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在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两个缓冲区概念,一个是用户层的缓冲区,另一个是内核层的缓冲区。本文主要讨论用户层缓冲区的知识点以及不同的坑
标准IO库自带缓冲区,像stdin
,stdout
,stderr
这些都是FILE*文件流,FILE*指向一个FILE结构体,结构体包含了缓冲区基地址和末尾地址,还封装了fd
FILE结构体关键代码如下:
struct _IO_FILE {
int _flags;
char* _IO_read_ptr; /* Current read pointer */
char* _IO_read_end; /* End of get area. */
char* _IO_read_base; /* Start of putback+get area. */
char* _IO_write_base; /* Start of put area. */
char* _IO_write_ptr; /* Current put pointer. */
char* _IO_write_end; /* End of put area. */
char* _IO_buf_base; /* Start of reserve area. */
char* _IO_buf_end; /* End of reserve area. */
struct _IO_marker *_markers;
struct _IO_FILE *_chain;
int _fileno; /* fd */
};
设置用户层缓冲区的目的和好处:为了减少read,write等系统调用的次数,从而减少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次数,降低系统的开销
内核层缓冲区为buffer
和cache
,它们位于内核空间,被所有进程可见。buffer和cache是内存的不同的体现,它们搭建了CPU和磁盘快速交互的桥梁
设置内核缓冲区的好处:内核缓冲区数据不写回磁盘也能被其它进程读取,在这点的作用上和磁盘存储文件无异,直接读取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带来了读写的高效性
对上述命令的解释如下:
读取/dev/zero文件时,它会提供无限的空字符nul,一个常见的用法是产生一个特定大小的空白文件
创建一个1000M的txt文件,其内容为空:
dd if=/dev/zero of=test.txt count=10M bs=100
if:输入文件,默认为标准输入
of:输出文件名,默认为标准输出
bs:块大小,同时设置读入/输出的块大小为bytes个字节
count:块个数
在书房缓存前先指向sync讲缓存的数据写到磁盘避免数据丢失,随后输入
echo 3 >/proc/sys/vm/drop_caches
释放slab和页缓存
缓冲区有三种类型对应三种刷新缓冲区的方式:
全缓冲
当填满标准I/O缓存后才进行实际I/O操作,如将数据从用户层缓冲区拷贝到内核缓冲区。全缓冲的典型代表是对磁盘文件的读写
行缓冲
当输入和输出中遇到换行符时才执行实际I/O操作,典型代表是标准输入stdin
和标准输出stdout
无缓冲
不对数据进行缓冲,直接进行I/O,如标准错误stderr
就是无缓冲刷新
缓冲区何时会被刷呢&刷新方法:
exit()
进程结束时会刷新缓冲区,return
会自动调用exit()
,注意_exit()
不会刷新缓冲区fflush
强制将缓冲流中的数据复制到内核缓冲区中fclose
函数'\n'
会被刷新出来Linux以页作为高速缓存的单位,因此刷新内核缓冲区即对页的管理,操作系统会基于LRU
算法回收文件页和匿名页,当缓冲区内容被修改则变为脏页,其数据在合适的时间将会被写到磁盘中去,以保证高速缓存中的数据和磁盘中的数据是一致的。此外:可以通过sync
命令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中
编写一段代码(见下),预期是先输出“hello world”,再sleep3秒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
sleep(3);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程序运行先sleep
了
随后才打印“hello world”
当我们调用printf
函数往显示器打印字符串时,采用的是行刷新模式,printf
底层调用stdout
这个流文件,当遇到\n
时stdout
能立马刷新FILE结构体维护的缓冲区。而上面代码并没有携带\n
,故hello world
这个语句一直停留再FILE维护的缓冲区中,直到最后return 0;
语句调用exit
函数,exit
执行清理缓冲区的操作,hello world
才刷新到屏幕,此时已经到程序末尾,故会出现先sleep才打印字符串的现象
编写一段代码(见下),先以写权限打开txt文档,然后利用dup2
将1号fd标准输出重定向到txt文档,最后向txt文档写入Hello 1
,结束后关闭打开的文件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FILE *pfd = fopen("text.txt","w"); int fd = fileno(pfd); if (fd<0){ perror("open error\n"); exit(1); } dup2(fd,1); printf("Hello 1\n"); fclose(pfd); close(1);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实现结果显示Hello 1
并没有成功写入到txt文档中去,txt文档大小为0
分析代码可知,重定向后printf
语句是往txt文档写入,那么此时采用的是全缓冲刷新,printf
调用后内容一直存在FILE
的缓冲区当中,当遇到exit
或者fflush
或者缓冲区满的时候才刷新,而在return
语句前close(1)
,那么return
时调用exit
刷新FILE
的缓冲区时,拿到FILE
封装的fd后,发现fd对应的文件被关闭,无法刷新缓冲区,导致txt内容为空
解决方法:可以在close(fd)
前用fclose(stdout)
或fflush(stdout)
提前刷新出来
Q:有读者可能会疑问,在close(1)
之前执行了fclose(pfd)
,即关闭了txt的文件流,那么缓冲区的内容应该被刷新了啊,txt应该有内容啊?
A:要注意分清文件流,向txt文档写入内容是printf
函数,故而字符串语句保存在stdout
这个文件流的FILE
结构体中,所以在close(1)
之前关闭了txt的文件流pfd
并不能将stdout
的FILE
结构体中缓冲区内容刷新出去,pfd
和stdout
文件流是互相独立的
Q:有读者可能继续追问,在fclose(pfd)
之前执行了dup2(fd,1)
,即1号fd指向txt的fd,那么fclose(pfd)
应该也能刷新1号fd,那么stdout
的FILE
的内容应该会被刷新到文档中啊?
A:首先对于“ 那么fclose(pfd)应该也能刷新1号fd ”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pfd
的FILE
结构体封装的文件描述符一直都是txt的fd,并不会因为重定向了而改变。其次对于“ xxx刷新1号fd,那么stdout的FILE的内容应该会被刷新到文档中 ”也是错的,fd是内核层概念,在本文探讨内容之内对fd的操作是不会影响FILE
结构体的,即对内核层fd操作不能刷新用户层的FILE
结构体的缓冲区,但是你刷新用户层的FILE
结构体的缓冲区能影响到fd对应的文件,因为FILE
结构体封装了fd
在上面代码基础上在dup2前加入一行printf("Hello 0\n")
代码见下),根据上面的分析txt文档的内容应该为空,终端输出Hello 0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FILE *pfd = fopen("text.txt","w"); int fd = fileno(pfd); if (fd<0){ perror("open error\n"); exit(1); } printf("Hello 0\n"); //增加一行代码 dup2(fd,1); printf("Hello 1\n"); fclose(pfd); close(1);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显示,终端确实输出了Hello 0
,但是txt文档居然出现了Hello 1
,根据上面第(二)点分析应该是空才对,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上面的分析错了?
首先上面第(二)点分析没错,此处出现这个诡异现象是由其它知识点造成的,直接给出结论:
FILE
结构体获得时,里面的fd被填充,但是缓冲区还没有被分配,且缓冲刷新方式还没指定FILE
真正发生读写,如printf
到屏幕,fwrite
到文件,此时FILE
才真正分配得缓冲区,且缓冲刷新方式被永久指定,除非使用setvbuf() 函数去更改。dup
重定向无法改变FILE
的缓冲刷新方式基于这些结论对上述诡异现象进行解释:
当程序执行到printf("Hello 0\n");
时,发生向屏幕写的行为,FILE
结构体的缓冲区还被分配,缓冲刷新方式被指定为行缓冲刷新,之后即使dup2
重定向,stdout
这个FILE
结构体一直是行缓冲刷新,刷新方式不会被更改,故而在执行printf("Hello 1\n");
时内容直接以行缓冲刷新的方式刷新到txt里,在close(fd)
前就已经刷新了内容,所以最终txt里有"Hello 1"
以下对上述结论深入理解和验证
如何理解缓冲刷新方式被永久指定,举个例子:
当调用printf
往屏幕输出信息,此时stdout
这个FILE
流封装了1号fd,缓冲区被分配,缓冲区刷新方式被指定为行缓冲刷新。后续我们打开了一个txt文件,设其fd=3,我们调用dup2(3,1)
后再调用printf
,printf
仍是行刷新到txt文件内,并不会因为txt是文件而更换为全缓冲刷新,因为FILE
的缓冲区刷新方式只能被被指定一次
验证:当FILE结构体获得时其缓冲区还没有被分配,当FILE发生读写时才分配得缓冲区
代码如下,参考深究标准IO的缓存: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t main() { char buf[24]; FILE *myfile = stdin; printf("before reading\n"); printf("myfile base %p\n", myfile); printf("read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read_base); printf("read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read_end - myfile->_IO_read_base); printf("write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write_base); printf("write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write_end - myfile->_IO_write_base); printf("buf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buf_base); printf("buf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buf_end - myfile->_IO_buf_base); printf("\n"); fgets(buf, 24, myfile);//read printf("after reading\n"); printf("read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read_base); printf("read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read_end - myfile->_IO_read_base); printf("write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write_base); printf("write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write_end - myfile->_IO_write_base); printf("buf buffer base %p\n", myfile->_IO_buf_base); printf("buf buffer length %ld\n", myfile->_IO_buf_end - myfile->_IO_buf_base); return 0; }
结果如下: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到,还没发生读取时缓冲区地址还没分配,在读入hello
后,缓冲区被分配,大小为1024Bytes
验证:当FILE结构体获得时其缓冲刷新策略还没有被指定,当FILE发生读写时首次指定刷新策略
首先指出在FILE结构体里的_flags变量的作用相当于位图,它的某些位表示了缓冲区刷新方式
对【 (二) 1、实验设计】中的代码,即还没增加printf("Hello 0\n");
的代码进行调试
可以看到,当代码执行完printf("Hello 1\n");
后_flags
值改变,具体而言是低8位到低15位从0x20
变为0x28
。接下来我们深入printf
函数看看到底执行了什么导致标志位改变
当_flags
按位与_IO_CURRENTLY_PUTTING
后,_flags
这个位图某些位发生以下变化
0x20:0010 0000
0x28:0010 1000
综上:【 (二) 1、实验设计】中的代码,重定向后执行printf
,stdout
采取的是全缓冲刷新,深入调试查看源代码发现,_flags
的_IO_CURRENTLY_PUTTING
标志位被设置,表示缓冲区内容被设置,但是没有出现对_flags
行缓冲标志位的设置
那么要对_flags
设置行缓冲应该设置什么标志位呢?接下来对【 (三) 1、实验设计】中的代码,即增加printf("Hello 0\n");
的代码进行调试
可以看到,当代码执行完printf("Hello 0\n");
,即stdout
首次发生读写后_flags
值改变,具体而言是低8位到低15位从0x20
变为0x22
。继续深入printf
函数看看到底执行了什么导致标志位改变
当_flags
按位与_IO_LINE_BUF
后,_flags
这个位图某些位发生以下变化
0x20:0010 0000
0x22:0010 0010
故而当FILE结构体是执行行缓冲刷新策略时,_flags
位图的_IO_LINE_BUF
标志位被设置为1
此外,在设置_IO_LINE_BUF
标志位后,由于缓冲区有内容了,所以_IO_CURRENTLY_PUTTING
标志位也会被设置,故最终执行完printf("Hello 0\n");
后_flags
低8位到低15位从0x20
变为0x2a
0x20:0010 0000
0x2a:0010 1010
此外笔者还对setvbuf
函数进行测试,该函数能指定了文件缓冲的模式,函数原型如下:
int setvbuf(FILE *stream, char *buffer, int mode, size_t size)
关于函数的细节可见这个网站的说明:函数用法
经过设置不同的参数,分别进行gdb调试,再结合上述调试成果,最终得到对_flags
位图中有关于文件缓冲模式相关的位探究清楚了,结论见下图:
当fork
前用户层缓冲区仍有数据,在fork
后父子进程的缓冲区都保留这些数据,故而当fork
后执行输出时,会出现有些内容重复输出了两次。对此建议读者对用户层缓冲区的刷新机制有所了解,当不确定缓冲区内容是否刷新出去时可以调用fflush
函数强制刷新
1、系统区分了用户层和内核层缓冲区,指出两者不同之处和特点
(a) 不同之处:两个缓冲区位置不同;用户层缓冲区目的为了减少read,write等系统调用的次数;系统层缓冲区目的为了减少与磁盘IO次数
(b) 相同之处:都是为了提高IO性能,效率
2、 归纳了用户层缓冲区的三种刷新策略/文件缓冲的模式,分别为:行缓冲,全缓冲和无缓冲
3、分析了用户层缓冲区引起的常见问题
(a) 不清楚缓冲区刷新策略是刷新方式导致内容残留
(b) 提前close(fd)
导致用户层缓冲区数据无法与内核层缓冲区流动
© fork
导致内容重复输出,本质是fork
会”复制“用户层数据
(d) dup
无法更改FILE刷新机制,FILE
在首次读写文件时根据文件类型永久确定刷新机制
4、在源码层面分析了FILE
结构体,结构体里有多个指针指向缓冲区维护缓冲区,_flags
变量以位图模式解读,总结了刷新策略在_flags
位图上的体现
printf
从调用到输出的流程,预想到的知识点有以下:
task_struct
,内存布局,页表files_struct
,fd_array
,struct file
,inode
,文件引用次数,VFSFILE
,struct file
,inode
,fd
之间关系,如何逐层调用零拷贝技术
本文主要讨论了IO,在传统IO中,当有两个fd需要数据流动,如磁盘文件fd和网络文件fd通信,需要先将数据从磁盘拷贝到内核缓冲区,用户再调用系统接口read
到用户层,然后再write
到内核缓冲区,最后由内核缓冲区将数据刷新到网络文件fd。其过程冗长且拷贝频繁,该数据流动过程见下图橙色线,那么有没有更高效的IO方式呢?
答案是有的,通过零拷贝技术可以完成上图绿色线的数据流动,即数据只通过内核层就能到达对方fd,零拷贝技术有:sendfile
,mmap
…
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图:
说明:此图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删
task_struct
切入,task_struct
里有files_struct
结构体,其里面有一个数组fd_array
,数组下标即为fd
,数组内容是struct file
,每一个struct file
都对应磁盘一个被打开的文件,OS通过管理内核层的struct file
来管理磁盘中被打开的文件。当进程打开一个文件,内核会创建struct file
,并在fd_array
寻找未被使用的最小下标作为fd
,数组值填上struct file*
指针,同时用户层/语言层面会创建FILE
结构体,封装fd
,当文件发生首次读写时,FILE
结构体指定刷新方式,开辟缓冲区,通过自身封装的fd找到对应的file struct
完成读写struct file
一一对应FILE
封装,如stdout
和stdin
封装同一个fd
FILE
里只有一个fd
FILE
位于用户空间,内核缓冲区位于内核空间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