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简答题、应用题和名词解释题汇总_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员、活动、数据、网络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集成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员、活动、数据、网络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集成系统

一、简答题:

  1. 简述高登·戴维斯给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给管理信息系统做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2.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含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称“集成系统”。“一体化”具有两个含义:
    ① 数据的一体化:数据在物理存储上可以分布存放,但在逻辑上却需由统一的部门、统一的人员集中管理;
    ② 系统开发的一体化:要按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 解释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4.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一体化集成系统。它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技术为技术基础,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及各级管理人员融为一体,最终为某个组织整体的管理与决策服务。
  5. 为什么要从“一体化”的角度构建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称“集成系统”。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这样可以保证各种职能子系统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6. 关于电子政务系统,简述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经济管理、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就是要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
  7. 管理信息系统按核心业务活动有哪些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按核心业务活动的分类:1.电子业务系统;2.电子政务系统;3.电子商务系统。
  8. 简述电子政务的突出特点。
    电子政务的突出特点:1.使政府工作更有效、更精简;2.使政府工作更公开、更透明;3.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4.重新构造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关系,使之比以前更加协调,使企业和居民能够更好的参与政府的管理。
  9. 简述按商务活动参与主体,电子商务系统的划分模式。
    按商务活动参与主体,电子商务系统的划分为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者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等若干模式,分别简称B2B、B2C、C2C、B2G。
  10. 解释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
    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一般是面向具体的管理业务而建立的,功能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打印、查找和简单的汇总计算等。
  11. 解释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
    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那些需要进行趋势分析、预测等管理决策需求而建立。它通常要基于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一些专门的分析型管理信息系统有时会借助数据仓库或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
  12. 简述管理控制型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中层管理者,提供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报告等功能,涉及多项业务的综合管理。主要目的是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固定格式的报表、报告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了解和监视管理领域的运行情况。
  13. 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
    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通过固定格式的报表、报告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了解和监视管理领域的运行情况。
  14. 解释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是按管理应用层次分类的一种,主要服务于组织的基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具体业务过程的自动化。
  15. 简述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基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具体业务过程的自动化,一般操作型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是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
  16. 解释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主要目的是为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17. 管理信息系统​按管理应用层次的分类。
    按管理应用层次的分类包括: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型管理信息系统;战略型管理信息系统。
  18. 解释管理信息的功能结构:
    要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必须事先了解它的结构。从使用者角度看,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19. 解释系统的结构:
    “结构”指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部件的构成框架,由于对这些部件的不同理解,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
  20.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要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就必须事先了解它的结构。从使用者角度看,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均有明确的目标,并由若干具体功能组成。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各功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表现出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1.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反映了管理的业务职能,比较直观,易于理解。如果对各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抽象,会发现所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均是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件组成,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由四部分组成: 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
    (1)信息源是信息的产生地;
    (2)信息处理器担负着信息的传输、加工、存储等任务;
    (3)信息用户是信息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应用信息进行管理决策;
    (4)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等工作。
  23. 从横向视角划将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列举4个子系统。
    1.生产管理子系统;2.销售管理子系统;3.物资管理子系统;4.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
  24. 执行控制子系统的任务是什么?
    执行控制子系统的任务是确保基层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25. 简述战略计划子系统的主要任务。
    战略计划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战略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26.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职能结构,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1.纵向视野:一般将管理活动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即战略计划层、管理控制层和执行控制层。针对这三个层次所建设的系统称为战略计划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执行控制子系统。分别属于战略型、管理型和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2.横向视野:横向来看一个组织,其管理活动是按职能排列的,可分为若干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和物资管理子系统,财务会计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3.综合视野:实际企业中的管理活动不单纯按层次或职能划分,是横、纵交叉形成的完整的管理活动。
  27. 简述管理控制子系统的任务。
    管理控制子系统的任务是为企业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用于衡量企业效益、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企业资源分配方案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
  28.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及其组成。
    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是系统的实体部分;包括主机、外设和网络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主要有客户机、各种服务器及其连接设备等。
  29.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是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一般可以用系统模块结构图的形式展示;二是依附于硬件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30.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一般以硬件设备的物理位置安排和拓扑结构等方式展现。从结构原理上讲,现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按计算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发挥的作用,通常分为客户机和服务器两大类。
  31.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是描述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是对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的进一步补充和细化,一般可以用系统模块结构图的形式展示。
    二是依附于硬件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32. 以规模和操作系统为分类标准,企业级信息化建设中有哪些常见的服务器?
    服务器有多种分类标准:
    (1)按规模划分。分为超级计算机、大型机、小型机和PC服务器。企业级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是小型机和PC服务器。
    (2)按操作系统划分。分为Windows服务器、Unix服务器和Linux服务器系统。企业级信息化建设中,小型机上通常运行的是Unix操作系统,PC服务器上运行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近年来,PC服务器采用Linux操作系统的也日渐普遍。
  33.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一般包括应用软件功能模块以及依附于硬件结构的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开发工具和各种服务器软件等。
  34. 计算机按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有哪些组成部件?
    从结构原理上讲,现代的计算机主要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35. 简述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客户端运行浏览器软件,浏览器以超文本形式向Web服务器提出访问数据库的要求,Web服务器接受客户端请求后,将这个请求转化为SQL语法,并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得到请求后,验证其合法性,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再一次将得到的所有结果进行转化,变成HTML文档形式,转发给客户端浏览器,以友好的Web页面形式显示出来。
  36. 简述两层C/S模式。
    传统的C/S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第一层是在客户机系统上结合了表现层与业务逻辑,第二层是通过网络结合了数据库服务器。
  37. 解释MRP系统:
    准确地讲,MRP(物料需求计划的简称)是一种以物料需求的计划与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思想,基于此种管理方法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被称为MRP系统。
  38. 简述MRP的逻辑流程。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主生产计划是将生产计划大纲规定的产品系列或大类转换成特定的产品或特定部件的计划,据此可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与能力需求计划。
  39. 简述MRP的基本任务。
    MRP的基本任务是:从所需求产品的生产计划导出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的时间。
  40. 简述MRP系统的管理理念。
    MRP系统所依据的管理理念主要是:1.供应必须与需求平衡;2.优先级计划原则,即生产与供应计划必须根据需用时间和数量来确定优先顺序。
  41. 简述MRP的三项基本输入数据。
    MRP的三项基本输入数据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和库存信息。其中,主生产计划决定MRP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两项是计算需求数量和时间的基本数据,它们的准确性直接影响MRP的运算结果。
  42. 简述MRP II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MRP II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订生产计划,围绕物料集成组织内的各种信息,实现按需、按时进行生产。
  43. 解释MRP Ⅱ:
    人们把制造、财务、销售、采购、工程技术等各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系统,被称为制造资源计划,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简称MRP Ⅱ。
  44. 简述现在对ERP系统的定义。
    现在,ERP这个术语包括所有可以用于覆盖一个组织的、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集成信息系统。
  45. 物流管理中,分销管理有哪三方面的功能?
    分销管理大致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和服务;二是对于销售订单的管理;三是对于销售的统计与分析。
  46. 简述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的功能。
    主要功能有:
    1.主生产计划;
    2.物料需求计划;
    3.能力需求计划;
    4.车间控制;
    5.制造标准。
  47. 简述ERP的四项功能。
    ERP系统的四项功能:1.财务管理:财务部分分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2.物流管理:包括分销管理、库存控制和采购管理;3.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是ERP系统的核心功能;4.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重要的资源。
  48. 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49. 管理职能中组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它由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职责,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系统;二是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保证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以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0. 在管理职能中,计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计划重点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目标的确定问题,这是计划的关键;二是进程的时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以同时做什么,这是计划的准则。
  51. 简述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几个方面的现代化。
  52. 关于管理的概念有哪些含义?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一概念有三方面的含义:
    1.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追求群体的协同效应。
    3.管理就是去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其所有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发挥群体的协同效应,达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
  53. 简述管理有哪些基本职能。
    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它对未来事件作出预测,以制定出行动方案。(2)组织。它是指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财物的配备等。(3)指挥。它是指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4)协调。它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部分或每一成员的个别行动都能服从于整个集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5)控制。它是指对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测,纠正偏差,使其按规定的要求工作。
  54. 控制职能必须具备哪三个基本条件?
    控制职能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2)及时获得发生偏差的信息;
    (3)有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
  55. 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减少了最高领导者的负担,但缺点是容易造成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
  56. 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其优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其主要缺点是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57. 简述典型的组织结构有哪几种?
    典型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
  58. 解释职能制组织机构: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部门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
  59. 解释直线制组织机构: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直线制结构比较适用于任务明确,而又要求领导集中、控制严格的情况,是一种树状组织。
  60. 解释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由两维组成,一维是直线组织,另一维是任务。其优点是加强了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其主要缺点是人员受双重领导,有时不易分清责任。
  61. 简述管理部门的划分办法。
    管理部门的划分办法:1.按职能划分部门。根据专业原则,以工作或任务的性质为基础来划分部门的,如制造业使用的是生产、销售、财务等;2.按地区划分部门。例如,处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机关、银行、法院、工商等;3.按产品划分部门。例如:汽车制造企业分成发动机分厂、车身分厂、轴承分厂等。
  62. 解释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个等级。管理者的能力有限,当下属人数太多超出了自己的管理幅度时,需要划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不同的的职责和权限。我们将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63.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工作的难易程度,以及信息的沟通和处理效率。
  64. 解释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宽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当超过某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
  65. 解释管理扁平化:
    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有效管理,应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管理扁平化。
  66. 非结构化的特点是什么?
    非结构化的特点是很难用确定的决策模型来描述,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志。这类问题一般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
  67. 解释非结构化决策:
    非结构化决策是指很难用确定的模型来描述的一类管理决策活动,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识,这类问题一般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
  68. 解释结构化决策:
    结构化决策通常指确定型的管理问题,它依据一定的决策规则或通用的模型来实现其决策过程的自动化。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采用数据管理方式,它着眼于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69. 解释半结构化决策:
    半结构化决策是指企业职能部门主管业务人员的计划控制等管理决策活动。它多属于短期的、局部的决策。决策的过程中,在结构化决策过程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一般应有专用模型来帮助。
  70. 解释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是有一定含义、能减少不确定性、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
  71. 解释信息的普遍性:
    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因此,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有事物运动,就会有它们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信息。
  72. 解释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只能共享不能交换,只有将企业的全部信息集中管理,充分共享,信息才可能成为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73. 解释信息的非消耗性:
    信息的非消耗性是指信息与其他物质资源不同,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被消耗,而且还可能出现再生或增殖。
  74. 简述信息的层次性的含义。
    通常将管理分成三个层次,即高层管理(战略级)、中层管理(策略级)和基层管理(执行层)。这是信息的层次性。对于同一个问题,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不同的信息,对基层有用的信息,对高层来说可能是数据。因此,信息与管理一样,也具有层次性。
  75. 简述信息具有普遍性的含义。
    信息具有普遍性的含义是: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方式。因此,只要有事物存在,只要有事物运动,就会有它们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就存在信息。
  76. 解释信息的扩散性:
    信息的扩散性是信息的本性,信息力图冲破保密的、非自然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四面八方传播。
  77. 解释信息的变换性:
    信息的变换性是指: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信息可以负载在其他一切尽可能的物质载体和能量形式上
  78. 解释信息的事实性:
    信息描述了事物运动和状态的改变,因此,它具有事实性,这是信息的重要基本性质之一,事实使信息具有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其价值可能为负,不但不会辅助决策,反而会将决策引入歧途。
  79. 解释信息的可压缩性:
    信息经过浓缩、集中、综合和概括处理后,不至于丢失信息的本质。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原始数据进行集中、综合和概括,抽取出最能说清问题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具有可压缩性。
  80.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信息的基本属性主要有:普遍性、事实性、层次性、可压缩性、扩散性、非消耗性、共享性、变换性和可转化性。
  81. 信息的存储活动主要涉及哪些问题?
    信息存储活动主要涉及保存什么信息、存储介质、保存时间、存储方式四个问题。
  82. 解释信息的维护:
    信息维护,狭义上是指不断更新数据、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使信息保持可用状态。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中的一切数据管理工作。
  83. 解释信息维护的目的
    信息维护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84. 保证信息的传输效率,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① 建立大容量的信息通道;
    ② 规定合理的信息流程;
    ③ 减少信息传递的环节。
  85. 解释信息的收集:
    信息的收集是根据管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原始数据的获取过程。
  86. 信息传输效率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的效率,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技术问题,即如何快速、准确地传输信息;二是语义问题,即在传输过程中如何确切地表达信息的意义。
  87. 信息处理的生命周期
    信息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从信息的产生到最终被使用而发挥作用,可将信息的生命周期分为需求、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维护、使用和退出等过程。
  88. 解释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就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
  89. 简述管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哪些特点?
    管理信息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属性外,还有的特点:
    ① 信息来源的分散性。
    ② 信息量大且多样性。
    ③ 信息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④ 信息的发生、加工和使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性。
  90. 简述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① 决策需要信息的支持。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需要大量、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作为依据。可以说决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决策过程可以视为一个信息处理过程。
    ② 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不同的信息。管理决策需要信息,但并不是说信息越多越好,实际上,不同程度的决策需要不同的信息,所以,如何把适当的信息提供给不同的管理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
  91. 从哪几方面对系统进行分析?
    我们一般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能。
  92. 解释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93. 简述系统存在的基本条件。
    系统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部分)组成的。(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
  94. 解释闭环系统:
    如一个系统的控制器能够对输出行为和期望行为之间的偏差进行调节,消除偏差,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则这个系统属于闭环系统(或反馈系统)。
  95. 解释开环系统:
    按是否有反馈机制分类,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如果一个系统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不存在反馈,系统的输出量不对系统的控制产生任何影响,这样的系统称开环系统。
  96. 解释逻辑系统:
    逻辑系统是在概念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原理上行得通的系统。
  97. 系统按复杂程度的分类有哪些?
    系统按复杂程度分类分为:物理结构系统、生物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
  98. 解释系统的属性 统一性:
    一般系统论承认客观物质运动的层次性和各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上系统运动规律的统一性,不同层次上的系统运动都存在组织化的倾向,而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着系统同构。
  99. 解释系统的关联性:
    关联性是系统的一个属性,是指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离开关联性就不能揭示复杂系统的本质。
  100. 解释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属性。虽然系统是由要素或子系统组成的,但系统的整体性能可以大于各要素的性能之和。因此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注意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视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101. 确保系统分解的准确性,需要考虑哪些原则?
    为了保证系统分解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主要考虑三个原则:1.可控制性原则;2.功能聚合性原则;3.接口标准化原则。
  102. 解释系统的分解:
    面对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把系统所有元素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楚,这时要将系统按一定的原则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经过系统的分解后,其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减少了我们分析问题的难度。这种系统的方法就是系统的分解。
  103. 解释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各种技术的总称,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
  104. 解释广域网:
    广域网跨接更大的物理范围,能连接多个城市、地区或国家,Internet就是一种范围覆盖全球的广域网络。
  105. 列举常见的三种网络协议。
    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
  106.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107. 解释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互联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08. 管理信息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原因。
    主要原因:1.上下级间的信息交流;2.横向部门间的信息交流;3.节省投资;4.有利于信息的安全存储。
  109. 网络安全指的是哪些内容?
    网络安全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安全的网络一般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五个特征。
  110. 简述安全的网络一般具有的五个特征。
    安全的网络一般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可审查性五个特征。
  111. 解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系统软件,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和工具
  112. 汇编语言的缺点是什么?
    汇编语言的缺点是:涉及机器的硬件细节,难学难用,容易出错,且无法移植,不易维护。
  113. 解释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又称程序设计语言,指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通信的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必备工具。
  114. 解释汇编语言:
    是基于助记符的计算机语言。汇编语言与机器指令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汇编语言不能被机器直接识别。
  115. 企业高层领导重视和介入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企业高层领导重视和介入的主要意义在于,只有企业最高层领导才有权力和权威在企业宣布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决定以及落实组织机构,动员全企业支持系统开发。
  116.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之前企业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① 企业高层领导应重视和介入;
    ② 企业业务人员要有积极性;
    ③ 企业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④ 要有一定的投资保证。
  117. 简述企业要科学管理的内容
    在企业中,没有科学管理的基础,就无法建成有效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能将大批量数据高速、准确地进行各种加工处理,产生对企业管理有用的信息,但是它的前提是输入的数据准确、完整,否则便成了“假数真算”,根本不可能得到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118. 解释正确的开发策略:
    所谓正确的开发策略,就是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手段来建立系统,使系统具有恰当的目标;能动员企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的开发队伍;从总体规划入手,有步骤地实施系统;注重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等。
  119. 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内容?
    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借鉴同类系统的开发经验;
    ② 确定系统目标、开发策略和投资金额;
    ③ 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
  120. 系统开发的困难因素主要有哪些?
    (1)新系统对当前管理模式影响较大;
    (2)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不易用货币形式直接反映;
    (3)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差;
    (4)重视编程,轻视规划;
    (5)无法采用增加开发人员的方式来加快进度;
    (6)存在堆栈现象。
  121. 解释堆栈现象: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系统开发过程一般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由于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出现偏差等原因引入错误,并且各阶段所引入的错误具有潜伏期,越早潜入的错误越晚才能发现,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堆栈现象。
  122. 目前常用的三类开发方法。
    目前常用的一些开发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结构化方法,原型法,以及面向对象的方法。
  123. 简述软件危机爆发的主要表现。
    软件危机爆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2.软件的可靠性差;3.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
  124. 简述造成“软件危机”的原因。
    造成“软件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技术上的,但更主要的是管理上的,比如采用了不适当的开发方法;未能充分理解和正确表达用户的需要;没有或未能认真遵循开发规范;项目管理不力;不重视资料、文档工作等。
  125. 简述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手段、基本策略和主要内容。
    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手段是分解与抽象。
    基本策略是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主要内容包括一套分层的数据流图,一本数据词典,一组加工说明和补充材料。
  126.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结构化分析方法是一个简单明了、使用很广的系统分析的方法,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127. 简述结构化设计的主要特点。
    (1)相对独立、功能单一的模块结构;
    (2)块内联系大、块间联系小;
    (3)采用模块结构图的描述方法。
  128. 简述原型法的主要步骤。
    原型法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开发出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因此,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它采用“启发式”方法,引导用户逐渐加深对系统的理解,最终提出明确的需求。
  129. 简述原型化方法的3种类型。
    原型化方法可表现为不同的运用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 探索型:主要是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
    ② 实验型: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
    ③ 演化型:该方法认为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不断演化的,重点关注问题是如何才能使信息系统适应不可避免的变化。
  130. 解释原型化开发方法:
    原型化开发方法要求在获得一组基本的用户需求后,快速地开发出新系统的一个原型,用户、开发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在试用原型的过程中,加强通信和反馈,通过反复评价和反复修改原型系统,逐步确定各种需求的细节,适应需求的变化,从而最终提高新系统的质量。因此,原型化方法是一种确定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
  131. 简述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
    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它是面向对象理论的基石,由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象对外消息接口四部分组成,具有封装和能动两种特性。
  132. 简述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封装与继承。
    1)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封装机制使对象成为数据与方法的集成体,外部视图显示的只是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封装使对象内部模块的改变不会对其他对象产生致命的后果,这在模型体系集成时非常有用;
    2)继承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中的方法和数据的机制,描述了人类由一般到特殊、自顶向下的演绎能力。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具有了开放性。对于父类,继承意味着“遗传”,对于子类继承又意味着“变异”。
  133. 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的组成部分。
    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中,对象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实体,它是面向对象理论的基石,由对象的标识、对象中的操作集合、对象的数据结构,及对象对外消息接口(MS)四部分组成。
  134. 解释实例化过程:
    类是创建对象的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象是类的实例,由类到对象的过程称为实例化过程。
  135. 解释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理念的系统开发方法。它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开发过程中,指导开发活动。
  136.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系统的生命周期:出现需求,提出新系统方案,系统产生、成长,系统成熟, 系统衰退,系统废弃。
  137. 解释”瀑布”模型:
    按结构化方法,管理信息系统通常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和系统评价6个主要阶段,各阶段像瀑布流水一样联为一体,称为“瀑布”模型。
  138. 按结构化方法,系统开发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按结构化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通常包括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和系统评价6个主要阶段。
  139. 解释系统的生命周期: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被称作系统的生命周期。
  140. 从哪些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价?
    通常可以从几方面对系统进行评价:
    ①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② 系统的经济效果;
    ③ 其他方面的评价:文档是否齐全、清晰、程序量的大小、开发周期的长短。
  141. 简述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和系统切换等内容。
  142. 系统测试的任务。
    系统测试的任务是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验证和确认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满足系统说明文件的全部功能及性能要求。
  143. 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
    系统转换成功,意味着整体开发过程的结束,即可投入正常运行,接着的任务是新系统的正常使用和维护,并撰写运行状况报告,这些就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任务。
  144.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员同用户一起,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充分理解新系统目标,即用户的需求,并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
  145. 解释系统说明书:
    系统分析阶段开发人员同用户一起,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充分理解新系统目标,即用户的需求,并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系统说明书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要求该文档完整、一致、精确且简明易懂和易于维护。
  146. 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是出于哪些考虑?
    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是出于以下的考虑:1.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众多的子系统所组成的,为了对它们的组成和关系有初步了解,以便于进一步的分析工作,就必须先从总体上提出方案;2.为了使领导对系统的开发与否作出决策,并筹集大量的费用,需要有一个概略的投资方案;3.在实际进行系统分析之前,应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系统可行性说明,对系统的效果作出论证;4.由于财力限制,用户往往需要分期分批地实施子系统,因而需要事先作出分批开发计划。
  147. 解释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人员同用户一起,通过对当前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分析充分理解新系统目标,即用户的需求,并将它明确地表达成书面资料-系统说明书。
  148. 解释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第一步,意在通过初步的、总体的需求分析,回答“系统是什么”的问题,进行可行性论证。
  149. 系统说明书的三个作用。
    1.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开发人员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基础;2.作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协议和合同,为双方的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3.作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的依据。
  150. 解释系统切换:
    系统切换是指以新系统代替当前系统的过程,通常包括人员培训、运行环境准备、数据准备、管理制度和流程准备等工作,一般有直接切换、平行切换和分段切换三种策略。
  151. 解释系统评价:
    在系统投入正式运行一段时间后,为了了解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为了总结开发经验,需要对系统运行后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152. 总体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对当前系统进行初步调查;2.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3.分析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基本功能;4.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5.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6.编写可行性报告。
  153. 任务划分的目的。
    一方面将整个工作划分成若干个较具体的任务群,有利于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人,便于分清每个人的职责,有利于责、权、利相结合的监督和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这样做有利于资金的分配,保证资金的有效控制。
  154. 项目管理中,开发计划的内容划分为哪些方面?
    开发计划可以划分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计划、开发计划、测试和评估计划、验收保证计划、系统工程管理计划、培训计划、安装计划等。
  155.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潜在的问题采取事先预防的处理方法,以便尽可能地提高系统开发的成功率和开发进程。
  156. 项目管理中,质量保证分为哪几个阶段?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中,质量保证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事前准备、过程监控、事后评审等。
  157. 简述项目管理中经费管理的主要内容。
    经费管理在整个开发项目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项目经理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整个开发工作。经费的有效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也许花了很多钱,开发工作却毫无进展。在项目管理中,赋予任务负责人一定职责的同时,还要赋予他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同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所以任务负责人不可以随意支配经费,是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的。
  158. 简述项目管理中审计控制的内容。
    审计控制是按照所采用的开发方法,针对每一类开发人员制定出其工作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完成任务的质量标准等,按照计划对每项任务进行审计,分析执行任务计划表和经费的变化情况,确定需要调整、变化的部分,并根据任务完成计划表和审计结果,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开发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保证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159. 项目管理中,任务完成计划表需要表明哪些内容?
    计划制定出来后,可以编制出任务完成计划表,表明任务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以此作为计划实施监控的基础。
  160. 解释任务划分:
    任务划分是把整个开发工作定义为一组任务的集合,这组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若干个子任务,进而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群。
  161. 简述系统开发过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包含任务划分、计划安排、经费管理、审计控制、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等几方面的内容。
  162. 在系统开发中,系统分析员自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系统分析员必须具有相对广博的知识,既要懂得计算机知识,又要具备管理知识和管理才干。系统分析员在系统开发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开发的质量。
  163. 项目组长的任务是什么?
    项目组长的任务是保证整个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负责协调开发人员之间、用户之间、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同时拥有资金的支配权,可以把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工具来进行项目管理。
  164. 项目组长在实施项目领导工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项目组长在实施项目领导工作时,要时刻注意所开发的系统是否符合最初制定的目标;在开发工作中是否运用了预先选择的开发方法;哪些人适合做哪些工作等一系列总体性的管理工作。
  165. 简述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应文档资料的意义。
    文档是系统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它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系统开发的各个层次和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文档。没有良好的用户需求文档, 系统分析和设计就失去了可靠的依据,开发过程也就不可能以有次序、可管理的方式进行,从而造成严重的低效率甚至失败,同时也会给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带来困难,降低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生命周期。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应的文档资料。
  166. 简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目的是明确系统”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进行顶层设计,描绘出信息系统的架构,并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保证信息共享,协调子系统间的工作,使开发工作有序进行。
  167. 简述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中可行性分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可行性分析主要内容:
    ① 技术上的可行性。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等;
    ② 经济上的可行性。估算新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
    ③ 管理上的可行性。主要考虑管理体制是否可以提供所必需数据,需求是否迫切,以及业务人员对新系统的适应能力;
    ④ 开发环境的可行性。考虑企业能否为新系统开发建设提供长期、良好的环境。
  168. 解释经济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是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新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含义是,估算新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需的费用,以及新系统的效益,将投资和效益进行比较,说明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169. 简述系统规划中新系统目标应具备的重要特性。
    在制订具体的新系统目标时,应考虑使目标具备以下重要特性:
    ① 目标的总体战略性;
    ② 目标的多重性;
    ③ 目标的依附性;
    ④ 目标的适应性;
    ⑤ 目标的长期性。
  170. 解释技术可行性:
    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根据新系统的目标来考虑系统的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输入输出设备、大容量存贮设备等。技术力量不仅考虑技术人员的数量,更应考虑他们的经验和水平
  171. 简述总体规划中可行性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可行性分析报告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文档,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编写格式,报告的内容通常由几部分组成:
    ① 引言。主要包括项目摘要、开发背景、参考资料和专门术语等内容;
    ② 现行系统调查与分析;
    ③ 新系统建设方案;
    ④ 可行性论证;
    ⑤ 结论。
  172. 简述总体规划中需求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
    需求初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现行系统的目标和任务;
    (2)现行系统概况;
    (3)现行系统的环境和约束条件;
    (4)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子系统的划分;
    (5)新系统的开发条件。
  173. 简述总体规划的主要步骤。
    (1)需求初步调查;
    (2)确定系统建设目标;
    (3)初步确定子系统组成与基本功能;
    (4)拟定系统实施方案。
    (5)可行性分析;
    (6)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
  174. 解释管理可行性:
    管理可行性:考虑当前系统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条件提供新系统所必需的各种数据,企业最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对开发建设一个新系统来替代现有系统的需求是否迫切,即新系统的必要性。此外,对新系统运行后将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应加以考虑。另外还应考虑当前系统的业务人员对新系统的适应能力。
  175. 解释开发环境的可行性:
    开发环境的可行性是可行性分析的一个方面。企业领导意见是否一致,有无资金,能否抽出骨干力量参加新系统开发等,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能为新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一个长期的、良好的环境。
  176. 简述企业系统规划(BSP)法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
    企业系统规划(BSP)法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
    ① 支持企业的总目标;
    ② 面向企业中管理各层次的要求;
    ③ 从方法论上摆脱信息系统对旧组织机构的依从性;
    ④ 使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有良好的整体性;
    ⑤ 自上而下规划和自下而上实施相结合。
  177. 简述BSP方法工作流程核心部分的内容。
    BSP方法工作流程的核心部分为:
    ① 定义企业过程和数据类;
    ② 分析研究现行系统寻求企业的支持;
    ③ 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
    ④ 确定新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⑤ 确定新信息系统的实现优化顺序。
  178. 解释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
    是由美国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创造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至今仍广为应用,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
  179. BSP法中的企业过程
    企业过程是指企业资源转化和资源管理中有逻辑关系的决策和活动。通过企业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企业的功能、任务、信息需求和关联,从而作出关系矩阵,通过关系矩阵可进一步形成系统信息模型,所以说企业过程是企业环境与信息系统之间的界面。
  180. 解释数据类:
    在BSP法中,数据类是指支持企业所必需的,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并能组成相对独立的完整数据单位的那些数据部分。
  181. 简述BSP法的工作流程中“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这一工作应达到的目的。
    “研究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要求”这一工作应达到的目的:1.对研究组已得出的结论进行核实。重点核实职责、目标、关键成功因子等方面;2.弄清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信息需求、主要的障碍和机会;3.确定企业存在的问题,将它们与企业过程和数据类联系起来进行考虑;4.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能的方法,确定潜在的效益。
  182. 解释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总体结构是企业长期数据资源规划的一种图形表达方式,它是企业现在和将来信息系统开发和最终运行的系统所遵循的蓝图。
  183. 企业内的支持性资源
    支持性资源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和消耗的那些资源,如原材料、资金、设备人员等。
  184. 简述BSP法中企业过程定义(识别)的一般步骤。
    (1)从计划/控制资源着手。可以识别出企业战略规划与管理控制两个层次的过程。(2)识别产品/服务过程。根据其需求、获取、服务、退出4阶段的生命周期,对每一阶段,用一些过程进行管理。(3)从支持性资源识别企业过程。其方法与产品/服务识别过程类似。
  185. 解释资源的生命周期:
    资源的生命周期可以用来作为研究企业过程的一种手段。所谓生命周期是指一项资源由取得到退出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一般的划分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需求、获取、服务、退出
  186. 简述企业的三类资源。
    1.企业内的资源可分为关键性资源和支持性资源,还有一类不以具体产品形式存在的“资源”,那就是企业的计划与控制;2.关键性资源是指企业中产品与服务;3.支持性资源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必须使用、引用和消耗的那些资源。
  187. 简述BSP法中按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求定义的4种数据类型。
    以资源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可将企业中的数据分为4种类型:库存文档型、事务型、计划型和综合统计型。
  188. 解释计划型数据类:
    计划型数据类是企业数据的一种类型。计划型数据类反映的内容:反映目标、资源、转换过程等计划值;计划型数据类的特点:1.可能与多个库存型数据有关;2.各种计划、预测、预算、调度表等。
  189. 识别企业数据的企业过程法:
    企业过程法是利用以前识别的企业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或者说每一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什么。主要工具是过程/数据矩阵。
  190. 解释统计型数据类:
    反映企业状况,提供某些反馈信息。特点:
    (1)一般来自其他类型数据类的采样;
    (2)历史性、对照性或评价性的参考数据;
    (3)数据的综合性强
  191. 解释企业过程法:
    企业过程法是利用以前识别的企业过程,分析每一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或者说每一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什么。
  192. 解释企业实体法:
    企业的实体是指顾客、产品、材料及人员等企业中客观存在的东西,联系于每个实体的生命周期阶段就有各种数据,如事务型、计划型和统计型等。
  193. 简述BSP法中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在BSP方法中,划分子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定义信息结构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用U/C图,U表示使用,C表示产生。U/C图的左列是企业过程,最上一行列出数据类。如果某过程产生某数据,就在矩阵某行某列中写C。如果某过程使用某数据,则在其对应单元中写U。开始时数据类和过程是随机排列的,U、C在矩阵中排列也是分散的。我们以调换过程和数据类的顺序的方法,尽量使U、C集中在对角线上排列。然后把U、C比较集中的区域用粗线条框起来,这样形成的框就是一个个子系统。在粗线框外的U表示一个系统用另一个子系统的数据,图中用带箭头的线表示。这样就完成了子系统划分,即确定了信息结构的主流。
  194. 简述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子系统划分和开发优先顺序的基本原则。
    子系统划分的基本原则:1.子系统在功能上应有相对的独立性;2.子系统在数据上应有自身的完整性。开发优先顺序的基本原则:1.子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的评估;2.技术约束分析。
  195. 简述采用U/C矩阵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1)建立初步U/C矩阵;2)对初步U/C矩阵进行行列变换;3)用箭头描述子系统间的数据关系。
  196. 解释U/C矩阵:
    U/C矩阵是用来表达过程与数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矩阵。用U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使用,用C表示过程对数据类的产生。
  197. 解释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逻辑模型是指仅在逻辑上确定的新系统模型,而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也就是要解决系统“干什么”,而不是“如何干”。逻辑模型由一组图表工具进行描述。
  198. 关于系统分析的工作难点与对策,基本对策考虑哪些方面?
    1.做好用户事前培训工作;2.做好系统开发人员的培训工作;3.选择正确的开发方法和良好的表达工具。
  199.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分为三个方面:
    (1)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
    (2)确定新系统初步的逻辑模型;
    (3)编制系统说明书。
  200.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
    在结构化方法中,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步骤有:详细调查、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和编写系统分析说明书。
  201. 简述详细调查的目的。
    详细调查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用户的这些想法和要求,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尽可能准确、详细地了解用户需求。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调研不清、不细造成的,为了保障系统开发的成功,必须对这一阶段给予充足的时间和高度的重视。
  202. 简述详细调查的主要难点。
    对需求进行详细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详细调查阶段工作的主要难点有:1.没有足够的用户参与;2.用户的需求经常变更;3.用户与开发人员很难进行交流。
  203. 数据流程调查的三个任务。
    1.收集可以收集的单据、凭证、报表材料,搞清出处和相互关系;2.必须调查清楚每个数据的出处;3.必须调查清楚数据间的前后关系、运算公式和钩稽关系。
  204. 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
    详细调查包括的内容:
    (1)组织结构的调查
    (2)业务流程的调查
    (3)数据流程的调查
    (4)薄弱环节的调查
    (5)其他信息的调查
  205. 详细调查的基本方法:
    ① 收集资料;
    ② 开调查会或个别访问;
    ③ 书面调查;
    ④ 参加业务实践。
  206. 需求调查人员需要注意哪些原则?
    ① 选择默契的语言;
    ② 倾听比表达更重要;
    ③ 及时反映避免误解;
    ④ 以学习的态度开展工作。
  207. 详细调查的原则:
    ① 事先计划;
    ② 采访持关键信息的人;
    ③ 自顶向下全面展开;
    ④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
    ⑤ 分工和协作相结合;
    ⑥ 主动沟通的工作方式。
  208. 业务流程的特点。
    业务流程的特点有:目标性,完成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特定的任务;逻辑性,组成流程的活动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层次性,流程复杂,可以由高至低一层一层分解。
  209. 业务流程的功能。
    ① 实现不同分工活动的结果连接;
    ② 反映活动间的关系。
  210. 解释流程:
    流程由一系列的活动或者事件组成,可以是渐变的连续型流程,也可以是突变的断续型流程。
  211. 解释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的概念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212. 业务流程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 调查企业的组织结构;
    ② 调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
    ③ 绘制业务流程图;
    ④ 业务流程优化。
  213. BPR的基本特征。
    “根本性”、“彻底性”、“显著改善”和“流程”
  214. 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① 围绕最终结果而非具体任务来实施再造工作。
    ② 让后续过程的有关人员参与前端过程。
    ③ 将信息处理融入产生该信息的实际工作中去。
    ④ 将地域上分散的资源集中化。
    ⑤ 将平行工序连接起来而不是集成其结果。
    ⑥ 决策点下移并将控制融入过程中。
    ⑦ 在源头获取信息。
  215. 解释业务流程重组:
    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它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216. 数据流程分析的三种工具。
    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在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勾画出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数据流程分析一般需要用到三种工具:分层的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加工说明。
  217. 企业包括哪些输入输出流。
    ① 物流;② 事务流;③ 资金流;④ 人员流。
  218. 解释数据流:
    企业的输入流、输出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物流、事务流、资金流、人员流等,企业所有的输入输出流均可以用数字形式表示,形成企业的数据流。
    数据流是人们用以记录上述各种流的抽象表达形式。数据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流在一个企业内的出现都会同时伴随着一个数据流的产生。
  219. 数据流程分析的步骤。
    数据流程分析的主要步骤有:绘制数据流图、编制数据字典和撰写处理说明。
  220. 解释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分析就是把数据在现行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出来,舍去了具体组织机构、信息载体、处理工作等物理组成,单纯从数据流动过程来考查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
  221. 绘制数据流图的指导原则。
    采用数据流图的方式进行数据流程分析一般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 总体上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原则;
    ② 局部上由外向里的原则。
  222. 数据流图的画法步骤。
    数据流图可以有不同的画法,具体操作主要有的步骤:
    ① 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② 绘制系统内部数据流;
    ③ 对复杂加工进行分解;
    ④ 检查、修改、完善。
  223. 解释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它摆脱了系统的物理内容,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 数据流图的基本符号有哪些?
    数据流图是便于用户理解、分析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工具。数据流图有四种基本符号组成,即数据流、加工、文件、数据源点或终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5. 解释数据加工:
    加工是对数据进行的操作,它把流入的数据流转换为流出的数据流。每个加工都应取一个名字表示它的含义,并规定一个编号用来标识加工在层次分解中的位置。
  226. 怎样提高数据流图的可读性?
    提高数据流图的可读性:如果数据流图的可读性不强,即使正确无误也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一般可以从几方面提高数据流图的可读性:1.简化加工之间的联系;2.分解应当均匀;3.命名应当恰当。
  227. 解释数据流图的加工说明:
    加工说明是对数据流图中的“加工”部分的补充说明,描述了某个加工单元的数据处理过程,为系统设计阶段的处理过程设计提供资料。
  228. 解释数据字典:
    在数据流图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每个数据流、文件和数据项加以描述,我们把定义所组成的集合称为数据字典(DD)。
  229. 解释新系统逻辑模型:
    经分析和优化后,新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信息处理方法;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230. 系统分析报告的作用。
    ① 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
    ② 为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交流和监督提供基础;
    ③ 为新系统验收和评价提供依据。
  231. 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一份完整的系统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① 组织情况概述。
    ② 现行系统概况。
    ③ 系统逻辑模型。
    ④ 新系统在各个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管理方法、算法和模型。
    ⑤ 与新系统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的建立。
    ⑥ 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初步计划。7.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232. 简述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① 简单性;
    ② 一致性和完整性;
    ③ 灵活和适应性;
    ④ 可靠性;
    ⑤ 安全性;
    ⑥ 经济性。
  233. 简述系统总体设计中子系统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在系统总体设计中,子系统的划分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2)使数据冗余较小。
    (3)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
    (4)适应组织管理机制的设置。
    (5)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234. 简述子系统划分的方法。
    ① 按职能划分;
    ② 按逻辑功能划分;
    ③ 按通信划分;
    ④ 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
    ⑤ 按业务处理的时间关系划分。
  235. 简述对系统进行分解“合理”的意义。
    一个合理的子系统,应该是内部联系强,子系统间尽可能独立,接口明确、简单,尽量适应用户的组织体系,所以子系统间应具有“弱耦合”关系。
  236. 简述模块的基本要素。
    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的特点是可以组合、分解和更换,系统中任何一个处理功能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应该具备的要素:
    ① 输入和输出;
    ② 加工处理功能;
    ③ 内部数据;
    ④ 程序代码。
  237. 简述系统模块结构的评价标准。
    我们评价模块质量的标准是“耦合小,内聚大”。耦合小就是模块间尽可能相对独立,从而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内聚大就使得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大大增强。因此,在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模块的耦合,力求增加模块的内聚。
  238. 解释扇出数:
    扇出数是指一个模块拥有的直接下层模块个数。一般,模块的扇出数应在7以内。
  239. 解释扇入数:
    所谓扇入数是指模块的直接上层模块个数。
  240. 模块的内聚方式有哪些分类?
    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一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将越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模块的内聚方式有6种: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241. 模块间调用关系的种类。
    模块间的调用可分为三类:判断调用、循环调用和直接调用。
  242. 解释数据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间的通信信息是若干数据项,则这种耦合方式称为数据耦合。
  243. 解释模块耦合:
    模块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的程度。紧密耦合表示模块之间联系强,松散耦合表示联系比较弱。
  244. 解释模块内聚:
    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程度。一般说来在系统中各模块内聚越大,则模块间的耦合将越小,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绝对的。模块的内聚方式有6种:巧合、逻辑、过程、通信、顺序、功能内聚,其中功能内聚的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245. 解释逻辑内聚:
    逻辑内聚是模块的一种内聚方式。逻辑内聚是指模块内各成分的逻辑功能是相似的。例如把系统中与“输出”有关的操作抽取出来组成一个模块,包括将数据在屏幕上显示,从打印机上打印等, 则该模块就是逻辑内聚的。
  246. 解释功能内聚:
    功能内聚是模块的内聚方式的一种。是指模块中各成分的联系是功能性的,即一个模块执行一个功能,且完成该功能所必需的全部成分都包含在模块中。聚合度最高、性能最好。
  247. 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标准是什么?
    评价模块结构质量的标准是:
    (1)耦合小,模块间应尽可能相对独立,力求各模块可以单独开发和维护;
    (2)内聚大,各模块的可理解性和维护性应尽量强。
  248. 解释控制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之间传输的信息是控制信息,则该耦合方式称为控制耦合。
  249. 改进模块结构图,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① 应按照“耦合小,内聚大”的模块结构质量标准对结构图进行检查和修改;
    ② 模块的扇入和扇出数;
    ③ 消除重复的功能。
  250. 解释变换分析:
    变换分析是一种将低层数据流图转换成模块结构图的方法,它首先对低层数据流图中的处理功能进行分类,分成输入功能、执行变换功能和输出功能3类。
  251. 解释内容耦合:
    两个模块不经过调用关系,彼此直接使用或修改对方的数据的耦合方式称为内容耦合。
  252. 简述网络设计的主要步骤。
    ① 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网络的拓扑结构;
    ② 根据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安排网络上设备的布局;
    ③ 根据实际业务的要求设计网络各结点的权限。
  253. 网络设计的任务。
    网络设计的任务并不是要系统设计人员亲自去设计或搭建一个网络环境,而是根据系统的要求去考虑如何配置和选用网络产品。
  254. 简述系统详细设计的内容。
    系统详细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 编码设计;
    ② 输出与输入设计;
    ③ 人机界面设计;
    ④ 处理过程设计;
    ⑤ 数据库设计;
    ⑥ 安全控制设计。
  255. 简述编码设计的原则。
    编码设计的原则主要有:唯一化;规律化;标准化;可扩充且容易修改。
  256. 系统详细设计过程中,确定输出要求的步骤。
    确定一个系统需要输出什么信息,按步骤进行:
    ① 详细分析现行系统的输出报表和内容;
    ② 参考与用户同类型的企业或部门的情况;
    ③ 与用户单位的实际业务人员讨论。
  257. 系统详细设计中,按介质划分的输出方式。
    按介质划分,可将输出分为:
    ① 屏幕输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数字或图形的方式输出信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② 打印报表输出。这是输出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③ 磁盘文件输出。如果信息交换双方都有计算机但还没有用网络连接在一起,可以考虑通过磁盘传输以减少键盘输入操作。
  258. 系统设计中,常用的输入方式有哪些?
    ① 键盘输入;
    ② 模/数-数/模转换;
    ③ 网络或通信传输。
  259. 解释二次键入:
    二次键入是对同一笔数据进行两次键入,让计算机来比较这两次键入的差异。如果两次键入的结果相同则认为是正确的输入,否则是错误的输入。所以此种校验方式是二次键入。
  260. 常用的校对措施。
    常用的校对措施有三种:
    ① 人工校对;
    ② 二次键入;
    ③ 根据取值范围进行控制。
  261. 解释人机界面:
    人机界面缩写HCI,通常也称用户界面,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门面,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拓广,界面设计日益受到重视。
  262. 人机界面的主要形式。
    界面设计包括菜单方式、会话方式、操作提示方式,以及操作权限管理方式等。
  263. 系统输入人机界面实现的原则。
    主要原则:
    ① 可靠性;
    ② 简单性;
    ③ 立即反馈性;
    ④ 明了性;
    ⑤ 色彩适中;
    ⑥ 风格统一。
  264. 简述处理过程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处理过程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模块间的接口要符合通信的要求;
    ② 考虑将来实现时所用计算机语言的特点;
    ③ 考虑数据处理的特点;
    ④ 估计计算机执行时间不能超过要求;
    ⑤ 考虑程序运行所占的存储空间;
    ⑥ 使程序调试跟踪方便;
    ⑦ 估计编程和上机调试的工作量。
  265. 解释实体-联系图:
    描述概念模型的有力工具是“实体-联系”方法,简称E-R方法,它采用E-R图模型将现实世界的信息结构统一用实体、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来描述。概念设计一般采用E-R方法,这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抽象方法,重要工作是选择和抽象出实体和联系,并表示实体和联系。E-R方法重要组成是E-R图,用长方形表示实体,用椭圆形表示属性,用菱形表示联系。
  266. 解释数据库设计的概念模型:
    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步骤,概念结构设计的目标是产生反映全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独立于数据库逻辑结构,独立于支持数据库的具体DBMS,不考虑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细节,方便与用户的交流。
  267. 解释3NF:
    在第三范式中,如果一个关系是满足第二范式的,若该关系中不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称该关系是符合第三范式的,称为3NF。
  268.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1)概念设计:产生反映全用户信息需求的整体数据库概念结构,即概念模型。工具:E-R图。
    (2)逻辑设计:将概念设计结果(E-R图)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优化。
    (3)物理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根据DBMS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269. 简述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依据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按一定的步骤,对系统分析阶段的数据字典进行规范整理,建立符合第三范式的数据组织结构。
  270. 解释外关键字:
    如果一个关系(R1)中的属性或属性组是另一个关系(R2)的主键,那么我们称这个属性或属性组为R1的外关键字,简称外键。
  271. 网络安全应具有的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网络安全应具有5个方面的特征:
    ① 保密性;
    ② 完整性;
    ③ 可用性;
    ④ 可控性;
    ⑤ 可审查性。
  272. 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存在的脆弱性问题;
    二是各种自然灾害;
    三是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
  273. 怎样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需要几方面的保证:
    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
    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③ 信息与数据安全。
  274. 解释全量备份:
    所谓全量备份,就是将当前服务器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全部复制到永久脱机存储介质中,若发生系统崩溃,可保证重装系统后数据的完整性。
  275. 为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
    ① 计算机信息系统实体安全;
    ②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
    ③ 信息与数据安全。
  276. 解释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信息必须按照其原型保存,不能被非法地篡改、破坏,也不能被偶然、无意地修改。
  277. 系统实现的准备工作。
    系统实现的工作量较大,比较繁琐,对细节要求较严格。因此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制订计划、制定编程规范、组织技术攻关、准备软硬件开发环境等。
  278. 解释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是指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把系统设计的结果翻译成可为计算机“理解”、可执行的代码的过程。
  279. 选择适当的开发语言可以参考哪些方面?
    根据个人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的开发语言,一般可参考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开发语言是否具有易学、易用、易维护、操作简便等特点;二是所选择的开发语言是否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有良好的数据接口。
  280. 程序设计语言时,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选择程序设计语言时主要考虑几个问题:1.语言的集成环境和交互功能;2.语言的结构化机制和数据管理能力;3.有较多的使用者,方便版本升级和互相学习交流;4.开发人员的熟练程度;5.软件的可移植性和用户的要求。
  281. 衡量编程工作质量的指标。
    衡量编程工作质量的指标大致可参考几个方面:
    ① 可靠性;
    ② 规范性;
    ③ 可读性:程序的内容清晰、明了、便于阅读和理解,没有太多繁杂的技巧;
    ④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是指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
    ⑤ 适应性:程序交付使用后,若应用问题或外界环境有了变化时,调整和修改程序比较简便易行。
  282. 解释程序的可维护性:
    程序的可维护性是衡量编程工作质量的一个指标,可维护性是指程序各部分相互独立,程序之间只有数据联系。
  283. 解释伪码:
    描述性注释嵌套在程序之中,用来说明程序段的功能或数据的状态。如果详细设计是用过程设计语言(PDL)描述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计算机伪码,在编程时可将PDL描述嵌套在程序中。伪码是一些易于被人理解的结构化汉语或英语,可以较好地对编程中用到的各种语句进行解释。
  284. 选择变量名的原则。
    变量名的选择主要遵循的原则:
    ① 不用过于相似的变量名;
    ② 同一变量名不要具有多种含义;
    ③ 在编程前最好能对变量名的选取约定统一的标准,以后阅读理解就会方便得多;
    ④ 采用有实际意义的变量名。
  285. 解释代码审查:
    代码审查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辅助工具“读”代码的过程,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它属于单元测试的一种方法。
  286. 简述测试的目的。
    测试的目的:
    ① 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② 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尽其可能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
    ③ 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287. 解释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就是以发现程序错误为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组测试数据,包括预定要测试的功能、应该输入的测试数据、所要执行的操作和预期的结果。
  288. 简述系统测试工作的基本流程。
    软件测试的工作量非常大且重要,依靠正规的测试流程可以确保测试工作的有效性,而所有的测试工作都要以系统的需求为根本,测试的基本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测试计划;2.测试用例;3.执行测试;4.测试报告。
  289. 解释黑盒测试法:
    黑盒测试法是测试者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黑盒,即测试者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特性,而仅仅关心寻找程序未按规范运行的情况,并且仅仅按程序的规范导出测试数据。
  290. 解释条件覆盖
    条件覆盖的含义是对于每个判定中所包含的若干个条件,应设计足够多的测试案例,使得判定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到“真”和“假”两个不同的结果。
  291. 解释白盒测试法:
    白盒测试法又称为结构测试,或穷举路径测试,这种方法是从检查程序的逻辑着手进行测试,允许人们检查程序的内部结构。
  292. 解释判定覆盖:
    判断覆盖方法测试软件时,测试者设计足够多的测试实例;使得软件中每个判定分支至少通过一次;因而使得每条语句都执行过。
  293. 解释人工走通:
    模块测试,一般分成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人工走通就是打印出源程序,然后参照详细设计阶段的资料的要求把程序在纸上“走一遍”。程序的错误可分成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两种情况。程序的检查最好请审查小组或其他开发者进行。
  294. 解释系统总体测试:
    系统总体测试:称为总调,将经过测试的若干个子系统组装在一起来测试,用以发现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中的错误,验证系统的功能是否达到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295. 解释模块测试:
    模块测试也称单元测试。其目的是保证每个模块本身能正常运行,在该步测试所发现的问题大都是程序设计或详细设计中的错误。对于模块测试,一般分成人工走通和上机测试两步进行。
  296. 解释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因此有时也称为系统维护员。系统管理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重点是网络和数据库的管理),并对新系统的原理和维护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在较大的企业或部门中,系统管理员一般由信息中心或计算机室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297. 解释平行切换:
    平行切换就是新系统和原有系统平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试运行后,再用新系统正式替换下原有系统。在平行工作期间,新旧两系统并存,一旦新系统有问题就可以暂时停止而不会影响原有系统的正常工作。
  298. 解释直接切换:
    直接切换是常见的系统切换方法之一,是在原有系统停止运行的某一时刻,新系统立即投入运行,中间没有过渡阶段。
  299. 简述应对系统灾难的基本步骤。
    应付系统灾难的基本步骤:1.计划:确定一旦发生数据灾难时必须保持可用的数据;2.备份:始终保护当前关键数据的备份件并离站保存;3.演练:数据恢复计划每年至少应演练一次,解决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数据受损发生之前对该程序进行训练;4.组织:数据灾难发生后,应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处理好数据恢复的措施;5.分析:数据恢复后,应认真分析数据灾难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加强事先预防的目的。
  300. 简述系统维护的内容。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了硬件设备的维护、系统软件的维护、应用软件系统维护、网络维护、数据维护和运行环境六部分内容。
  301. 简述应付信息系统灾难的基本步骤。
    (1)计划。确定一旦发生数据灾难时必须保持可用的数据。
    (2)备份。始终保护当前关键数据的备份件并离站保存。发生数据损坏期间,这些数据能够用来恢复计算机操作。
    (3)演练。数据恢复计划每年至少应演练一次,以解决计划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数据受损发生之前对该程序进行训练。
    (4)组织。数据灾难发生后,应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处理好数据恢复的措施。实时保持这些措施并保证所有负责数据恢复操作的人员熟知。
    (5)分析。数据恢复后,应认真分析数据灾难发生的原因,以达到总结经验,加强事先预防的目的。
  302. 简述数据备份与数据归档的异同点。
    相同点:数据备份和数据归档都可以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
    不同点:数据备份在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灾难时将复制在可移动媒体上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从而保护计算机的系统数据和应用数据;而数据归档是在完成复制工作后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释放硬盘空间。
  303. 解释数据归档:
    数据归档:将硬盘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与数据备份不同的是,数据归档在完成复制工作后将原始数据从硬盘上删除,释放硬盘空间。
  304. 简述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的主要区别。
    数据备份:指将计算机硬盘上的原始数据复制到可移动媒体上。
    数据恢复:数据备份的逆过程,即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硬盘上的操作。
  305. 为避免系统灾难对重要数据的损坏,数据维护工作应包含哪些基本步骤?
    (1)制定数据恢复计划;
    (2)备份关键数据;
    (3)演练数据恢复计划;
    (4)在数据灾难发生后,组织实施数据恢复工作;
    (5)数据恢复后,认真分析数据灾难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
  306.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1)硬件设备的维护
    (2)系统软件维护
    (3)应用软件系统维护
    (4)网络维护
    (5)数据维护
    (6)运行环境
  307. 解释增量备份:
    增量备份相对全面备份而言,是备份策略的一种,只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数据的改变量。
  308. 简述系统维护的类型。
    (1)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309. 简述系统维护的工作流程。
    通常情况下,系统维护可分为7个阶段,提出维护申请、技术评估、下达任务、制订详细计划、计划设施、组织验收、资料存档。
  310. 简述系统的可维护性及其评价指标。
    系统的可维护性:可以定性地定义为: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311. 简述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的途径。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必须重视几方面的问题:1.建立和健全各类系统开发文档资料;2.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阶段所规定的开发原则和规范来进行;3.维护文档的可追踪性;4.避免改旧错出新错的现象发生;5.建立和健全从系统开发到系统运行各阶段的管理制度。
  312. 简述系统全面评价的几个方面。
    系统评价大致可以分为:
    (1)新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新系统是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3)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间接效益。
    (4)新系统是否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直接效益。
  313. 简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目的。
    系统评价的目的主要有:
    一是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二是检查系统的技术能力、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等质量问题;
    三是检查系统的使用效果,如工作性能、系统利用率、用户满意程度等;
    四是根据评审和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314. 简述系统的经济评价和技术评价指标。
    系统的经济评价分为显性效益评价和隐性效益评价。系统的技术评价主要从系统效率、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移植性进行考查。
  315. 简述系统的技术评价指标。
    系统的技术评价主要考查:
    ① 系统效率:信息系统的各种职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
    ② 系统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可靠指一般很少发生事故;
    ③ 可扩展性:任何系统的开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求精和完善的过程;
    ④ 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是评价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316. 简述系统评价报告的内容。
    系统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
    ① 技术性能指标评价;
    ② 经济指标评价;
    ③ 综合性评价

二、综合题:

1.数据流图

某公司生产用料的采购系统流程描述如下:首先由生产部门填写物料采购单,经审核批准后,对物料采购单进行处理,形成采购合同并发给供应商。供应商发货时提供发货单,系统进行收货处理,向财务部提交货物验收单,并更新库存台帐。请根据以上描述,绘制出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企业物资供应管理流程如下:供应商发出货物,将发货单提交给供应科,供应科对照合同文件进行收货处理,将不合格的发货单退回给供应商,将合格的发货单提交给仓库管理员。仓库管理员对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处理,若货物检验不及格,则向供应商开具退货单,如货物检验合格则填写入库单,提交给记账员进行产品入库处理,将处理结果记入库存台账,并向财务科发出付款通知单。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书馆采购新书业务主要过程描述如下:图书供应商将新书清单发送给采购员;采购员根据图书管理员提供的购书单对新书清单进行审核,把不符合采购条件的退回给供应商,把符合釆购条件的发给编目员;编目员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编目处理,生成入库单;库管员验收入库单,如果合格就入库,并更新馆藏目录;如果不合格就重新进行编目处理。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工厂采购部每天需要生成一张订货报表,其生成过程描述如下:仓库管理员把订货单报告给订货系统,进行订货处理,并根据库存清单生成订货信息。接下来,订货系统会根据订货信息生成订货报表,交给采购员进行订货。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生产资料出库业务流程描述如下:首先由生产部门提交提货单,然后仓库主任根据当前库存台账和用料计划对提货单进行审核,将不合格的提货单返回给生产部门,将合格提货单交给仓库进行出库处理,并将出货记录更新至库存台账。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企业设备维修业务流程如下所述:车间将设备维修申请单交生产处主管进行审批,若审批不通过则将设备维修申请单返回车间,若审批通过则由设备处根据设备维修申请单并参照维修商档案选择维修商,将维修商信息交给车间;维修完成后,车间将设备维修结算单交财务处进行费用结算,并开具发票给维修商。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库房里的货品报损流程描述如下:库房相关人员根据货物报损申请单,参照报损计划编制报损清单,之后交给主管审核,审核后将批准的报损清单进行报损处理,报损处理中根据报损清单登记报损流水账,同时修改库存台账;将未批准的报损清单退回库房。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如下所述:首先本企业各种业务的经办人将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原始凭证交予财务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会计记账人员利用合格的原始凭证制作记账凭证;其他会计人员根据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最后根据各种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交企业管理人员使用。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的主要业务如下所述:读者借书时,需填写借书单交给借阅管理员,借阅管理员根据图书馆藏对借书单进行审核,若馆藏满足,则填写借阅登记表,并根据借阅信息修改馆藏图书的可借阅状态;若馆藏不满足,则无法满足的借书单返回给读者,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教务管理系统的毕业答辩申报流程如下:学生提出答辩申请,由系统生成答辩申请表。教务管理人员根据学生的学籍信息、课程成绩和其他考核指标,审査学生的毕业资格,将审核结果通知给导师和学生。请根据上述业务流程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企业采购业务流程描述如下:采购员从库房收到缺货通知单以后,查阅订货合同单,若已订货,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单,否则,填写订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单。釆购员进行取货处理,发出入库单给库房,并将入库单进行存储。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银行对贷款管理办法如下:客户提出申请要求贷款,银行收到申请后,贷款员根据客户的有关证明材料,审査“申请档案”中的贷款申请,决定是否批准贷款以及贷款额度,然后通知出纳部门创建“贷款账户”并拨付资金,未予批准则通知客户拒绝贷款的理由。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企业物资管理简化流程如下所述:(1)各生产中心向物资计划环节提出物资需求,计划环节根据已存在的“库存台账”编制“物资采购计划”;(2)采购中心管理人员根据“物资采购计划”和“物资采购台账”编制和实施“物资采购合同”;(3)所采购的物资运达企业完成入库后,库存管理环节依据已实施的“物资采购合同”更新“库存台账”。请根据业务流程描述绘制数据流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模块结构图

某高校新生报到系统的数据流图如题图所示。请按照变换分析法,完成题图所示的模块结构图,其中“填写学籍卡片”为变换中心。
请将题图中的内容填入对应的数字空格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各数字对应的数据流、控制流和模块名称如下:1-逻辑输入;2-填写学籍卡片;3-逻辑输出;4-报到;5-交费;6-分配宿舍;7-接受专业教育;8-输入:录取通知书;9-输出:学生证。

某公司采购管理系统软件中采购申请部分的模块结构图如图所示。模块之间未标明数据流和控制流如下:
A.请购单
B.审核结果
C.审核通过信息
D.审核不通过信息
E.结果反馈
其中未填充的3个模块名如下:
F.停止采购
G.审核
H.获取请购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各数字对应的数据流、控制流和模块名称如下:1-A;2-A;3-B;4-C;5-E;6-D;7-E;8-H;9-G;10-F。

某教务管理系统软件中查询期末考试成绩部分的模块结构图如题图所示。模块之间未标明的数据流和控制流如下:
A.学号
B.姓名
C.科目
D.成绩
E.补考信息
F.及格
G不及格
其中未填充的2个模块名如下:
H.打印补考通知单
K.查询成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各数字对应的数据流、控制流和模块名称匹配:1-A;2-A;3-C;4-D;5-G;6-F;7-B;8-D;9-K;10-H。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各数字对应的数据流、控制流和模块名称:
1-B;2-C;3-D;4-B;5-C;6-D;7-E;8-E;9-G;10-F。

某管理软件中计算职工工资部分的模块结构图如图所示。模块之间未标明的数据流和控制流如下:
A.职工号
B.基本工资
C.补贴
D.奖金
E.扣款
F.应发工资
G.实发工资
H.打印状态信息
K.所有工资项
其中未填充的2个模块名如下:
L.计算工资项目·
M.获取补贴扣款
注:应发工资=基本工资+奖金+补贴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扣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答案: 将数字对应字母答案分别是:1-A;2-C;3-D;4-B;5-D;6-F;7-K;8-H;9-M;10-L。

3. E-R图

根据以下描述,画出E.R图,要求标注联系的类型。
(1)每个出版社出版多种图书,每种图书有唯一的图书编号,假定每种图书只能由一个出版社出版。
(2)一种图书有多名作者,且每一个作者可能编著多种图书。
(3)每个读者可以借阅多本书,每本书可以被多个读者借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铁路公司开展高铁餐饮预订业务。一名乘客凭借当次车票可预订多份套餐,每份套餐可包括多种菜品。请根据上述描述,画出E-R图,要求标明联系的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某航空公司提供旅游线路预订服务。根据旅客的个性化特征,向旅客推荐其所购机票的目的地城市的多条旅游线路,每条旅游线路包括该城市的多个旅游景点。请根据上述描述,画出E-R图,要求标明联系的类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以下描述,画出E-R图,要求标注联系的类型。
(1)每个部门有多个员工,每个员工只属于一个部门。
(2)每个部门可销售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只能在一个部门销售。
(3)每个制造商可制造多种产品,每个产品只由一个制造商生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题目1: 依据如题52表1-3,试画出实体关系图(只画出实体间关系)。
题目2: 设计至少满足效果统计表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题目1: 依据题表。试画出实体关系图(只画出实体间关系)。
题目2: 根据题表,设计至少满足效果统计表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题目1: 试画出实体关系图(只画出实体间关系)
题目2: 设计至少满足题表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菜鸟追梦旅行/article/detail/8570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