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有序集合对象有2种编码方案,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集合对象采用ziplist编码,否则采用skiplist编码:
其中,ziplist编码的有序集合采用压缩列表作为底层实现,skiplist编码的有序集合采用zset结构作为底层实现。
其中,zset是一个复合结构,它的内部采用字典和跳跃表来实现,其源码如下: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 // 字典,保存了从成员到分值的映射关系;
zskiplist *zsl; // 跳跃表,按分值由小到大保存所有集合元素;
} zset;
其中成员:
dict
是字典的实现,保存了从成员到分支的映射关系zsl
是跳跃表的实现则按分值由小到大保存了所有的集合元素这样,当按照成员来访问有序集合时可以直接从dict中取值,当按照分值的范围访问有序集合时可以直接从zsl中取值,采用了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以提高访问效率。
综上,zset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包括:压缩列表、字典、跳跃表。
压缩列表(ziplist):是Redis为了节约内存而设计的一种线性数据结构,它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构成的。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含任意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或一个整数值。
压缩列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该结构当中的字段含义如下表所示:
属性 | 类型 | 长度 | 说明 |
---|---|---|---|
zlbytes | uint32_t | 4字节 | 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字节数; |
zltail | uint32_t | 4字节 | 压缩列表表尾节点距离列表起始地址的偏移量(单位字节); |
zllen | uint16_t | 2字节 | 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等于UINT16_MAX时,需遍历列表计算真实数量; |
entryX | 列表节点 | 不周定 | 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节点的长度由节点所保存的内容决定; |
zlend | uint8_t | 1字节 | 压缩列表的结尾标识,是一个固定值0xFF; |
其中,压缩列表的节点(entryX)由以下字段构成:
previous_entry_length(pel)属性以字节为单位,记录当前节点的前一节点的长度,其自身占据1字节或5字节:
基于“pel”属性,程序便可以通过指针运算,根据当前节点的起始地址计算出前一节点的起始地址,从而实现从表尾向表头的遍历操作。
content属性负责保存节点的值(字节数组或整数),其类型和长度则由encoding属性决定,它们的关系如下(了解):
encoding | 长度 | content |
---|---|---|
00 xxxxxx | 1字节 | 最大长度为26 -1的字节数组; |
01 xxxxxx bbbbbbbb | 2字节 | 最大长度为214-1的字节数组; |
10 __ bbbbbbbb … … … | 5字节 | 最大长度为232-1的字节数组; |
11 000000 | 1字节 | int16_t类型的整数; |
11 010000 | 1字节 | int32_t类型的整数; |
11 100000 | 1字节 | int64_t类型的整数; |
11 110000 | 1字节 | 24位有符号整数; |
11 111110 | 1字节 | 8位有符号整数; |
11 11xxxx | 1字节 | 没有content属性,xxxx直接存[0,12]范围的整数值; |
字典(dict)又称为散列表,是一种用来存储键值对的数据结构。C语言没有内置这种数据结构,所以Redis构建了自己的字典实现。
Redis字典的实现主要涉及三个结构体:字典、哈希表、哈希表节点。其中,每个哈希表节点保存一个键值对,每个哈希表由多个哈希表节点构成,而字典则是对哈希表的进一步封装。
这三个结构体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dict代表字典,dictht代表哈希表,dictEntry代表哈希表节点。可以看出,dictEntry是一个数组,这很好理解,因为一个哈希表里要包含多个哈希表节点。而dict里包含2个dictht,多出的哈希表用于REHASH。
当哈希表保存的键值对数量过多或过少时,需要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扩展或收缩操作,在Redis中,扩展和收缩哈希表是通过REHASH实现的,执行REHASH的大致步骤如下:
为字典的ht[1]哈希表分配内存空间
如果执行的是扩展操作,则ht[1]的大小为第1个大于等于ht[0].used*2=n的2n(比如说ht[0]是6,6
*
2=12,大于等于12的第一个2的n次方是16=24,所以ht[1]大小是16)。如果执行的是收缩操作,则ht[1]的大小为第1个大于等于ht[0].used=n的2n。
将存储在ht[0]中的数据迁移到ht[1]上,重新计算键的哈希值和索引值,然后将键值对放置到ht[1]哈希表的指定位置上。
将字典的ht[1]哈希表晋升为默认哈希表,迁移完成后,清空ht[0],再交换ht[0]和ht[1]的值,为下一次REHASH做准备。
下面为一个rehash的实例 :
h[0]的大小为4,那么2 * 4 = 8 ( 第一个大于等于8的 2的n次方是2 ^ 3 ) ,所以 h[1]大小设置为8
重新计算索引,并复制, h [0] 所有的键值都迁移到 h [1]
完成 rehash 之后的字典
当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时,程序会自动开始对哈希表执行扩展操作:
Redis有一个机制,可以自动的扫描AOF文件,并且把冗余的操作进行合并,该机制由
bgrewriteof
命令实现,该命令在执行后,会将Redis中的数据以命令的方式保存起来,并替换原有的文件。
为了避免REHASH对服务器性能造成影响,REHASH操作不是一次性地完成的,而是分多次、渐进式地完成的。
渐进式REHASH的详细过程如下:
REHSH期间,字典同时持有两个哈希表,此时的访问将按照如下原则处理:
跳跃表的查找复杂度为平均O(logN),最坏O(N),效率堪比红黑树,却远比红黑树实现简单。跳跃表是在链表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索引来提高查找效率的。
有序链表插入、删除的复杂度为O(1),而查找的复杂度为O(N)。例:若要查找值为60的元素,需要从第1个元素依次向后比较,共需比较6次才行,如下图:
跳跃表是从有序链表中选取部分节点,组成一个新链表,并以此作为原始链表的一级索引。再从一级索引中选取部分节点,组成一个新链表,并以此作为原始链表的二级索引。以此类推,可以有多级索引,如下图:
跳跃表在查找时,优先从高层开始查找,若next节点值大于目标值,或next指针指向NULL,则从当前节点下降一层继续向后查找,这样便可以提高查找的效率了。
跳跃表的实现主要涉及2个结构体:zskiplist
、zskiplistNode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蓝色的表格代表zskiplist,红色的表格代表zskiplistNode:
zskiplist
有指向头尾节点的指针,以及列表的长度,列表中最高的层级。
zskiplistNode
的头节点是空的,它不存储任何真实的数据,它拥有最高的层级,但这个层级不记录在zskiplist之内。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