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数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智 · 改变商业
2023年5月30日,AI独角兽公司出门问问(Mobvoi Inc.)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公司和招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据透露,本次筹资规模或达2亿至3亿美元,主要用于未来数年的解决方案开发和营销,及扩大数据存储能力。
据悉,出门问问从2013年至2020年共进行了七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SIG海纳亚洲、圆美光电、歌尔声学、真格基金、Google等,累计融资超2.5亿美元。投后估值从2013年2月的510万美元,增至2019年9月的7.57亿美元,也就是说六年估值翻了147倍。本次IPO估值情况暂未透露。
在中国智能语音识别的市场上,科大讯飞是绝对龙头,而出门问问则与思必驰、云知声等初创公司并列第二梯队。
我们先来看看出门问问的发展历程。
出门问问,十年创业三次转型
资料显示,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
“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曾任 Google 美国总部科学家,机器学习与机器翻译专家;主流机器翻译开源软件Joshua主要开发者。
2012年,36岁的李志飞创立出门问问,希望开发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通俗点说,就是语音搜索。李志飞希望运用前沿技术,能在中国创造一家像谷歌一样的公司,用技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013年,中文移动语音搜索引擎出门问问App问世,要打造中国版的 Google Now。这是出门问问最初的定位。
2015年,出门问问介入智能硬件市场。当时的定位是一家以语音交互和智能硬件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在“可穿戴、车载、智能家居”三大领域全面布局。
2015年,出门问问第一款软硬结合的中国智能手表TicWatch发布。
2016年,问问魔镜Ticmirror和问问魔眼Ticeye发布,这是出门问问推出的第一代智能车载产品。
2017年,出门问问发布Tichome问问音箱,进军智能音箱领域。
2018年,出门问问发布了TicPods Free小问智能耳机。
2018年在全国范围新开20家线下智能体验店。到2019年,公司规模已接近1000人,包括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手环、智能无线耳机、智能车载等六七条产品线。为了快速增长,公司海外渠道分为北美、欧洲、东南亚三个区域,分别由三个完整的独立团队负责。
但是财务数据显示,营收越增长,亏损越严重。当时出门问问直接与小米、百度、华为等巨头正面交锋,面对巨头的补贴行为,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这使得李志飞第一次意识到,与巨头的竞争非常可怕。
2019年,出门问问再次进行了战略转型。首先是业务线精简,凡是内部评估没有商业价值、投入无法支撑一个可持续业务模式的产品线全部停掉,最后只保留了智能手表、智能车载两个产品线。
同时,通过SaaS服务扩大营收规模。在To B企业级场景下,出门问问为客户量身定制全栈式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涵盖智能车载解决方案、私有化部署解决方案、定制化音库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嵌入式语音交互解决方案、语音对话机器人解决方案等,为物联网、金融、电信、健康养老、餐饮、车载等企业级场景提供服务。
2020年投入生成式AI并尝试商业化,由此全面向AI软件企业转型。公司的定位变成:一家以生成式AI与语音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公司。
目前,在技术端,出门问问已自主研发并建立了声音信号处理、热词唤醒、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管理、垂直搜索、智能推荐、语音合成、知识图谱等完整的“端到端”AI相关技术栈。
2023年4月20日,出门问问宣布内测探索大模型“序列猴子”,同时在大模型能力的基础上还同步开启了面向创作者的CoPilot产品矩阵,面向C端的升级版语音助手魔法小问,以及面向B端的企业专属大模型的内测探索。其中,CoPilot产品矩阵包含了四款AIGC产品,分别为AI写作平台“奇妙文”、AI绘画平台“言之画”、AI配音平台“魔音工坊”、数字人视频与直播平台“奇妙元”。
总的看来,经过10年的发展历程及不断的试错、转型,出门问问已经成长为目前为数不多的同时服务于消费者、企业、创作者三大类不同群体的公司。
基于全栈式语音能力及通用大模型能力,通过模块化的AI CoPilot产品和服务赋能全球的创作者、企业及消费者,出门问问形成了AI CoPliot数据闭环生态,从而实现AI技术、产品、商业化的三位一体。
来源:招股书
回顾这段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创始人李志飞表示,三个时间节点对出门问问的商业模式迭代较为关键。
1、2015年开始做智能硬件;
2、2019年前后通过SaaS服务扩大营收规模;
3、2020年投入生成式AI并尝试商业化,这为今天的大模型落地打下了基础。
其创业心得是,科技公司需要找到可持续的刚需,用技术手段打造一个有壁垒、可持续和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
接下来,我们透过财务数据来看看出门问问当前的商业模式是否是可规模化的。
AI软件业务成为主营,营收突破规模效应,毛利率显著提升
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海康机器主营业务中,机器视觉的占比最高,介于53%~64%之间;其次是移动机器人业务,占比在29%~37%之间,两项业务收入合计占比常年在90%左右,2022年前三季度更是高达98%。
从经营情况来看,出门问问2022年营收收入达5亿元人民币,毛利3.36亿元,经营利润0.72亿元人民币。
来源:招股书
从2020-2022年营收变化来看,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50%,2022年同比增长26%。
制图:数据猿
从营收构成来看,2022年,AI软件解决方案营收3亿元,占比60.6%,其中,AIGC解决方案营收0.4亿元人民币,占比8%;AI企业解决方案营收2.63亿元,占比52.6%。
来源:招股书
AIoT解决方案营收1.97亿元,占比39.4%
制图:数据猿
从营收构成变化来看,相比2020年,2022年AI企业解决方案的占比由16.8%提升至53%,营收由0.44亿元增长至2.63亿元;AIoT解决方案的占比由83%下降至39.4%。
制图:数据猿
而AIGC的营收占比在2022年提升至8%,营收金额由49.6万元人民币增长至0.4亿元人民币。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出门问问的营收规模突破主要在于AI企业解决方案市场。在2022年公司的主营已经由AIoT解决方案变成AI企业解决方案。而AIGC业务已经实现了0的突破,开始进入1到N的阶段,将成为下一个业务增长点。
从毛利率变化来看,整个公司的毛利率由2020年的30%提升至2022年的67%,可以看出,随着营收规模的上升,毛利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说明出门问问的产品具有规模效益,而出门问问在2022年的营收规模突破5亿元人民币,这应该是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点。
制图:数据猿
从经营利润的变化情况来看,随着2022年毛利率的提升,经营利润在2022年实现了转正,2020年经营亏损1.35亿元,2022年实现经营利润0.72亿元。
制图:数据猿
从三大费用来看,2022年,研发费用的占比由2020年的36%下降至24%;三大费用的合计占比由2020年的85%下降至54%。
制图:数据猿
从这个角度再一次说明,出门问问的营收水平已经进入规模效应。
从各业务板块的毛利率水平来看,2022年,AI企业解决方案的毛利率高达94.7%,而AIGC解决方案在营收仅0.4亿元的规模下,毛利率已经达到了88%,整个AI软件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水平达93.8%。
来源:招股书
2022年,AIoT解决方案的毛利率水平下降至26.4%。
从发展趋势来看,后续随着AI软件收入的进一步提升,整个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还有上升的空间。
从财报数据来看,在可规模化上,出门问问的商业模式转型是非常成功的,也说明从智能硬件转型AI软件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那么,经营的可持续性与技术壁垒又如何呢?
智能语音技术门槛逐渐降低,行业集中度高企
2023年5月11日,与出门问问同属中国智能语音识别第二梯队的思必驰,被上交所终止了上市审核,成为今年第二家没有通过科创板申报企业,而终止的理由之一是:公司经营能力的可持续性遭到了质疑。
根据思必驰的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思必驰营收分别为2.37亿元、3.07亿元、4.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5亿、-3.35亿、-2.97亿。
根据出门问问的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出门问问营收分别为2.64亿元、3.98亿元、5.0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亿、-1.82亿、-6.85亿。扣除可赎回优先股账面值变动的影响,净利润分别为-1.68亿、-0.83亿、0.9亿。
来源:出门问问招股书
从以上数据来看,两家公司在营收规模上较为接近。
在毛利率表现方面,2019年至2022年,思必驰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58.15%和57.91%。
制图:数据猿
对此思必驰的解释是,公司业务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别产品服务构成占比将有所变动,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推进毛利率较低的AI智能硬件产品布局战略,预计毛利率还将有继续的下滑。
由此可以看出,两家公司在战略布局上的不同,一个注重硬件,一个注重软件。
我们再看看两家的营收构成:
2021年,思必驰的营收构成包括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21%)、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33%)、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服务(46%)。
图:思必驰的营收构成 来源:思必驰招股书
2022年,出门问问的营收构成是AIGC解决方案(8%)、AI企业解决方案(52.6%)、AIoT解决方案(39.4%)。
根据出门问问的招股书,AIGC解决方案指的是利用AI技术协助用户生成内容,如配音、AI数字人、新闻文章、社交媒体帖子和营销材料。主要产品包括魔音工坊、DupDub、奇妙元。
AI企业解决方案包括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设计、软件产品的交付、软件许可以及产品和软件的安装。
具体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车载解决方案、私有化部署解决方案、定制化音库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嵌入式语音交互解决方案、语音对话机器人解决方案。
总的看来,虽然同属智能语音行业,但是两家公司的战略定位差异较大,产品矩阵也不同,从而在经营上呈现较大的差异。
我们再看看行业龙头科大讯飞的运营情况。
根据科大讯飞2022年财报,2022年,科大讯飞营收188.2亿元人民币。
在具体业务板块,教育领域占比34%;智慧城市占比23%;智能硬件占比7%。
从毛利率来看,2022年主营业务的毛利率约41.18%。具体产品中毛利率最高的是教育产品与服务(49.39%)。
来源:科大讯飞2022年财报
从营收规模来看,第二梯队的出门问问、思必驰,与科大讯飞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中国智能语音市场呈现头部集中的市场格局,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分为两大类:
智能语音科技企业:2020年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大型智能语音科技企业凭借其较强的研发优势,以6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竞争优势明显。
互联网巨头:以阿里、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资源、各细分场景的数据积累在语音交互技术领域持续发力,近年来收入不断提升,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
在2021年市场份额方面,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科大讯飞占比44.2%,百度占比27.8%,苹果占比15.4%。三者合计占比87.4%。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从这个角度来看,留给出门问问们的市场空间是比较有限的。
从德勤绘制的中国智能语音产业链来看,科大讯飞、出门问问等处于中国智能语音产业链的中游。
来源:德勤
随着智能语音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智能语音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导致智能语音科技企业的技术优势逐渐被削弱,逐渐从单一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者转型为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智能语音科技企业依托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为下游应用领域提供智能语音服务解决方案,布局下游各应用场景,加速其产品和服务对下游的渗透。
由于对智能语音行业发展前景的看好,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进入中国智能语音领域,并占有一席之地。互联网企业通过开放语音生态系统,将语音技术植入产品中,并利用其C端优势推动产品在下游各应用场景的落地。
而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总体份额小于20%)的参与者如出门问问、思必驰、云知声等,其竞争策略是以垂直领域和细分场景为突破口切入智能语音产业,实现企业快速增长。
根据德勤的预测,2030年智能语音消费级应用场景总的发展空间将超过700亿元,企业级场景的发展空间预计即将达到千亿规模。
来源:德勤
综合以上信息,在智能语音市场上,出门问问直接面临着来自科大讯飞、互联网巨头的竞争,加上由于智能语音技术门槛的降低,导致同类竞争加剧,未来所能获得的行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
而在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面,“序列猴子”势必要和出门问问当年的智能音箱等产品一样面临巨头竞争。原本在人工智能上布局多年、拥有相当经验的大厂,在大模型平台的搭建和构架上,已经形成了领跑优势,并可能围绕自身平台优势,进行有效差异化。创业公司要想在大模型、AIGC领域打败巨头,难度并不亚于当初的智能语音。
除此之外,多家券商在研报中表示,国内大模型存在进展不及预期、应用层产品进度不及预期、应用层商业模式推广不及预期以及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风险。
不过,目前对出门问问比较有利的是,2022年的经营利润已经转正,如果这一态势能够得到保持,那么持续经营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但是,未来,如何在巨头竞争的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细分领域,持续调整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根据港交所的上市流程,在香港IPO主要包括7个环节,递表,聆讯,路演,招股,公布配售结果,暗盘交易以及正式上市。目前出门问问刚进行到第一个环节,祝出门问问在港顺利IPO。
文:七七 / 数据猿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