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PMP知识体系中的挣值计算

挣值

挣值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成本和进度的监控  

挣值将到目前为止完成的工作与项目开始时的估计值进行比较,这给出了一个关于项目距完成还有多远的估量。通过从已经完成的工作量外推,项目经理可以得到项目完成还需要多少资源的估计。

为了在项目中应用挣值方法,项目经理需要下列首要数据:

工作分解结构 (WBS): 以层次化分解的所有任务的列表。

项目主进度计划(PMS): 关于那些任务将完成以及谁完成的甘特图 

计划完成的工作的预计成本(计划值PV): 每一个周期预计当前完成的工作的预算。

实际完成的工作的预计成本(挣值EV): 每一个周期当前实际完成的工作的预算。

实际完成的工作的实际成本(实际成本AC): 每一个周期工作的实际成本。

项目总预算(BAC): 预计用于完成项目所花费的总预算。

 

例如,我们计划生产10个灯泡,每个灯泡计划花10块钱计划成本,那么10个灯泡总共计划花费100元,这100块就是我们的PV之和(计划价值之和),也就是我们的完工预算BAC。这是我们在行动开始之前的就做好的预估。(参照课程中制定预算的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按计划,我们应该每天只生产一个灯泡,花费是10块钱。到了第三天下班的时候,我们按计划应该生产3个灯泡,那么这时候PV就是30(原计划就是生产3个,每个灯泡计划花10块钱,那么按原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已经生产了3个灯泡,3个灯泡对应的计划价值就是30块)。如果按计划到第三天应该生产3个灯泡,实际上却产生了4个呢?PV是不受影响的还是30,但是我们实际已经产出的产品(4个灯泡),应该对应计划价值40块钱(因为每个灯泡计划花10块钱,4个就是40块),这40块就是我们的EV,也就是挣值,EV的意思就是已经实际完成的工作,对应原计划中相应的计划价值。如果我们生产了4个灯泡共花费了50块钱,那么我们的AC实际价值就是50.

SV= EV-PV,在我们刚才的情景中=40-30=10块,我们用了3天时间,完成了原计划4天的工作量,EV-PV=10>0说明我们项目进度控制的比较理想,一切正按计划或快于计划正,>0说明快于进度,<0说明速度比计划要慢

由于在不同的项目间无法通过比较SV判断哪个项目进度的控制水平更好,所以我们又引入了SPI的概念。
SPI=EV/PV,结果大于或等于1是快于计划或和计划相符,小于1则说明慢了

CV=EV- AC,在我们上面的情景中就是40-50= -10,意味着我们花了50块钱的成本,只生产了原计划价值40块钱的工作,显然我们的成本有所浪费。

CV和SV一样,大于0或是等于0可以接受,小于0说明出了问题

CV同样不能在项目间进行比较,我们引入了CPI

CPI=EV/AC

所谓的EAC是完工估算,是判断按当前的绩效完成项目工作到底共需要多少钱,还是刚才的情景,我们生产了4个灯泡就已经花了50块钱,显然如果这样进行下去,剩余的6个灯泡,不可能以60块钱的预算完成工作了,如果项目按目前 的情况进行下去,需要的总费用将会超过原定的100块钱,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估算出来完成项目到底需要多少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EAC

要计算出来EAC,我们必须了解典型偏差和非典型偏差的概念

典型偏差是指当前的偏差具有代表性,如果不加以调整,项目剩余的工作也会按当前的绩效来完成

非典型偏差是指当前的偏差只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没有代表性。我们认为剩余的工作还会按原计划完成。大家要明白,按原定计划是什么意思,在理想状态下,SPI和CPI应该都是1的,也就是EV和PV和AC都是同步的。

我们在项目管理中,判断典型和非典型偏差是以20%分界线的,如果工作任务已经完成20%,这时候统计出来的偏差我们认为具备代表性,称为典型偏差。

如果是在20%之前的偏差,我们一般视作非典型偏差,不具备代表性,后续工作还将按原计划完成。

在我们上面的情景中,计划一共生产10个灯泡,现在已经生产了4个,工作量已经完成了40%,大于20%,所以这时候我们的计算公式应该按典型偏差来计算。

ECT指的是完工尚需估算,刚才的这个情景中我们已经生产了4个灯泡花了50块钱,那么我们生完剩余的6个灯泡,按目前的绩效水平来计算,到底还需要多少钱就是ETC了,显然,在任何时候,EAC(完工估算)=AC(实际已经花费的成本)+ETC(完成剩余的工作到底还需要多少钱)

对于ETC的计算,也有典型和非典型偏差的区别,原理非常简单就不再赘述了。

了解完以上信息后,善于 SPI,CPI,SV,CV,EAC, ETC的计算就只剩下套用典型或非典型偏差的公式了。

 

在刚才这个情景中,我们的剩余工作量应该是6个灯泡,这6个灯泡对应的PV应该是60,而这时候我们判断已经发生了典型偏差

这时候的CPI是EV/AC=40/50=0.8,意思是说我们花1块钱,只能干价值8毛钱的工作,我们的资金利用水平只有0.8,由于是典型偏差,我们认为剩余的工作也将按着这水平完成,所以这时候ETC=剩余的工作量/资金利用效率=(BAC-EV)/ CPI=(100-40)/0.8=75,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75块钱,才能完成原价值60元的剩余工作。

在这个点我们判断我们完成项目到底一共需要多少钱就是
EAC=AC+ETC=50+75=125元

实际上由于是典型偏差,我们还可以用更快的计算公式EAC=BAC/CPI=100/0.8=125元

所以不难发现,关于 ETC=( BAC-EV)/CPI这个公式,实际上是用于计算ETC的万能公式,因为如果你已经理解了什么是非典型偏差,就明白在非典型的情况下,剩余的工作是按原计划良好执行的,所以CPI应该是1,任何数除1是等于没有除的

所以如果是非典型偏差,ETC实际=BAC- EV即可。

而任何时候EAC都= AC+ETC,我们根据题目的情景,把ETC用典型或非典型表达,算出来的EAC自然也是典型或非典型的答案。

切记,有时候要求我们计算ETC,或EAC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成绩绩效指数的影响,还要考虑进度绩效指数,这时候我们只需要在分母上多乘一个SPI即可,即

ETC=( BAC-EV)/( CPI*SPI),当然也要区分典型和非典型,如果是典型偏差,CPI和SPI都要用计算了出来的值来带入,如果是非典型,显然剩余工作的SPI和CPI都是1,和没除其实是一个道理。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笔触狂放9/article/detail/542117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