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二)Redis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详解

redis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

(二)Redis 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阅读

Redis 常见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

五种常见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

四种特殊数据类型: BitMap(位图,2.2 版新增)、HyperLogLog(基数统计,2.8 版新增)、GEO(地理位置,3.2 版新增)、Stream(流,5.0 版新增)

Redis 五种常见数据类型的应用场景:

  • String 类型的应用场景:缓存对象、常规计数、分布式锁、共享 session 信息等;
  • List 类型的应用场景:消息队列(但是有两个问题:1. 生产者需要自行实现全局唯一 ID;2. 不能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等;
  • Hash 类型:缓存对象、购物车等;
  • Set 类型:聚合计算(并集、交集、差集)场景,比如点赞、共同关注、抽奖活动等;
  • Zset 类型:排序场景,比如排行榜、电话和姓名排序等。

Redis 四种特殊数据类型的应用场景:

  • BitMap:二值状态统计的场景,比如签到、判断用户登陆状态、连续签到用户总数等;
  • HyperLogLog:海量数据基数统计的场景,比如百万级网页 UV 计数等;
  • GEO:存储地理位置信息的场景,比如滴滴叫车;
  • Stream:消息队列,相比于基于 List 类型实现的消息队列,有这两个特有的特性:自动生成全局唯一消息ID,支持以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tring✨✨✨

内部实现

String 类型的底层的数据结构实现主要是 int 和 SDS(简单动态字符串)。

SDS 和我们认识的 C 字符串不太一样,之所以没有使用 C 语言的字符串表示,因为 SDS 相比于 C 的原生字符串:

  • SDS减少内存分配次数:为了避免修改(增加/减少)字符串时,每次都需要重新分配内存(C 语言的字符串是这样的),SDS 实现了空间预分配和惰性空间释放两种优化策略。

  • SDS 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间复杂度是 O(1)。因为 C 语言的字符串并不记录自身长度,所以获取长度的复杂度为 O(n);而 SDS 结构里用 len 属性记录了字符串长度,所以复杂度为 O(1)

  • Redis 的 SDS API 是安全的,拼接字符串不会造成缓冲区溢出。因为 SDS 在拼接字符串之前会检查 SDS 空间是否满足要求,如果空间不够会自动扩容,所以不会导致缓冲区溢出的问题。

  • SDS 不仅可以保存文本数据,还可以保存二进制数据。因为 SDS 使用 len 属性的值而不是空字符来判断字符串是否结束,并且 SDS 的所有 API 都会以处理二进制的方式来处理 SDS 存放在 buf[] 数组里的数据。所以 SDS 不光能存放文本数据,而且能保存图片、音频、视频、压缩文件这样的二进制数据。

字符串对象的内部编码(encoding)有 3 种 :int、raw和 embstr

编码方式

int:

如果一个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整数值,并且这个整数值可以用long类型来表示(没超过long表示范围),字符串对象结构里的ptr为long类型指针,并将字符串对象的编码设置为int

embstr:

如果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一个字符串,并且这个字符申的长度小于等于 32 字节(redis 2.+版本),那么字符串对象将使用一个简单动态字符串(SDS)来保存这个字符串,并将对象的编码设置为embstrembstr编码是专门用于保存短字符串的一种优化编码方式:

raw:

如果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一个字符串,并且这个字符串的长度大于 32 字节(redis 2.+版本),那么字符串对象将使用一个简单动态字符串(SDS)来保存这个字符串,并将对象的编码设置为raw

注意,embstr 编码和 raw 编码的边界在 redis 不同版本中是不一样的:

  • redis 2.+ 是 32 字节
  • redis 3.0-4.0 是 39 字节
  • redis 5.0 是 44 字节

embstr 对比 raw

embstrraw编码都会使用SDS来保存值,但不同之处在于embstr会通过一次内存分配函数来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保存redisObjectSDS,而raw编码会通过调用两次内存分配函数来分别分配两块空间来保存redisObjectSDS。Redis这样做会有很多好处:

  • embstr编码将创建字符串对象所需的内存分配次数从 raw 编码的两次降低为一次;
  • 释放 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同样只需要调用一次内存释放函数;
  • 因为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的所有数据都保存在一块连续的内存里面可以更好的利用 CPU 缓存提升性能。

但是 embstr 也有缺点的:

  • 如果字符串的长度增加需要重新分配内存时,整个redisObject和sds都需要重新分配空间,所以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实际上是只读的,redis没有为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编写任何相应的修改程序。当我们对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执行任何修改命令(例如append)时,程序会先将对象的编码从embstr转换成raw,然后再执行修改命令。

应用场景

1.缓存对象

使用 String 来缓存对象有两种方式:

  • 直接缓存整个对象的 JSON,命令例子: SET user:1 '{"name":"xiaolin", "age":18}'

  • 采用将 key 进行分离为 user:ID:属性,采用 MSET 存储,用 MGET 获取各属性值,命令例子: MSET user:1:name xiaolin user:1:age 18 user:2:name xiaomei user:2:age 20

2.常规计数:

因为 Redis 处理命令是单线程,所以执行命令的过程是原子的。因此 String 数据类型适合计数场景,比如计算访问次数、点赞、转发、库存数量等等。

3.分布式锁:

分布式锁的命令如下:

SET lock_key unique_value NX PX 10000
  • 1
  • lock_key 就是 key 键;
  • unique_value 是客户端生成的唯一的标识;
  • NX 代表只在 lock_key 不存在时,才对 lock_key 进行设置操作;
  • PX 10000 表示设置 lock_key 的过期时间为 10s,这是为了避免客户端发生异常而无法释放锁。

而解锁的过程就是将 lock_key 键删除,但不能乱删,要保证执行操作的客户端就是加锁的客户端。所以,解锁的时候,我们要先判断锁的 unique_value 是否为加锁客户端,是的话,才将 lock_key 键删除

// 释放锁时,先比较 unique_value 是否相等,避免锁的误释放
if redis.call("get",KEYS[1]) == ARGV[1] then
    return redis.call("del",KEYS[1])
else
    return 0
end
  • 1
  • 2
  • 3
  • 4
  • 5
  • 6

解锁是有两个操作,这时就需要 Lua 脚本来保证解锁的原子性。Redis 在执行 Lua 脚本时,可以以原子性的方式执行,保证了锁释放操作的原子性。这样一来,就通过使用 SET 命令和 Lua 脚本在 Redis 单节点上完成了分布式锁的加锁和解锁。

4.共享 Session 信息:

分布式系统的Session 信息问题:用户一的 Session 信息被存储在服务器一,但第二次访问时用户一被分配到服务器二,这个时候服务器并没有用户一的 Session 信息,就会出现需要重复登录的问题

解决:分布式系统使用同一个 Redis 存储和管理Session

List

List 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可以从头部或尾部向 List 列表添加元素。

内部实现

Lis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是由双向链表或压缩列表实现的:

  • 如果列表的元素少,Redis 会使用压缩列表作为 Lis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 如果列表的元素多,Redis 会使用双向链表作为 Lis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但是在 Redis 3.2 版本之后,List 数据类型底层数据结构就只由 quicklist 实现了,替代了双向链表和压缩列表

应用场景✨✨

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在存取消息时,必须要满足三个需求,分别是消息保序、处理重复的消息和保证消息可靠性

Redis 的 List 和 Stream 两种数据类型,就可以满足消息队列的这三个需求。

  • 消息保序:使用 LPUSH + RPOP;
  • 阻塞读取:使用 BRPOP;
  • 重复消息处理:生产者自行实现全局唯一 ID;
  • 消息的可靠性:使用 BRPOPLPUSH

1、如何满足消息保序需求?

List 本身就是按先进先出的顺序对数据进行存取的,所以,如果使用 List 作为消息队列保存消息的话,就已经能满足消息保序的需求了。

List 可以使用 LPUSH + BRPOP (或者反过来,RPUSH+BLPOP)命令实现消息队列。

BRPOP命令也称为阻塞式读取,客户端在没有读到队列数据时,自动阻塞,直到有新的数据写入队列,再开始读取新数据。和消费者程序自己不停地调用RPOP命令相比(因为在生产者往 List 中写入数据时,List 并不会主动地通知消费者有新消息写入),这种方式能节省CPU开销。

2、如何处理重复的消息?

消费者要实现重复消息的判断,需要 2 个方面的要求:

  • 每个消息都有一个全局的 ID;
  • 消费者要记录已经处理过的消息的 ID。

但是 List 并不会为每个消息生成 ID 号,所以我们需要自行为每个消息生成一个全局唯一ID,生成之后,我们在用 LPUSH 命令把消息插入 List 时,需要在消息中包含这个全局唯一 ID。

3、如何保证消息可靠性?

宕机重启后,为了留存消息,List 类型提供了 BRPOPLPUSH 命令,这个命令的作用是让消费者程序从一个 List 中读取消息,同时,Redis 会把这个消息再插入到另一个 List(可以叫作备份 List)留存

[!IMPORTANT]

List 作为消息队列有什么缺陷?

List 不支持多个消费者消费同一条消息,因为一旦消费者拉取一条消息后,这条消息就从 List 中删除了,无法被其它消费者再次消费。

要实现一条消息可以被多个消费者消费,那么就要将多个消费者组成一个消费组,使得多个消费者可以消费同一条消息,但是 List 类型并不支持消费组的实现

Hash

Hash 是一个键值对(key - value)集合,其中 value 的形式如: value=[{field1,value1},...{fieldN,valueN}]。Hash 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

内部实现

Hash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是由压缩列表或哈希表实现的:

  • 如果哈希类型元素少,Redis 会使用压缩列表作为 Hash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 如果哈希类型元素多,Redis 会使用哈希表作为 Hash 类型的 底层数据结构。

在 Redis 7.0 中,压缩列表数据结构已经废弃了,交由 listpack 数据结构来实现了

应用场景

1.缓存对象

Hash 类型的 (key,field, value) 的结构与对象的(对象id, 属性, 值)的结构相似,也可以用来存储对象。

# 存储一个哈希表uid:1的键值
> HMSET uid:1 name Tom age 15
2
# 存储一个哈希表uid:2的键值
> HMSET uid:2 name Jerry age 13
  • 1
  • 2
  • 3
  • 4
  • 5

String + Json也是存储对象的一种方式,那么存储对象时,到底用 String + json 还是用 Hash 呢?

一般对象用 String + Json 存储,对象中某些频繁变化的属性可以考虑抽出来用 Hash 类型存储

2.购物车

以用户 id 为 key,商品 id 为 field,商品数量为 value,恰好构成了购物车的3个要素

Set

Set 类型是一个无序并唯一的键值集合,它的存储顺序不会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进行存储。

Set 类型和 List 类型的区别如下:

  • List 可以存储重复元素,Set 只能存储非重复元素;
  • List 是按照元素的先后顺序存储元素的,而 Set 则是无序方式存储元素的。

内部实现

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是由哈希表或整数集合实现的:

  • 如果集合中的元素都是整数且元素个数小于 512 (默认值)个,Redis 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 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 如果集合中的元素不满足上面条件,则 Redis 使用哈希表作为 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应用场景

集合的主要几个特性,无序、不可重复、支持并交差等操作。

一个潜在的风险:Set 的差集、并集和交集的计算复杂度较高,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执行这些计算,会导致 Redis 实例阻塞

在主从集群中,为了避免主库因为 Set 做聚合计算(交集、差集、并集)时导致主库被阻塞,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从库完成聚合统计,或者把数据返回给客户端,由客户端来完成聚合统计。

1.点赞

Set 类型可以保证一个用户只能点一个赞

2.共同关注

Set 类型支持交集运算,所以可以用来计算共同关注的好友、公众号等

3.抽奖活动

存储某活动中中奖的用户名 ,Set 类型因为有去重功能,可以保证同一个用户不会中奖两次

Zset

Zset和Set

  • Zset 类型(有序集合类型)相比于 Set 类型多了一个排序属性 score(分值),对于有序集合 ZSet 来说,每个存储元素相当于有两个值组成的,一个是有序集合的元素值,一个是排序值。

  • Zset 运算操作(相比于 Set 类型,ZSet 类型没有支持差集运算)

内部实现

Z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是由压缩列表或跳表实现的:

  • 如果有序集合的元素个数小于 128 个,并且每个元素的值小于 64 字节时,Redis 会使用压缩列表作为 Z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 如果有序集合的元素不满足上面的条件,Redis 会使用跳表作为 Zset 类型的底层数据结构。

在 Redis 7.0 中,压缩列表数据结构已经废弃了,交由 listpack 数据结构来实现了。

应用场景

Zset 类型(Sorted Set,有序集合) 可以根据元素的权重来排序,我们可以自己来决定每个元素的权重值。比如说,我们可以根据元素插入 Sorted Set 的时间确定权重值,先插入的元素权重小,后插入的元素权重大。

在面对需要展示最新列表、排行榜等场景时,如果数据更新频繁或者需要分页显示,可以优先考虑使用 Sorted Set。

1.排行榜

2.电话、姓名排序

使用有序集合的 ZRANGEBYLEXZREVRANGEBYLEX 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电话号码或姓名的排序,我们以 ZRANGEBYLEX (返回指定成员区间内的成员,按 key 正序排列,分数必须相同)为例。

[!NOTE]

注意:不要在分数不一致的 SortSet 集合中去使用 ZRANGEBYLEX和 ZREVRANGEBYLEX 指令,因为获取的结果会不准确。

1、电话排序

> ZADD phone 0 13100111100 0 13110114300 0 13132110901 
(integer) 3
> ZADD phone 0 13200111100 0 13210414300 0 13252110901 
(integer) 3
  • 1
  • 2
  • 3
  • 4

获取 132 号段的号码:

> ZRANGEBYLEX phone [132 (133
1) "13200111100"
2) "13210414300"
3) "13252110901"
  • 1
  • 2
  • 3
  • 4

BitMap

Bitmap,即位图,是一串连续的二进制数组(0和1),可以通过偏移量(offset)定位元素。BitMap通过最小的单位bit来进行0|1的设置,表示某个元素的值或者状态,时间复杂度为O(1)。

由于 bit 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单位,使用它进行储存将非常节省空间,特别适合一些数据量大且使用二值统计的场景

内部实现

Bitmap 本身是用 String 类型作为底层数据结构实现的一种统计二值状态的数据类型。

String 类型是会保存为二进制的字节数组,所以,Redis 就把字节数组的每个 bit 位利用起来,用来表示一个元素的二值状态,你可以把 Bitmap 看作是一个 bit 数组。

应用场景

Bitmap 类型非常适合二值状态统计的场景,这里的二值状态就是指集合元素的取值就只有 0 和 1 两种,在记录海量数据时,Bitmap 能够有效地节省内存空间。

1.签到统计

在签到打卡的场景中,我们只用记录签到(1)或未签到(0),所以它就是非常典型的二值状态。

2.判断用户登陆态

3.连续签到用户总数

把每天的日期作为 Bitmap 的 key,userId 作为 offset,若是打卡则将 offset 位置的 bit 设置成 1。

key 对应的集合的每个 bit 位的数据则是一个用户在该日期的打卡记录。假设要统计 3 天连续打卡的用户数,则是将三个 bitmap 进行 AND 操作。

HyperLogLog

HyperLogLog 提供不精确的去重计数。但要注意,HyperLogLog 是统计规则是基于概率完成的,不是非常准确,标准误算率是 0.81%。

HyperLogLog 的优点是,在输入元素的数量或者体积非常非常大时,计算基数所需的内存空间总是固定的、并且是很小的。

在 Redis 里面,每个 HyperLogLog 键只需要花费 12 KB 内存,就可以计算接近 2^64 个不同元素的基数,和元素越多就越耗费内存的 Set 和 Hash 类型相比,HyperLogLog 就非常节省空间。

应用场景

百万级网页 UV 计数

在统计 UV 时,你可以用 PFADD 命令(用于向 HyperLogLog 中添加新元素)把访问页面的每个用户都添加到 HyperLogLog 中。

PFADD page1:uv user1 user2 user3 user4 user5
  • 1

接下来,就可以用 PFCOUNT 命令直接获得 page1 的 UV 值了,这个命令的作用就是返回 HyperLogLog 的统计结果。

PFCOUNT page1:uv
  • 1

GEO

Redis GEO 是 Redis 3.2 版本新增的数据类型,主要用于存储地理位置信息,并对存储的信息进行操作。

内部实现

GEO 本身并没有设计新的底层数据结构,而是直接使用了 Sorted Set 集合类型。

GEO 类型使用 GeoHash 编码方法实现了经纬度到 Sorted Set 中元素权重分数的转换,这其中的两个关键机制就是「对二维地图做区间划分」和「对区间进行编码」。一组经纬度落在某个区间后,就用区间的编码值来表示,并把编码值作为 Sorted Set 元素的权重分数。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经纬度保存到 Sorted Set 中,利用 Sorted Set 提供的“按权重进行有序范围查找”的特性,实现 LBS 服务中频繁使用的“搜索附近”的需求。

应用场景

滴滴叫车

这里以滴滴叫车的场景为例,介绍下具体如何使用 GEO 命令:GEOADD 和 GEORADIUS 这两个命令。

假设车辆 ID 是 33,经纬度位置是(116.034579,39.030452),我们可以用一个 GEO 集合保存所有车辆的经纬度,集合 key 是 cars:locations。

执行下面的这个命令,就可以把 ID 号为 33 的车辆的当前经纬度位置存入 GEO 集合中:

GEOADD cars:locations 116.034579 39.030452 33
  • 1

当用户想要寻找自己附近的网约车时,LBS 应用就可以使用 GEORADIUS 命令。

例如,LBS 应用执行下面的命令时,Redis 会根据输入的用户的经纬度信息(116.054579,39.030452 ),查找以这个经纬度为中心的 5 公里内的车辆信息,并返回给 LBS 应用。

GEORADIUS cars:locations 116.054579 39.030452 5 km ASC COUNT 10
  • 1

Stream

Redis Stream 是 Redis 5.0 版本新增加的数据类型,Redis 专门为消息队列设计的数据类型。

在 Redis 5.0 Stream 没出来之前,消息队列的实现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缺陷,例如:

  • 发布订阅模式,不能持久化也就无法可靠的保存消息,并且对于离线重连的客户端不能读取历史消息的缺陷;
  • List 实现消息队列的方式不能重复消费,一个消息消费完就会被删除,而且生产者需要自行实现全局唯一 ID。

基于以上问题,Redis 5.0 便推出了 Stream 类型也是此版本最重要的功能,用于完美地实现消息队列,它支持消息的持久化、支持自动生成全局唯一 ID、支持 ack 确认消息的模式、支持消费组模式等,让消息队列更加的稳定和可靠。

应用场景

消息队列

  • 消息保序:XADD/XREAD

  • 阻塞读取:XREAD block

  • 重复消息处理:Stream 在使用 XADD 命令,会自动生成全局唯一 ID;

  • 消息可靠性:内部使用 PENDING List 自动保存消息,使用 XPENDING 命令查看消费组已经读取但是未被确认的消息,消费者使用 XACK 确认消息;

  • 支持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

1.保序和唯一,阻塞读取

生产者通过 XADD 命令插入一条消息,消费者通过 XREAD 命令从消息队列中读取消息时,可以指定一个消息 ID,并从这个消息 ID 的下一条消息开始进行读取,如果想要实现阻塞读(当没有数据时,阻塞住),可以调用 XRAED 时设定 BLOCK 配置项,实现类似于 BRPOP 的阻塞读取操作。

2.支持消费组形式消费数据

Stream 可以以使用 XGROUP 创建消费组,创建消费组之后,Stream 可以使用 XREADGROUP 命令让消费组内的消费者读取消息。

  • 消息队列中的消息一旦被消费组里的一个消费者读取了,就不能再被该消费组内的其他消费者读取了,即同一个消费组里的消费者不能消费同一条消息
  • 但是,不同消费组的消费者可以消费同一条消息(但是有前提条件,创建消息组的时候,不同消费组指定了相同位置开始读取消息)

3.消息可靠性

Streams 会自动使用内部队列(也称为 PENDING List)留存消费组里每个消费者读取的消息,直到消费者使用 XACK 命令通知 Streams“消息已经处理完成”。

如果消费者没有成功处理消息,它就不会给 Streams 发送 XACK 命令,消息仍然会留存。此时,消费者可以在重启后,用 XPENDING 命令查看已读取、但尚未确认处理完成的消息

[!CAUTION]

Redis 基于 Stream 消息队列与专业的消息队列有哪些差距?

一个专业的消息队列,必须要做到两大块:

  • 消息不丢。
  • 消息可堆积。

1、Redis Stream 消息会丢失吗?

使用一个消息队列,其实就分为三大块:生产者、队列中间件、消费者,所以要保证消息就是保证三个环节都不能丢失数据。

Redis Stream 消息队列能不能保证三个环节都不丢失数据?

  • Redis 生产者会不会丢消息?生产者会不会丢消息,取决于生产者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是否合理。 从消息被生产出来,然后提交给 MQ 的过程中,只要能正常收到 ( MQ 中间件) 的 ack 确认响应,就表示发送成功,所以只要处理好返回值和异常,如果返回异常则进行消息重发,那么这个阶段是不会出现消息丢失的。

  • Redis 消费者会不会丢消息?不会,因为 Stream ( MQ 中间件)会自动使用内部队列(也称为 PENDING List)留存消费组里每个消费者读取的消息,但是未被确认的消息。消费者可以在重启后,用 XPENDING 命令查看已读取、但尚未确认处理完成的消息。等到消费者执行完业务逻辑后,再发送消费确认 XACK 命令,也能保证消息的不丢失。

  • Redis 消息中间件会不会丢消息?,Redis 在以下 2 个场景下,都会导致数据丢失:

    • AOF 持久化配置为每秒写盘,但这个写盘过程是异步的,Redis 宕机时会存在数据丢失的可能
  • 主从复制也是异步的,主从切换时,也存在丢失数据的可能 。

2、Redis Stream 消息可堆积吗?

Redis 的数据都存储在内存中,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消息积压,则会导致 Redis 的内存持续增长,如果超过机器内存上限,就会面临被 OOM 的风险。

所以 Redis 的 Stream 提供了可以指定队列最大长度的功能,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当指定队列最大长度时,队列长度超过上限后,旧消息会被删除,只保留固定长度的新消息。这么来看,Stream 在消息积压时,如果指定了最大长度,还是有可能丢失消息的。

Redis 数据结构

共有 9 种数据结构:SDS、双向链表、压缩列表、字典(哈希表)、跳表、整数集合、quicklist、listpack

SDS

C 语言字符串的缺陷

  • C 语言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 不能保存像图片、音频、视频文化这样的二进制数据(字符串里面不能含有 “\0” 字符,否则最先被程序读入的 “\0” 字符将被误认为是字符串结尾,这个限制使得 C 语言的字符串只能保存文本数据);

  • C 语言的字符串是不会记录自身的缓冲区大小的,会发生缓冲区溢出,可能会造成程序运行终止。

SDS 结构

  • len,记录了字符串长度。这样获取字符串长度的时候,只需要返回这个成员变量值就行,时间复杂度只需要 O(1);

  • alloc,分配给字符数组的空间长度。这样在修改字符串的时候,可以通过 alloc - len 计算出剩余的空间大小,可以用来判断空间是否满足修改需求,如果不满足的话,就会自动将 SDS 的空间扩展至执行修改所需的大小,然后才执行实际的修改操作,所以使用 SDS 既不需要手动修改 SDS 的空间大小,也不会出现前面所说的缓冲区溢出的问题;

    • 扩容规则:

    • newlen = (len + addlen)

    • 如果newlen的 sds 长度小于 1 MB,那么最后的扩容是按照翻倍扩容来执行的,即 2 倍的newlen;

    • 如果newlen的 sds 长度超过 1 MB,那么最后的扩容长度应该是 newlen + 1MB

  • flags,用来表示不同类型的 SDS。一共设计了 5 种类型,分别是 sdshdr5、sdshdr8、sdshdr16、sdshdr32 和 sdshdr64(灵活保存不同大小的字符串,从而有效节省内存空间);

  • buf[],字符数组,用来保存实际数据。不仅可以保存字符串,也可以保存二进制数据。

链表

链表结构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前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prev;
    //后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next;
    //节点的值
    void *value;
} listNode;


typedef struct list {
    //链表头节点
    listNode *head;
    //链表尾节点
    listNode *tail;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dup)(void *ptr);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void *ptr);
    //节点值比较函数
    int (*match)(void *ptr, void *key);
    //链表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lis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链表的优势与缺陷

Redis 的链表实现优点如下:

  • listNode 链表节点的结构里带有 prev 和 next 指针,**获取某个节点的前置节点或后置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只需O(1),**而且这两个指针都可以指向 NULL,所以链表是无环链表;
  • list 结构因为提供了表头指针 head 和表尾节点 tail,所以获取链表的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时间复杂度只需O(1)
  • list 结构因为提供了链表节点数量 len,所以获取链表中的节点数量的时间复杂度只需O(1)
  • listNode 链表节使用 void* 指针保存节点值,并且可以通过 list 结构的 dup、free、match 函数指针为节点设置该节点类型特定的函数,因此链表节点可以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

链表的缺陷:

  • 链表每个节点之间的内存都是不连续的,意味着无法很好利用 CPU 缓存。能很好利用 CPU 缓存的数据结构就是数组,因为数组的内存是连续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 CPU 缓存来加速访问;
  • 还有一点,保存一个链表节点的值都需要一个链表节点结构头的分配,内存开销较大

因此,Redis 3.0 的 List 对象在数据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会采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的实现,它的优势是节省内存空间,并且是内存紧凑型的数据结构。

不过,压缩列表存在性能问题,所以 Redis 在 3.2 版本设计了新的数据结构 quicklist,并将 List 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改由 quicklist 实现。

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被设计成一种内存紧凑型的数据结构,占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不仅可以利用 CPU 缓存,而且会针对不同长度的数据,进行相应编码,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节省内存开销。

但是,压缩列表的缺陷也是有的:

  • 不能保存过多的元素,否则查询效率就会降低;
  • 新增或修改某个元素时,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空间需要重新分配,甚至可能引发连锁更新的问题。

因此,Redis 对象(List 对象、Hash 对象、Zset 对象)包含的元素数量较少,或者元素值不大的情况才会使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数据结构。

压缩列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zlbytes,记录整个压缩列表占用对内存字节数;
  • zltail,记录压缩列表「尾部」节点距离起始地址由多少字节,也就是列表尾的偏移量;
  • zllen,记录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
  • zlend,标记压缩列表的结束点,固定值 0xFF(十进制255)。

压缩列表节点包含三部分内容:

  • prevlen,记录了「前一个节点」的长度,目的是为了实现从后向前遍历;
  • encoding,记录了当前节点实际数据的「类型和长度」,类型主要有两种:字符串和整数;
  • data,记录了当前节点的实际数据,类型和长度都由 encoding 决定。

当我们往压缩列表中插入数据时,压缩列表就会根据数据类型(字符串还是整数),数据的大小,会使用不同空间大小的 prevlen 和 encoding 这两个元素里保存的信息,这种根据数据大小和类型进行不同的空间大小分配的设计思想,正是 Redis 为了节省内存而采用的

  • 如果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小于 254 字节,那么 prevlen 属性需要用 1 字节的空间来保存这个长度值;

  • 如果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大于等于 254 字节,那么 prevlen 属性需要用 5 字节的空间来保存这个长度值;

  • 如果当前节点的数据是整数,则 encoding 会使用 1 字节的空间进行编码;

  • 如果当前节点的数据是字符串,根据字符串的长度大小,encoding 会使用 1 字节/2字节/5字节的空间进行编码,encoding 编码的前两个 bit 表示数据的类型,后续的其他 bit 标识字符串数据的实际长度,即 data 的长度。

压缩列表的缺陷

1.连续更新

假设一个压缩列表中有多个连续的、长度在 250~253 之间的节点,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这些节点长度值小于 254 字节,所以 prevlen 属性需要用 1 字节的空间来保存这个长度值。

这时,如果将一个长度大于等于 254 字节的新节点加入到压缩列表的表头节点,即新节点将成为 e1 的前置节点,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 e1 节点的 prevlen 属性只有 1 个字节大小,无法保存新节点的长度,此时就需要对压缩列表的空间重分配操作,并将 e1 节点的 prevlen 属性从原来的 1 字节大小扩展为 5 字节大小。

e1 原本的长度在 250~253 之间,因为刚才的扩展空间,此时 e1 的长度就大于等于 254 了,因此原本 e2 保存 e1 的 prevlen 属性也必须从 1 字节扩展至 5 字节大小。

正如扩展 e1 引发了对 e2 扩展一样,扩展 e2 也会引发对 e3 的扩展,而扩展 e3 又会引发对 e4 的扩展… 一直持续到结尾。

这种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连续多次空间扩展操作就叫做「连锁更新」

连锁更新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空间要多次重新分配,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压缩列表的访问性能

2.查找复杂度高,不适合保存过多的元素

在压缩列表中,如果我们要查找定位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可以通过表头三个字段(zllen)的长度直接定位,复杂度是 O(1)。而查找其他元素时,就没有这么高效了,只能逐个查找,此时的复杂度就是 O(N) 了,因此压缩列表不适合保存过多的元素

节点多的话,一旦发生连续更新,严重影响压缩列表访问性能。

Redis 针对压缩列表在设计上的不足,在后来的版本中,新增设计了两种数据结构:quicklist(Redis 3.2 引入) 和 listpack(Redis 5.0 引入)。这两种数据结构的设计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保持压缩列表节省内存的优势,同时解决压缩列表的「连锁更新」的问题。

字典✨✨✨

字典是一种用于保存键值对(key-value pair)的抽象数据结构。

字典在 Redis 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比如 Redis 的数据库就是使用字典来作为底层实现的, 对数据库的增、删、查、改操作也是构建在对字典的操作之上的。

字典结构

Redis 的字典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实现, 一个哈希表里面可以有多个哈希表节点, 而每个哈希表节点就保存了字典中的一个键值对。

typedef struct dict {

    // 类型特定函数
    dictType *type;

    // 私有数据
    void *privdata;

    // 哈希表
    dictht ht[2];

    // rehash 索引
    // 当 rehash 不在进行时,值为 -1
    int 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 dict;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哈希表数组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 总是等于 size - 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 键
    void *key;

    // 值
    union {
        void *val;
        uint64_t u64;
        int64_t s64;
    } v;

    // 指向下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字典问题及解决

1.哈希冲突

哈希冲突:当一个键值对的键经过 Hash 函数计算后得到哈希值,再将(哈希值 % 哈希表大小)取模计算,得到的结果值就是该 key-value 对应的数组元素位置,也就是第几个哈希桶。当有两个以上数量的 kay 被分配到了哈希表中同一个哈希桶上时,此时称这些 key 发生了冲突。

链式哈希解决:每个哈希表节点都有一个 next 指针,用于指向下一个哈希表节点,因此多个哈希表节点可以用 next 指针构成一个单项链表,被分配到同一个哈希桶上的多个节点可以用这个单项链表连接起来,这样就解决了哈希冲突。

2.负载因子大

链式哈希局限性也很明显,随着链表长度的增加,在查询这一位置上的数据的耗时就会增加,毕竟链表的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 rehash,也就是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扩展。

  • 当负载因子大于等于 1 ,并且 Redis 没有在执行 bgsave 命令或者 bgrewiteaof 命令,也就是没有执行 RDB 快照或没有进行 AOF 重写的时候,就会进行 rehash 操作。
  • 当负载因子大于等于 5 时,此时说明哈希冲突非常严重了,不管有没有有在执行 RDB 快照或 AOF 重写,都会强制进行 rehash 操作。

字典定义了两个哈希表

typedef struct dict {//两个Hash表,交替使用,用于rehash操作
    dictht ht[2];} dict;
  • 1
  • 2
  • 3
  • 4
  • 5
  • 6

在正常服务请求阶段,插入的数据,都会写入到「哈希表 1」,此时的「哈希表 2 」 并没有被分配空间。

随着数据逐步增多,触发了 rehash 操作,这个过程分为三步:

  • 给「哈希表 2」 分配空间,一般是「哈希表 1」 的两倍;
  • 将「哈希表 1 」的数据迁移到「哈希表 2」 中;
  • 迁移完成后,「哈希表 1 」的空间会被释放,并把「哈希表 2」 设置为「哈希表 1」,然后在「哈希表 2」 新创建一个空白的哈希表,为下次 rehash 做准备。

为了避免 rehash 在数据迁移过程中,因拷贝数据的耗时,影响 Redis 性能的情况,所以 Redis 采用了渐进式 rehash,也就是将数据的迁移的工作不再是一次性迁移完成,而是分多次迁移。

渐进式 rehash 步骤如下:

  • 给「哈希表 2」 分配空间;
  • 在 rehash 进行期间,每次哈希表元素进行新增、删除、查找或者更新操作时,Redis 除了会执行对应的操作之外,还会顺序将「哈希表 1 」中索引位置上的所有 key-value 迁移到「哈希表 2」 上;
  • 随着处理客户端发起的哈希表操作请求数量越多,最终在某个时间点会把「哈希表 1 」的所有 key-value 迁移到「哈希表 2」,从而完成 rehash 操作。

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是 Set 对象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 Set 对象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元素数量不大时,就会使用整数集这个数据结构作为底层实现。

整数集合结构

typedef struct intset {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可以看到,保存元素的容器是一个 contents 数组,虽然 contents 被声明为 int8_t 类型的数组,但是实际上 contents 数组并不保存任何 int8_t 类型的元素,contents 数组的真正类型取决于 intset 结构体里的 encoding 属性的值。比如:

  • 如果 encoding 属性值为 INTSET_ENC_INT16,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16_t 类型的数组,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类型都是 int16_t;
  • 如果 encoding 属性值为 INTSET_ENC_INT32,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数组,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类型都是 int32_t;
  • 如果 encoding 属性值为 INTSET_ENC_INT64,那么 contents 就是一个 int64_t 类型的数组,数组中每一个元素的类型都是 int64_t;

不同类型的 contents 数组,意味着数组的大小也会不同。

整数集合升级

假设有一个整数集合里有 3 个类型为 int16_t 的元素。现在,往这个整数集合中加入一个新元素 65535,这个新元素需要用 int32_t 类型来保存,所以整数集合要进行升级操作,首先需要为 contents 数组扩容,在原本空间的大小之上再扩容多 80 位(4x32-3x16=80),这样就能保存下 4 个类型为 int32_t 的元素。

扩容完 contents 数组空间大小后,需要将之前的三个元素转换为 int32_t 类型,并将转换后的元素放置到正确的位上面,并且需要维持底层数组的有序性不变,整个转换过程如下:

整数集合升级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要让一个数组同时保存 int16_t、int32_t、int64_t 类型的元素,最简单做法就是直接使用 int64_t 类型的数组。不过这样的话,当如果元素都是 int16_t 类型的,就会造成内存浪费的情况。

整数集合升级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整数集合升级的好处是节省内存资源

整数集合不支持降级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跳表✨✨✨

Redis 只有 Zset 对象的底层实现用到了跳表,跳表的优势是能支持平均 O(logN) 复杂度的节点查找。

zset 结构体里有两个数据结构:一个是跳表,一个是字典。这样的好处是既能进行高效的范围查询,也能进行高效单点查询。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
    zskiplist *zsl;
} zset;
  • 1
  • 2
  • 3
  • 4

Zset 对象在使用跳表作为数据结构的时候,是使用由「哈希表+跳表」组成的 struct zset,但是我们讨论的时候,都会说跳表是 Zset 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而不会提及哈希表,是因为 struct zset 中的哈希表只是用于以常数复杂度获取元素权重,大部分操作都是跳表实现的。

跳表结构

跳表是在链表基础上改进过来的,实现了一种「多层」的有序链表,这样的好处是能快读定位数据。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unsigned long length;
    int level;
} zskiplist;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Zset 对象的元素值
    sds ele;
    //元素权重值
    double score;
    //后向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节点的level数组,保存每层上的前向指针和跨度
    struct zskiplistLevel {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unsigned long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跳表节点查询过程

  • 如果当前节点的权重「小于」要查找的权重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 如果当前节点的权重「等于」要查找的权重时,并且当前节点的 SDS 类型数据「小于」要查找的数据时,跳表就会访问该层上的下一个节点。

如果上面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或者下一个节点为空时,跳到了下一层接着查找。

跳表节点层数设置

跳表的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最理想的比例是 2:1,查找复杂度可以降低到 O(logN)。

怎样才能维持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的比例为 2 : 1 ?

如果采用新增节点或者删除节点时,来调整跳表节点以维持比例的方法的话,会带来额外的开销。

Redis 则采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是,跳表在创建节点的时候,随机生成每个节点的层数,并没有严格维持相邻两层的节点数量比例为 2 : 1 的情况。

具体的做法是,跳表在创建节点时候,会生成范围为[0-1]的一个随机数,如果这个随机数小于 0.25(相当于概率 25%),那么层数就增加 1 层,然后继续生成下一个随机数,直到随机数的结果大于 0.25 结束,最终确定该节点的层数

为什么 Zset 的实现用跳表而不用平衡树

  • 从内存占用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跳表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 p 的大小。如果像 Redis里的实现一样,取 p=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 在做范围查找的时候,跳表比平衡树操作要简单。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跳表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 1 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 从算法实现难度上来比较,跳表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逻辑复杂,而跳表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quicklist

在 Redis 3.0 之前,List 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是双向链表或者压缩列表。然后在 Redis 3.2 的时候,List 对象的底层改由 quicklist 数据结构实现。

其实 quicklist 就是「双向链表 + 压缩列表」组合,因为一个 quicklist 就是一个链表,而链表中的每个元素又是一个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会有「连锁更新」的风险,一旦发生,会造成性能下降。

quicklist 解决办法:**通过控制每个链表节点中的压缩列表的大小或者元素个数,来规避连锁更新的问题。因为压缩列表元素越少或越小,连锁更新带来的影响就越小,从而提供了更好的访问性能。**✨

quicklist 结构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
    //quicklist的链表头
    quicklistNode *head;      //quicklist的链表头
    //quicklist的链表尾
    quicklistNode *tail; 
    //所有压缩列表中的总元素个数
    unsigned long count;
    //quicklistNodes的个数
    unsigned long len;       
    ...
} quicklist;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Node {
    //前一个quicklistNode
    struct quicklistNode *prev;     //前一个quicklistNode
    //下一个quicklistNode
    struct quicklistNode *next;     //后一个quicklistNode
    //quicklistNode指向的压缩列表
    unsigned char *zl;              
    //压缩列表的的字节大小
    unsigned int sz;                
    //压缩列表的元素个数
    unsigned int count : 16;        //ziplist中的元素个数 
    ....
} quicklistNod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向 quicklist 添加一个元素的时候,不会像普通的链表那样,直接新建一个链表节点。而是会检查插入位置的压缩列表是否能容纳该元素,如果能容纳就直接保存到 quicklistNode 结构里的压缩列表,如果不能容纳,才会新建一个新的 quicklistNode 结构。

listpack

quicklist 虽然通过控制 quicklistNode 结构里的压缩列表的大小或者元素个数,来减少连锁更新带来的性能影响,但是并没有完全解决连锁更新的问题。因为 quicklistNode 还是用了压缩列表来保存元素,压缩列表连锁更新的问题,来源于它的结构设计,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数据结构。

于是,Redis 在 5.0 新设计一个数据结构叫 listpack,目的是替代压缩列表,它最大特点是 listpack 中每个节点不再包含前一个节点的长度了,压缩列表每个节点正因为需要保存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字段,就会有连锁更新的隐患。

listpack 结构

listpack 采用了压缩列表的很多优秀的设计,比如还是用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来紧凑地保存数据,并且为了节省内存的开销,listpack 节点会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保存不同大小的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每个 listpack 节点:

  • encoding,定义该元素的编码类型,会对不同长度的整数和字符串进行编码;
  • data,实际存放的数据;
  • len,encoding+data的总长度。

压缩列表的entry为什么要保存prevlen呢?listpack改成len之后不会影响功能吗?

压缩列表的 entry 保存 prevlen 是为了实现节点从后往前遍历,知道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前一个节点的偏移量。

listpack 一样可以支持从后往前遍历的。通过lpDecodeBacklen 函数就可以从当前列表项起始位置的指针开始,向左逐个字节解析,得到前一项的 entry-len 值

uint64_t lpDecodeBacklen(unsigned char *p) {
    uint64_t val = 0;
    uint64_t shift = 0;
    do {
        val |= (uint64_t)(p[0] & 127) << shift;
        if (!(p[0] & 128)) break;
        shift += 7;
        p--;
        if (shift > 28) return UINT64_MAX;
    } while(1);
    return val;
}
//这段代码的目的是从一个可能使用可变长度编码的数据流中解码出一个长度值。它通过连续读取字节,每次读取7位,并根据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否被设置来确定是否继续读取更多的字节。如果读取的位数超过了28位,函数将返回一个错误值,因为uint64_t类型最多只能表示64位,而28位已经足够表示非常大的数值,且可以避免潜在的溢出问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参考:

小林coding (xiaolincoding.com)

Redis 设计与实现 — Redis 设计与实现 (redisbook.com)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神奇cpp/article/detail/967939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