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Spark大数据分析与实战笔记(第三章 Spark RDD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04)

Spark大数据分析与实战笔记(第三章 Spark RDD 弹性分布式数据集-04)

每日一句正能量

勤奋踏实,诚实守信。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第3章 Spark 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

章节概要

传统的MapReduce虽然具有自动容错、平衡负载和可拓展性的优点,但是其最大缺点是采用非循环式的数据流模型,使得在迭代计算式要进行大量的磁盘IO操作。Spark中的RDD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缺点。

RDD是Spark提供的最重要的抽象概念,我们可以将RDD理解为一个分布式存储在集群中的大型数据集合,不同RDD之间可以通过转换操作形成依赖关系实现管道化,从而避免了中间结果的I/O操作,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性能。接下来,本章将针对RDD进行详细讲解。

3.6 RDD机制

Spark为RDD提供了两个重要的机制,分别是持久化机制(即缓存机制)和容错机制。接下来,本节将针对持久化机制和容错机制进行详细介绍。

3.6.1 持久化机制

  • 在Spark中,RDD是采用惰性求值,即每次调用行动算子操作,都会从头开始计算。然而,每次调用行动算子操作,都会触发一次从头开始的计算,这对于迭代计算来说,代价是很大的,因为迭代计算经常需要多次重复的使用同一组数据集,所以,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开销,可以让Spark对数据集进行持久化。
  • 通常情况下,一个RDD是由多个分区组成的,RDD中的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中,因此,当持久化某个RDD时,每一个节点都将把计算分区的结果保存在内存中,若对该RDD或衍生出的RDD进行其他行动算子操作时,则不需要重新计算,直接去取各个分区保存数据即可,这使得后续的行动算子操作速度更快(通常超过10倍),并且缓存是Spark构建迭代式算法和快速交互式查询的关键。
  • RDD的持久化操作有两种方法,分别是cache()方法和persist()方法。每一个持久化的RDD都可以使用不同的存储级别存储,从而允许持久化数据集在硬盘或者内存作为序列化的Java对象,甚至可以跨节点复制。
  1. persist()方法的存储级别是通过StorageLevel对象(Scala、Java、Python)设置的。
  2. cache()方法的存储级别是使用默认的存储级别(即StorageLevel.MEMORY_ONLY(将反序列化的对象存入内存))。
    接下来,通过—张表介绍一下持久化RDD的存储级别。
存储级别相关说明
MEMORY_ONLY默认存储级别。将RDD作为反序列化的Java对象,缓存到JVM中,若内存放不下(内存已满情况),则某些分区将不会被缓存,并且每次需要时都会重新计算
MEMORY_AND_DISK将RDD作为反序列化的Java对象,缓存到JVM中,若内存放不下(内存已满情况),则将剩余分区存储到磁盘上,并在需要时从磁盘读取
MEMORY_ONLY_SER将RDD作为序列化的Java对象(每个分区序列化为一个字节数组),比反序列化的Java对象节省空间,但读取时,更占CPU
MEMORY_AND_DISK_SER与MEMORY_ONLY_SER类似,但是将当内存放不下则溢出到磁盘,而不是每次需要时重新计算它们
DISK_ONLY仅将RDD分区全部存储到磁盘上
MEMORY_ONLY_2MEMORY_AND_DISK_2与上面的级别相同。若加上后缀_2,代表的是将每个持久化的数据,都复制一份副本,并将副本保存到其他节点上
OFF_HEAP(实验性)与MEMORY_ONLY_SER类似,但将数据存储在堆外内存中(这需要启用堆外内存)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接下来,通过代码演示如何使用persist()方法和cache()方法对RDD进行持久化。

  1. 使用persist()方法对RDD进行持久化
    定义一个列表list,通过该列表创建一个RDD,然后通过persist持久化操作和算子操作统计RDD中的元素个数以及打印输出RDD中的所有元素。具体代码如下:
scala> import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import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scala> val list=List("hadoop","spark","hive")
list: List[String] = List(hadoop, spark, hive)

scala> val listRDD=sc.parallelize(list)
listRDD: org.apache.spark.rdd.RDD[String] = ParallelCollectionRDD[0]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listRDD.persist(StorageLevel.DISK_ONLY)
res0: listRDD.type = ParallelCollectionRDD[0]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println(listRDD.count())
3

scala> println(listRDD.collect().mkString(","))
hadoop,spark,hiv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listRDD.persist(StorageLevel.DISK_ONLY)设置了持久化级别,但是这行代码并不会马上执行持久化操作,只有当第一次调用行动算子后(println(listRDD.count())),才会去挂靠持久化,而第2次调用算子时,使用已经产生的持久化RDD,速度会比之前快。

  1. 使用cache()方法对RDD进行持久化
    定义一个列表list,通过该列表创建一个RDD,然后通过cache持久化操作和算子操作统计RDD中的元素个数以及打印输出rdd中的所有元素。具体代码如下:
scala> val list=List("hadoop","spark","hive")
list: List[String] = List(hadoop, spark, hive)

scala> val listRDD=sc.parallelize(list)
listRDD: org.apache.spark.rdd.RDD[String] = ParallelCollectionRDD[1]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listRDD.cache()
res3: listRDD.type = ParallelCollectionRDD[1] at parallelize at <console>:29

scala> println(listRDD.count())
3

scala> println(listRDD.collect().mkString(","))
hadoop,spark,hive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3.6.2 容错机制

当Spark集群中的某一个节点由于宕机导致数据丢失,则可以通过Spark中的RDD进行容错恢复已经丢失的数据。RDD提供了两种故障恢复的方式,分别是血统(Lineage)方式和设置检查点(checkpoint)方式。

  • 血统(Lineage)方式,主要是根据RDD之间的依赖关系对丢失数据的RDD进行数据恢复。如果丢失数据的子RDD在进行窄依赖运算r则只需要把丢失数据的父RDD的对应分区进行重新计算即可,不需要依赖其他的节点,并且在计算过程中不会存在冗余计算;若丢失数据的RDD进行宽依赖运算,则需要父RDD的所有分区都要进行从头到尾的计算,在计算过程中会存在冗余计算。为了解决宽依赖运算中出现的计算冗余问题,Spark又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进行数据容错,即设置检查点(checkpoint)方式。

  • 设置检查点(checkPoint)方式,本质上是将RDD写入磁盘进行存储。当RDD在进行宽依赖运算时,只需要在中间阶段设置一个检查点进行容错,即通过Spark中的sparkContext对象调用setCheckpoint()方法,设置一个容错文件系统目录(如HDFS)作为检查点checkpoint,将checkpoint的数据写入之前设置的容错文件系统中进行高可用的持久化存储,若是后面有节点出现宕机导致分区数据丢失,则可以从做检查点的RDD开始重新计算即可,不需要进行从头到尾的计算,这样就会减少开销。

总结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弹性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中的核心概念之一。RDD具有分布式和不可变的特性,能够在集群中进行并行计算。RDD机制通过持久化机制和容错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持久化机制是指RDD可以将计算结果缓存在内存中,以便在后续的计算中复用,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计算和IO开销。RDD提供了多种持久化级别,包括内存和磁盘,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级别。

容错机制是指RDD具有自动容错和恢复能力。RDD通过将数据划分成一系列的分区(partitions)来实现容错。每个分区都会在集群中的不同节点上进行备份,一旦某个节点发生故障,Spark可以自动将该分区计算任务转移到其他可用节点上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整个计算过程不会中断。

总之,RDD机制通过持久化机制和容错机制来提高了计算效率和可靠性,并且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中灵活应用。这让Spark成为了一个高性能和可靠的大数据处理框架。

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u014727709/article/details/132509716
欢迎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很楠不爱3/article/detail/402201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