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他用科技复活传统艺术:发现甲骨文的终极浪漫

甲骨文 文明传承 陈楠

640?wx_fmt=gif

导读:古文字研究,如今已经不单纯是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的工作。许多工程师也在用科技的手段去研究、阐释古老文字背后的意义。谷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在今年 GDD(谷歌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智绘甲骨」项目,就是一个科技和中国古文字甲骨文相结合的例子。当技术遇上艺术与文化,会发生什么呢?


作者:神经小兮,编辑:神经星星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HyperAI超神经(ID:HyperAI),「链接人工智能新场景」

除了单纯的技术之外,向来关注文化与艺术的谷歌,还在「当技术遇上艺术与文化」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谷歌工程师们如何用技术传承传统文艺,让当代的人们再次感受古典文艺之美。

640?wx_fmt=jpeg

▲GDD 「当技术遇上艺术与文化」分会场

其中,「智绘甲骨」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骨文这个古老的文字,在与科技力量结合之后,增添了现代色彩,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

01 甲骨文最早的研究,始于 1899 年

古老的文字,向来对语言学家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们也与工程师们,一起应用科技手段来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技术,进一步了解古文字,发现它们背后的秘密。

甲骨文是中国以及东亚地区已知的,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距今已有约 3600 多年的历史,它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但是大部分甲骨文至今还没有被解读出来。

640?wx_fmt=jpeg

▲甲骨文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一般认为,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发现的。

发现甲骨文 120 周年,值此特殊的年份,谷歌携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推出「智绘甲骨」项目,带我们领略甲骨文之美。

640?wx_fmt=jpe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已经研究甲骨文 18 年之久

02 当机器学习遇见甲骨文


谷歌早在 2011 年便成立了 Google Arts & Culture 实验室,致力于用科技手段研究全球的艺术和文化,增进大众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智绘甲骨」,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 2019 年 GDD 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

640?wx_fmt=gif

▲「智绘甲骨」展示区,观众手绘的甲骨文,会融入图画中成为动画元素

据介绍,智绘甲骨」基于 TensorFlow,使用机器学习模型,通过笔画匹配算法,根据笔画识别对应的甲骨文。识别出手写甲骨文后,还会将该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图案在画面中。

与此同时,实验室同时还推出了「智绘甲骨」同系列的「智玩皮影」和「智舞窑变」项目,它们也同样基于 TensorFlow。

640?wx_fmt=gif


「智舞窑变」是用技术打造陶瓷艺术品的项目。对陶瓷艺术感兴趣的谷歌工程师们,创造了一个基于 TensorFlow 的陶瓷生成系统——智舞窑变 Morphing Clay,让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影像,生成出只属于自己的精美现代瓷器。

03 陈楠教授 18 年甲骨文研究历程

「智绘甲骨」将甲骨文带到了普通大众的眼前,让这个我们平时鲜少接触的古老事物,也变得亲切起来,触手可及。而这个项目的背后,是陈楠教授 18 年的付出。

全新的角度,揭开了甲骨文所蕴含的数学之美与网格秘密。

以矢量、网格和数学几何的新方法设计甲骨文。

640?wx_fmt=jpeg

▲陈楠教授早期字库概念设计

陈楠将甲骨文放在密集网格中,利用直线、垂线、斜线、弧线的比例,解决字体在不同方向和大小尺度上的协调。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元素,将原始的甲骨文组合成具有网络创意的甲骨文字画。

但要将甲骨文形成一套完整的字体,并不容易。历经长达 18 年的研究之后,陈楠终于在 2017 年 9 月 28 日,首次推出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

640?wx_fmt=png

▲汉仪陈体甲骨文 1.0 版覆盖 3500 个字符

「格律设计论」,开启全新的研究型设计模式,跨越艺术设计与文字学的专业领域,创造了一条不同以往的字库设计之路。

此外,在这 18 年的研发历程中,陈楠工作室还先后开发了「生肖甲骨文」、「甲骨有表情」等一系列甲骨文表情包,用科技为这些千年之前的符号赋予了活力,数千年前的古文字也变得「萌萌的」。

640?wx_fmt=jpeg

▲陈楠工作室推出的「甲骨文上班族」表情包

汉字主题 AR (增强现实)图鉴,参与了人民日报「穿越 40 年时光之旅」活动。该 AR 动画以镌刻于龟甲上的甲骨文为始,以数字化甲骨文字库结束。

640?wx_fmt=jpeg

▲观众扫码 AR 图鉴,就可看到汉字的演化在眼前立体展开

04 科技让艺术与文化永恒


我们看到,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艺术与文化不断加上了现代的元素。在技术的冲击下,大众也在不断接受新的艺术形式。

被数字化、科技化的传统艺术,对于年轻一代更加具有吸引力,为其传承增加了筹码;另一方面,科技也逐渐成为艺术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为后者创造出更多可能,不断推动其发展。

640?wx_fmt=jpeg

▲故宫博物馆近年推出的数字体验展


科技给了艺术与文化额外的生命力,比如数字化的博物馆,用另一种保存形式,让古老的艺术品,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更长久地流传。

640?wx_fmt=gif


640?

有话要说?

Q:   还有哪些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浪漫”?
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猜你想看?

更多精彩?

在公众号对话框 输入以下 关键词
查看更多优质内容!

PPT  |  报告  |  读书  |  书单  |  干货  
大数据  |  揭秘  |  Python  |  可视化
AI  |  人工智能  |  5G  |  中台
机器学习  |  深度学习  |  神经网络
合伙人  1024  |  段子  |  数学

据统计,99%的大咖都完成了这个神操作
?

640?wx_fmt=png

觉得不错,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转载 / 投稿请联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请在后台点击“历史文章”查看
640?wx_fmt=jpeg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凡人多烦事01/article/detail/93794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