体系有机融合,营造军民物流互补、互融及互利的资源共享环境。为此,着眼战略投送能力建设,以“互联网+”时代为契机,加强对军地物流建设的统一筹划和资源整合,建立军地物资联合储运的大综合物流系统,实现军民物流沟通零障碍发展。
建立军民融合大物流运行机制。军事物流平时加强对地方物流的引导,确保地方物流战时能用、好用、管用;地方物流平时通过参与军事物流活动,快速响应国防动员,根据模拟演练,更加贴近实战要求。通过明确不同战争情况下军事物流军民融合的流程,采取行动的级别要求,开展工作的程序等,实现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的快速有效衔接,顺利进行平战转换。平时军队物资采购机构保持以野战为主,保持精干高效的专用物流保障力量,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把大量的军地通用性物流活动交给民用物流服务商,最大限度地军民兼容,寓军于民。
建立军民融合大物流信息网络。大力建物流供应商信息资源库,强化军地物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包括信息网络、配送网络、采购筹措网络等,实现网内和网间、信息和实物的有序流动,提高保障能力,降低物流成本。采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激光自动输入与查询、无线电频谱自动识别以及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有计划、有重点地构建军事物流信息网络,推动军地物流技术兼容,实现集成化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军事物流的适应能力,确保军事后勤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军民融合大物流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军队物资储备在仓库布局方面的“网络优势”,可以有效弥补目前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仓库资源少、仓库布局不合理的不足。建立军民结合的军用物资储备体系,就是要合理利用国家、地方、企业等民用设施和设备充实军用物资储备,形成“宜军则军、宜民则民,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只有这样,在军事储备系统和地方储备系统中进行有效衔接,才能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提供精准保障服务,满足作战多样需求,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现交通领域军民融合。
建立军民融合大物流供应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快速地整合各军事物流节点的资源信息,将军用物资的需求情况快速地传递给物流管理部门,各保障要素资源共享、协同一致,各保障环节无缝连接、全程可控,物流资产全程可视、实时监控,提高军事物流各个环节的保障效益和保障能力,从而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为现代高科技战争提供各类物资保障。聚力开发“大数据”,着力构建“物流网”,努力打造“供应链”,在适当时机引入第三方物流机制,减轻军事物流建设负担,提高军用物资保障效益;在军用物资包装等环节中引入绿色管理机制,实现物流体系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