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结构化思维_自上而下是收敛思维嘛

自上而下是收敛思维嘛

第一节,结构化的特征

我们的大脑有什么思维习惯

1大脑的四个思维习惯:

1)喜欢归纳主题

2)喜欢归类。

3)偏爱数字以及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

4)喜欢有规件的信息。

结构化思维的三个特征

1)主题先行。

2)归类分组

3)逻辑递进。

第一段

我们表达一件事情,最关键是让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但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从自身想法出发,觉得自己说清楚了,但对方却没听明白。所以想要让别人听懂,我们首先要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大脑在沟通表达、处理信息时有四个常见的思维习惯。了解这些思维习惯,我们就能够知道怎么样表达可以让别人更容易理解了。第一个习惯就是,大脑喜欢归纳主题。想象下,如果你是老板,这个时候下属来跟你汇报说:“老板,咱们这个办公楼的租金又要涨价了、物业费也贵、服务很差,员工投诉过很多次了,周边停车费很高,停车位还紧张。隔壁一条街同样面积的办公室,租金价格只有我们这边的二分之一…咱们要不要换个办公室?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他说话没有重点?因为他到最后才把最想要说的主题抛出来,所以在说前面部分的时候,你就一直在猜,他要说什么。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一般会逐句理解,然后不断猜测对方想要说什么,所以,如果对方在说之前就先告诉你,他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展开说明,这时候你就非常容易接受,并且不容易误解他的话。否则的话,你就会很不耐烦地想:“他啰嗦了半天,到底要说什么?"所以这是我们大脑的第一个思维习惯,就是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归纳主题

再来看第二个习惯,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你走进一家餐馆准备吃饭,服务员递给你一份菜单。菜单上密密麻麻地罗列了各种菜品,包括红烧排骨、东北拉皮、锅包肉、拔丝地瓜、焦糖布丁、蒜苔炒鸡蛋、干煸四季豆、糖醋鱼这时候你是不是觉得非常乱,都不知道要怎么点菜了?实际上,大部分菜单都不会是这样。正常的菜单里,所有的菜品都会被分类:肉类,海鲜类,蔬菜类,主食类,甜品类等等。这时候你看着就会很舒服,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喜欢归类的。

第三个习惯,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偏爱一些数字,比如数字3。这一点相信你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举一反三、事不过三,再比如说我们写作文经常会用三段式结构,领导讲话也是“我想说3点”,等等。所以,3是个非常神奇的数字,说3点往往比说2点或者4点,让人

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除了3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数字的规律你需要知道。根据乔治A米勒( George ArmitageMilr)的研究,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非常有限,也就是说我们在短时间內能够记住大约7(±2)个记忆单位的内容,这个数字是一个范围,因人而异,但既然我们是针对大多数人说话和表达,最好能够兼顾多数人的承受范围。当然,7(±2)不是一个精准数据,后来根据心理学家纳尔科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大脑一般能记住的是3到4个单位的内容。而且,这个数字根据不同信息类别会有不同,比如记忆数字会比记英语单词要多一些。但总之我们需要知道,如果你在短时间内给了别人太多信息,他们是记不住的,更不用谈理解了。那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最后一个习惯是什么呢?我们来做个测试,现在有一堆数字需要你记住:1,5,3,8,2,6,0,4,9,7,2,5,8,3,1,0,4,6,9,7,怎么样?记得住吗?是不是觉得很难?那如果是这样呢:0,1,2,3,4,5,6,7,8,9,0,1,2,3,4,5,6,7,8,9,你能记住吗?肯定可以对吧。其实这两组数字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第二组,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

所以综合起来,我们大脑有四个思维习惯:喜欢归纳主题,喜欢归类,偏爱数字3以及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最后就是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第二段,结构化思维的特征

想要让别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你说的话,你的沟通方式就需要符合对方大脑的这些思维习惯这些规律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能够做到符合这些规律地进行沟通,并不容易,这就是我们这门课程要教给你并通过练习来让你做到的点。好了,要怎么做,才可以符合这些思维习惯呢?我们在沟通表达的时候,需要符合三大特征,也就是:

1)主题先行;2)归类分组;3)逻辑递进。

我们先来看结构化的第一个特征,主题先行我们刚才提到,别人听你讲话时,一般会逐句理解你的意思。但是,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他们很难对你的表达,做出和你完全一样的解读。因此,如果先提出总结性的思想,再表述具体内容,可以让你讲话条理更清晰。这一条特征对应了大脑的什么思维习惯呢?很明显,对应了大脑喜欢归纳主题的习惯

结构化的第二个特征,归类分组。当你要表达大量信息的时候,因为大脑的短时记忆有限,所以最佳策略是把信息进行归类,尤其是分为3类,会比较容易记忆。比如,我们前面说到菜单的例子,菜品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所以点菜有选择障碍,做好分类之后,顾客就能更容易地选择。所以说,归类分组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也能让别人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我们要表达的内容。这个特征同时呼应大脑的两个习惯:喜欢归类,偏爱数字3(以及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

最后,我们看结构化的第三个特征,逻辑递进。当你定了主题,并且对所有信息进行了归类分组,那么哪一组信息放在前面,哪一组放在后面呢?这中间需要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让听众或读者跟着你的表达去思考,他们才更容易理解你。比如,你周一的时间安排是:上午开周会、写文档;下午要见客户、做ppt;晚上约老同学聚餐,以及看一本书。在这里,同一层次的信息,比如上午、下午、晚上分别做什么,是按照时间递进的。如果你先说晚上做什么,再说早上做什么,就不符合一般人的说话规律,显得突兀。也就是说,同一层次的信息之问是有递进关系的。而不同层次的信息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刚才

例子的主题是“周一的工作安排”,它就向下分成三个分类,包括“上午”、“下午、“晚上”。把天的工作安排分解成上午、下午和晚上,就是不同层次的纵向逻辑关系。关于这一点,我在后续小节还会详述。逻辑递进这个特征呢,是符合大脑喜欢规律的思维习惯。好了,我们这里说完了结构化的三个特征。如果你觉得有点难以理解和记忆,那么我给你个方法,就是看着页面上的这张金字塔图,把它想象成一篇文章的结构。

这张金字塔图的顶端(序号1代表)是你要表达的主题,按我们前面说的要主题先行,所以在开始就要拋出你的主题,告诉对方你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从顶端开始,向下分支成三类主要内容(序号2代表)。

这三类内容是用于支撑论证我们主题的三个依据,它们除了和主题有纵向的逻辑关系之外,横向之间也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就如之前我举的例子,用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点来描述你一天的工作安排,这三个时间点,既和工作安排这个主题有逻辑关系,本身也有着时间先后顺序的递进关系。所以你在金字塔图里,会看到很多纵向和横向的箭头指示(序号3代表),它们表示结构化的逻辑递进特征。继续往下看,我们前面讲到序号2代表的三类主要内容,它们是怎么出来的呢?我们会看到在这三类内容之下,每一类会再细分出三组息,直到金字塔的底部。其实,第二层的三大类内容,就是第三层这九个信息项经过归类分组后高度概括出来的。同时,每一个大类之下的三个信息项,也是因为一定的逻辑关系才聚集在一起的。整个金字塔结构逻辑紧密,三个特征缺一不可。

总结,好了,我们这一节学到了人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四个思维习惯,分别是1)喜欢归纳主题;2喜欢归类;3)偏爱数字3,也就是说短时记忆不能承载太多信息;4)喜欢有规律的信息。为了符合这些思维习惯,一个好的结构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主题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那么,这里也有一个小问题要问你:你觉得,这门课程的设计符合了大脑的哪些思维习惯呢?以及,这一小节的内容,符合了哪些习惯呢?觉得这三个特征还不是特别理解?没关系,接下来,我们会用三个小节的内容来详细阐述这三个特征。我们下一节课见。

第二节,表达时主题先行

做到主题先行的两个步骤

1)区分主题和议题是对于要讨论的容,我持什么观点。议题是指我将要论什么内容

2)根括主题主题要适度、主题要符合预期、主题要有思想。

scQA模型设计开场白的四种变式

1) 标准式(SCA):背景一一冲突一一答案

2) 开门见山式(ASC):答案-背景-冲突

3) 突出忧虑式(csA):冲突-背景-答案

4) 突出信心式(QSCA):问题-背景-冲突-答案

第一段

主题先行,也就是将你想要讲的核心思想在·开始就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上一小节说的那个换办公室的例子吗?如果例子中的下属,在汇报事情的一开始就能够点出主题,会有什么不同呢?比如这样来表达:“老板,办公室租约到期后,咱们可以考虑换到对面的办公楼。一方面,这边的办公楼又要涨租金了.另一方面,对面的租金只有这边的二分之一,服务还更好。"你是不是会觉得,思路清晰了很多?所以,为了避免无效沟通,我们需要一开始就明确提出核心思想,也就是主题,为整场沟通定下基调,然后围绕着主题,表述具体内容。但是主题先行,听起来很容易,做到却并不容易,做到主题先行会遇到一些障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主题。

我先来举个例子,你看这是不是主题?为什么王者荣耀那么火爆呢?第一……第第三…,这段话是不是主题先行呢?严格来说,不是。这里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叫做议题,另个叫做主题。议题是指:我将要讨论什么内容。主题是指: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我持什么观点,所以说,“为什么王者荣耀那么火爆”是议题,因为这里只有要讨论的内容,并没有观点。如果我说“王者荣耀如此火爆,靠的是快节奏和易上手",然后具体阐述王者荣耀在快节奏和易上手方面是如何体现的,这样的表述就是主题了,因为我对于要讨论的内容表达了个人观理解了什么是主题这一概念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主题先行。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到主题先行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概括主题时,符合三个要点,分别是:1)主题要适度;2)主题要符合预期;3)主题要有思想。第一个要点,主题要适度。这个很好理解,指的是主题不宜过长。一般为了吸引注意,开头可以适当做铺垫,但是如果主题描述过长,而迟迟没有进入下一环节,会给别人“你铺垫了那么久,怎么还不说重点”的感觉。比如说,你要做一次15分钟的演讲,说明刻意练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你花了5分钟,引用各路名人的名言来说刻意练习很重要,就是不说具体“为什么重要”,那别人就没兴趣往下听了。第二个要点,主题要符合预期。主题要跟后面表述的具体内容高度相关,符合对方的预期。符合预期是比较难掌握的要点

通常有两种犯错的情况种是前后不一致。比如说,有一篇文章刚开始表达的主题是:MBA并非你提升竞争力的唯选择。当我们听到这个主题时,预期接下来讲的内容应该是讲“为什么这么说”或者是“还有其他什么选择”,可是文章后面的具体内容却是:在选择MBA的时候,可以从院校实力、所在城市、学费等因素出发,去判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院校。这种表达,明显就是不符合预期的。所以,表达的主题需要高度概括出要讲的内容,并且确定主题之后再想一下,其他人听完这个主题后想要知道的内容,跟你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是不是一致的?另一种是缺乏背景。比如说,你在会议上发的主题是“我们的化妆品品牌,必须调整过去的品牌宣传渠道,这样才能走高端路线"。然后紧接着的内容是“调整之后,我建议今后主要走这三个渠道:走高端路线的时尚KOL、各大主流电视台,时尚媒体和杂志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主题里,过去的渠道是什么?为什么要走高端路线?没有解释这两个疑问的话,听众没有办法理解你的意思。因此,在双方对某个主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要交代必要的背景信息。

主题先行的最后一个要点,主题需要有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写主题时,要表达出一个“有思想”的观点,而不应该是“这个问题有三个原因”、“做这件事情需要四个步骤”这样毫无思想的主题。这几个例子,我们在上面也说了,只能叫做议题,而不是主题。我们试着对比一下两个例子。例1:我不认同那种鼓励加班的团队文化,因为:1)鼓励加班,就是鼓励提高工作量;2)脑力劳动无法用工作量判断成果;3)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例2:我不认同那种鼓励加班的团队文化,因为这会形成工作量导向的无用功文化,包括:1)鼓励加班,就是鼓励提高工作量;2)脑力劳动无法用工作量判断成果;3)工作中,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很明显,第二个主题是有思想的主题。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要做到主题有思想有点难。因为很多时候,想表达的就是某种现象的原因,而主题又不能用这个问题有三种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四步”,那要怎么才能找到主题呢?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几个要点之中提炼出共性。比如我想说很多人工作产出低,是因为他们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经常处于应激式工作、没有梳理工作框架"。那么我可以归纳共性,说“很多人工作产出低,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高效的工作方式”,

,因为关注目标、避免应激式工作、梳理工作框架都是属于高效的工作方式总结一下,如果我们想要做到主题先行,首先就要区分主题和议题,知道主题是对于要讨论的内容,我持什么观点。其次概括主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三个要点,包括:主题要适度、主题要符合预期、主题要有思想。

第二段,

好了,你可能也会有疑问:难道任何情况下进行沟通,我都要第一句就把观点拋出来吗?比如,如果我打算跟我的上级谈加薪的事情,难道我一开始就要说“老板,我要加工资“吗?不应该有所铺垫吗?如果你想到这一层,说明你非常能够活学活用。主题先行,并不是说要在第一句话就说出观点。实际上,如果你写一份商业报告,或者做一个演讲、写一篇文章等等,你的主题通常包含了很多信息,包括一些背景信息,你只需要在整个主题部分的最后让大家知道结论就好。当然,还是那句话,整个主题部分要适度,你不能在一个10分钟的演讲里面花5分钟讲主题背景,然后只有5分钟来论证。所以,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沟通场景下,你需要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时候,主题也可以有一些花样。这个时候就可以用SCQA模型,来打造你的开场白"。scQ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简称s是 Situation,代表背景C是 Complication,代表冲突,也就是事情的复杂性Q是 Question,也就是问题A是 Answer,代表答案。合起来就是,在某个背景之下,遇到复杂情况,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我们要如何去解决它。这其实就是在向对方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出你的主题。比如说,随着公司的业务快速发展(S),我们的IT系统不能满足现在的产品需求(C),这将导致我们客户流失(Q),当务之急的应对措施是立刻升级系统(A)。然后正文就是具体写升级系统需要做哪些事情,比如需要多少预算,有哪些第三方公司可以考虑,整个周期要多久,项目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正文你会对A(答案)进行深入展开,所以在主题的位置不需要过于详细描述答案。当你用SCQA模型来设计开场白,可以更好地在开始就抓住对方的注意力。不过你可能会想,是不是一定要用这样的顺序呢?其实在不同情况下,我们可以调整SCQA中的各个要素,根据不同的顺序会有四种常用的方式,包括

标准式(SCA)、开门见山式(ASC)、突出忧虑式(CSA)、突出信心式(QSCA)。

第一,标准式(SCA):背景一一冲突一一答案SCQA中的Q(问题)经常是存在于受众头脑中,比如你说完了冲突,如果问题非常显而易见,大家自己就会想“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在使用中可以省略,实际上,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使用标准式来设计开场白。

例子:比如你设计了公司的门店资金方案,在汇报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我们公司近年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连锁门店逐年增加。一-这是背景。但公司的资金缺口却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限制我们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一-这是冲突。为此,我设计了门店资金调整方案,以解决资金缺口过大的问题。--最后给出答案。这个情况下,你说完冲突,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在于解决资金问题,所以你就不需要再提出问题了。

第二,开门见山式(ASC):答案-背景-冲突有的时候,你和老板汇报才没讲几句,老板就很不耐烦地说“讲重点",所以当你在和老板或者客户汇报时,如果对方时间非常紧张,需要立刻让对方了解重点,就可以用开门见山式,

例子:比如可以这样讲“老板,我还是不去当销售,留在技术岗位更加合适。"一-这就是开门见山,直接拋出答案。“因为,销售需要跟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是背景,说明销售岗位的要求。 “但是,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并且这方面能力和经验非常欠缺。”一一这就是冲突。用“答案-背景-冲突"的开门见山式和老板或者客户沟通,对方就可以快速地掌握重点。

第三,突出忧虑式(csA):冲突-背景-答案很多广告,会在一开始就强调冲突,从而引起大家的情绪,快速地获得关注,以及引起人们对后面答案的兴趣。所以,当我们希望让对方重视你接下来讲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用到突出忧虑式。你会发现新媒体营销号的广告文经常是这个套路例子:比如这样下去你可能会瘫痪!这就是冲突。听到这句话的你,心里吓一跳,不由自主地点进去了。文章开始描述“颈椎很脆弱,长时间用电脑会导致诸多问题等等。这个是在讲背景。最后说“这里有一套电脑支架,把你的电脑抬高就好了。这就是答案。

最后,突出信心式(QSCA):问题-背景-冲突-答案你是不是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在开头就会问你一些问题,然后再开始讲解后面的内容,比如如何能让年轻人更少焦虑呢?“这很可能就是使用了突出信心式。使用这种方式,会让人觉得你对提出的问题很有信心,已经准备好了答案,可以在做方案展示或是知识分享的时候使用。

例子如何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一先提出一个问题。你可能听说过,只要在某个领域训练1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这是一个背景。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人工作了10年以上,也并没有成为专家。"--转折到冲突,指出复杂性其实,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他是否进行了刻意练习。”最后给出答案,呼应前面的冲突。所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希望达到的不同效果,你可以灵活地运用标准式(SCA)、开门见山式(ASC)、突出忧虑式(CSA)、突出信心式(QSCA)这四种方式,来设计你的“开场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结

我们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深入学习了结构化的三个特征之一,主题先行。在需要清晰沟通的场合,我们首先要做到主题先行,先总结后具体。概括出好的主题要具备三个要点主题要适度不宜过长,要符合听众的预期,并且要显出你的思想观点。然后在相对复杂、时间较长的沟通场景下,你可以使用SCQA模型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确定主题之后,我会在下个小节会继续解释结构化的第二个特征:归类分组。我们下一节课见。

第三节,将信息归类分组

归类信息的三个步骤

1)信息归类:列出需要的所有信息项,将类似信息进行连线分组

2)归纳共性,查看每组的各条信息,把它们的共性提炼出来,用一个问来概括整个组的信息

3)结构提炼。看一下上一步中得到的分组,是不每组的信息属于同一范畴,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

结构提炼时的注意要点

满足MECE原则: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ME:相互独立。指的是在分类的时候,每个层次的组别之间的信息没有重登。

CE:完全穷尽。指的是没有遗漏掉其它重要信息,整个结构是完整的

第一段

我自己写文章的时候,经常有这个感觉,想要查找一些证据来佐证某个观点,但发现查到的资料太多了,以至于陷在信息里面,脑子反而乱了。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当我们要写文章、写报告的时候,最常遇到的问题不是没有足够的信息,而是找到了大量的素材、资料,理不清这些资料之间的联系,让自己陷入了信息的海洋

你在会议上临时发言的时候也是一样,说到一个主题的时候,头脑里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互相混杂在一起,如果想到什么说到什么,就会显得很混乱。前面的课程内容也提到了,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特别有限。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信息太多时,很容易放弃接受信息。所以,如果表达出来的信息太多太杂乱,就会导致沟通失败。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确需要把事情说清楚,不得不用大量信息来支撑,如何处理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信息进行归类分组。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金字塔图吗?归类分组对应的是主题之下的第二层和第三层,也就是序2所代表的内容。

那么我们要怎么进行归类分组呢?可以通过信息归类、归纳共性、结构提炼这三个步骤来完成。这三个步骤,无论是在我们写文章这样的表达场景,还是我们在分析问题这样的思考场景,都是适用的。第一步,信息归类:列出需要的所有信息项,将类似信息进行连线分组。比如说,像我们课前思考的题目,你成为了圈外的课程产品经理,了解到你平时的工作包括:

1)搜集材料到素材库,

2)招募新助教,

3)迭代课程内容,

4)主持开学和结课仪式,

5)培训助教,

6)安排学习活动日程,

7)设计学习活动,

8)设计课程大纲。听起来很乱,容易记不住,所以你现在需要将这八个信息项进行归类,找出你的核心业务。

你会发现1)、3)、8)是和课程内容相关的;

4)、6)、7)是和学员学习相关的;

剩下的是和助教相关的。

好,先把他们连线起来,分成三组。这里有个细节,你实际在做的时候,可以拿一张A4纸横放,从上到下列出来,然后进行互相之间的连线,能够帮助你快速完成第二步,归纳共性:查看每组的各条信息,把它们的共性提炼出来,用一个词来概括整个组的信息。按照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把第一组命名为“硏发和迭代课程”,

第二组是々设计和执行学习活动”,

第三组是“管理助教"。

最后一步,结构提炼:看一下上一步中得到的分组,是否每组的信息属于同一范畴,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最终得到整体结构。最后得出的结果会发现,圈外课程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研发和迭代课程,包括:1)搜集材料到素材库、3)迭代课程内容、8)设计课程大纲。

第二方面,设计和执行学习活动,包括:4)主持开学和结课仪式、6)安排学习活动日程、7)设计学习活动。

第三方面,管理助教,包括:2)招募新助教,5)培训助教。经过信息归类、归纳共性以及结构提炼这三步之后,这些零散的信息点就会被总结提炼出个结构,这样对这个岗位的职责理解就变得清晰了。

第二段

好了,刚才仔细听的话,你可能发现,在归类分组的第三步-结构提炼时,刚才的例子里,出现了部分信息重叠以及遗漏的情况。比如第一组"研发和迭代课程"“里面,只有“设计大纲”,但是却没有“按大纲开发课程”,而且也没有“课程上线测试”,所以这一组是不完整的。

再看看第二组,“设计和执行学习活动里面的“安排学习活动日程"这项工作本身就包括“设计学习活动”,因为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日程的其中一个环节。

还有,“管理助教"这一组,有了招募和培训助教,但缺失了“激励助教“这一项。如果我们只是提炼出了结构,很可能还存在信息的重叠和遗漏。

所以,我们还需要对提炼出来的结构进行检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用到MECE原则。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Exhaustive的缩写,包含两部分內容。

ME的意思是“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在分类的时候,每个层次的组别之间的信息没有重叠。CE的意思是“完全穷尽”。指的是,没有遗漏掉其它重要信息,整个结构是完整的。

简单来说,MECE原则就是“不重不漏”。我再举一个例子。某个机构根据不同年龄进行人口普查,做了以下分组1)小孩(0-11岁),2)少年(12-19岁),3)青年(20-29岁),4)中年(30-59岁),5)退休人土。这样分组是不是MECE呢?不是,这个分组不符合ME“相互独立”的原则,因为退休人士有可能包括某些早退休的中年人,是有重叠的。好,于是我要把退休人士“的类别从这里删掉,再看一眼,发现还是不对,这个分组不符合CE“完全穷尽",因为还是有59岁以上的人口需要调查,所以这里应该加上一个“老年人(60岁以上)"。实际上,MECE原则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咨询公司跟客户沟通、帮客户解决问题的第一原则。用在表达方面,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的结构更加清晰;在解决问题时,使用MECE原则,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不同的子问题,并且保证子问题不重叠、不遗漏,也能够帮助你全面地看待问题,找到所有影响该问题的关键因素,避免想当然。那你这里可能有个疑问,就是:我是不是在任何时候说话和解决问题,都需要符合MECE原则呢?比如说,我们在前面课程当中提到某现象的三个原因,但造成某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根据MECE原则,我需要穷尽,那我是不是都要说出来呢?并非如此。通常情况下,在分析商业问题时,比如公司收入下降的原因,需要严格做到MECE,才能有效解决问题,避免遗漏。但在些情况下,我们未必要严格做到MECE,比如在与人沟通表达观点时,不一定需要穷尽所有因素(CE)。

总结:

好,小结一下。我们在这节课讲了解到,归类分组可以使用三个步骤,包括

信息归类、

归纳共性以及

最终提炼结构。

同时,我们还讲了,结构需要符合MECE原则,也就是相互独立、完全穷荩。当然,在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做到相互独立,无需穷尽。那么我们归类分组之后,各组之间还需要符合什么特征呢?没错了,就是接下来的一小节,我们要来学习的内容,结构化最后一个特征,逻辑递进。

第四节,确保逻辑递进

逻辑递进的概念:

整个结构里各层各组的信息都是逻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逻辑递进的两种形式

纵向逻辑

演绎推理:从一般规律推论到具体事实。

归纳推理:从大量个例总结出一股规律

2)横向逻辑

吋间顺序:按照前后因果的顺序来陈述

空间顺序:按地理根念来划分

程度顺序:按照重要性来排列

第一段

这一小节我们会讲到结构化思维的最后一个特征一-逻辑递进。逻辑递进是指,整个结构里各层各组的信息都是逻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你想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你讲的是这三点”,而你却答不上来,那么你所讲内容就被会认为没有说服力

还记得我们的金字塔图片吗?图片里,金字塔顶端的主题是由三个“纵向箭头”向下分拆成三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再次顺着“纵向箭头”向下一层。然后,同一层各个信息项之间,还有一个接一个的“横向箭头",引导你从A信息项跳转到B信息项。这些箭头其实就代表着逻辑递进中的纵向逻辑和横向递进。

怎么理解纵向和横向呢?比如你说了一段话,主题是“我们应该多运动”,然后你分拆三点来论证:

1)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

2)运动可以减轻压力,

3)运动可以交到新朋友。然后这三点里面的每一点,还有很多事实、数据、故事来支撑。那么这段话里面,提高免疫力、减轻压力、交新朋友属于横向关系,它们是并列的三个原因。主题“我们应该多运动”跟这三个原因之间的关系,就是纵向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应该要多运动。好了,了解这些之后,如何做到纵向有逻辑,横向有递进呢?我们先说纵向逻辑,它指的是从结构的主题开始,每一层的信息要对下一层整个组的信息进度概括,而下一层的内容是对上一层次的支撑,以此类推,直到结构的底部,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之为以上统下。我们在工作中常见的,表达自己观点的内容上下两层之间一般是论证关系,也就是说,我有个什么观点,然后用哪几方面的理由来进行论证。这个时候,上下两层之间是有逻辑推理关系的。逻辑推理有两种形式,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1.演绎推理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它最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指的是一个结论是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断出来的。比如说,我的主题是“我们需要调整工资”,那这个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我的推理基础是,大前提“给足了工资,员工就有动力工作”,以及小前提“我们的员工动力不足”,于是得出结论“需要调整工资"。这里要留意,演绎推理只是一种推理方式,它不管前提″是否正确,比如说“遇到问题就要马上解决,而这的确是个问题,所以要马上解决"。这个推理我相信你不同意,因为你不同意“遇到问题就要马上解决",学过圈外课程的话,你知道应该先澄清问题,但是这并不妨碍你理解这句话的逻辑。因为你很清晰地看到这句话的思路,从大前提遇到问题就要马上解决”到小前提“这是个问题”,得出结论“要马上解决"。这段话的推理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它只是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误而已。

2.下面我们再说说另一个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前面的演绎推理是从一个既定现象或规律推论出一个事实个例的过程,而归纳推理则是从大量已知的个例事实来总结一个现象或定律比如说太阳升起这个事情,时间上,我们发现太阳今天是从东边升起的,昨天也是从东边升起的,过去的几千年都是从东边升起的,于是可以得出结论: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这个就是归纳推理。虽然看起来,演绎推理的逻辑更加严密。但其实,归纳推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我们最初的知识都是建立在过往生活中多次重复的事例之上的。其实,许多科学研究的发现,都是因为多次重复得出同样的结论,因而找到其中的规律。当然,你会发现,很多鸡汤文章也是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写的。比如说某个首富,经历失败后东山再起;某个运动员,遭受伤病之后拿到冠军;某个小说家,苦熬了20年,才拿到文学奖,最后归纳出“苦难之后就是成功”。这的确是一种归纳推理,但为什么我们还说鸡汤没有逻辑呢?这是因为,归纳推理是有强弱之分的,如果证据太少,就容易以偏概全,世界上的成功有千千万万次,三个人的故事并不能推理得出结论。再举个例子来说,做产品用户满意度调查的时候,如果你只是在种子用户群体里面做调查,发现大家都很满意,就断定所有用户对产品都很满意,那么这个论证就不足够,因为你还需要向其他各个阶段的用户进行调查,才能得出这个结论。

小结一下,纵向逻辑有两种推理方法。一种是演绎推理,从一般规律推论到具体事实。演绎的时候要注意,大前提必须是具备普遍性的事实。另一种是归纳推理,从大量个例总结出一般规律。归纳的时候要搜集足够信息,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关于逻辑推理的核心知识点,在我们商学院L1项目中的《独立思考》课程中有详细介绍,也推荐你去学习,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说完纵向逻辑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横向递进。横向递进的意思是:陈述信息的顺序,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比如先早后晚、先主要后次要、范围先大后小等等。通常我们有三种顺序来陈述,分别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度顺序。

第一,时间顺序,按照前后因果的顺序来陈述。比如,我想告诉你本周的工作安排,那么我的陈述过程应该是从周一开始讲,接着到周二、周三。如果我突然在中间加一句上周五要做什么,就不符合时间顺序的递进关系了,听众也会觉得很突兀。

第二,空间顺序,按照地理概念来划分。比如,汇报公司本月全国各地的销售额,按照华东、华西、华南、华北的顺序来讲。此外,把个抽象概念分拆成几个组成要素,也是空间顺序的一种。

第三,程度顺序,按照重要性来排列。比如开始提到的例子,“我们应该多运动”,可以列出3点理由,把你觉得最重要的理由排列在前面,并强调出来。那么这三类顺序,是不是只能单独出现呢?

实际上,他们常常会重合出现,特别是空间顺序。比如,对于“全国房价上涨”这一主题,你会发现,新闻里面虽然会按各个城市来讲,但他不会细讲华东的各个城市怎么样,华北的各个城市怎么样。他讲得更多的是,上涨幅度最高的城市怎么样,上涨幅度排在第二的城市怎么样。你会发现,他同样用的是空间顺序,但是因为强调了哪个地区跟房价上涨这件事情最相关",所以他同时也用了程度顺序,也就是说上涨幅度最大的城市,会放在最前面。关于三个顺序的具体应用,我们在最后章节还会介绍到。

第二段

这一小节的内容可能比之前的小节略难,所以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个方法来加强理解,那就是:拆解一些文章的结构。这里我们以一篇文章为例,来进行一个拆解,除了帮你理解这一小节的内容之外,还能够帮你温习前面的内容。请先看一下这段描述(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段不代表我的观点,只是网上找了一段描述来做个例子),在看的时候,思考几个问题:这段描述的主题是什么,结构是什么,用了什么逻辑推理方法以及什么横向顺序?好了,请看这段描述:靳羽西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50个‘女性钻石王老五之一。她曾经这样说:我认为女人最重要的是独立。我现在最大的自由是,我可以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买书,买我喜欢的衣服,这是女人最大的自由。现在许多年轻的女孩子,需要什么东西就对她的男朋友或爱人说我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她们是不自由的。我以前曾经嫁过一个很有钱的男人,可是他没有给过我一毛钱。女孩子大概都受了小鸟依人的蛊惑,总认为自己将来是需要依靠某个人才能生活的,尤其想靠的就是男人。你可以长得像只小鸟一样娇小可人,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千万别长成只笼子里的金丝雀。

不独立就是不自由!你有完整的独立的人格。在经济上,决不依靠任何人;在感情上,绝不依赖某个人;在思想上,决不盲从任何人。首先在经济上,你要找到解决自己生计的谋生方式,而不是指着橱窗里的衣服和首饰对男人说我要!我要!,女人应该像男人一样有事做才行。五个工作日能让你富有朝气。你必须找到能够保证你牢固地站在大地上的东西。在感情上,除了爱情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值得你去做。不妨走出去,多认识一些优秀的人,这时你会发现你爱着的那个他也不过是衣服上的一颗白饭粒,不是你的救命粮。因此,不要对那个人说'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之类的傻话。那是琼瑶阿姨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孩儿的专利。把所有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他不会被你那忠诚而挚热的感情所感动,相反,他会越不把你当一回事。

在思想和精神上,一个对男人言听计从,事事都要寻求男人帮助,离开男人就无法决定任何事的女人,对男人来说,无异于养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女婴,是包袱,是累赘。做个有主张的女子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观点当你在经济、感情和思想上完全独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原来非常广阔。好了,不妨花5分钟思考一下,这段描述的主题是什么,结构是什么,用了什么逻辑推理方法以及什么横向顺序?好,我来揭晓答案。

开篇两段,作者提了正面和反面两个例子。正面是名人靳羽西的话,指出女性经济独立的好处:一个是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不需要依附男性。反面的例子是一个社会现象:女性容易陷入“笼子里的金丝雀"的思维模

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女人想要活出自己就必须独立。之后的段落,作者具体讲“如何做到独立”,纵向用了归纳推理的方式,分别从经济、感情、思想三个方面提供建议。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自我独立的三个要素,作者用了程度顺序,他认为经济独立最为重要,因为他在主题部分就重点提到了这个要素。接着往下看,经济上包括两点,分别是“不要求男人给你买东西”,“找到一份热爱的、带给你朝气的事业感情上也是两点,分别是“多认识一些优秀的朋友”,“不把所有的心思和情感都寄托在他身最后思想上的两点,“不要事事寻求男人帮助”和“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为了帮你方便理解整个脉络,我准备了一张图,你可以再回顾一下,对比你自己的理解,看看是否一致女人想要活出自己就必须独立经济上感情上思想上不要求男人给你买东西走出去,认识优秀的朋友不事事寻求他帮助找到一份热爱的事业不要一门心思扑在他身上要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针对一些文章,我们用结构拆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构化思维的各个特征。好,总结一下,我们这一小节讲到结构化的第三个特点一一逻辑递进,包括纵向层次有逻辑,横向信息有递进。其中纵向逻辑有两种,分别是演绎和归纳。横向递进我们也认识了常用的三种顺序,分别是时间、空间、程度。那么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结构化的三个特征,分别是主题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知道了这些特征,是不是就能够自动做到表达清晰有条理呢?你可能变得更善于挑刺,发现哪些描述是不属于结构化的,那么挑刺之后要如何改变呢?下一章我们将会进入实操阶段,教你如何将结构化运用到临场发言当中。

第五节,临场发言运用结构化

如何结构化地临场发言

结构化结构化表达的两种方式

1)自上而下:先思考主题,然后找结构,最后填充信息

2)自下而上:先收集零散的信息和观点,然后归约出结构,最后概括一个主题

自上而下的三个步骤

1)定主题:说话之前,先想消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也就是主题是什么

2)搭架子:在论证上题的时候,需要分为几个小点。小点之间最好有逻辑关系

3)填素材:根据架子里每一个小点,填充一些事例和数据,从而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

第一段

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了结构化思维的三个特征。你会发现,虽然知道了结构化表达的特征,可以检查别人的表达是不是符合结构化,但是自己实际应用起来,还是不知道从何着手。这一小节,我们就来说说自己如何实操。从表达来看,是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结构化的

一种是自上而下,先思考主题,然后找结构,最后填充信息。另一种是自下而上,也就是先收集零散的信息和观点,然后归纳出结构,最后概括一个主题。这两种方法,所适用的场景是不同的。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更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首先会收集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分组,然后检查归类是否有重叠或遗漏,之后层层概括、按照顺序来表达,最后提炼出主题。当然,这是我们构思的顺序,最后成文时,还是要把主题放在最前面来写的。而临场发言则不同,我们不可能在别人问你个问题之后,先去收集素材再进行概括,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所以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就是说,先有主题,再思考相应的内容来支撑或者说明这个主题。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场景是临场发言,所以这章呢,我们主要是针对结构化在口头表达中的运用。

下面,我会结合最常见的“临场发言”场景,来介绍如何做到自上而下,迅速搭建框架,告别有口难言。(结构化思维工具不仅可以运用在沟通场景中,还可以运用在商业写作场景中,我们为你准备了《结构化写作》课程,你可以在这21天当中抽空进行辅修课程的学习。)临场发言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会给人造成压力。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你会在意他人的评价,这种社会压力,就会让人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常见的两个问题就是:要么大脑片空白不知道说什么,要么信息泛滥不知道从何说起。针对大脑一片空白和信息泛滥这两种困难,其实结构化思维都可以解决。当你在大脑空白、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结构化思维可以提供给你一些现成的结构,它们可以作为提示,让你知道要说什么;而如果你遇到了信息泛滥的情况呢,也可以通过先给自己一个主题,然后顺着结构框架梳理信息的方式,做好发言。具体来说,用结构化思维来进行临场发言,只需要三个步骤,就可以让你不再发懵这三个步骤分别是:定主题、搭架子、填素材第一步是定主题,说话之前,先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也就是主题是什么。不要指望给出一堆信息,让听众来帮你提炼主题。在前面的内容我们也曾经说过,要在一开始就说出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个步骤对应结构化思维当中的“主题先行"。第二步是搭架子,在论证主题的时候,需要分为几个小点,比如三小点,一点一点展开来讲。三小点之间最好有逻辑关系,听众听起来就会觉得很有道理。这三个点我们把它叫做“架子”,比如早上、中午、晚上就是一个架子,华东、华西、华南、华北也是一个架子。“搭架子”这个步骤呢,其实是对应结构化思维当中的 “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因为要现场短时间内做到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太难了,所以我们可以事先积累一些现成的架子,它们本身就符合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的要求,然后我们往里面填充信息,就可以做到结构化发言了。而且,使用架子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把它当作记忆的索引,不至于一点话都说不出来。我们可以结合“逻辑递进”中介绍的三种递进顺序,演化成时间架、空间架、程度架。我在最后一小节里面,会给你提供一些现成的架子,这里我们继续往下说。第三步,填素材。根据架子里每一个小点,填充一些事例和数据,从而推进论据向观点靠近,让我们发言的内容更加饱满。这三个步骤的用法,我举个例子,你在和几位管理者朋友聊天的时候被问到:“你是怎么驱动团队达成目标的?”这时你可以如何回答呢?

你的脑子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一大堆管理和激励相关的信息。如果这时候你先分析一下,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你的主题观点是什么再表达出来,比如:“激励员工不能只靠奖惩而要激发內部驱动力”,大家就明白你大概是要表达什么内容了。根据内部驱动力理论的三个要素: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搭一个空间要素架。想想各个,你主要会做一些什么。然后进一步展开解释:“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主感,给到员工更多的决策权;胜任感,多花些时间去培养员工的能力;归属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接着,如果你觉得上面三点还没有讲透,就可以填充素材。比如自主感这一点,可以展开说明更多的决策权包括:员工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使用自己觉得合适的解决方法等。这样来,整个表述就会显得严谨,符合逻辑递进,大家也会很容易理解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当然,在实际情况下,很可能你在一开始想不到明确的主题,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先从架子开始思考。还是刚刚的议题“怎么驱动团队达成目标”,可以先用时间顺序来缩小范围进行论述,比如之前使用过的、比较常见的架子,像是“过去、现在、未来″,这时你可能就会想到“自己驱动团队的方法在不断改进中”这一切入点;也可以使用程度顺序来缩小范围,比如“说到驱动,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这时可能就会想到“要理解工作的意义”、“工作要有成就感、“要有好的团队氛围″等。你肯定发现了,当你提前掌握好架子的时候,内容会显得清晰有条理,而且还会给人的感觉比较专业。而临时选择一个通用的架子,也不至于让你说不出话来。所以说,架子,是我们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关键,我在课程最后一小节还会跟你详细介绍。

第二段

如果你使用定主题、搭架子、填紊材这三个步骤进行练习,临场发言的效果会越来越好。那么你在不同的情况使用这个方法时,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接下来还有三个注意点需要强调一下

1)不要急着回答问题

当别人抛出问题时,不要马上回答,稍微花5秒钟思考一下问题背后的本质。比如项目出状况,领导责问:为什么把这件事搞砸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做法都是罗列理由,找各种原因,但是你会发现这时候领导会更加生气因为当务之急,领导肯定更希望听到你的解决或者挽救方案,想知道你会做些什么让这个问题有什么改善、最终可以呈现什么结果,这个才是最关键的。往长远想,做有用的事情,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如果在说完解决方案之后有时间,可以再对原因进行补充说明。而在不那么紧迫的情况下,可以一边重复对方的问题一边思考,给自己争取更多思考时间,甚至可以反问对方,比如“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你是希望了解哪一方面呢”,以此澄清对方的问题,然后再用临场发言的三步法来回答(至于澄清问题的方法,你可以在我们的圈外商学院L2项目的《澄清问题》课程中进行深入

学习。

  1. 逼迫自己选择一个视角

临场发言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有很多观点浮现出来,甚至有时候这些观点可能是相反的,你的大脑会有不同的声音在吵架。通常这个时候,你最容易浪费时间在纠结当中,以至于没法发言。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思考哪一个观点是对的,而是迅速选取一个视角,然后围绕它去搭建你的结构此外,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想说、那个也想说,那不如就两个观点都说出来吧。要是这样做,反而会显得你逻辑混乱,没有明确立场,等于什么都没说。

3)不断回答听众头脑中的疑问

发言需要吸引人,并且让人觉得有逻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你不断给出的信息,正好回答了

听众脑中不断蹦出的问题″比如,我说我喜欢做咨询,听众的疑问就是你为什么喜欢做咨询?但是,如果我接下来谈的是咨询行业的发展路径,大家就会走神了,因为跟他们的思维走向不同。如果我按照听众的思维来走,接下去讲了我喜欢做咨询的理由,然后我其中一个理由是咨询经常出差,那听众又会有疑问:经常出差有什么好的?所以,我在讲这个理由的时候,就需要讲讲,经常出差有什么好处。这样不断调动听众的思维跟你一起走,才能让他们一直听下去。这一点,其实跟写作、演讲等等表达场景的逻辑都是一样的。总结通过定主题、搭架子、填素材这三个步骤,运用结构化思维,临场发言就不会再有口难言。在这三个步骤中,搭架子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被当做关键词,索引出大脑中的很多信息。即便没有想法,有了架子,也能够说出些观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如果平时能掌握足够的架子,关键时刻绝对会派上用场。有没有更多常见的架子可以学习呢?不着急,我下一节课会跟你继续分析。

第六节,搭架子组织结构

临场发言中常用的三种架子:

1)时间架:时间点、周期、流程步

2)空间架:地点、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抽象的要素概念、二维矩阵。

3)程度架:重要性程度、紧急性程度。●

临场发言的训练方法

1)输入:累架子拆文章、存模型、建素材库

2)输出,写文章、讲议题

其他重要的思维能力

1)创造思维:把你的思维打开,这样可以进发出很多非常规的想法。

2)批判思维:去判断这些想法是否靠,是否切中了问题本质

3)收敛思维:将零散的想法讲行结构化,结构化思维是收敛思维的一种

第一段: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了架子的重要性,但是我怎么才能有足够的架子来应对不同场合的需要呢?不要着急,其实正像前面课程所说的,所有的架子都可以进行分类。还记得我们之前从横向递进的三种顺序而引申出的时间架、空间架、程度架吗?其实这三种几乎就可以涵盖架子的所有类型了首先我们看时间架,

这是一类将拥有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的零散信息组织起来的架子,它有很多类型,不限制于时间这个狭窄的概念,还包括一切有先后顺序或因果顺序的结构,通常可以分成三个类型:

第一类,按照时间点。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主题是讲个人成长,你就可以按照去年、今年明年的架子来说,去年的你是怎么样的状态,比如那时天天宅在家,接着说今年做出改变,加入圈外学习、认识很多小伙伴,然后懂憬下明年将会达到一个小目标,比如成为圈外的助教,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朋友,等等。除了去年、今年、明年之外,还有年龄,比如20岁、30岁、40岁。另外还可以按照星期、日期等等。

第二类,按照周期。比如,你要分享你的营销秘诀,可以从客户的生命周期:获取、成长、

成熟、衰退和离开,这五个方面展开。当然这是生命周期的其中一种分类方法。还有其他的周期,比如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再比如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成长、成熟、衰退等等。

第三类,按照流程/步骤。比如老板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会议效率,你想到组织会议的流程可以分为会前、会中、会后,就可以按照:会前确定好主题,会中确保讨论不跑题,会后跟进落实,从这三个方面去进行展开。

又或者你要向别人解释,自己公司的产品质量如何的好,那么就可以按照产品的流程来介绍:1)研发、2)工程、3)采购、4)生产5)市场和销售、6)服务等等,从这些方面介绍公司是如何确保产品质量的。

再比如,你要介绍自己打算如何做一件事情,可以从计划、执行、反馈和改进这四个步骤来介绍。说完了时间架,我们接着说空间架,

空间架的类型是最广泛的,一般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类,按照地点。假如你是汽车销售,可以从汽车的制造到出售的三个地点来展开介绍,比如这辆车在实验室中开发了新技术;在流水线以最高指标进行生产;来到4S店有各种优质服务。当然,还可以是以城市的角度,比如这辆车在北上广深的销售量分别有多少。

第二类,空间架还可以指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比如在汇报公司收入情况的时候,说到今年在中国的收入较去年大幅下降,其中高端品牌下降40%,中端品牌下降20%,低端品牌基本持平。再比如一个台式电脑是由主机、鼠标、屏幕、键盘等等组成的。

第三类,空问架还能用在抽象的要素概念上。些常见的模型其实也属于空间架结构,比如讨论到如何制定战略,就可以用到经典的3C战略模型,由公司( Company),顾客( Customer)和竞争对手( Competition)三要素展开讨论。

说到如何判断完美的爱情,就可以用到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要素。

其他的还有波特的五力、PEST模型等等。

第四类,二维矩阵其实也是空间架的一种。比如说到时间管理的话题,可以用到重要紧急矩阵,从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等四个方面展开。还有用于商业分析的安索夫矩阵、波士顿矩阵等等,也是属于空间架。在使用空间架的时候,通常要严格符合MECE不重不漏的原则,不然让人感觉不够严谨。比如说,你给老板汇报公司的销售业绩,用空间架按照地点来划分业务区域,一般会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然后分别讲解各个区域的绩效情况。如果你的汇报內容里没有东区,那就是不完整的。最后我们说一下程度架。

程度架,有时候也叫三角架,就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这里不说三角架,是因为不想限制你一定要说三点。程度架可以是重要性程度、紧急性程度、关联程度等等。

1)重要性程度,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说。比如,职业规划要聚焦在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上,包括提升通用能力、扬长避短、关注外部变化。

2)紧急性程度,把最紧急的放在前面。比如,我今天事情特别多,要准备明天的高管汇报、这周之内要给老板一份行业拓展方案,以及这个月还有一份汽车峰会的嘉宾邀请名单要做。讲完这三种架子,你可能要说,“哎呀,太多了,到了发言的时侯用什么好呢?“,

很简单,如果你一下子想不到用什么好,可以使用时间架子,从时间的角度去思考,因为这个应用最为广泛,你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好了,这三类架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去积累自己的架子,它们不仅可以用在表达上,其实架子多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很大提升,这是我们在课程开头一直说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而且,你会发现,这些架子,其实就是简单的思维模型。根据查理芒格的说法,100个思维模型就可以解决90%以上的问题了。所以我们才经常说,很多问题都是相通的,只要掌握了对的思维模型,你就可以在思老和表达方面有极大的飞跃。

第二段

临场发言的技巧就说到这里,最后要和你提醒下,这些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才能掌握。但是所幸,掌握这些并不困难,这里我给到你一些训练方法,包括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

1)输入-累架子

我们已经知道了,架子在临场发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发言的时候临时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架子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随时随地积累些架子,思考这些架子可以运用在哪里。那么我们可以怎么积累这些架子呢?主要可以通过拆文章、存模型、搭建素材库这三个方式来积累架子1)拆文章当你看到一篇文章,觉得表达得很清晰很好理解,那么就可以试着去拆解,分析作者是用了什么架子,看看如何融为己用。比如你看到篇文章是

例子:讲如何改变自己的,作者从理性、情感、环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把这个架子记录下来,以后在说到类似的话题,就可以直接引用了。

2)存模型

平时在看书和文章的时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论、模型,可以思考出它的三到五个应用,加深记忆,然后把它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素材比如你看到书里介绍了

kano模型,了解到需求还可以分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

接下来可以思考怎么用,比如大多数公司招聘人才的时候,学历是基础需求,满足条件即可,并非越高越好;各种通用能力是期望需求,像是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是越高越好;而是否获得过一些奖项,是兴奋需求,有则更好,但不是必须的。像这样思考多几个应用场景,然后记录下来,这样以后遇到相关场景的时候,你就能够快速地想到这个模型了

3)建素材库

通过前面的方式,你会收集到很多不同的架子、模型,接下来就可以把好的架子积累到自己的素材库中,可以按照时间、空间和程度进行分类,同时打个标签注明一下,这个架子在什么场景下可以使用,方便你在临场发言的时候,可以快速进行调用。

2.输出-写文章、讲议题

光是有输入,还是很难提升表达能力的,所以还需要通过输出来进行刻意练习。我们可以从写文章和讲议题两种方式进行练习

1)写文章

首先你可以每天有意识地用结构化的方式来写文章或邮件。你不一定要专门去写一篇文章,只需要把你平时所需要写的东西用结构化的方式来写就可以了。比如你要写一封邮件请上司批准一份采购清单,这时候可以使用

5W1H作为架子,讲清楚这封邮件的对象(Who)、事件(what)、地点( Where)、日期(when)、目的(why)、完成方式(how)。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司觉得清晰明了,还可以更快得到回应。再比如你学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想要写一篇文章进行分享,那么可以

用What、why、how这个结构来写,也就是这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在什么地方应用

2)讲议题

其次,除了文字表达,同时你还可以尝试口头表达一些议题,比如在开会或其它公开场上,刻意使用结构化表达来发言。比如你前面学到了kano模型,那么在会议中大家讨论到用户需求的时候,你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如何分别满足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这三个方面展开说明。每次表达后还可以进行复盘,看如何能讲得更好一些。只要按照上面的方法,每天能够针对三个议题,每个议题讲两分钟以上,坚持三个月就基本上能够掌握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如果你能坚持半年基本就可以形成习惯了。而且如果有同伴一起练习,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结:

好了,通过前面几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表达是否清晰有洞见,关键是表达背后的结构化思维能力,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课程內容。结构化思维的三大特征分别是主题先行、归类分组、逻辑递进。这些特征符合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习惯。

其中主题先行则符合大脑喜欢归纳主题的习惯,我们在沟通表达时候要在开头就说出核心思想,这样对方可以迅速理解你的意思。好的主题不能过长、要和表达的内容相一致、而且主题要清晰说出观点,不能没有思想地说“我想说三点

归类分组符合大脑喜欢归类和短时记忆无法承载太多信息这两种思维习惯,在信息太多的时候,我们就要采取归类分组,把有相同意义的信息放在一组,提炼结构时候要注意信息之间是否有重叠,或是有所遗漏。

最后第三个特征是逻辑递进,它符合大脑喜欢有规律事物的习惯。逻辑递进包括横向递进和纵向逻辑。横向递进是指每组內的横向各条信息、各组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纵向逻辑则是指不同纵向层次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可能归纳,也可能是演绎。总之,逻辑递进让整个结构里的各项信息之间关系更加牢固。

在了解结构化思维之后,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运用到临场发言:首先定主题,再搭架子,最后填素材,这样三步骤,可以解决你有口难言的困境。同时,我们还详细拓展了时间架、空间架和程度架三种结构的常见架子,帮你丰富了更多的使用情景

第三段

现在我们来回答课程介绍里面提出的那个问题:结构化思维是万能的思维能力吗?还有哪些思维?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思维以目标为导向的想法和联想活动,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以现实为导向的结论。

所以,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并不是思维,思维的终极意义是得出结论或者解决问题。这点,在约翰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也做了强调。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哪些思维能力更加重要了。因为,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三种能力

创造思维:把你的思路打开,这样可以进发出很多非常规的想法。

批判思维:去判断,这些想法是否靠谱,是否切中了问题本质。

收敛思维:将这些零散的想法进行结构化,这步也是将头脑中的想法沟通出去的一个过渡阶段,因为有了结构,沟通才是有效率的。而结构化思维是收敛思维的一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也是学员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了结构化思维,一板一眼,会不会就没有创新了?“其实并不会,这些思维方式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也就没有东西可以收敛,但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来收敛,过于发散的想法又很难落地和让人理解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倾向性,比如有的人天生更擅长创造思维这种发散性思维,总会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但是别人会觉得不知所云,

而有的人则擅长结构化思维这种收敛思维,非常严谨、有逻辑,但打破常规的想法不多。但要在这个世界生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些又缺一不可,

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刻意练习。比如,我是个结构化思维能力强的人,所以会有意识地在碰到问题时不用固有的思维框架,先让自己随意发挥去想象各种可能性,然后再往回收。

至于批判性思维,是比这两种思维都更加反人性的思维,因为它是对思维的思维,并非人脑下意识地反应,所以独立思考才那么难做到。 (圈外的另一门课程《独立思考》中可以学习到一些方法)

好了,我们这门课就结束了,希望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结构化思维在表达中运用的方法,成为你职场进步的好帮手

第七节,用故事性包装表达

第一节如何让表达既清晰又动人

表达能力的三个层级

1)条理清晰

2)有说服力

3)有影响力

讲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

1)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冲突=渴望+阻碍

2)行动为了解决冲突采取的户法

3)结局行动带来的结果

结构化思维和讲故事相互合

1)用SCQA的形式来增加主题的故事性

2)具体阐述可以用“冲突+行动+结局”来展开

你好,之前两章,我们学习了结构化思维,以及在临场发言的时候怎么能快速组织语言,做到结构化。你可能会觉得,说话太结构化,总是一二三,会不会显得太呆板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月未了,老板问你这个月销售情况怎么样。

有两种回答方式,你看哪种更好

第一种这个月完成了目标:

1)老客户完成了5笔复购;

2)新客户拓展了10家,有2家已经初步确定了意向。

第二种“由于上个月打折力度较大,这个月前半月很惨淡;不过通过老客户回访、请客户推荐等方式,在下半月我们还是成功达成了目标:1)完成5笔老客户复购;2)拓展了10家新客户,已经有2家初步确定意向。哪个更让人印象深刻呢?其实两种表达都做到了结构化,只是因为第二种表达,多了一些故事性的起伏,听起来会觉得,这个员工有想法、能克服困难而且非常结果导向

所以,表达太呆板,不是因为过于结构化,而是因为故事性不足。在课程介绍中,我们提到过,表达能力有三个层级:第一级,条理清晰;第二级,有说服力;第三级,有影响力。通过结构化的练习,你已经能够做到条理清晰,并且有一定的逻辑说服力。但要想让你的表达更加动人,能够从感性上说服别人,那么还需要增加表达的故事性。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在谈到故事的起源时说到,在远古时代,人类面对雷电、灾害、死亡产生了恐惧。而现代科学并没有出现,远古人类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故事,神话故事给人们带来了说得通的积极解释,让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安慰。所以过去几万年里,故事一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现代医学证实,听故事会让大脑会产生“催产素”,让听故事的人产生情绪、与讲故事的人建立联系,并且变得更信任对方。无论何时,跟谁说话,要记得:你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那么如何做到在表达中加入故事性呢?接下来,我会和你介绍一个好故事必须具备什么;以及,在表达时,怎么能同时做到结构化和故事性。首先,一个好故事必须具备什么?我们从小听过很多传奇、神话故事,比如《梁祝》,祝英台和梁山伯情投意合,却不能在·起。最终梁山伯忧郁至死,祝英台也在岀嫁路上殉情。还有西游记、水浒传等等优秀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虐!用行话来说,就是“冲突"。

冲突是故事的灵魂。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的定义应该是冲突颠覆生活"。有了冲突,才能成为好故事。那怎样才能构成冲突呢?想象一下,如果梁山伯和祝英台一开始就没看对眼,两人各自发生了一些事;如果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没有妖魔鬼怪,一路顺风。这些故事还会如此感人吗?不会,因为这样就没有了冲突。冲突=渴望+阻碍。没有渴望,或者没有阻碍,都构不成冲突。好,那除了冲突之外,故事还需要什么要素呢?听到冲突,听众是不是自然会想,那下一步呢?结局是什么?冲突解决了吗?所以,一个故事还应该包含行动和结局。解决冲突的方法就是行动;行动的结果就是结局。

冲突、行动、结局,就是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弗( Jerry cleaver)提出的,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应该包括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冲突=渴望+障碍讲故事的时候,只要有了这三要素,你讲得就不会差。上面我们说的都是文学故事,那在商业和工作中,哪些场景需要讲故事呢?在商业中,营销、销售是讲故事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了;工作中,和老板汇报、跨团队沟通、面试等等,也都需要讲故事。一切你需要说服他人的场合,都需要讲故事。我们先来举几个商业中的案例。有一句品牌标语

你肯定听过一一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么简短的7个字,为什么吸引人呢?我来带你拆一下。王老吉常常在火锅店可以买到,这句话的渴望是什么?其实背后隐含着“想吃辣”,而"怕上火”是一个阻碍,这个渴望和阻碍构成了一个冲突。面对冲突,采取什么行动呢?喝王老吉。隐含的结局是什么呢?就是吃辣不上火嘛。是不是冲突、行动、结局都有了?所以这句标语之所以非常成功,是抓住了大多数人的一种内心冲突,用7个字就讲了一个故事。你还可以想一下,哪些常见的广告标语在讲故事。另外,在一些营销场景,如新产品发布会,也会用到讲故事。

Apple Watch第五代发布时,就用了一些消费者的故事有一位怀胎6个月的孕妇,半夜突然惊醒,这时Apple Watch提示她心率不正常,丈夫立刻送她到医院,医生诊断说她是被感染了,并且影响到了腹中的胎儿,需要做剖腹产,幸好送医及时现在母女平安

还有一位自闭症儿童,他喜欢参加马拉松,但是面对人群会产生社交恐惧。当他戴着耳机与Apple Watch连接并播放音乐时,他忘记了人群,就像普通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跑步的乐趣。我们用讲故事公式来拆解下这两个故事。故事=冲突+行动+结局,冲突=渴望+阻碍。在第一个故事中,孕妇平安顺产是渴望,而孕妇被感染影响胎儿则是阻碍,渴望+阻碍就形成了冲突。这时 Apple Watch作为英雄登场,唤起了行动:孕妇被及时送医。最终消费者收获了喜悦的结局:孕妇母女平安。第二个故事留给你自己拆解思考。你看,在营销故事中,即使很短的故事也包含了冲突、行动、结局三个要素。而产品呢,往往是面对冲突时,那个唤起行动,带来美好结局的“英雄″。这样用讲故事的方法,是不是比干巴巴地讲我们产品新增了1、2、3

什么新功能,更能打动人呢?好,讲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会使用故事三要素讲好一个故事了。不过,你可能会说,在工作汇报或者说服同事的时候,我怎么能同时做到结构化和故事性呢?我要么能把话讲清晰,要么能讲一个打动人的故事,但是同时做到理性说服和感性说服,好像很难。其实结构化思维和讲故事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在主题先行时,为了让主题更吸引人,你就可以用“冲突”包装主题;在分点论述时,也可以用冲突+行动+结局来阐述。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带你看看。假如你经营着一家餐厅。年末了,你要和餐厅出资人汇报年度规划,让他接受你的方案并同意你的投入。这时,你怎么同时做到结构化和故事性,让岀资人能很快理解并认可你的规划,而不是干巴巴陈述呢?

首先,你可以用ScQA的形式来增加主题的故事性:“这两年市场上健康的轻食类产品开始流(S),而我们餐厅的产品品类重油重糖(C),这导致了餐厅局限在老顾客,营收增长放缓(Q),因此明年我们计划推出一些健康品类的产品,来开拓市场(A)。我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课程面讲过的SCQA,就是在讲故事。S是渴望,C是障碍,一起构成了Q冲突,A是行动和结局。好了,用讲故事的方法抛出了主题,接下来就是论述了。你可以从市场调研、预估利润等等方面来论述你的主题。每个方面的阐述也都可以讲故事,可以用“冲突+行动+结局”来展开,比如针对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方面,之前咱们店一直是靠经验摸索,缺乏科学调研,有时候投入未必出结果。但是今年我参加了一些行业论坛,学习了一些

行业分析报告和政策,还去请教了做连锁品牌的专家,并且对顾客做了问卷调查,确实证明顾客在新口味、健康、价格等因素中最看中的是健康。"这就是一个故事,在市场调研方面佐证你的观点,就是要做健康品类的产品。当然,你还可以在这一点中,融入某个顾客在追求健康方面的故事,也会打动人。同样的,你可以试着思考“预估利润”这个论点方面,应该如何用讲故事公式去阐述。总之,只要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加上冲突、行动、结局,你的表达就会丰满和动人起来。好,通过这一小节,你了解了冲突是一个故事的灵魂;通过讲故事三要素冲突、行动、结局”,可以让你的表达更动人;在结构化的基础上,在主题、阐述内容时都做到故事性,就可以让你的表达兼具理性和感性说服力。到这里,我们21天的学习也要结束了,相信你的表达能力已经有了不少提升。其实,表达能力或多或少被我们轻视过,因为中国人讲究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圈外学员跟我说,我要先埋头做事,做出成绩来才能有东西表达呀。但其实这样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学生阶段

在学校,考试是靠自己就可以的,我们想要偷偷学,然后通过考试一鸣惊人。

但工作完全不样,你能做出多大成绩,通常不只依赖于你的个人能力,还和你能争取到多大的资源有关。而这些资源包括了老板认可、资金、技术、团队支持/、平台等等。但资源一定是稀缺的,所以你必须学会表达,争取更多资源,这样成功的概率才越大。

举个例子来说,你想成为一个管理者,但是所有人在开始做管理之前,都没有做过管理,而老板看不到你带团队的能力,就不放心把一个团队交给你。所以,这听起来是个悖论:我要某个机会,就需要证明我在这方面的能力,但因为我还没有得到过这个机会,所以我没机会证明我的能力。所以,打破悖论的方式是什么呢?你去和老板表达自己想做管理的想法,让他相信你有潜力能够做好,从而争取一个可以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然后证明自己并不断提升自己,最终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者。所以,提升表达能力,是职业发展、商业社会中的关键任务。通过这21天的听讲和练习,你的表达能力已经达到了1.5级,你做到了表达条理清晰,也初步了解了通过讲故事具备说服力。接下来,如果你想要真正达到第二级水平有说服力”,还需要提升用户思维,学会与表达对象建立情感共鸣等等。圈外L2项目的《讲故事》《高难度沟通》等课程,都会帮你达到说服力的第二级水平而如果你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或者有较大影响力的人,表达能力的第三层“有影响力”必不可少的。圈外L2和L3的《辅导下属》《领导力》等课程,能够帮助你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我们这次课程就到这里,

最后,我希望你可以通过表达和思维的训练,把自己的实力,真正变成你的影响力,从而撬动更多资源、拿到更多机会,不要让我们的表达力,配不上我们真正的实力。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花生_TL007/article/detail/102546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