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可视化拖拽组件库一些技术要点原理分析(四)_pc端拖拽组件主要使用的什么技术

pc端拖拽组件主要使用的什么技术

本文是可视化拖拽系列的第四篇,比起之前的三篇文章,这篇功能点要稍微少一点,总共有五点:

  1. SVG 组件
  2. 动态属性面板
  3. 数据来源(接口请求)
  4. 组件联动
  5. 组件按需加载

如果你对我之前的系列文章不是很了解,建议先把这三篇文章看一遍,再来阅读本文(否则没有上下文,不太好理解):

另附上项目、在线 DEMO 地址:

SVG 组件

目前项目里提供的自定义组件都是支持自由放大缩小的,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规则形状。也就是说对它们放大缩小,直接改变宽高就可以实现了,无需做其他处理。但是不规则形状就不一样了,譬如一个五角星,你得考虑放大缩小时,如何成比例的改变尺寸。最终,我采用了 svg 的方案来实现(还考虑过用 iconfont 来实现,不过有缺陷,放弃了),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实现细节。

用 SVG 画一个五角星

假设我们需要画一个 100 * 100 的五角星,它的代码是这样的:

<svg 
    version="1.1" 
    baseProfile="full"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
    <polygon 
        points="50 0,62.5 37.5,100 37.5,75 62.5,87.5 100,50 75,12.5 100,25 62.5,0 37.5,37.5 37.5" 
        stroke="#000" 
        fill="rgba(255, 255, 255, 1)" 
        stroke-width="1"
    ></polygon>
</svg>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svg 上的版本、命名空间之类的属性不是很重要,可以先忽略。重点是 polygon 这个元素,它在 svg 中定义了一个由一组首尾相连的直线线段构成的闭合多边形形状,最后一点连接到第一点。也就是说这个多边形由一系列坐标点组成,相连的点之间会自动连上。polygon 的 points 属性用来表示多边形的一系列坐标点,每个坐标点由 x y 坐标组成,每个坐标点之间用 ,逗号分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就是一个用 svg 画的五角星,它由十个坐标点组成 50 0,62.5 37.5,100 37.5,75 62.5,87.5 100,50 75,12.5 100,25 62.5,0 37.5,37.5 37.5。由于这是一个 100*100 的五角星,所以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根据每个坐标点的数值算出它们在五角星(坐标系)中所占的比例。譬如第一个点是 p1(50,0),那么它的 x y 坐标比例是 50%, 0;第二个点 p2(62.5,37.5),对应的比例是 62.5%, 37.5%

// 五角星十个坐标点的比例集合
const points = [
    [0.5, 0],
    [0.625, 0.375],
    [1, 0.375],
    [0.75, 0.625],
    [0.875, 1],
    [0.5, 0.75],
    [0.125, 1],
    [0.25, 0.625],
    [0, 0.375],
    [0.375, 0.375],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既然知道了五角星的比例,那么要画出其他尺寸的五角星也就易如反掌了。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对五角星进行放大缩小,改变它的尺寸时,等比例的给出每个坐标点的具体数值即要。

<div class="svg-star-container">
    <svg
        version="1.1"
        baseProfile="full"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
        <polygon
            ref="star"
            :points="points"
            :stroke="element.style.borderColor"
            :fill="element.style.backgroundColor"
            stroke-width="1"
        />
    </svg>
    <v-text :prop-value="element.propValue" :element="element" />
</div>

<script>
function drawPolygon(width, height) {
    // 五角星十个坐标点的比例集合
    const points = [
        [0.5, 0],
        [0.625, 0.375],
        [1, 0.375],
        [0.75, 0.625],
        [0.875, 1],
        [0.5, 0.75],
        [0.125, 1],
        [0.25, 0.625],
        [0, 0.375],
        [0.375, 0.375],
    ]

    const coordinatePoints = points.map(point => width * point[0] + ' ' + height * point[1])
    this.points = coordinatePoints.toString() // 得出五角星的 points 属性数据
}
</scri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他 SVG 组件

同理,要画其他类型的 svg 组件,我们只要知道它们坐标点所占的比例就可以了。如果你不知道一个 svg 怎么画,可以网上搜一下,先找一个能用的 svg 代码(这个五角星的 svg 代码,就是在网上找的)。然后再计算它们每个坐标点所占的比例,转成小数点的形式,最后把这些数据代入上面提供的 drawPolygon() 函数即可。譬如画一个三角形的代码是这样的:

function drawTriangle(width, height) {
    const points = [
        [0.5, 0.05],
        [1, 0.95],
        [0, 0.95],
    ]

    const coordinatePoints = points.map(point => width * point[0] + ' ' + height * point[1])
    this.points = coordinatePoints.toString() // 得出三角形的 points 属性数据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态属性面板

目前所有自定义组件的属性面板都共用同一个 AttrList 组件。因此弊端很明显,需要在这里写很多 if 语句,因为不同的组件有不同的属性。例如矩形组件有 content 属性,但是图片没有,一个不同的属性就得写一个 if 语句。

<el-form-item v-if="name === 'rectShape'" label="内容">
   <el-input />
</el-form-item>
<!-- 其他属性... -->
  • 1
  • 2
  • 3
  • 4

幸好,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不难。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有讲解过如何动态渲染自定义组件:

<component :is="item.component"></component> <!-- 动态渲染组件 -->
  • 1

在每个自定义组件的数据结构中都有一个 component 属性,这是该组件在 Vue 中注册的名称。因此,每个自定义组件的属性面板可以和组件本身一样(利用 component 属性),做成动态的:

<!-- 右侧属性列表 -->
<section class="right">
    <el-tabs v-if="curComponent" v-model="activeName">
        <el-tab-pane label="属性" name="attr">
            <component :is="curComponent.component + 'Attr'" /> <!-- 动态渲染属性面板 -->
        </el-tab-pane>
        <el-tab-pane label="动画" name="animation" style="padding-top: 20px;">
            <AnimationList />
        </el-tab-pane>
        <el-tab-pane label="事件" name="events" style="padding-top: 20px;">
            <EventList />
        </el-tab-pane>
    </el-tabs>
    <CanvasAttr v-else></CanvasAttr>
</sectio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同时,自定义组件的目录结构也需要做下调整,原来的目录结构为:

- VText.vue
- Picture.vue
...
  • 1
  • 2
  • 3

调整后变为:

- VText
	- Attr.vue <!-- 组件的属性面板 -->
	- Component.vue <!-- 组件本身 -->
- Picture
	- Attr.vue
	- Component.vue
  • 1
  • 2
  • 3
  • 4
  • 5
  • 6

现在每一个组件都包含了组件本身和它的属性面板。经过改造后,图片属性面板代码也更加精简了:

<template>
    <div class="attr-list">
        <CommonAttr></CommonAttr> <!-- 通用属性 -->
        <el-form>
            <el-form-item label="镜像翻转">
                <div style="clear: both;">
                    <el-checkbox v-model="curComponent.propValue.flip.horizontal" label="horizontal">水平翻转</el-checkbox>
                    <el-checkbox v-model="curComponent.propValue.flip.vertical" label="vertical">垂直翻转</el-checkbox>
                </div>
            </el-form-item>
        </el-form>
    </div>
</templat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这样一来,组件和对应的属性面板都变成动态的了。以后需要单独给某个自定义组件添加属性就非常方便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来源(接口请求)

有些组件会有动态加载数据的需求,所以特地加了一个 Request 公共属性组件,用于请求数据。当一个自定义组件拥有 request 属性时,就会在属性面板上渲染接口请求的相关内容。至此,属性面板的公共组件已经有两个了:

-common
	- Request.vue <!-- 接口请求 -->
	- CommonAttr.vue <!-- 通用样式 -->
  • 1
  • 2
  • 3
// VText 自定义组件的数据结构
{
    component: 'VText',
    label: '文字',
    propValue: '双击编辑文字',
    icon: 'wenben',
    request: { // 接口请求
        method: 'GET',
        data: [],
        url: '',
        series: false, // 是否定时发送请求
        time: 1000, // 定时更新时间
        paramType: '', // string object array
        requestCount: 0, // 请求次数限制,0 为无限
    },
    style: { // 通用样式
        width: 200,
        height: 28,
        fontSize: '',
        fontWeight: 400,
        lineHeight: '',
        letterSpacing: 0,
        textAlign: '',
        color: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面的动图可以看出,api 请求的方法参数等都是可以手动修改的。但是怎么控制返回来的数据赋值给组件的某个属性呢?这可以在发出请求的时候把组件的整个数据对象 obj 以及要修改属性的 key 当成参数一起传进去,当数据返回来时,就可以直接使用 obj[key] = data 来修改数据了。

// 第二个参数是要修改数据的父对象,第三个参数是修改数据的 key,第四个数据修改数据的类型
this.cancelRequest = request(this.request, this.element, 'propValue', 'string')
  • 1
  • 2

组件联动

组件联动:当一个组件触发事件时,另一个组件会收到通知,并且做出相应的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个动图的矩形,它分别监听了下面两个按钮的悬浮事件,第一个按钮触发悬浮并广播事件,矩形执行回调向右旋转移动;第二个按钮则相反,向左旋转移动。

要实现这个功能,首先要给自定义组件加一个新属性 linkage,用来记录所有要联动的组件:

{
	// 组件的其他属性...
	linkage: {
	     duration: 0, // 过渡持续时间
	     data: [ // 组件联动
	         {
	             id: '', // 联动的组件 id
	             label: '', // 联动的组件名称
	             event: '', // 监听事件
	             style: [{ key: '', value: '' }], // 监听的事件触发时,需要改变的属性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对应的属性面板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组件联动本质上就是订阅/发布模式的运用,每个组件在渲染时都会遍历它监听的所有组件。

事件监听

<script>
import eventBus from '@/utils/eventBus'

export default {
    props: {
        linkage: {
            type: Object,
            default: () => {},
        },
        element: {
            type: Object,
            default: () => {},
        },
    },
    created() {
        if (this.linkage?.data?.length) {
            eventBus.$on('v-click', this.onClick)
            eventBus.$on('v-hover', this.onHover)
        }
    },
    mounted() {
        const { data, duration } = this.linkage || {}
        if (data?.length) {
            this.$el.style.transition = `all ${duration}s`
        }
    },
    beforeDestroy() {
        if (this.linkage?.data?.length) {
            eventBus.$off('v-click', this.onClick)
            eventBus.$off('v-hover', this.onHover)
        }
    },
    methods: {
        changeStyle(data = []) {
            data.forEach(item => {
                item.style.forEach(e => {
                    if (e.key) {
                        this.element.style[e.key] = e.value
                    }
                })
            })
        },

        onClick(componentId) {
            const data = this.linkage.data.filter(item => item.id === componentId && item.event === 'v-click')
            this.changeStyle(data)
        },

        onHover(componentId) {
            const data = this.linkage.data.filter(item => item.id === componentId && item.event === 'v-hover')
            this.changeStyle(data)
        },
    },
}
</scri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

  1. 每一个自定义组件初始化时,都会监听 v-click v-hover 两个事件(目前只有点击、悬浮两个事件)
  2. 事件回调函数触发时会收到一个参数——发出事件的组件 id(譬如多个组件都触发了点击事件,需要根据 id 来判断是否是自己监听的组件)
  3. 最后再修改对应的属性

事件触发

<template>
    <div @click="onClick" @mouseenter="onMouseEnter">
        <component
            :is="config.component"
            ref="component"
            class="component"
            :style="getStyle(config.style)"
            :prop-value="config.propValue"
            :element="config"
            :request="config.request"
            :linkage="config.linkage"
        />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eventBus from '@/utils/eventBus'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onClick() {
            const events = this.config.events
            Object.keys(events).forEach(event => {
                this[event](events[event])
            })

            eventBus.$emit('v-click', this.config.id)
        },

        onMouseEnter() {
            eventBus.$emit('v-hover', this.config.id)
        },
    },
}
</scri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从上述代码可以看出,在渲染组件时,每一个组件的最外层都监听了 click mouseenter 事件,当这些事件触发时,eventBus 就会触发对应的事件( v-click 或 v-hover ),并且把当前的组件 id 作为参数传过去。

最后再捊一遍整体逻辑:

  1. a 组件监听原生事件 click mouseenter
  2. 用户点击或移动鼠标到组件上触发原生事件 click 或 mouseenter
  3. 事件回调函数再用 eventBus 触发 v-click 或 v-hover 事件
  4. 监听了这两个事件的 b 组件收到通知后再修改 b 组件的相关属性(例如上面矩形的 x 坐标和旋转角度)

组件按需加载

目前这个项目本身是没有做按需加载的,但是我把实现方案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其实也差不多。

第一步,抽离

第一步需要把所有的自定义组件出离出来,单独存放。建议使用 monorepo 的方式来存放,所有的组件放在一个仓库里。每一个 package 就是一个组件,可以单独打包。

- node_modules
- packages
	- v-text # 一个组件就是一个包 
	- v-button
	- v-table
- package.json
- lerna.json
  • 1
  • 2
  • 3
  • 4
  • 5
  • 6
  • 7
第二步,打包

建议每个组件都打包成一个 js 文件 ,例如叫 bundle.js。打包好直接调用上传接口放到服务器存起来(发布到 npm 也可以),每个组件都有一个唯一 id。前端每次渲染组件的时,通过这个组件 id 向服务器请求组件资源的 URL。

第三步,动态加载组件

动态加载组件有两种方式:

  1. import()
  2. <script> 标签

第一种方式实现起来比较方便:

const name = 'v-text' // 组件名称
const component = await import('https://xxx.xxx/bundile.js')
Vue.component(name, component)
  • 1
  • 2
  • 3

但是兼容性上有点小问题,如果要支持一些旧的浏览器(例如 IE),可以使用 <script> 标签的形式来加载:

function loadjs(ur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url
        script.onload = resolve
        script.onerror = reject
    })
}

const name = 'v-text' // 组件名称
await loadjs('https://xxx.xxx/bundile.js')
// 这种方式加载组件,会直接将组件挂载在全局变量 window 下,所以 window[name] 取值后就是组件
Vue.component(name, window[nam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为了同时支持这两种加载方式,在加载组件时需要判断一下浏览器是否支持 ES6。如果支持就用第一种方式,如果不支持就用第二种方式:

function isSupportES6() {
    try {
        new Function('const fn = () => {};')
    } catch (error)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最后一点,打包也要同时兼容这两种加载方式:

import VText from './VText.vue'

if (typeof window !== 'undefined') {
    window['VText'] = VText
}

export default VText
  • 1
  • 2
  • 3
  • 4
  • 5
  • 6
  • 7

同时导出组件和把组件挂在 window 下。

其他小优化

图片镜像翻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片镜像翻转需要使用 canvas 来实现,主要使用的是 canvas 的 translate() scale() 两个方法。假设我们要对一个 100*100 的图片进行水平镜像翻转,它的代码是这样的:

<canvas width="100" height="100"></canvas>

<script>
    const canvas = document.querySelector('canvas')
    const ctx = canvas.getContext('2d')
    const img = document.createElement('img')
    const width = 100
    const height = 100
    img.src = 'https://avatars.githubusercontent.com/u/22117876?v=4'
    img.onload = () => ctx.drawImage(img, 0, 0, width, height)

    // 水平翻转
    setTimeout(() => {
        // 清除图片
        ctx.clearRect(0, 0, width, height)
        // 平移图片
        ctx.translate(width, 0)
        // 对称镜像
        ctx.scale(-1, 1)
        ctx.drawImage(img, 0, 0, width, height)
        // 还原坐标点
        ctx.setTransform(1, 0, 0, 1, 0, 0)
    }, 2000)
</scri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ctx.translate(width, 0) 这行代码的意思是把图片的 x 坐标往前移动 width 个像素,所以平移后,图片就刚好在画布外面。然后这时使用 ctx.scale(-1, 1) 对图片进行水平翻转,就能得到一个水平翻转后的图片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垂直翻转也是一样的原理,只不过参数不一样:

// 原来水平翻转是 ctx.translate(width, 0)
ctx.translate(0, height) 
// 原来水平翻转是 ctx.scale(-1, 1)
ctx.scale(1, -1)
  • 1
  • 2
  • 3
  • 4

实时组件列表

画布中的每一个组件都是有层级的,但是每个组件的具体层级并不会实时显现出来。因此,就有了这个实时组件列表的功能。

这个功能实现起来并不难,它的原理和画布渲染组件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列表只需要渲染图标和名称。

<div class="real-time-component-list">
    <div
        v-for="(item, index) in componentData"
        :key="index"
        class="list"
        :class="{ actived: index === curComponentIndex }"
        @click="onClick(index)"
    >
        <span class="iconfont" :class="'icon-' + getComponent(index).icon"></span>
        <span>{{ getComponent(index).label }}</span>
    </div>
</di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在组件数据的数组里,越靠后的组件层级越高。所以不对数组的数据索引做处理的话,用户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假设添加组件的顺序为文本、按钮、图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层级最高的图片,在实时列表里排在最后。这跟我们平时的认知不太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对组件数据做个 reverse() 翻转一下。譬如文字组件的索引为 0,层级最低,它应该显示在底部。那么每次在实时列表展示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代码转换一下,得到翻转后的索引,然后再渲染,这样的排序看起来就比较舒服了。

<div class="real-time-component-list">
    <div
        v-for="(item, index) in componentData"
        :key="index"
        class="list"
        :class="{ actived: transformIndex(index) === curComponentIndex }"
        @click="onClick(transformIndex(index))"
    >
        <span class="iconfont" :class="'icon-' + getComponent(index).icon"></span>
        <span>{{ getComponent(index).label }}</span>
    </div>
</div>

<script>
function getComponent(index) {
    return componentData[componentData.length - 1 - index]
}

function transformIndex(index) {
    return componentData.length - 1 - index
}
</scrip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经过转换后,层级最高的图片在实时列表里排在最上面,完美!

总结

至此,可视化拖拽系列的第四篇文章已经结束了,距离上一篇系列文章的发布时间(2021年02月15日)已经有一年多了。没想到这个项目这么受欢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认可。所以希望本系列的第四篇文章还是能像之前一样,对大家有帮助,再次感谢!

最后,毛遂自荐一下自己,本人五年+前端,有基础架构和带团队的经验。有没有大佬有北京、天津的前端岗位推荐。如果有,请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帮忙内推一下,感谢!

本人的社交主页: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小小林熬夜学编程/article/detail/107390?site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