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指定python解释器和编码方式
#!/usr/bin/python
# -*- coding: UTF-8 -*-
Unicode
是人类可识别的字符格式;ASCII
、UTF-8
、GBK
等都是机器可识别的字节码格式。我们写在文件中的 py3 代码,是由字符组成的,它们的格式,就是 Unicode
,而字符是以字节为存储单位保存在文件中,文件保存在内存 / 物理磁盘中。Python2 的默认编码是 ASCII
,不能识别中文字符,需要显式指定字符编码
Python3 的默认编码为 Unicode
,可以识别中文字符
计算机内存中的数据,统一使用 Unicode
编码
数据传输或保存到硬盘上,使用 UTF-8
编码
#为源文件指定不同的编码,在开头如下:
# -*- coding:utf-8 -*-
在 Python 3 中,可以用中文作为变量名,非 ASCII 标识符也是允许的了。
保留字即关键字,我们不能把它们用作任何标识符名称。Python 的标准库提供了一个 keyword 模块,可以输出当前版本的所有关键字:
>>> import keyword
>>> keyword.kwlist
['False', 'None', 'True', 'and', 'as', 'assert', 'break', 'class', 'continue', 'def', 'del', 'elif', 'else', 'except', 'finally', 'for', 'from', 'global', 'if', 'import', 'in', 'is', 'lambda', 'nonlocal', 'not', 'or', 'pass', 'raise', 'return', 'try', 'while', 'with', 'yield']
指定Python解释器
#!/usr/bin/python3
# 单行注释
print ("Hello, Python!") # 第二个注释
'''
第三注释
第四注释
'''
"""
第五注释
第六注释
"""
python最具特色的就是使用缩进来表示代码块,不需要使用大括号 {} 。
缩进的空格数是可变的,但是同一个代码块的语句必须包含相同的缩进空格数。
缩进不一致,会导致错误:IndentationError: unindent does not match any outer indentation level
Python 通常是一行写完一条语句,但如果语句很长,我们可以使用反斜杠 ** 来实现多行语句,例如:
total = item_one + \
item_two + \
item_three
在 [], {}, 或 () 中的多行语句,不需要使用反斜杠 ****,例如:
total = ['item_one', 'item_two', 'item_three',
'item_four', 'item_five']
python中数字有四种类型:整数、布尔型、浮点数和复数。
#!/usr/bin/python3 str='123456789' print(str) # 输出字符串 print(str[0:-1]) # 输出第一个到倒数第二个的所有字符 print(str[0]) # 输出字符串第一个字符 print(str[2:5]) # 输出从第三个开始到第五个的字符 print(str[2:]) # 输出从第三个开始后的所有字符 print(str[1:5:2]) # 输出从第二个开始到第五个且每隔一个的字符(步长为2) print(str * 2) # 输出字符串两次 print(str + '你好') # 连接字符串 print('------------------------------') print('hello\nrunoob') # 使用反斜杠(\)+n转义特殊字符 print(r'hello\nrunoob') # 在字符串前面添加一个 r,表示原始字符串,不会发生转义
执行下面的程序在按回车键后就会等待用户输入:
#!/usr/bin/python3
input("\n\n按下 enter 键后退出。")
Python 可以在同一行中使用多条语句,语句之间使用分号 ; 分割,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例:
#!/usr/bin/python3
import sys; x = 'runoob'; sys.stdout.write(x + '\n')
print 默认输出是换行的,如果要实现不换行需要在变量末尾加上 end="":
#!/usr/bin/python3
x="a"
y="b"
# 换行输出
print( x )
print( y )
print('---------')
# 不换行输出
print( x, end=" " )
print( y, end=" " )
print()
在 python 用 import 或者 from…import 来导入相应的模块。
将整个模块(somemodule)导入,格式为: import somemodule
从某个模块中导入某个函数,格式为: from somemodule import somefunction
从某个模块中导入多个函数,格式为: from somemodule import firstfunc, secondfunc, thirdfunc
将某个模块中的全部函数导入,格式为: from somemodule import *
#导入sys模块
import sys
print('================Python import mode==========================')
print ('命令行参数为:')
for i in sys.argv:
print (i)
print ('\n python 路径为',sys.path)
#导入sys模块的argv、path成员
from sys import argv,path # 导入特定的成员
print('================python from import===================================')
print('path:',path) # 因为已经导入path成员,所以此处引用时不需要加sys.path
$ python test.py arg1 arg2 arg3
(1)Python 中也可以所用 sys 的 sys.argv 来获取命令行参数:
注:sys.argv[0] 表示脚本名。
#!/usr/bin/python3
import sys
print ('参数个数为:', len(sys.argv), '个参数。')
print ('参数列表:', str(sys.argv))
print ('脚本名:', str(sys.argv[0]))
执行结果:
$ python3 test.py arg1 arg2 arg3
参数个数为: 4 个参数。
参数列表: ['test.py', 'arg1', 'arg2', 'arg3']
脚本名: test.py
(2)getopt 模块
getopt 模块是专门处理命令行参数的模块,用于获取命令行选项和参数,也就是 sys.argv。命令行选项使得程序的参数更加灵活。支持短选项模式 - 和长选项模式 –。
该模块提供了两个方法及一个异常处理来解析命令行参数。
getopt.getopt 方法
getopt.getopt 方法用于解析命令行参数列表,语法格式如下:
getopt.getopt(args, options[, long_options])
方法参数说明:
该方法返回值由两个元素组成: 第一个是 (option, value) 元组的列表。 第二个是参数列表,包含那些没有 - 或 – 的参数。
接下来我们定义一个 site() 函数,然后通过命令行输入站点名称 name 和网址 url,可以用缩写 n 和 u:
Python 中的变量不需要声明。每个变量在使用前都必须赋值,变量赋值以后该变量才会被创建。
在 Python 中,变量就是变量,它没有类型,我们所说的"类型"是变量所指的内存中对象的类型。
等号(=)用来给变量赋值。
等号(=)运算符左边是一个变量名,等号(=)运算符右边是存储在变量中的值。
Python允许你同时为多个变量赋值。例如:
a = b = c = 1
以上实例,创建一个整型对象,值为 1,从后向前赋值,三个变量被赋予相同的数值。
您也可以为多个对象指定多个变量。例如:
a, b, c = 1, 2, "runoob"
以上实例,两个整型对象 1 和 2 的分配给变量 a 和 b,字符串对象 “runoob” 分配给变量 c。
Python3 中有六个标准的数据类型:
Python3 的六个标准数据类型中:
Python3 支持 int、float、bool、complex(复数)。
在Python 3里,只有一种整数类型 int,表示为长整型,没有 python2 中的 Long。
像大多数语言一样,数值类型的赋值和计算都是很直观的。
内置的 type() 函数可以用来查询变量所指的对象类型。
>>> a, b, c, d = 20, 5.5, True, 4+3j
>>> print(type(a), type(b), type(c), type(d))
<class 'int'> <class 'float'> <class 'bool'> <class 'complex'>
此外还可以用 isinstance 来判断:
>>> a = 111
>>> isinstance(a, int)
True
>>>
isinstance 和 type 的区别在于:
**注意:*Python3 中,bool 是 int 的子类,True 和 False 可以和数字相加, True1、False0 会返回 True,但可以通过 is 来判断类型
当你指定一个值时,Number 对象就会被创建:
var1 = 1
var2 = 10
您也可以使用del语句删除一些对象引用。
del var
del var_a, var_b
\>>> 5 + 4 # 加法
9
\>>> 4.3 - 2 # 减法
2.3
\>>> 3 * 7 # 乘法
21
\>>> 2 / 4 # 除法,得到一个浮点数
0.5
\>>> 2 // 4 # 除法,得到一个整数
0
\>>> 17 % 3 # 取余
2
\>>> 2 ** 5 # 乘方(2的5次方)
32
注意:
Python中的字符串用单引号 ’ 或双引号 " 括起来,同时使用反斜杠 ** 转义特殊字符。
字符串的截取的语法格式如下:
变量[头下标:尾下标]
索引值以 0 为开始值,-1 为从末尾的开始位置。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4nc2z5Xy-1645023022787)(https://gitee.com/songjie001/typora_pictures/raw/master/123456-20200923-1.svg)]
加号 + 是字符串的连接符, 星号 * 表示复制当前字符串,与之结合的数字为复制的次数
Python 使用反斜杠 ** 转义特殊字符,如果你不想让反斜杠发生转义,可以在字符串前面添加一个 r,表示原始字符串:
>>> print('Ru\noob')
Ru
oob
>>> print(r'Ru\noob')
Ru\noob
>>>
另外,反斜杠()可以作为续行符,表示下一行是上一行的延续。也可以使用 “”"…""" 或者 ‘’’…’’’ 跨越多行。
注意,Python 没有单独的字符类型,一个字符就是长度为1的字符串。
与 C 字符串不同的是,Python 字符串不能被改变。向一个索引位置赋值,比如word[0] = 'm’会导致错误。
注意:
List(列表) 是 Python 中使用最频繁的数据类型。
列表可以完成大多数集合类的数据结构实现。列表中元素的类型可以不相同,它支持数字,字符串甚至可以包含列表(所谓嵌套)。
列表是写在方括号 [] 之间、用逗号分隔开的元素列表。
和字符串一样,列表同样可以被索引和截取,列表被截取后返回一个包含所需元素的新列表。
列表截取的语法格式如下:
变量[头下标:尾下标]
索引值以 0 为开始值,-1 为从末尾的开始位置。
加号 + 是列表连接运算符,星号 ***** 是重复操作。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list = [ 'abcd', 786 , 2.23, 'runoob', 70.2 ]
tinylist = [123, 'runoob']
print (list) # 输出完整列表
print (list[0]) # 输出列表第一个元素
print (list[1:3]) # 从第二个开始输出到第三个元素
print (list[2:]) # 输出从第三个元素开始的所有元素
print (tinylist * 2) # 输出两次列表
print (list + tinylist) # 连接列表
与Python字符串不一样的是,列表中的元素是可以改变的:
>>> a = [1, 2, 3, 4, 5, 6]
>>> a[0] = 9
>>> a[2:5] = [13, 14, 15]
>>> a
[9, 2, 13, 14, 15, 6]
>>> a[2:5] = [] # 将对应的元素值设置为 []
>>> a
[9, 2, 6]
List 内置了有很多方法,例如 append()、pop() 等等,这在后面会讲到。
注意:
Python 列表截取可以接收第三个参数,参数作用是截取的步长,以下实例在索引 1 到索引 4 的位置并设置为步长为 2(间隔一个位置)来截取字符串:
如果第三个参数为负数表示逆向读取,以下实例用于翻转字符串:
def reverseWords(input): # 通过空格将字符串分隔符,把各个单词分隔为列表 inputWords = input.split(" ") # 翻转字符串 # 假设列表 list = [1,2,3,4], # list[0]=1, list[1]=2 ,而 -1 表示最后一个元素 list[-1]=4 ( 与 list[3]=4 一样) # inputWords[-1::-1] 有三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 -1 表示最后一个元素 # 第二个参数为空,表示移动到列表末尾 # 第三个参数为步长,-1 表示逆向 inputWords=inputWords[-1::-1] # 重新组合字符串 output = ' '.join(inputWords) return output if __name__ == "__main__": input = 'I like runoob' rw = reverseWords(input) print(rw)
元组(tuple)与列表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元组的元素不能修改。元组写在小括号 () 里,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元组中的元素类型也可以不相同:
#!/usr/bin/python3
tuple = ( 'abcd', 786 , 2.23, 'runoob', 70.2 )
tinytuple = (123, 'runoob')
print (tuple) # 输出完整元组
print (tuple[0]) # 输出元组的第一个元素
print (tuple[1:3]) # 输出从第二个元素开始到第三个元素
print (tuple[2:]) # 输出从第三个元素开始的所有元素
print (tinytuple * 2) # 输出两次元组
print (tuple + tinytuple) # 连接元组
元组与字符串类似,可以被索引且下标索引从0开始,-1 为从末尾开始的位置。也可以进行截取(看上面,这里不再赘述)。
其实,可以把字符串看作一种特殊的元组。
虽然tuple的元素不可改变,但它可以包含可变的对象,比如list列表。
构造包含 0 个或 1 个元素的元组比较特殊,所以有一些额外的语法规则:
tup1 = () # 空元组
tup2 = (20,) # 一个元素,需要在元素后添加逗号
string、list 和 tuple 都属于 sequence(序列)。
注意:
集合(set)是由一个或数个**形态各异(不包括重复元素)**的大小整体组成的,构成集合的事物或对象称作元素或是成员。
基本功能是进行成员关系测试和删除重复元素。
可以使用大括号 { } 或者 set() 函数创建集合,注意:创建一个空集合必须用 set() 而不是 { },因为 { } 是用来创建一个空字典。
创建格式:
parame = {value01,value02,...}
或者
set(value)
#!/usr/bin/python3 sites = {'Google', 'Taobao', 'Runoob', 'Facebook', 'Zhihu', 'Baidu'} print(sites) # 输出集合,重复的元素被自动去掉 # 成员测试 if 'Runoob' in sites : print('Runoob 在集合中') else : print('Runoob 不在集合中') # set可以进行集合运算 a = set('abracadabra') b = set('alacazam') print(a) print(a - b) # a 和 b 的差集 print(a | b) # a 和 b 的并集 print(a & b) # a 和 b 的交集 print(a ^ b) # a 和 b 中不同时存在的元素
字典(dictionary)是Python中另一个非常有用的内置数据类型。
列表是有序的对象集合,字典是无序的对象集合。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字典当中的元素是通过键来存取的,而不是通过偏移存取。
字典是另一种可变容器模型,且可存储任意类型对象。
字典的每个键值 key=>value 对用冒号 : 分割,每个对之间用逗号(,)分割,整个字典包括在花括号 {} 中 ,格式如下所示:
d = {key1 : value1, key2 : value2, key3 : value3 }
键(key)的特性:
1)必须使用不可变类型,如字符串、数组、元组;
2)在同一个字典中,键(key)必须是唯一的,创建时如果同一个键被赋值两次,后一个值会被记住。
#!/usr/bin/python3
dict = {}
dict['one'] = "1 - 菜鸟教程"
dict[2] = "2 - 菜鸟工具"
tinydict = {'name': 'runoob','code':1, 'site': 'www.runoob.com'}
print (dict['one']) # 输出键为 'one' 的值
print (dict[2]) # 输出键为 2 的值
print (tinydict) # 输出完整的字典
print (tinydict.keys()) # 输出所有键
print (tinydict.values()) # 输出所有值
构造函数 dict() 可以直接从键值对序列中构建字典如下:
>>> dict([('Runoob', 1), ('Google', 2), ('Taobao', 3)])
{'Runoob': 1, 'Google': 2, 'Taobao': 3}
>>> {x: x**2 for x in (2, 4, 6)}
{2: 4, 4: 16, 6: 36}
>>> dict(Runoob=1, Google=2, Taobao=3)
{'Runoob': 1, 'Google': 2, 'Taobao': 3}
>>>
另外,字典类型也有一些内置的函数,例如clear()、keys()、values()等。
注意:
向字典添加新内容的方法是增加新的键/值对,修改或删除已有键/值对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dict = {'Name': 'Runoob', 'Age': 7, 'Class': 'First'}
dict['Age'] = 8 # 更新 Age
dict['School'] = "菜鸟教程" # 添加信息
print ("dict['Age']: ", dict['Age'])
print ("dict['School']: ", dict['School'])
能删单一的元素也能清空字典,清空只需一项操作。
显示删除一个字典用del命令,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dict = {'Name': 'Runoob', 'Age': 7, 'Class': 'First'}
del dict['Name'] # 删除键 'Name'
dict.clear() # 清空字典
del dict # 删除字典
print ("dict['Age']: ", dict['Age'])
print ("dict['School']: ", dict['School'])
dict.keys() #得到所有的键
dict.values() #得到所有的值
dict.clear() #清空字典
len(dict) #计算字典元素个数,即键的总数
str(dict) #输出字典,可以打印的字符串表示。
type(variable) #返回输入的变量类型,如果变量是字典就返回字典类型。
radiansdict.get(key, default=None) #返回指定键的值,如果键不在字典中返回 default 设置的默认值
dict.pop(key[,default]) #删除字典给定键 key 所对应的值,返回值为被删除的值。key值必须给出。 否则,返回default值。
key in dict #如果键在字典dict里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dict.copy() #返回一个字典的浅复制
dict.items() #以列表返回一个视图对象
radiansdict.keys() #返回一个视图对象
有时候,我们需要对数据内置的类型进行转换,数据类型的转换,你只需要将数据类型作为函数名即可。
以下几个内置的函数可以执行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这些函数返回一个新的对象,表示转换的值。
函数 | 描述 |
---|---|
[int(x ,base]) | 将x转换为一个整数 |
float(x) | 将x转换到一个浮点数 |
[complex(real ,imag]) | 创建一个复数 |
str(x) | 将对象 x 转换为字符串 |
repr(x) | 将对象 x 转换为表达式字符串 |
eval(str) | 用来计算在字符串中的有效Python表达式,并返回一个对象 |
tuple(s) |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元组(string、list 和 tuple 都属于 sequence(序列)。) |
list(s) | 将序列 s 转换为一个列表 |
set(s) | 转换为可变集合 |
dict(d) | 创建一个字典。d 必须是一个 (key, value)元组序列。 |
frozenset(s) | 转换为不可变集合 |
chr(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字符 |
ord(x) | 将一个字符转换为它的整数值 |
hex(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十六进制字符串 |
oct(x) | 将一个整数转换为一个八进制字符串 |
if condition_1:
statement_block_1
elif condition_2:
statement_block_2
else:
statement_block_3
Python 中用 elif 代替了 else if,所以if语句的关键字为:if – elif – else。
注意:
在嵌套 if 语句中,可以把 if…elif…else 结构放在另外一个 if…elif…else 结构中。
if 表达式1:
语句
if 表达式2:
语句
elif 表达式3:
语句
else:
语句
elif 表达式4:
语句
else:
语句
while 判断条件(condition):
执行语句(statements)……
同样需要注意冒号和缩进。另外,在 Python 中没有 do…while 循环。
如果 while 后面的条件语句为 false 时,则执行 else 的语句块。
语法格式如下:
while <expr>:
<statement(s)>
else:
<additional_statement(s)>
expr 条件语句为 true 则执行 statement(s) 语句块,如果为 false,则执行 additional_statement(s)。
类似if语句的语法,如果你的while循环体中只有一条语句,你可以将该语句与while写在同一行中, 如下所示:
#!/usr/bin/python
flag = 1
while (flag): print ('欢迎访问菜鸟教程!')
print ("Good bye!")
Python for 循环可以遍历任何可迭代对象,如一个列表或者一个字符串。
for循环的一般格式如下:
for <variable> in <sequence>:
<statements>
else:
<statements>
以下 for 实例中使用了 break 语句,break 语句用于跳出当前循环体:
#!/usr/bin/python3
sites = ["Baidu", "Google","Runoob","Taobao"]
for site in sites:
if site == "Runoob":
print("菜鸟教程!")
break
print("循环数据 " + site)
else:
print("没有循环数据!")
print("完成循环!")
如果你需要遍历数字序列,可以使用内置range()函数。它会生成数列,例如:
for i in range(5):
print(i)
#可以使用range指定区间的值:
for i in range(5,9) :
print(i)
#可以使range以指定数字开始并指定不同的增量(甚至可以是负数,有时这也叫做'步长'):
for i in range(0, 10, 3) :
print(i)
可以结合range()和len()函数以遍历一个序列的索引,如下所示:
>>>a = ['Google', 'Baidu', 'Runoob', 'Taobao', 'QQ']
>>> for i in range(len(a)):
... print(i, a[i])
...
0 Google
1 Baidu
2 Runoob
3 Taobao
4 QQ
break 语句可以跳出 for 和 while 的循环体。如果你从 for 或 while 循环中终止,任何对应的循环 else 块将不执行。
continue 语句被用来告诉 Python 跳过当前循环块中的剩余语句,然后继续进行下一轮循环。
Python pass是空语句,是为了保持程序结构的完整性。
pass 不做任何事情,一般用做占位语句,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for letter in 'Runoob':
if letter == 'o':
pass
print ('执行 pass 块')
print ('当前字母 :', letter)
print ("Good bye!")
迭代是Python最强大的功能之一,是访问集合元素的一种方式。
迭代器是一个可以记住遍历的位置的对象。
迭代器对象从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开始访问,直到所有的元素被访问完结束。迭代器只能往前不会后退。
迭代器有两个基本的方法:iter() 和 next()。
字符串,列表或元组对象都可用于创建迭代器:
>>> list=[1,2,3,4]
>>>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 print (next(it)) # 输出迭代器的下一个元素
1
>>> print (next(it))
2
>>>
迭代器对象可以使用常规for语句进行遍历:
#!/usr/bin/python3
list=[1,2,3,4]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for x in it:
print (x, end=" ")
也可以使用 next() 函数:
#!/usr/bin/python3
import sys # 引入 sys 模块
list=[1,2,3,4]
it = iter(list) # 创建迭代器对象
while True:
try:
print (next(it))
except StopIteration:
sys.exit()
把一个类作为一个迭代器使用需要在类中实现两个方法 iter() 与 next() 。
如果你已经了解的面向对象编程,就知道类都有一个构造函数,Python 的构造函数为 init(), 它会在对象初始化的时候执行。
iter() 方法返回一个特殊的迭代器对象, 这个迭代器对象实现了 next() 方法并通过 StopIteration 异常标识迭代的完成。
next() 方法(Python 2 里是 next())会返回下一个迭代器对象。
创建一个返回数字的迭代器,初始值为 1,逐步递增 1;
StopIteration 异常用于标识迭代的完成,防止出现无限循环的情况,在 next() 方法中我们可以设置在完成指定循环次数后触发 StopIteration 异常来结束迭代。
在 20 次迭代后停止执行:
class MyNumbers: def __iter__(self): self.a = 1 return self def __next__(self): if self.a <= 20: x = self.a self.a += 1 return x else: raise StopIteration myclass = MyNumbers() myiter = iter(myclass) for x in myiter: print(x)
在 Python 中,使用了 yield 的函数被称为生成器(generator)。
跟普通函数不同的是,生成器是一个返回迭代器的函数,只能用于迭代操作,更简单点理解生成器就是一个迭代器。
在调用生成器运行的过程中,每次遇到 yield 时函数会暂停并保存当前所有的运行信息,返回 yield 的值, 并在下一次执行 next() 方法时从当前位置继续运行。
调用一个生成器函数,返回的是一个迭代器对象。
以下实例使用 yield 实现斐波那契数列:
#!/usr/bin/python3 import sys def fibonacci(n): # 生成器函数 - 斐波那契 a, b, counter = 0, 1, 0 while True: if (counter > n): return yield a a, b = b, a + b counter += 1 f = fibonacci(10) # f 是一个迭代器,由生成器返回生成 while True: try: print (next(f), end=" ") except StopIteration: sys.exit()
函数是组织好的,可重复使用的,用来实现单一,或相关联功能的代码段。
函数能提高应用的模块性,和代码的重复利用率。你已经知道Python提供了许多内建函数,比如print()。但你也可以自己创建函数,这被叫做用户自定义函数。
你可以定义一个由自己想要功能的函数,以下是简单的规则:
语法
Python 定义函数使用 def 关键字,一般格式如下:
def 函数名(参数列表):
函数体
默认情况下,参数值和参数名称是按函数声明中定义的顺序匹配起来的。
定义一个函数:给了函数一个名称,指定了函数里包含的参数,和代码块结构。
这个函数的基本结构完成以后,你可以通过另一个函数调用执行,也可以直接从 Python 命令提示符执行。
如下实例调用了 printme() 函数:
#!/usr/bin/python3
# 定义函数
def printme( str ):
# 打印任何传入的字符串
print (str)
return
# 调用函数
printme("我要调用用户自定义函数!")
printme("再次调用同一函数")
在 python 中,类型属于对象,变量是没有类型的:
a=[1,2,3]
a="Runoob"
以上代码中,[1,2,3] 是 List 类型,"Runoob" 是 String 类型,而变量 a 是没有类型,她仅仅是一个对象的引用(一个指针),可以是指向 List 类型对象,也可以是指向 String 类型对象。
在 python 中,strings, tuples, 和 numbers 是不可更改的对象,而 list,dict 等则是可以修改的对象。
python 函数的参数传递:
python 中一切都是对象,严格意义我们不能说值传递还是引用传递,我们应该说传不可变对象和传可变对象。
通过 id() 函数来查看内存地址变化:
def change(a):
print(id(a)) # 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
a=10
print(id(a)) # 一个新对象(主程序中不受影响)
a=1
print(id(a))
change(a)
可以看见在调用函数前后,形参和实参指向的是同一个对象(对象 id 相同),在函数内部修改形参后,形参指向的是不同的 id。
可变对象在函数里修改了参数,那么在调用这个函数的函数里,原始的参数也被改变了。例如: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changeme( mylist ):
"修改传入的列表"
mylist.append([1,2,3,4])
print ("函数内取值: ", mylist)
return
# 调用changeme函数
mylist = [10,20,30]
changeme( mylist )
print ("函数外取值: ", mylist) #同函数内部值一样,发生改变
以下是调用函数时可使用的正式参数类型:
必需参数须以正确的顺序传入函数。调用时的数量必须和声明时的一样。
调用 printme() 函数,你必须传入一个参数,不然会出现语法错误:
#!/usr/bin/python3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me( str ):
"打印任何传入的字符串"
print (str)
return
# 调用 printme 函数,不加参数会报错
printme()
关键字参数和函数调用关系紧密,函数调用使用关键字参数来确定传入的参数值。
使用关键字参数允许函数调用时参数的顺序与声明时不一致,因为 Python 解释器能够用参数名匹配参数值。
以下实例在函数 printme() 调用时使用参数名:
#!/usr/bin/python3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me( str ):
"打印任何传入的字符串"
print (str)
return
#调用printme函数
printme( str = "菜鸟教程")
调用函数时,如果没有传递参数,则会使用默认参数。以下实例中如果没有传入 age 参数,则使用默认值:
#!/usr/bin/python3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info( name, age = 35 ):
"打印任何传入的字符串"
print ("名字: ", name)
print ("年龄: ", age)
return
#调用printinfo函数
printinfo( age=50, name="runoob" )
print ("------------------------")
printinfo( name="runoob" )
你可能需要一个函数能处理比当初声明时更多的参数。这些参数叫做不定长参数,和上述 2 种参数不同,声明时不会命名。基本语法如下:
def functionname([formal_args,] *var_args_tuple ):
"函数_文档字符串"
function_suite
return [expression]
(1)加了星号 * 的参数会以元组(tuple)的形式导入,存放所有未命名的变量参数。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info( arg1, *vartuple ):
"打印任何传入的参数"
print ("输出: ")
print (arg1)
print (vartuple)
# 调用printinfo 函数
printinfo( 70, 60, 50 )
如果在函数调用时没有指定参数,它就是一个空元组。我们也可以不向函数传递未命名的变量。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info( arg1, *vartuple ):
"打印任何传入的参数"
print ("输出: ")
print (arg1)
for var in vartuple:
print (var)
return
# 调用printinfo 函数
printinfo( 10 )
printinfo( 70, 60, 50 )
(2)加了*两个星号 * 的参数会以字典的形式导入。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printinfo( arg1, **vardict ):
"打印任何传入的参数"
print ("输出: ")
print (arg1)
print (vardict)
# 调用printinfo 函数
printinfo(1, a=2,b=3)
声明函数时,参数中星号 ***** 可以单独出现;如果单独出现星号 ***** 后的参数必须用关键字传入。
>>> def f(a,b,*,c):
... return a+b+c
...
>>> f(1,2,3) # 报错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f() takes 2 positional arguments but 3 were given
>>> f(1,2,c=3) # 正常
6
>>>
python 使用 lambda 来创建匿名函数。
所谓匿名,意即不再使用 def 语句这样标准的形式定义一个函数。
lambda 函数的语法只包含一个语句,如下:
lambda [arg1 [,arg2,.....argn]]:expression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sum = lambda arg1, arg2: arg1 + arg2
# 调用sum函数
print ("相加后的值为 : ", sum( 10, 20 ))
print ("相加后的值为 : ", sum( 20, 20 ))
return [表达式] 语句用于退出函数,选择性地向调用方返回一个表达式。不带参数值的return语句返回None。之前的例子都没有示范如何返回数值,以下实例演示了 return 语句的用法:
#!/usr/bin/python3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sum( arg1, arg2 ):
# 返回2个参数的和."
total = arg1 + arg2
print ("函数内 : ", total)
return total
# 调用sum函数
total = sum( 10, 20 )
print ("函数外 : ", total)
Python3.8 新增了一个函数形参语法 / 用来指明函数形参必须使用指定位置参数,不能使用关键字参数的形式。
在以下的例子中,形参 a 和 b 必须使用指定位置参数,c 或 d 可以是位置形参或关键字形参,而 e 和 f 要求为关键字形参:
def f(a, b, /, c, d, *, e, f):
print(a, b, c, d, e, f)
以下使用方法是正确的:
f(10, 20, 30, d=40, e=50, f=60)
以下使用方法会发生错误:
f(10, b=20, c=30, d=40, e=50, f=60) # b 不能使用关键字参数的形式
f(10, 20, 30, 40, 50, f=60) # e 必须使用关键字参数的形式
Python中列表是可变的,这是它区别于字符串和元组的最重要的特点,一句话概括即:列表可以修改,而字符串和元组不能。
以下是 Python 中列表的方法:
方法 | 描述 |
---|---|
list.append(x) | 把一个元素添加到列表的结尾,相当于 a[len(a):] = [x]。 |
list.extend(L) | 通过添加指定列表的所有元素来扩充列表,相当于 a[len(a):] = L。 |
list.insert(i, x) | 在指定位置插入一个元素。第一个参数是准备插入到其前面的那个元素的索引,例如 a.insert(0, x) 会插入到整个列表之前,而 a.insert(len(a), x) 相当于 a.append(x) 。 |
list.remove(x) | 删除列表中值为 x 的第一个元素。如果没有这样的元素,就会返回一个错误。 |
list.pop([i]) | 从列表的指定位置移除元素,并将其返回。如果没有指定索引,a.pop()返回最后一个元素。元素随即从列表中被移除。(方法中 i 两边的方括号表示这个参数是可选的,而不是要求你输入一对方括号,你会经常在 Python 库参考手册中遇到这样的标记。) |
list.clear() | 移除列表中的所有项,等于del a[:]。 |
list.index(x) | 返回列表中第一个值为 x 的元素的索引。如果没有匹配的元素就会返回一个错误。 |
list.count(x) | 返回 x 在列表中出现的次数。 |
list.sort() | 对列表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
list.reverse() | 倒排列表中的元素。 |
list.copy() | 返回列表的浅复制,等于a[:]。 |
下面示例演示了列表的大部分方法:
>>> a = [66.25, 333, 333, 1, 1234.5] >>> print(a.count(333), a.count(66.25), a.count('x')) 2 1 0 >>> a.insert(2, -1) >>> a.append(333) >>> a [66.25, 333, -1, 333, 1, 1234.5, 333] >>> a.index(333) 1 >>> a.remove(333) >>> a [66.25, -1, 333, 1, 1234.5, 333] >>> a.reverse() >>> a [333, 1234.5, 1, 333, -1, 66.25] >>> a.sort() >>> a [-1, 1, 66.25, 333, 333, 1234.5]
列表方法使得列表可以很方便的作为一个堆栈来使用,堆栈作为特定的数据结构,最先进入的元素最后一个被释放(后进先出)。用 append() 方法可以把一个元素添加到堆栈顶。用不指定索引的 pop() 方法可以把一个元素从堆栈顶释放出来。例如:
>>> stack = [3, 4, 5]
>>> stack.append(6)
>>> stack.append(7)
>>> stack
[3, 4, 5, 6, 7]
>>> stack.pop()
7
>>> stack
[3, 4, 5, 6]
>>> stack.pop()
6
>>> stack.pop()
5
>>> stack
[3, 4]
也可以把列表当做队列用,只是在队列里第一加入的元素,第一个取出来;但是拿列表用作这样的目的效率不高。在列表的最后添加或者弹出元素速度快,然而在列表里插入或者从头部弹出速度却不快(因为所有其他的元素都得一个一个地移动)。
>>>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 queue = deque(["Eric", "John", "Michael"])
>>> queue.append("Terry") # Terry arrives
>>> queue.append("Graham") # Graham arrives
>>> queue.popleft() # The first to arrive now leaves
'Eric'
>>> queue.popleft() # The second to arrive now leaves
'John'
>>> queue # Remaining queue in order of arrival
deque(['Michael', 'Terry', 'Graham'])
列表推导式提供了从序列创建列表的简单途径。通常应用程序将一些操作应用于某个序列的每个元素,用其获得的结果作为生成新列表的元素,或者根据确定的判定条件创建子序列。
每个列表推导式都在 for 之后跟一个表达式,然后有零到多个 for 或 if 子句。返回结果是一个根据表达从其后的 for 和 if 上下文环境中生成出来的列表。如果希望表达式推导出一个元组,就必须使用括号。
这里我们将列表中每个数值乘三,获得一个新的列表:
>>> vec = [2, 4, 6]
>>> [3*x for x in vec]
[6, 12, 18]
现在我们玩一点小花样:
>>> [[x, x**2] for x in vec]
[[2, 4], [4, 16], [6, 36]]
这里我们对序列里每一个元素逐个调用某方法:
>>> freshfruit = [' banana', ' loganberry ', 'passion fruit ']
>>> [weapon.strip() for weapon in freshfruit]
['banana', 'loganberry', 'passion fruit']
我们可以用 if 子句作为过滤器:
>>> [3*x for x in vec if x > 3]
[12, 18]
>>> [3*x for x in vec if x < 2]
[]
以下是一些关于循环和其它技巧的演示:
>>> vec1 = [2, 4, 6]
>>> vec2 = [4, 3, -9]
>>> [x*y for x in vec1 for y in vec2]
[8, 6, -18, 16, 12, -36, 24, 18, -54]
>>> [x+y for x in vec1 for y in vec2]
[6, 5, -7, 8, 7, -5, 10, 9, -3]
>>> [vec1[i]*vec2[i] for i in range(len(vec1))]
[8, 12, -54]
Python的列表还可以嵌套。
以下实例展示了3X4的矩阵列表:
>>> matrix = [
... [1, 2, 3, 4],
... [5, 6, 7, 8],
... [9, 10, 11, 12],
... ]
以下实例将3X4的矩阵列表转换为4X3列表:(矩阵转置)
>>> [[row[i] for row in matrix] for i in range(4)]
[[1, 5, 9], [2, 6, 10], [3, 7, 11], [4, 8, 12]]
也可以用以下方法实现:
>>> transposed = []
>>> for i in range(4):
... transposed.append([row[i] for row in matrix])
...
>>> transposed
[[1, 5, 9], [2, 6, 10], [3, 7, 11], [4, 8, 12]]
使用 del 语句可以从一个列表中依索引而不是值来删除一个元素。这与使用 pop() 返回一个值不同。可以用 del 语句从列表中删除一个切割,或清空整个列表(我们以前介绍的方法是给该切割赋一个空列表)。例如:
>>> a = [-1, 1, 66.25, 333, 333, 1234.5]
>>> del a[0]
>>> a
[1, 66.25, 333, 333, 1234.5]
>>> del a[2:4]
>>> a
[1, 66.25, 1234.5]
>>> del a[:]
>>> a
也可以用 del 删除实体变量:
>>> del a
元组由若干逗号分隔的值组成,例如:
>>> t = 12345, 54321, 'hello!'
>>> t[0]
12345
>>> t
(12345, 54321, 'hello!')
>>> # Tuples may be nested:
... u = t, (1, 2, 3, 4, 5)
>>> u
((12345, 54321, 'hello!'), (1, 2, 3, 4, 5))
如你所见,元组在输出时总是有括号的,以便于正确表达嵌套结构。在输入时可能有或没有括号, 不过括号通常是必须的(如果元组是更大的表达式的一部分)。
集合是一个无序不重复元素的集。基本功能包括关系测试和消除重复元素。
可以用大括号({})创建集合。注意:如果要创建一个空集合,你必须用 set() 而不是 {} ;后者创建一个空的字典,下一节我们会介绍这个数据结构。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演示:
>>> basket = {'apple', 'orange', 'apple', 'pear', 'orange', 'banana'} >>> print(basket) # 删除重复的 {'orange', 'banana', 'pear', 'apple'} >>> 'orange' in basket # 检测成员 True >>> 'crabgrass' in basket False >>> # 以下演示了两个集合的操作 ... >>> a = set('abracadabra') >>> b = set('alacazam') >>> a # a 中唯一的字母 {'a', 'r', 'b', 'c', 'd'} >>> a - b # 在 a 中的字母,但不在 b 中 {'r', 'd', 'b'} >>> a | b # 在 a 或 b 中的字母 {'a', 'c', 'r', 'd', 'b', 'm', 'z', 'l'} >>> a & b # 在 a 和 b 中都有的字母 {'a', 'c'} >>> a ^ b # 在 a 或 b 中的字母,但不同时在 a 和 b 中 {'r', 'd', 'b', 'm', 'z', 'l'}
集合也支持推导式:
>>> a = {x for x in 'abracadabra' if x not in 'abc'}
>>> a
{'r', 'd'}
另一个非常有用的 Python 内建数据类型是字典。
序列是以连续的整数为索引,与此不同的是,字典以关键字为索引,关键字可以是任意不可变类型,通常用字符串或数值。
理解字典的最佳方式是把它看做无序的键=>值对集合。在同一个字典之内,关键字必须是互不相同。
一对大括号创建一个空的字典:{}。
这是一个字典运用的简单例子:
>>> tel = {'jack': 4098, 'sape': 4139} >>> tel['guido'] = 4127 >>> tel {'sape': 4139, 'guido': 4127, 'jack': 4098} >>> tel['jack'] 4098 >>> del tel['sape'] >>> tel['irv'] = 4127 >>> tel {'guido': 4127, 'irv': 4127, 'jack': 4098} >>> list(tel.keys()) ['irv', 'guido', 'jack'] >>> sorted(tel.keys()) ['guido', 'irv', 'jack'] >>> 'guido' in tel True >>> 'jack' not in tel False
构造函数 dict() 直接从键值对元组列表中构建字典。如果有固定的模式,列表推导式指定特定的键值对:
>>> dict([('sape', 4139), ('guido', 4127), ('jack', 4098)])
{'sape': 4139, 'jack': 4098, 'guido': 4127}
此外,字典推导可以用来创建任意键和值的表达式词典:
>>> {x: x**2 for x in (2, 4, 6)}
{2: 4, 4: 16, 6: 36}
如果关键字只是简单的字符串,使用关键字参数指定键值对有时候更方便:
>>> dict(sape=4139, guido=4127, jack=4098)
{'sape': 4139, 'jack': 4098, 'guido': 4127}
在字典中遍历时,关键字和对应的值可以使用 items() 方法同时解读出来:
>>> knights = {'gallahad': 'the pure', 'robin': 'the brave'}
>>> for k, v in knights.items():
... print(k, v)
...
gallahad the pure
robin the brave
在序列中遍历时,索引位置和对应值可以使用 enumerate() 函数同时得到:
>>> for i, v in enumerate(['tic', 'tac', 'toe']):
... print(i, v)
...
0 tic
1 tac
2 toe
同时遍历两个或更多的序列,可以使用 zip() 组合:
>>> questions = ['name', 'quest', 'favorite color']
>>> answers = ['lancelot', 'the holy grail', 'blue']
>>> for q, a in zip(questions, answers):
... print('What is your {0}? It is {1}.'.format(q, a))
...
What is your name? It is lancelot.
What is your quest? It is the holy grail.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lor? It is blue.
要反向遍历一个序列,首先指定这个序列,然后调用 reversed() 函数:
>>> for i in reversed(range(1, 10, 2)):
... print(i)
...
9
7
5
3
1
要按顺序遍历一个序列,使用 sorted() 函数返回一个已排序的序列,并不修改原值:
>>> basket = ['apple', 'orange', 'apple', 'pear', 'orange', 'banana']
>>> for f in sorted(set(basket)):
... print(f)
...
apple
banana
orange
pear
模块是一个包含所有你定义的函数和变量的文件,其后缀名是.py。模块可以被别的程序引入,以使用该模块中的函数等功能。这也是使用 python 标准库的方法。
下面是一个使用 python 标准库中模块的例子。
#!/usr/bin/python3
# 文件名: using_sys.py
import sys
print('命令行参数如下:')
for i in sys.argv:
print(i)
print('\n\nPython 路径为:', sys.path, '\n')
想使用 Python 源文件,只需在另一个源文件里执行 import 语句,语法如下:
import module1[, module2[,... moduleN]
当解释器遇到 import 语句,如果模块在当前的搜索路径就会被导入。
搜索路径是一个解释器会先进行搜索的所有目录的列表。如想要导入模块 support,需要把命令放在脚本的顶端:
support.py 文件代码:
#!/usr/bin/python3
# Filename: support.py
def print_func( par ):
print ("Hello : ", par)
return
test.py 引入 support 模块:
test.py 文件代码
#!/usr/bin/python3
# Filename: test.py
# 导入模块
import support
# 现在可以调用模块里包含的函数了
support.print_func("Runoob")
一个模块只会被导入一次,不管你执行了多少次import。这样可以防止导入模块被一遍又一遍地执行。
当我们使用import语句的时候,Python解释器是怎样找到对应的文件的呢?
这就涉及到Python的搜索路径,搜索路径是由一系列目录名组成的,Python解释器就依次从这些目录中去寻找所引入的模块。
这看起来很像环境变量,事实上,也可以通过定义环境变量的方式来确定搜索路径。
搜索路径是在Python编译或安装的时候确定的,安装新的库应该也会修改。搜索路径被存储在sys模块中的path变量,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交互式解释器中,输入以下代码:
>>> import sys
>>> sys.path
['', '/usr/lib/python3.4', '/usr/lib/python3.4/plat-x86_64-linux-gnu', '/usr/lib/python3.4/lib-dynload', '/usr/local/lib/python3.4/dist-packages', '/usr/lib/python3/dist-packages']
>>>
sys.path 输出是一个列表,其中第一项是空串’’,代表当前目录(若是从一个脚本中打印出来的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是哪个目录),亦即我们执行python解释器的目录(对于脚本的话就是运行的脚本所在的目录)。
因此若像我一样在当前目录下存在与要引入模块同名的文件,就会把要引入的模块屏蔽掉。
了解了搜索路径的概念,就可以在脚本中修改sys.path来引入一些不在搜索路径中的模块。
现在,在解释器的当前目录或者 sys.path 中的一个目录里面来创建一个fibo.py的文件,代码如下
# 斐波那契(fibonacci)数列模块 def fib(n): # 定义到 n 的斐波那契数列 a, b = 0, 1 while b < n: print(b, end=' ') a, b = b, a+b print() def fib2(n): # 返回到 n 的斐波那契数列 result = [] a, b = 0, 1 while b < n: result.append(b) a, b = b, a+b return result
然后进入Python解释器,使用下面的命令导入这个模块:
>>> import fibo
这样做并没有把直接定义在fibo中的函数名称写入到当前符号表里,只是把模块fibo的名字写到了那里。
可以使用模块名称来访问函数:
>>>fibo.fib(10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610 987
>>> fibo.fib2(1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 fibo.__name__
'fibo'
如果你打算经常使用一个函数,你可以把它赋给一个本地的名称:
>>> fib = fibo.fib
>>> fib(5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Python 的 from 语句让你从模块中导入一个指定的部分到当前命名空间中,语法如下:
from modname import name1[, name2[, ... nameN]]
例如,要导入模块 fibo 的 fib 函数,使用如下语句:
>>> from fibo import fib, fib2
>>> fib(5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这个声明不会把整个fibo模块导入到当前的命名空间中,它只会将fibo里的fib函数引入进来。
把一个模块的所有内容全都导入到当前的命名空间也是可行的,只需使用如下声明:
from modname import *
这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导入一个模块中的所有项目。然而这种声明不该被过多地使用。
模块除了方法定义,还可以包括可执行的代码。这些代码一般用来初始化这个模块。这些代码只有在第一次被导入时才会被执行。
每个模块有各自独立的符号表,在模块内部为所有的函数当作全局符号表来使用。
所以,模块的作者可以放心大胆的在模块内部使用这些全局变量,而不用担心把其他用户的全局变量搞混。
从另一个方面,当你确实知道你在做什么的话,你也可以通过 modname.itemname 这样的表示法来访问模块内的函数。
模块是可以导入其他模块的。在一个模块(或者脚本,或者其他地方)的最前面使用 import 来导入一个模块,当然这只是一个惯例,而不是强制的。被导入的模块的名称将被放入当前操作的模块的符号表中。
还有一种导入的方法,可以使用 import 直接把模块内(函数,变量的)名称导入到当前操作模块。比如:
>>> from fibo import fib, fib2
>>> fib(5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这种导入的方法不会把被导入的模块的名称放在当前的字符表中(所以在这个例子里面,fibo 这个名称是没有定义的)。
这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一次性的把模块中的所有(函数,变量)名称都导入到当前模块的字符表:
>>> from fibo import *
>>> fib(500)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377
这将把所有的名字都导入进来,但是那些由单一下划线(_)开头的名字不在此例。大多数情况, Python程序员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引入的其它来源的命名,很可能覆盖了已有的定义。
一个模块被另一个程序第一次引入时,其主程序将运行。如果我们想在模块被引入时,模块中的某一程序块不执行,我们可以用__name__属性来使该程序块仅在该模块自身运行时执行。
#!/usr/bin/python3
# Filename: using_name.py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程序自身在运行')
else:
print('我来自另一模块')
运行输出如下:
$ python using_name.py
程序自身在运行
$ python
>>> import using_name
我来自另一模块
>>>
说明: 每个模块都有一个_name__属性,当其值是’_main’时,表明该模块自身在运行,否则是被引入。
说明:_name_ 与 _main_ 底下是双下划线, _ _ 是这样去掉中间的那个空格。
内置的函数 dir() 可以找到模块内定义的所有名称。以一个字符串列表的形式返回:
>>> import fibo, sys >>> dir(fibo) ['__name__', 'fib', 'fib2'] >>> dir(sys) ['__displayhook__', '__doc__', '__excepthook__', '__loader__', '__name__', '__package__', '__stderr__', '__stdin__', '__stdout__', '_clear_type_cache', '_current_frames', '_debugmallocstats', '_getframe', '_home', '_mercurial', '_xoptions', 'abiflags', 'api_version', 'argv', 'base_exec_prefix', 'base_prefix', 'builtin_module_names', 'byteorder', 'call_tracing', 'callstats', 'copyright', 'displayhook', 'dont_write_bytecode', 'exc_info', 'excepthook', 'exec_prefix', 'executable', 'exit', 'flags', 'float_info', 'float_repr_style', 'getcheckinterval', 'getdefaultencoding', 'getdlopenflags', 'getfilesystemencoding', 'getobjects', 'getprofile', 'getrecursionlimit', 'getrefcount', 'getsizeof', 'getswitchinterval', 'gettotalrefcount', 'gettrace', 'hash_info', 'hexversion', 'implementation', 'int_info', 'intern', 'maxsize', 'maxunicode', 'meta_path', 'modules', 'path', 'path_hooks', 'path_importer_cache', 'platform', 'prefix', 'ps1', 'setcheckinterval', 'setdlopenflags', 'setprofile', 'setrecursionlimit', 'setswitchinterval', 'settrace', 'stderr', 'stdin', 'stdout', 'thread_info', 'version', 'version_info', 'warnoptions']
如果没有给定参数,那么 dir() 函数会罗列出当前定义的所有名称:
>>> a = [1, 2, 3, 4, 5]
>>> import fibo
>>> fib = fibo.fib
>>> dir() # 得到一个当前模块中定义的属性列表
['__builtins__', '__name__', 'a', 'fib', 'fibo', 'sys']
>>> a = 5 # 建立一个新的变量 'a'
>>> dir()
['__builtins__', '__doc__', '__name__', 'a', 'sys']
>>>
>>> del a # 删除变量名a
>>>
>>> dir()
['__builtins__', '__doc__', '__name__', 'sys']
>>>
Python 本身带着一些标准的模块库,在 Python 库参考文档中将会介绍到(就是后面的"库参考文档")。
有些模块直接被构建在解析器里,这些虽然不是一些语言内置的功能,但是他却能很高效的使用,甚至是系统级调用也没问题。
这些组件会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不同形式的配置,比如 winreg 这个模块就只会提供给 Windows 系统。
应该注意到这有一个特别的模块 sys ,它内置在每一个 Python 解析器中。变量 sys.ps1 和 sys.ps2 定义了主提示符和副提示符所对应的字符串:
包是一种管理 Python 模块命名空间的形式,采用"点模块名称"。
比如一个模块的名称是 A.B, 那么他表示一个包 A中的子模块 B 。
就好像使用模块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不同模块之间的全局变量相互影响一样,采用点模块名称这种形式也不用担心不同库之间的模块重名的情况。
这样不同的作者都可以提供 NumPy 模块,或者是 Python 图形库。
不妨假设你想设计一套统一处理声音文件和数据的模块(或者称之为一个"包")。
现存很多种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基本上都是通过后缀名区分的,例如: .wav,:file:.aiff,:file:.au,),所以你需要有一组不断增加的模块,用来在不同的格式之间转换。
并且针对这些音频数据,还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比如混音,添加回声,增加均衡器功能,创建人造立体声效果),所以你还需要一组怎么也写不完的模块来处理这些操作。
这里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包结构(在分层的文件系统中):
sound/ 顶层包 __init__.py 初始化 sound 包 formats/ 文件格式转换子包 __init__.py wavread.py wavwrite.py aiffread.py aiffwrite.py auread.py auwrite.py ... effects/ 声音效果子包 __init__.py echo.py surround.py reverse.py ... filters/ filters 子包 __init__.py equalizer.py vocoder.py karaoke.py ...
在导入一个包的时候,Python 会根据 sys.path 中的目录来寻找这个包中包含的子目录。
目录只有包含一个叫做 _init_.py 的文件才会被认作是一个包,主要是为了避免一些滥俗的名字(比如叫做 string)不小心的影响搜索路径中的有效模块。
最简单的情况,放一个空的 :file:_init.py就可以了。当然这个文件中也可以包含一些初始化代码或者为(将在后面介绍的) __all__变量赋值。
用户可以每次只导入一个包里面的特定模块,比如:
import sound.effects.echo
这将会导入子模块:sound.effects.echo。 他必须使用全名去访问:
sound.effects.echo.echofilter(input, output, delay=0.7, atten=4)
还有一种导入子模块的方法是:
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echo
这同样会导入子模块: echo,并且他不需要那些冗长的前缀,所以他可以这样使用:
echo.echofilter(input, output, delay=0.7, atten=4)
还有一种变化就是直接导入一个函数或者变量:
from sound.effects.echo import echofilter
同样的,这种方法会导入子模块: echo,并且可以直接使用他的 echofilter() 函数:
echofilter(input, output, delay=0.7, atten=4)
注意当使用 from package import item 这种形式的时候,对应的 item 既可以是包里面的子模块(子包),或者包里面定义的其他名称,比如函数,类或者变量。
import 语法会首先把 item 当作一个包定义的名称,如果没找到,再试图按照一个模块去导入。如果还没找到,抛出一个 :exc:ImportError 异常。
反之,如果使用形如 import item.subitem.subsubitem 这种导入形式,除了最后一项,都必须是包,而最后一项则可以是模块或者是包,但是不可以是类,函数或者变量的名字。
如果我们使用 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 会发生什么呢?
Python 会进入文件系统,找到这个包里面所有的子模块,然后一个一个的把它们都导入进来。
但这个方法在 Windows 平台上工作的就不是非常好,因为 Windows 是一个不区分大小写的系统。
在 Windows 平台平台上,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叫做 ECHO.py 的文件导入为模块是 echo 还是 Echo,或者是 ECHO。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精确包的索引。
导入语句遵循如下规则:如果包定义文件 init.py 存在一个叫做 all 的列表变量,那么在使用 from package import * 的时候就把这个列表中的所有名字作为包内容导入。
作为包的作者,可别忘了在更新包之后保证 all 也更新了啊。
以下实例在 file:sounds/effects/init.py 中包含如下代码:
__all__ = ["echo", "surround", "reverse"]
这表示当你使用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这种用法时,你只会导入包里面这三个子模块。
如果 all 真的没有定义,那么使用**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这种语法的时候,就不会导入包 sound.effects 里的任何子模块。他只是把包sound.effects和它里面定义的所有内容导入进来(可能运行__init__.py里定义的初始化代码)。
这会把 init.py 里面定义的所有名字导入进来。并且他不会破坏掉我们在这句话之前导入的所有明确指定的模块。看下这部分代码:
import sound.effects.echo
import sound.effects.surround
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
这个例子中,在执行 from…import 前,包 sound.effects 中的 echo 和 surround 模块都被导入到当前的命名空间中了。(当然如果定义了 all 就更没问题了)
通常我们并不主张使用 ***** 这种方法来导入模块,因为这种方法经常会导致代码的可读性降低。不过这样倒的确是可以省去不少敲键的功夫,而且一些模块都设计成了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导入。
记住,使用 from Package import specific_submodule 这种方法永远不会有错。事实上,这也是推荐的方法。除非是你要导入的子模块有可能和其他包的子模块重名。
如果在结构中包是一个子包(比如这个例子中对于包sound来说),而你又想导入兄弟包(同级别的包)你就得使用导入绝对的路径来导入。比如,如果模块sound.filters.vocoder 要使用包 sound.effects 中的模块 echo,你就要写成 from sound.effects import echo。
from . import echo
from .. import formats
from ..filters import equalizer
无论是隐式的还是显式的相对导入都是从当前模块开始的。主模块的名字永远是"main",一个Python应用程序的主模块,应当总是使用绝对路径引用。
包还提供一个额外的属性__path__。这是一个目录列表,里面每一个包含的目录都有为这个包服务的__init__.py,你得在其他__init__.py被执行前定义哦。可以修改这个变量,用来影响包含在包里面的模块和子包。
这个功能并不常用,一般用来扩展包里面的模块。
Python两种输出值的方式: 表达式语句和 print() 函数。
第三种方式是使用文件对象的 write() 方法,标准输出文件可以用 sys.stdout 引用。
如果你希望输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可以使用 str.format() 函数来格式化输出值。
如果你希望将输出的值转成字符串,可以使用 repr() 或 str() 函数来实现。
>>> s = 'Hello, Runoob' >>> str(s) 'Hello, Runoob' >>> repr(s) "'Hello, Runoob'" >>> str(1/7) '0.14285714285714285' >>> x = 10 * 3.25 >>> y = 200 * 200 >>> s = 'x 的值为: ' + repr(x) + ', y 的值为:' + repr(y) + '...' >>> print(s) x 的值为: 32.5, y 的值为:40000... >>> # repr() 函数可以转义字符串中的特殊字符 ... hello = 'hello, runoob\n' >>> hellos = repr(hello) >>> print(hellos) 'hello, runoob\n' >>> # repr() 的参数可以是 Python 的任何对象 ... repr((x, y, ('Google', 'Runoob'))) "(32.5, 40000, ('Google', 'Runoob'))"
这里有两种方式输出一个平方与立方的表:
>>> for x in range(1, 11): ... print(repr(x).rjust(2), repr(x*x).rjust(3), end=' ') ... # 注意前一行 'end' 的使用 ... print(repr(x*x*x).rjust(4)) ... 1 1 1 2 4 8 3 9 27 4 16 64 5 25 125 6 36 216 7 49 343 8 64 512 9 81 729 10 100 1000 >>> for x in range(1, 11): ... print('{0:2d} {1:3d} {2:4d}'.format(x, x*x, x*x*x)) ... 1 1 1 2 4 8 3 9 27 4 16 64 5 25 125 6 36 216 7 49 343 8 64 512 9 81 729 10 100 1000
**注意:**在第一个例子中, 每列间的空格由 print() 添加。
这个例子展示了字符串对象的 str.rjust(width) 方法, 它可以将字符串靠右, 并在左边填充空格至长度 width 的新字符串。
ljust(width) 可以将字符串靠左, 并在右边填充空格
center(width)可以将字符串居中, 并在左右两边填充空格
这些方法并不会写任何东西, 它们仅仅返回新的字符串。
另一个方法 zfill(width), 它会在数字的左边填充 0(到指定宽度),如下所示:
>>> '12'.zfill(5)
'00012'
>>> '-3.14'.zfill(7)
'-003.14'
>>> '3.14159265359'.zfill(5)
'3.14159265359'
>>> print('{}网址: "{}!"'.format('菜鸟教程', 'www.runoob.com'))
菜鸟教程网址: "www.runoob.com!"
括号及其里面的字符 (称作格式化字段) 将会被 format() 中的参数替换。
(1)在括号中的数字用于指向传入对象在 format() 中的位置,如下所示:
>>> print('{0} 和 {1}'.format('Google', 'Runoob'))
Google 和 Runoob
>>> print('{1} 和 {0}'.format('Google', 'Runoob'))
Runoob 和 Google
(2)如果在 format() 中使用了关键字参数, 那么它们的值会指向使用该名字的参数。
>>> print('{name}网址: {site}'.format(name='菜鸟教程', site='www.runoob.com'))
菜鸟教程网址: www.runoob.com
(3)位置及关键字参数可以任意的结合:
>>> print('站点列表 {0}, {1}, 和 {other}。'.format('Google', 'Runoob', other='Taobao'))
站点列表 Google, Runoob, 和 Taobao。
!a (使用 ascii()), !s (使用 str()) 和 !r (使用 repr()) 可以用于在格式化某个值之前对其进行转化:
>>> import math
>>> print('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format(math.pi))
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3.141592653589793。
>>> print('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r}。'.format(math.pi))
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3.141592653589793。
^<>分别表示居中、左对齐、右对齐,后面带宽度
print('{:^30}'.format("zhangsan")) # 居中
print('{:>30}'.format("zhangsan")) # 右对齐
print('{:<30}'.format("zhangsan")) # 左对齐
在 : 后传入一个整数, 可以保证该域至少有这么多的宽度。 用于美化表格时很有用。
>>> table = {'Google': 1, 'Runoob': 2, 'Taobao': 3}
>>> for name, number in table.items():
... print('{0:10} ==> {1:10d}'.format(name, number))
...
Google ==> 1
Runoob ==> 2
Taobao ==> 3
print('{:.2f}'.format(3.14159))
结果:3.14
保留两位小数,两位后四舍五入
print('{:b}'.format(20))
print('{:o}'.format(20))
print('{:d}'.format(20))
print('{:x}'.format(20))
可选项 : 和格式标识符可以跟着字段名。 这就允许对值进行更好的格式化。 下面的例子将 Pi 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 import math
>>> print('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0:.3f}。'.format(math.pi))
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 3.142。
如果你有一个很长的格式化字符串, 而你不想将它们分开, 那么在格式化时通过变量名而非位置会是很好的事情。
最简单的就是传入一个字典, 然后使用方括号 [] 来访问键值 :
>>> table = {'Google': 1, 'Runoob': 2, 'Taobao': 3}
>>> print('Runoob: {0[Runoob]:d}; Google: {0[Google]:d}; Taobao: {0[Taobao]:d}'.format(table))
Runoob: 2; Google: 1; Taobao: 3
也可以通过在 table 变量前使用 ** 来实现相同的功能:
>>> table = {'Google': 1, 'Runoob': 2, 'Taobao': 3}
>>> print('Runoob: {Runoob:d}; Google: {Google:d}; Taobao: {Taobao:d}'.format(**table))
Runoob: 2; Google: 1; Taobao: 3
% 操作符也可以实现字符串格式化。 它将左边的参数作为类似 sprintf() 式的格式化字符串, 而将右边的代入, 然后返回格式化后的字符串. 例如:
>>> import math
>>> print('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5.3f。' % math.pi)
常量 PI 的值近似为:3.142。
因为 str.format() 是比较新的函数, 大多数的 Python 代码仍然使用 % 操作符。但是因为这种旧式的格式化最终会从该语言中移除, 应该更多的使用 str.format().
Python 提供了 input() 内置函数从标准输入读入一行文本,默认的标准输入是键盘。
#!/usr/bin/python3
str = input("请输入:");
print ("你输入的内容是: ", str)
open() 将会返回一个 file 对象,基本语法格式如下:
open(filename, mode)
不同模式打开文件的完全列表:
模式 | 描述 |
---|---|
r | 以只读方式打开文件。文件的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这是默认模式。 |
r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只读。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 |
r+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 |
r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开头。 |
w | 打开一个文件只用于写入。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打开文件,并从开头开始编辑,即原有内容会被删除。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w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只用于写入。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打开文件,并从开头开始编辑,即原有内容会被删除。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w+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打开文件,并从开头开始编辑,即原有内容会被删除。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w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如果该文件已存在则打开文件,并从开头开始编辑,即原有内容会被删除。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 |
a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追加。如果该文件已存在,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结尾。也就是说,新的内容将会被写入到已有内容之后。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进行写入。 |
a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追加。如果该文件已存在,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结尾。也就是说,新的内容将会被写入到已有内容之后。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进行写入。 |
a+ | 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读写。如果该文件已存在,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结尾。文件打开时会是追加模式。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用于读写。 |
ab+ | 以二进制格式打开一个文件用于追加。如果该文件已存在,文件指针将会放在文件的结尾。如果该文件不存在,创建新文件用于读写。 |
以下实例将字符串写入到文件 foo.txt 中:
#!/usr/bin/python3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txt", "w")
f.write( "Python 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n是的,的确非常好!!\n" )
# 关闭打开的文件
f.close()
本节中剩下的例子假设已经创建了一个称为 f 的文件对象。
为了读取一个文件的内容,调用 f.read(size), 这将读取一定数目的数据, 然后作为字符串或字节对象返回。
size 是一个可选的数字类型的参数。 当 size 被忽略了或者为负, 那么该文件的所有内容都将被读取并且返回。
以下实例假定文件 foo.txt 已存在(上面实例中已创建):
#!/usr/bin/python3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txt", "r")
str = f.read()
print(str)
# 关闭打开的文件
f.close()
f.readline() 会从文件中读取单独的一行。换行符为 ‘\n’。f.readline() 如果返回一个空字符串, 说明已经已经读取到最后一行。
逐行读取实例:
with open(file_path, encoding='utf-8') as file_obj:
line = file_obj.readline()
while line != '':
print(line)
line = file_obj.readline()
f.readlines() 将返回该文件中包含的所有行。会一次性的将文件逐行读取存入一个列表中
如果设置可选参数 sizehint, 则读取指定长度的字节, 并且将这些字节按行分割。
with open(file_path, encoding='utf-8') as file_obj:
lines = file_obj.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print(line)
#!/usr/bin/python3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txt", "r")
for line in f:
print(line, end='')
# 关闭打开的文件
f.close()
这个方法很简单, 但是并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控制。 因为两者的处理机制不同, 最好不要混用。
f.write(string) 将 string 写入到文件中, 然后返回写入的字符数。****
#!/usr/bin/python3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txt", "w")
num = f.write( "Python 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n是的,的确非常好!!\n" )
print(num)
# 关闭打开的文件
f.close()
如果要写入一些不是字符串的东西, 那么将需要先进行转换:
#!/usr/bin/python3
# 打开一个文件
f = open("/tmp/foo1.txt", "w")
value = ('www.runoob.com', 14)
s = str(value)
f.write(s)
# 关闭打开的文件
f.close()
#######结果,文件内容:
('www.runoob.com', 14)
f.tell() 返回文件对象当前所处的位置, 它是从文件开头开始算起的字节数。
如果要改变文件当前的位置, 可以使用 f.seek(offset, from_what) 函数。
from_what 的值, 如果是 0 表示开头, 如果是 1 表示当前位置, 2 表示文件的结尾,例如:
from_what 值为默认为0,即文件开头。下面给出一个完整的例子:
>>> f = open('/tmp/foo.txt', 'rb+')
>>> f.write(b'0123456789abcdef')
16
>>> f.seek(5) # 移动到文件的第六个字节
5
>>> f.read(1)
b'5'
>>> f.seek(-3, 2) # 移动到文件的倒数第三字节
13
>>> f.read(1)
b'd'
在文本文件中 (那些打开文件的模式下没有 b 的), 只会相对于文件起始位置进行定位。
当你处理完一个文件后, 调用 f.close() 来关闭文件并释放系统的资源,如果尝试再调用该文件,则会抛出异常。
>>> f.close()
>>> f.rea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
ValueError: I/O operation on closed file
当处理一个文件对象时, 使用 with 关键字是非常好的方式。在结束后, 它会帮你正确的关闭文件。 而且写起来也比 try - finally 语句块要简短:
>>> with open('/tmp/foo.txt', 'r') as f:
... read_data = f.read()
>>> f.closed
True
文件对象还有其他方法, 如 isatty() 和 trucate(), 但这些通常比较少用。
import pickle
python的pickle模块实现了基本的数据序列和反序列化。
基本接口:
pickle.dump(obj, file, [,protocol])
有了 pickle 这个对象, 就能对 file 以读取的形式打开:
x = pickle.load(file)
**注解:**从 file 中读取一个字符串,并将它重构为原来的python对象。
file: 类文件对象,有read()和readline()接口。
实例一:
#!/usr/bin/python3 import pickle # 使用pickle模块将数据对象保存到文件 data1 = {'a': [1, 2.0, 3, 4+6j], 'b': ('string', u'Unicode string'), 'c': None} selfref_list = [1, 2, 3] selfref_list.append(selfref_list) output = open('data.pkl', 'wb') # Pickle dictionary using protocol 0.使用协议0序列化字典 pickle.dump(data1, output) # Pickle the list using the highest protocol available.使用协议-1序列化列表 pickle.dump(selfref_list, output, -1) output.close()
实例二:
#!/usr/bin/python3
import pprint, pickle
#使用pickle模块从文件中重构python对象
pkl_file = open('data.pkl', 'rb')
data1 = pickle.load(pkl_file)
pprint.pprint(data1)
data2 = pickle.load(pkl_file)
pprint.pprint(data2)
pkl_file.close()
Python open() 方法用于打开一个文件,并返回文件对象,在对文件进行处理过程都需要使用到这个函数,如果该文件无法被打开,会抛出 OSError。
**注意:**使用 open() 方法一定要保证关闭文件对象,即调用 close() 方法。
open() 函数常用形式是接收两个参数:文件名(file)和模式(mode)。
open(file, mode='r')
完整的语法格式为:
open(file, mode='r', buffering=-1, encoding=None, errors=None, newline=None, closefd=True, opener=None)
参数说明:
file 对象使用 open 函数来创建,下表列出了 file 对象常用的函数:
序号 | 方法及描述 |
---|---|
1 | file.close()关闭文件。关闭后文件不能再进行读写操作。 |
2 | file.flush()刷新文件内部缓冲,直接把内部缓冲区的数据立刻写入文件, 而不是被动的等待输出缓冲区写入。 |
3 | file.fileno()返回一个整型的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FD 整型), 可以用在如os模块的read方法等一些底层操作上。 |
4 | file.isatty()如果文件连接到一个终端设备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 |
5 | file.next()**Python 3 中的 File 对象不支持 next() 方法。**返回文件下一行。 |
6 | [file.read(size])从文件读取指定的字节数,如果未给定或为负则读取所有。 |
7 | [file.readline(size])读取整行,包括 “\n” 字符。 |
8 | [file.readlines(sizeint])读取所有行并返回列表,若给定sizeint>0,返回总和大约为sizeint字节的行, 实际读取值可能比 sizeint 较大, 因为需要填充缓冲区。 |
9 | [file.seek(offset, whence])移动文件读取指针到指定位置 |
10 | file.tell()返回文件当前位置。 |
11 | [file.truncate(size])从文件的首行首字符开始截断,截断文件为 size 个字符,无 size 表示从当前位置截断;截断之后后面的所有字符被删除,其中 windows 系统下的换行代表2个字符大小。 |
12 | file.write(str)将字符串写入文件,返回的是写入的字符长度。 |
13 | file.writelines(sequence)向文件写入一个序列字符串列表,如果需要换行则要自己加入每行的换行符。 |
import os
os 模块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方法用来处理文件和目录。常用的方法如下表所示:
序号 | 方法及描述 |
---|---|
1 | os.access(path, mode) 检验权限模式 |
2 | os.chdir(path)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
3 | os.chflags(path, flags) 设置路径的标记为数字标记。 |
4 | os.chmod(path, mode) 更改权限 |
5 | os.chown(path, uid, gid) 更改文件所有者 |
6 | os.chroot(path) 改变当前进程的根目录 |
7 | os.close(fd) 关闭文件描述符 fd |
8 | os.closerange(fd_low, fd_high) 关闭所有文件描述符,从 fd_low (包含) 到 fd_high (不包含), 错误会忽略 |
9 | os.dup(fd) 复制文件描述符 fd |
10 | os.dup2(fd, fd2) 将一个文件描述符 fd 复制到另一个 fd2 |
11 | os.fchdir(fd) 通过文件描述符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
12 | os.fchmod(fd, mode) 改变一个文件的访问权限,该文件由参数fd指定,参数mode是Unix下的文件访问权限。 |
13 | os.fchown(fd, uid, gid) 修改一个文件的所有权,这个函数修改一个文件的用户ID和用户组ID,该文件由文件描述符fd指定。 |
14 | os.fdatasync(fd) 强制将文件写入磁盘,该文件由文件描述符fd指定,但是不强制更新文件的状态信息。 |
15 | [os.fdopen(fd, mode[, bufsize]]) 通过文件描述符 fd 创建一个文件对象,并返回这个文件对象 |
16 | os.fpathconf(fd, name) 返回一个打开的文件的系统配置信息。name为检索的系统配置的值,它也许是一个定义系统值的字符串,这些名字在很多标准中指定(POSIX.1, Unix 95, Unix 98, 和其它)。 |
17 | os.fstat(fd) 返回文件描述符fd的状态,像stat()。 |
18 | os.fstatvfs(fd) 返回包含文件描述符fd的文件的文件系统的信息,Python 3.3 相等于 statvfs()。 |
19 | os.fsync(fd) 强制将文件描述符为fd的文件写入硬盘。 |
20 | os.ftruncate(fd, length) 裁剪文件描述符fd对应的文件, 所以它最大不能超过文件大小。 |
21 | os.getcwd() 返回当前工作目录 |
22 | os.getcwdb() 返回一个当前工作目录的Unicode对象 |
23 | os.isatty(fd) 如果文件描述符fd是打开的,同时与tty(-like)设备相连,则返回true, 否则False。 |
24 | os.lchflags(path, flags) 设置路径的标记为数字标记,类似 chflags(),但是没有软链接 |
25 | os.lchmod(path, mode) 修改连接文件权限 |
26 | os.lchown(path, uid, gid) 更改文件所有者,类似 chown,但是不追踪链接。 |
27 | os.link(src, dst) 创建硬链接,名为参数 dst,指向参数 src |
28 | os.listdir(path) 返回path指定的文件夹包含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名字的列表。 |
29 | os.lseek(fd, pos, how) 设置文件描述符 fd当前位置为pos, how方式修改: SEEK_SET 或者 0 设置从文件开始的计算的pos; SEEK_CUR或者 1 则从当前位置计算; os.SEEK_END或者2则从文件尾部开始. 在unix,Windows中有效 |
30 | os.lstat(path) 像stat(),但是没有软链接 |
31 | os.major(device) 从原始的设备号中提取设备major号码 (使用stat中的st_dev或者st_rdev field)。 |
32 | os.makedev(major, minor) 以major和minor设备号组成一个原始设备号 |
33 | [os.makedirs(path, mode]) 递归文件夹创建函数。像mkdir(), 但创建的所有intermediate-level文件夹需要包含子文件夹。 |
34 | os.minor(device) 从原始的设备号中提取设备minor号码 (使用stat中的st_dev或者st_rdev field )。 |
35 | [os.mkdir(path, mode]) 以数字mode的mode创建一个名为path的文件夹.默认的 mode 是 0777 (八进制)。 |
36 | [os.mkfifo(path, mode]) 创建命名管道,mode 为数字,默认为 0666 (八进制) |
37 | [os.mknod(filename, mode=0600, device]) 创建一个名为filename文件系统节点(文件,设备特别文件或者命名pipe)。 |
38 | [os.open(file, flags, mode]) 打开一个文件,并且设置需要的打开选项,mode参数是可选的 |
39 | os.openpty() 打开一个新的伪终端对。返回 pty 和 tty的文件描述符。 |
40 | os.pathconf(path, name) 返回相关文件的系统配置信息。 |
41 | os.pipe() 创建一个管道. 返回一对文件描述符(r, w) 分别为读和写 |
42 | [os.popen(command, mode[, bufsize]]) 从一个 command 打开一个管道 |
43 | os.read(fd, n) 从文件描述符 fd 中读取最多 n 个字节,返回包含读取字节的字符串,文件描述符 fd对应文件已达到结尾, 返回一个空字符串。 |
44 | os.readlink(path) 返回软链接所指向的文件 |
45 | os.remove(path) 删除路径为path的文件。如果path 是一个文件夹,将抛出OSError; 查看下面的rmdir()删除一个 directory。 |
46 | os.removedirs(path) 递归删除目录。 |
47 | os.rename(src, dst) 重命名文件或目录,从 src 到 dst |
48 | os.renames(old, new) 递归地对目录进行更名,也可以对文件进行更名。 |
49 | os.rmdir(path) 删除path指定的空目录,如果目录非空,则抛出一个OSError异常。 |
50 | os.stat(path) 获取path指定的路径的信息,功能等同于C API中的stat()系统调用。 |
51 | [os.stat_float_times(newvalue]) 决定stat_result是否以float对象显示时间戳 |
52 | os.statvfs(path) 获取指定路径的文件系统统计信息 |
53 | os.symlink(src, dst) 创建一个软链接 |
54 | os.tcgetpgrp(fd) 返回与终端fd(一个由os.open()返回的打开的文件描述符)关联的进程组 |
55 | os.tcsetpgrp(fd, pg) 设置与终端fd(一个由os.open()返回的打开的文件描述符)关联的进程组为pg。 |
56 | os.tempnam([dir[, prefix]]) **Python3 中已删除。**返回唯一的路径名用于创建临时文件。 |
57 | os.tmpfile() **Python3 中已删除。**返回一个打开的模式为(w+b)的文件对象 .这文件对象没有文件夹入口,没有文件描述符,将会自动删除。 |
58 | os.tmpnam() **Python3 中已删除。**为创建一个临时文件返回一个唯一的路径 |
59 | os.ttyname(fd) 返回一个字符串,它表示与文件描述符fd 关联的终端设备。如果fd 没有与终端设备关联,则引发一个异常。 |
60 | os.unlink(path) 删除文件路径 |
61 | os.utime(path, times) 返回指定的path文件的访问和修改的时间。 |
62 | [os.walk(top, topdown=True[, οnerrοr=None[, followlinks=False]]]) 输出在文件夹中的文件名通过在树中游走,向上或者向下。 |
63 | os.write(fd, str) 写入字符串到文件描述符 fd中. 返回实际写入的字符串长度 |
64 | os.path 模块 获取文件的属性信息。 |
65 | os.pardir() 获取当前目录的父目录,以字符串形式显示目录名。 |
Python 有两种错误很容易辨认:语法错误和异常。
Python **assert(断言)**用于判断一个表达式,在表达式条件为 false 的时候触发异常。
Python 的语法错误或者称之为解析错,是初学者经常碰到的,如下实例
>>> while True print('Hello world')
File "<stdin>", line 1, in ?
while True print('Hello world')
^
SyntaxError: invalid syntax
这个例子中,函数 print() 被检查到有错误,是它前面缺少了一个冒号 : 。
语法分析器指出了出错的一行,并且在最先找到的错误的位置标记了一个小小的箭头。
即便 Python 程序的语法是正确的,在运行它的时候,也有可能发生错误。运行期检测到的错误被称为异常。
大多数的异常都不会被程序处理,都以错误信息的形式展现在这里:
>>> 10 * (1/0) # 0 不能作为除数,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
ZeroDivisionError: division by zero
>>> 4 + spam*3 # spam 未定义,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
NameError: name 'spam' is not defined
>>> '2' + 2 # int 不能与 str 相加,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TypeError: can only concatenate str (not "int") to str
异常以不同的类型出现,这些类型都作为信息的一部分打印出来: 例子中的类型有 ZeroDivisionError,NameError 和 TypeError。
错误信息的前面部分显示了异常发生的上下文,并以调用栈的形式显示具体信息。
异常捕捉可以使用 try/except 语句。
以下例子中,让用户输入一个合法的整数,但是允许用户中断这个程序(使用 Control-C 或者操作系统提供的方法)。用户中断的信息会引发一个 KeyboardInterrupt 异常。
while True:
try:
x = int(input("请输入一个数字: "))
break
except ValueError:
print("您输入的不是数字,请再次尝试输入!")
try 语句按照如下方式工作;
一个 try 语句可能包含多个except子句,分别来处理不同的特定的异常。最多只有一个分支会被执行。
处理程序将只针对对应的 try 子句中的异常进行处理,而不是其他的 try 的处理程序中的异常。
一个except子句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异常,这些异常将被放在一个括号里成为一个元组,例如:
except (RuntimeError, TypeError, NameError):
pass
最后一个except子句可以忽略异常的名称,它将被当作通配符使用。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打印一个错误信息,然后再次把异常抛出。
import sys
try:
f = open('myfile.txt')
s = f.readline()
i = int(s.strip())
except OSError as err:
print("OS error: {0}".format(err))
except ValueError:
print("Could not convert data to an integer.")
except:
print("Unexpected error:", sys.exc_info()[0])
raise
try/except 语句还有一个可选的 else 子句,如果使用这个子句,那么必须放在所有的 except 子句之后。
else 子句将在 try 子句没有发生任何异常的时候执行。
以下实例在 try 语句中判断文件是否可以打开,如果打开文件时正常的没有发生异常则执行 else 部分的语句,读取文件内容:
for arg in sys.argv[1:]:
try:
f = open(arg, 'r')
except IOError:
print('cannot open', arg)
else:
print(arg, 'has', len(f.readlines()), 'lines')
f.close()
使用 else 子句比把所有的语句都放在 try 子句里面要好,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意想不到,而 except 又无法捕获的异常。
异常处理并不仅仅处理那些直接发生在 try 子句中的异常,而且还能处理子句中调用的函数(甚至间接调用的函数)里抛出的异常。例如:
>>> def this_fails():
x = 1/0
>>> try:
this_fails()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as err:
print('Handling run-time error:', err)
Handling run-time error: int division or modulo by zero
try-finally 语句无论是否发生异常都将执行最后的代码。
以下实例中 finally 语句无论异常是否发生都会执行:
try:
runoob()
except AssertionError as error:
print(error)
else:
try:
with open('file.log') as file:
read_data = file.read()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as fnf_error:
print(fnf_error)
finally:
print('这句话,无论异常是否发生都会执行。')
Python 使用 raise 语句抛出一个指定的异常。
raise语法格式如下:
raise [Exception [, args [, traceback]]]
以下实例如果 x 大于 5 就触发异常:
x = 10
if x > 5:
raise Exception('x 不能大于 5。x 的值为: {}'.format(x))
执行以上代码会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test.py", line 3, in <module>
raise Exception('x 不能大于 5。x 的值为: {}'.format(x))
Exception: x 不能大于 5。x 的值为: 10
raise 唯一的一个参数指定了要被抛出的异常。它必须是一个异常的实例或者是异常的类(也就是 Exception 的子类)。
如果你只想知道这是否抛出了一个异常,并不想去处理它,那么一个简单的 raise 语句就可以再次把它抛出。
>>> try:
raise NameError('HiThere')
except NameError:
print('An exception flew by!')
raise
An exception flew by!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2, in ?
NameError: HiThere
你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新的异常类来拥有自己的异常。异常类继承自 Exception 类,可以直接继承,或者间接继承,例如:
>>> class MyError(Exception): def __init__(self, value): self.value = value def __str__(self): return repr(self.value) >>> try: raise MyError(2*2) except MyError as e: print('My exception occurred, value:', e.value) My exception occurred, value: 4 >>> raise MyError('oops!')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 __main__.MyError: 'oops!'
在这个例子中,类 Exception 默认的 _init_() 被覆盖。
当创建一个模块有可能抛出多种不同的异常时,一种通常的做法是为这个包建立一个基础异常类,然后基于这个基础类为不同的错误情况创建不同的子类:
class Error(Exception): """Base class for exceptions in this module.""" pass class InputError(Error): """Exception raised for errors in the input. Attributes: expression -- input expression in which the error occurred message -- explanation of the error """ def __init__(self, expression, message): self.expression = expression self.message = message class TransitionError(Error): """Raised when an operation attempts a state transition that's not allowed. Attributes: previous -- state at beginning of transition next -- attempted new state message -- explanation of why the specific transition is not allowed """ def __init__(self, previous, next, message): self.previous = previous self.next = next self.message = message
大多数的异常的名字都以"Error"结尾,就跟标准的异常命名一样。
try 语句还有另外一个可选的子句,它定义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执行的清理行为。 例如:
>>> try:
... raise KeyboardInterrupt
... finally:
... print('Goodbye, world!')
...
Goodbye, world!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2, in <module>
KeyboardInterrupt
以上例子不管 try 子句里面有没有发生异常,finally 子句都会执行。
如果一个异常在 try 子句里(或者在 except 和 else 子句里)被抛出,而又没有任何的 except 把它截住,那么这个异常会在 finally 子句执行后被抛出。
下面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在同一个 try 语句里包含 except 和 finally 子句):
>>> def divide(x, y): try: result = x / y except ZeroDivisionError: print("division by zero!") else: print("result is", result) finally: print("executing finally clause") >>> divide(2, 1) result is 2.0 executing finally clause >>> divide(2, 0) division by zero! executing finally clause >>> divide("2", "1") executing finally clause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 File "<stdin>", line 3, in divide TypeError: unsupported operand type(s) for /: 'str' and 'str'
一些对象定义了标准的清理行为,无论系统是否成功的使用了它,一旦不需要它了,那么这个标准的清理行为就会执行。
这面这个例子展示了尝试打开一个文件,然后把内容打印到屏幕上:
for line in open("myfile.txt"):
print(line, end="")
以上这段代码的问题是,当执行完毕后,文件会保持打开状态,并没有被关闭。
关键词 with 语句就可以保证诸如文件之类的对象在使用完之后一定会正确的执行他的清理方法:
with open("myfile.txt") as f:
for line in f:
print(line, end="")
以上这段代码执行完毕后,就算在处理过程中出问题了,文件 f 总是会关闭。
Python assert(断言)用于判断一个表达式,在表达式条件为 false 的时候触发异常。
断言可以在条件不满足程序运行的情况下直接返回错误,而不必等待程序运行后出现崩溃的情况,例如我们的代码只能在 Linux 系统下运行,可以先判断当前系统是否符合条件。
语法格式如下:
assert expression
等价于:
if not expression:
raise AssertionError
assert 后面也可以紧跟参数:
assert expression [, arguments]
等价于:
if not expression:
raise AssertionError(arguments)
以下为 assert 使用实例:
>>> assert True # 条件为 true 正常执行 >>> assert False # 条件为 false 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ssertionError >>> assert 1==1 # 条件为 true 正常执行 >>> assert 1==2 # 条件为 false 触发异常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ssertionError >>> assert 1==2, '1 不等于 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AssertionError: 1 不等于 2 >>>
以下实例判断当前系统是否为 Linux,如果不满足条件则直接触发异常,不必执行接下来的代码:
import sys
assert ('linux' in sys.platform), "该代码只能在 Linux 下执行"
Python从设计之初就已经是一门面向对象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在Python中创建一个类和对象是很容易的。
和其它编程语言相比,Python 在尽可能不增加新的语法和语义的情况下加入了类机制。
Python中的类提供了面向对象编程的所有基本功能:类的继承机制允许多个基类,派生类可以覆盖基类中的任何方法,方法中可以调用基类中的同名方法。
对象可以包含任意数量和类型的数据。
语法格式如下:
class ClassName:
<statement-1>
.
.
.
<statement-N>
类实例化后,可以使用其属性,实际上,创建一个类之后,可以通过类名访问其属性。
类对象支持两种操作:属性引用和实例化。
属性引用使用和 Python 中所有的属性引用一样的标准语法:obj.name。
类对象创建后,类命名空间中所有的命名都是有效属性名。所以如果类定义是这样:
#!/usr/bin/python3
class MyClass:
"""一个简单的类实例"""
i = 12345
def f(self):
return 'hello world'
# 实例化类
x = MyClass()
# 访问类的属性和方法
print("MyClass 类的属性 i 为:", x.i)
print("MyClass 类的方法 f 输出为:", x.f())
以上创建了一个新的类实例并将该对象赋给局部变量 x,x 为空的对象。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为:
MyClass 类的属性 i 为: 12345
MyClass 类的方法 f 输出为: hello world
类有一个名为 _init_() 的特殊方法(构造方法),该方法在类实例化时会自动调用,像下面这样:
def __init__(self):
self.data = []
类定义了 _init() 方法,类的实例化操作会自动调用_ init() 方法。如下实例化类 MyClass,对应的 _init() 方法就会被调用:
x = MyClass()
当然, _init() 方法可以有参数,参数通过 _init_() 传递到类的实例化操作上。例如:
#!/usr/bin/python3
class Complex:
def __init__(self, realpart, imagpart):
self.r = realpart
self.i = imagpart
x = Complex(3.0, -4.5)
print(x.r, x.i) # 输出结果:3.0 -4.5
类的方法与普通的函数只有一个特别的区别——它们必须有一个额外的第一个参数名称, 按照惯例它的名称是 self。
class Test:
def prt(self):
print(self)
print(self.__class__)
t = Test()
t.prt()
以上实例执行结果为:
<__main__.Test instance at 0x100771878>
__main__.Test
从执行结果可以很明显的看出,self 代表的是类的实例,代表当前对象的地址,而 self.class 则指向类。
self 不是 python 关键字,我们把他换成 runoob 也是可以正常执行的:
class Test:
def prt(runoob):
print(runoob)
print(runoob.__class__)
t = Test()
t.prt()
在类的内部,使用 def 关键字来定义一个方法,与一般函数定义不同,类方法必须包含参数 self, 且为第一个参数,self 代表的是类的实例。
#!/usr/bin/python3 #类定义 class people: #定义基本属性 name = '' age = 0 #定义私有属性,私有属性在类外部无法直接进行访问 __weight = 0 #定义构造方法 def __init__(self,n,a,w): self.name = n self.age = a self.__weight = w def speak(self): print("%s 说: 我 %d 岁。" %(self.name,self.age)) # 实例化类 p = people('runoob',10,30) p.speak()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为:
runoob 说: 我 10 岁。
Python 同样支持类的继承,如果一种语言不支持继承,类就没有什么意义。派生类的定义如下所示:
class DerivedClassName(BaseClassName):
<statement-1>
.
.
.
<statement-N>
子类(派生类 DerivedClassName)会继承父类(基类 BaseClassName)的属性和方法。
BaseClassName(实例中的基类名)必须与派生类定义在一个作用域内。除了类,还可以用表达式,基类定义在另一个模块中时这一点非常有用:
class DerivedClassName(modname.BaseClassName):
#!/usr/bin/python3 #类定义 class people: #定义基本属性 name = '' age = 0 #定义私有属性,私有属性在类外部无法直接进行访问 __weight = 0 #定义构造方法 def __init__(self,n,a,w): self.name = n self.age = a self.__weight = w def speak(self): print("%s 说: 我 %d 岁。" %(self.name,self.age)) #单继承示例 class student(people): grade = '' def __init__(self,n,a,w,g): #调用父类的构函 people.__init__(self,n,a,w) self.grade = g #覆写父类的方法 def speak(self): print("%s 说: 我 %d 岁了,我在读 %d 年级"%(self.name,self.age,self.grade)) s = student('ken',10,60,3) s.speak()
如果在子类中需要父类的构造方法就需要显式地调用父类的构造方法,或者不重写父类的构造方法。
子类不重写 _init_,实例化子类时,会自动调用父类定义的 _init_。
如果重写了**_init_** 时,实例化子类,就不会调用父类已经定义的 _init_
如果重写了**_init_** 时,要继承父类的构造方法,可以使用 super 关键字或者父类名称,如:
super(子类,self).__init__(参数1,参数2) 父类名称.__init__(self,参数1,参数2,...) #实例 class Father(object): def __init__(self, name): self.name=name print ( "name: %s" %( self.name)) def getName(self): return 'Father ' + self.name class Son(Father): def __init__(self, name): super(Son, self).__init__(name) print ("hi") self.name = name def getName(self): return 'Son '+self.name if __name__=='__main__': son=Son('runoob') print ( son.getName() )
Python同样有限的支持多继承形式。多继承的类定义形如下例:
class DerivedClassName(Base1, Base2, Base3):
<statement-1>
.
.
.
<statement-N>
需要注意圆括号中父类的顺序,若是父类中有相同的方法名,而在子类使用时未指定,python从左至右搜索 即方法在子类中未找到时,从左到右查找父类中是否包含方法。
#!/usr/bin/python3 #类定义 class people: #定义基本属性 name = '' age = 0 #定义私有属性,私有属性在类外部无法直接进行访问 __weight = 0 #定义构造方法 def __init__(self,n,a,w): self.name = n self.age = a self.__weight = w def speak(self): print("%s 说: 我 %d 岁。" %(self.name,self.age)) #单继承示例 class student(people): grade = '' def __init__(self,n,a,w,g): #调用父类的构函 people.__init__(self,n,a,w) self.grade = g #覆写父类的方法 def speak(self): print("%s 说: 我 %d 岁了,我在读 %d 年级"%(self.name,self.age,self.grade)) #另一个类,多重继承之前的准备 class speaker(): topic = '' name = '' def __init__(self,n,t): self.name = n self.topic = t def speak(self): print("我叫 %s,我是一个演说家,我演讲的主题是 %s"%(self.name,self.topic)) #多重继承 class sample(speaker,student): a ='' def __init__(self,n,a,w,g,t): student.__init__(self,n,a,w,g) speaker.__init__(self,n,t) test = sample("Tim",25,80,4,"Python") test.speak() #方法名同,默认调用的是在括号中排前地父类的方法(从左至右搜索)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为:
我叫 Tim,我是一个演说家,我演讲的主题是 Python
如果你的父类方法的功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可以在子类重写你父类的方法,实例如下:
#!/usr/bin/python3
class Parent: # 定义父类
def myMethod(self):
print ('调用父类方法')
class Child(Parent): # 定义子类
def myMethod(self):
print ('调用子类方法')
c = Child() # 子类实例
c.myMethod() # 子类调用重写方法
super(Child,c).myMethod() #用子类对象调用父类已被覆盖的方法
super() 函数是用于调用父类(超类)的一个方法。
__private_attrs:两个下划线开头,声明该属性为私有,不能在类的外部被使用或直接访问。在类内部的方法中使用时 self.__private_attrs。
在类的内部,使用 def 关键字来定义一个方法,与一般函数定义不同,类方法必须包含参数 self,且为第一个参数,self 代表的是类的实例。
self 的名字并不是规定死的,也可以使用 this,但是最好还是按照约定使用 self。
__private_method:两个下划线开头,声明该方法为私有方法,只能在类的内部调用 ,不能在类的外部调用。self.__private_methods。
类的私有属性实例如下:
#!/usr/bin/python3 class JustCounter: __secretCount = 0 # 私有变量 publicCount = 0 # 公开变量 def count(self): self.__secretCount += 1 self.publicCount += 1 print (self.__secretCount) counter = JustCounter() counter.count() counter.count() print (counter.publicCount) print (counter.__secretCount) # 报错,实例不能访问私有变量
类的私有方法实例如下:
#!/usr/bin/python3 class Site: def __init__(self, name, url): self.name = name # public self.__url = url # private def who(self): print('name : ', self.name) print('url : ', self.__url) def __foo(self): # 私有方法 print('这是私有方法') def foo(self): # 公共方法 print('这是公共方法') self.__foo() x = Site('菜鸟教程', 'www.runoob.com') x.who() # 正常输出 x.foo() # 正常输出 x.__foo() # 报错
Python同样支持运算符重载,我们可以对类的专有方法进行重载,实例如下:
class Vector:
def __init__(self, a, b):
self.a = a
self.b = b
def __str__(self):
return 'Vector (%d, %d)' % (self.a, self.b)
def __add__(self,other):
return Vector(self.a + other.a, self.b + other.b)
v1 = Vector(2,10)
v2 = Vector(5,-2)
print (v1 + v2)
命名空间(Namespace)是从名称到对象的映射,大部分的命名空间都是通过 Python 字典来实现的。
命名空间提供了在项目中避免名字冲突的一种方法。各个命名空间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一个命名空间中不能有重名,但不同的命名空间是可以重名而没有任何影响。
一般有三种命名空间:
命名空间查找顺序:
假设我们要使用变量 runoob,则 Python 的查找顺序为:局部的命名空间去 -> 全局命名空间 -> 内置命名空间。
如果找不到变量 runoob,它将放弃查找并引发一个 NameError 异常:
NameError: name 'runoob' is not defined。
命名空间的生命周期:
命名空间的生命周期取决于对象的作用域,如果对象执行完成,则该命名空间的生命周期就结束。
因此,我们无法从外部命名空间访问内部命名空间的对象。
# var1 是全局名称
var1 = 5
def some_func():
# var2 是局部名称
var2 = 6
def some_inner_func():
# var3 是内嵌的局部名称
var3 = 7
作用域就是一个 Python 程序可以直接访问命名空间的正文区域。
在一个 python 程序中,直接访问一个变量,会从内到外依次访问所有的作用域直到找到,否则会报未定义的错误。
Python 中,程序的变量并不是在哪个位置都可以访问的,访问权限决定于这个变量是在哪里赋值的。
变量的作用域决定了在哪一部分程序可以访问哪个特定的变量名称。Python 的作用域一共有4种,分别是:
有四种作用域:
规则顺序: L –> E –> G –> B。
在局部找不到,便会去局部外的局部找(例如闭包),再找不到就会去全局找,再者去内置中找。
g_count = 0 # 全局作用域
def outer():
o_count = 1 # 闭包函数外的函数中
def inner():
i_count = 2 # 局部作用域
内置作用域是通过一个名为 builtin 的标准模块来实现的,但是这个变量名自身并没有放入内置作用域内,所以必须导入这个文件才能够使用它。在Python3.0中,可以使用以下的代码来查看到底预定义了哪些变量:
>>> import builtins
>>> dir(builtins)
Python 中只有模块(module),类(class)以及函数(def、lambda)才会引入新的作用域,其它的代码块(如 if/elif/else/、try/except、for/while等)是不会引入新的作用域的,也就是说这些语句内定义的变量,外部也可以访问,如下代码:
>>> if True:
... msg = 'I am from Runoob'
...
>>> msg
'I am from Runoob'
>>>
实例中 msg 变量定义在 if 语句块中,但外部还是可以访问的。
如果将 msg 定义在函数中,则它就是局部变量,外部不能访问:
>>> def test():
... msg_inner = 'I am from Runoob'
...
>>> msg_inne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stdin>", line 1, in <module>
NameError: name 'msg_inner' is not defined
>>>
从报错的信息上看,说明了 msg_inner 未定义,无法使用,因为它是局部变量,只有在函数内可以使用。
定义在函数内部的变量拥有一个局部作用域,定义在函数外的拥有全局作用域。
局部变量只能在其被声明的函数内部访问,而全局变量可以在整个程序范围内访问。调用函数时,所有在函数内声明的变量名称都将被加入到作用域中。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total = 0 # 这是一个全局变量
# 可写函数说明
def sum( arg1, arg2 ):
#返回2个参数的和."
total = arg1 + arg2 # total在这里是局部变量.;函数内部不能改变全局变量??
print ("函数内是局部变量 : ", total)
return total
#调用sum函数
sum( 10, 20 )
print ("函数外是全局变量 : ", total)
以上实例输出结果:
函数内是局部变量 : 30
函数外是全局变量 : 0
正常内部作用域不能改变全局变量。
当内部作用域想修改外部作用域的变量时,就要用到 global 和 nonlocal 关键字了。
以下实例修改全局变量 num:
#!/usr/bin/python3
num = 1
def fun1():
global num # 需要使用 global 关键字声明
print(num)
num = 123
print(num)
fun1()
print(num)
以上实例输出结果:
1
123
123
如果要修改嵌套作用域(enclosing 作用域,外层非全局作用域)中的变量则需要 nonlocal 关键字了,如下实例:
#!/usr/bin/python3
def outer():
num = 10
def inner():
nonlocal num # nonlocal关键字声明
num = 100
print(num)
inner()
print(num)
outer()
以上实例输出结果:
100
100
另外有一种特殊情况,假设下面这段代码被运行:
#!/usr/bin/python3
a = 10
def test():
a = a + 1
print(a)
test()
以上程序执行,报错信息如下: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test.py", line 7, in <module>
test()
File "test.py", line 5, in test
a = a + 1
UnboundLocalError: local variable 'a' referenced before assignment
错误信息为局部作用域引用错误,因为 test 函数中的 a 使用的是局部,未定义,无法修改。
修改 a 为全局变量:
#!/usr/bin/python3
a = 10
def test():
global a
a = a + 1
print(a)
test()
也可以通过函数参数传递:
#!/usr/bin/python3
a = 10
def test(a):
a = a + 1
print(a)
test(a)
JSON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
如果你还不了解 JSON,可以先阅读我们的 JSON 教程。
Python3 中可以使用 json 模块来对 JSON 数据进行编解码,它包含了两个函数:
Python | JSON |
---|---|
dict | object |
list, tuple | array |
str | string |
int, float, int- & float-derived Enums | number |
True | true |
False | false |
None | null |
json.dumps 与 json.loads 实例
以下实例演示了 Python 数据结构转换为JSON:
#!/usr/bin/python3
import json
# Python 字典类型转换为 JSON 对象
data = {
'no' : 1,
'name' : 'Runoob',
'url' : 'http://www.runoob.com'
}
json_str = json.dumps(data)
print ("Python 原始数据:", repr(data))
print ("JSON 对象:", json_str)
执行以上代码输出结果为:
Python 原始数据: {'url': 'http://www.runoob.com', 'no': 1, 'name': 'Runoob'}
JSON 对象: {"url": "http://www.runoob.com", "no": 1, "name": "Runoob"}
通过输出的结果可以看出,简单类型通过编码后跟其原始的repr()输出结果非常相似。
接着以上实例,我们可以将一个JSON编码的字符串转换回一个Python数据结构:
#!/usr/bin/python3 import json # Python 字典类型转换为 JSON 对象 data1 = { 'no' : 1, 'name' : 'Runoob', 'url' : 'http://www.runoob.com' } json_str = json.dumps(data1) print ("Python 原始数据:", repr(data1)) print ("JSON 对象:", json_str) # 将 JSON 对象转换为 Python 字典 data2 = json.loads(json_str) print ("data2['name']: ", data2['name']) print ("data2['url']: ", data2['url'])
执行以上代码输出结果为:
Python 原始数据: {'name': 'Runoob', 'no': 1, 'url': 'http://www.runoob.com'}
JSON 对象: {"name": "Runoob", "no": 1, "url": "http://www.runoob.com"}
data2['name']: Runoob
data2['url']: http://www.runoob.com
如果你要处理的是文件而不是字符串,你可以使用 json.dump() 和 json.load() 来编码和解码JSON数据。例如:
# 写入 JSON 数据
with open('data.json', 'w') as f:
json.dump(data, f)
# 读取数据
with open('data.json', 'r') as f:
data = json.load(f)
(1) os.system(系统层面的直接调用)
这个调用相当直接,且是同步进行的,程序需要阻塞并等待返回。返回值是依赖于系统的,直接返回系统的调用返回值,所以windows和linux是不一样的。
仅仅在一个子终端运行系统命令,而不能获取命令执行后的返回信息
(2) os.popen(新开线程方式),可以看出,popen方法通过p.read()获取终端输出,而且popen需要关闭close().当执行成功时,close()不返回任何值,失败时,close()返回系统返回值. 可见它获取返回值的方式和os.system不同。
该方法不但执行命令还返回执行后的信息对象,好处在于:将返回的结果赋于一变量,便于程序的处理。
(3) 使用模块 commands( python3失效)
(4) 使用模块 subprocess(Python文档中目前全力推荐),直接调用命令,返回值即是系统返回。shell=True表示命令最终在shell中运行。Python文档中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使用shell=True。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os def subprocess_(): """ subprocess模块执行linux命令 :return: """ subprocess.call("ls") # 执行ls命令 p = subprocess.Popen('ls',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STDOUT) for line in p.stdout.readlines(): print line, retval = p.wait() def system_(): """ system模块执行linux命令 :return: """ # 使用system模块执行linux命令时,如果执行的命令没有返回值res的值是256 # 如果执行的命令有返回值且成功执行,返回值是0 res = os.system("ls") def popen_(): """ popen模块执行linux命令。返回值是类文件对象,获取结果要采用read()或者readlines() :return: """ val = os.popen('ls') # 执行结果包含在val中 print val.read() print val.readlines() def main(): subprocess_() # 方法1 system_() # 方法2 popen_() # 方法3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跑比较时间比较长的程序,或者是打印信息比较多的程序时,一般都会后台运行程序,然后把打印信息保存在文件中,等程序运行结束后再检查输出日志。完成该功能可以用如下命令:
nohup python -u stacfile_to_dc.py > test.log 2>&1 &
1
其中,
最后一个“&”表示后台运行程序
“nohup” 表示程序不被挂起
“python”表示执行python代码
“-u”表示不启用缓存,实时输出打印信息到日志文件(如果不加-u,则会导致日志文件不会实时刷新代码中的print函数的信息)
“test.py”表示python的源代码文件
“test.log”表示输出的日志文件
“>”表示将打印信息重定向到日志文件
“2>&1”表示将标准错误输出转变化标准输出,可以将错误信息也输出到日志文件中(0-> stdin, 1->stdout, 2->stderr)
最后一个&表示后台运行程序
(1)&命令
功能:加在一个命令的最后,可以把这个命令放在后台执行
(2)nohup命令
功能:不挂断的运行命令
2、查看当前后台运行的命令
有两个命令可以用,jobs和ps,区别是jobs用于查看当前终端后台运行的任务,换了终端就看不到了。而ps命令用于查看瞬间进程的动态,可以看到别的终端运行的后台进程。
(1)jobs命令
功能:查看当前终端后台运行的任务
jobs -l选项可显示当前终端所有任务的PID,jobs的状态可以是running,stopped,Terminated。+ 号表示当前任务,- 号表示后一个任务。
(2)ps命令
功能:查看当前的所有进程
ps -aux | grep "test.sh" #a:显示所有程序 u:以用户为主的格式来显示 x:显示所有程序,不以终端机来区分
import logging
LOG_FORMAT = "%(asctime)s %(name)s %(levelname)s %(pathname)s %(message)s "#配置输出日志格式
DATE_FORMAT = '%Y-%m-%d %H:%M:%S %a ' #配置输出时间的格式,注意月份和天数不要搞乱了
logging.basicConfig(level=logging.DEBUG,
format=LOG_FORMAT,
datefmt = DATE_FORMAT ,
filename=r"d:\test\test.log" #有了filename参数就不会直接输出显示到控制台,而是直接写入文件
)
logging.debug("msg1")
logging.info("msg2")
logging.warning("msg3")
logging.error("msg4")
logging.critical("msg5")
参数名称 | 描述 |
---|---|
filename | 指定日志输出目标文件的文件名(可以写文件名也可以写文件的完整的绝对路径,写文件名日志放执行文件目录下,写完整路径按照完整路径生成日志文件),指定该设置项后日志信心就不会被输出到控制台了 |
filemode | 指定日志文件的打开模式,默认为’a’。需要注意的是,该选项要在filename指定时才有效 |
format | 指定日志格式字符串,即指定日志输出时所包含的字段信息以及它们的顺序。logging模块定义的格式字段下面会列出。 |
datefmt | 指定日期/时间格式。需要注意的是,该选项要在format中包含时间字段%(asctime)s时才有效 |
level | 指定日志器的日志级别 |
stream | 指定日志输出目标stream,如sys.stdout、sys.stderr以及网络stream。需要说明的是,stream和filename不能同时提供,否则会引发 ValueError 异常 |
style | Python 3.2中新添加的配置项。指定format格式字符串的风格,可取值为’%’、’{‘和’$’,默认为’%’ |
handlers | Python 3.3中新添加的配置项。该选项如果被指定,它应该是一个创建了多个Handler的可迭代对象,这些handler将会被添加到root logger。需要说明的是:filename、stream和handlers这三个配置项只能有一个存在,不能同时出现2个或3个,否则会引发ValueError异常。 |
字段/属性名称 | 使用格式 | 描述 |
---|---|---|
asctime | %(asctime)s | 将日志的时间构造成可读的形式,默认情况下是‘2016-02-08 12:00:00,123’精确到毫秒 |
name | %(name)s | 所使用的日志器名称,默认是’root’,因为默认使用的是 rootLogger |
filename | %(filename)s | 调用日志输出函数的模块的文件名; pathname的文件名部分,包含文件后缀 |
funcName | %(funcName)s | 由哪个function发出的log, 调用日志输出函数的函数名 |
levelname | %(levelname)s | 日志的最终等级(被filter修改后的) |
message | %(message)s | 日志信息, 日志记录的文本内容 |
lineno | %(lineno)d | 当前日志的行号, 调用日志输出函数的语句所在的代码行 |
levelno | %(levelno)s | 该日志记录的数字形式的日志级别(10, 20, 30, 40, 50) |
pathname | %(pathname)s | 完整路径 ,调用日志输出函数的模块的完整路径名,可能没有 |
process | %(process)s | 当前进程, 进程ID。可能没有 |
processName | %(processName)s | 进程名称,Python 3.1新增 |
thread | %(thread)s | 当前线程, 线程ID。可能没有 |
threadName | %(thread)s | 线程名称 |
module | %(module)s | 调用日志输出函数的模块名, filename的名称部分,不包含后缀即不包含文件后缀的文件名 |
created | %(created)f | 当前时间,用UNIX标准的表示时间的浮点数表示; 日志事件发生的时间–时间戳,就是当时调用time.time()函数返回的值 |
relativeCreated | %(relativeCreated)d | 输出日志信息时的,自Logger创建以 来的毫秒数; 日志事件发生的时间相对于logging模块加载时间的相对毫秒数 |
msecs | %(msecs)d | 日志事件发生事件的毫秒部分。logging.basicConfig()中用了参数datefmt,将会去掉asctime中产生的毫秒部分,可以用这个加上 |
多线程类似于同时执行多个不同程序,多线程运行有如下优点:
每个独立的线程有一个程序运行的入口、顺序执行序列和程序的出口。但是线程不能够独立执行,必须依存在应用程序中,由应用程序提供多个线程执行控制。
每个线程都有他自己的一组CPU寄存器,称为线程的上下文,该上下文反映了线程上次运行该线程的CPU寄存器的状态。
指令指针和堆栈指针寄存器是线程上下文中两个最重要的寄存器,线程总是在进程得到上下文中运行的,这些地址都用于标志拥有线程的进程地址空间中的内存。
线程可以分为:
Python3 线程中常用的两个模块为:
Python3 通过两个标准库 _thread 和 threading 提供对线程的支持。
_thread 提供了低级别的、原始的线程以及一个简单的锁,它相比于 threading 模块的功能还是比较有限的。
threading 模块除了包含 _thread 模块中的所有方法外,还提供的其他方法:
除了使用方法外,线程模块同样提供了Thread类来处理线程,Thread类提供了以下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从 threading.Thread 继承创建一个新的子类,并实例化后调用 start() 方法启动新线程,即它调用了线程的 run() 方法:
实例
#!/usr/bin/python3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exitFlag = 0 class myThread (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 threadID, name, counter): threading.Thread.__init__(self) self.threadID = threadID self.name = name self.counter = counter def run(self): print ("开始线程:" + self.name) print_time(self.name, self.counter, 5) print ("退出线程:" + self.name) def print_time(threadName, delay, counter): while counter: if exitFlag: threadName.exit() time.sleep(delay) print ("%s: %s" % (threadName, time.ctime(time.time()))) counter -= 1 # 创建新线程 thread1 = myThread(1, "Thread-1", 1) thread2 = myThread(2, "Thread-2", 2) # 开启新线程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thread1.join() thread2.join() print ("退出主线程")
以上程序执行结果如下;
开始线程:Thread-1
开始线程:Thread-2
Thread-1: Wed Apr 6 11:46:46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46:47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46:47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46:48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46:49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46:49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46:50 2016
退出线程:Thread-1
Thread-2: Wed Apr 6 11:46:51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46:53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46:55 2016
退出线程:Thread-2
退出主线程
python3中,提供了一个内置模块threading.Thread,可以很方便的创建多线程,threading.Thread()一般接收2个参数: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 @Date : 2019-01-23 22:27:22 # @Author : cdl (1217096231@qq.com) # @Link : https://github.com/cdlwhm1217096231/python3_spider # @Version : $Id$ import time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 自定义线程函数 def my_threadfunc(name='python3'): for i in range(2): print("hello", name) time.sleep(1) # 创建线程01,不指定参数 thread_01 = Thread(target=my_threadfunc) # 启动线程01 thread_01.start() # 创建线程02,指定参数,注意逗号不要少,否则不是一个tuple thread_02 = Thread(target=my_threadfunc, args=('Curry',)) # 启动线程02 thread_02.start()
如果多个线程共同对某个数据修改,则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结果,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需要对多个线程进行同步。
使用 Thread 对象的 Lock 和 Rlock 可以实现简单的线程同步,这两个对象都有 acquire 方法和 release 方法,对于那些需要每次只允许一个线程操作的数据,可以将其操作放到 acquire 和 release 方法之间。如下:
多线程的优势在于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至少感觉起来是这样)。但是当线程需要共享数据时,可能存在数据不同步的问题。
考虑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列表里所有元素都是0,线程"set"从后向前把所有元素改成1,而线程"print"负责从前往后读取列表并打印。
那么,可能线程"set"开始改的时候,线程"print"便来打印列表了,输出就成了一半0一半1,这就是数据的不同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引入了锁的概念。
锁有两种状态——锁定和未锁定。每当一个线程比如"set"要访问共享数据时,必须先获得锁定;如果已经有别的线程比如"print"获得锁定了,那么就让线程"set"暂停,也就是同步阻塞;等到线程"print"访问完毕,释放锁以后,再让线程"set"继续。
经过这样的处理,打印列表时要么全部输出0,要么全部输出1,不会再出现一半0一半1的尴尬场面。
实例
#!/usr/bin/python3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class myThread (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 threadID, name, counter): threading.Thread.__init__(self) self.threadID = threadID self.name = name self.counter = counter def run(self): print ("开启线程: " + self.name) # 获取锁,用于线程同步 threadLock.acquire() print_time(self.name, self.counter, 3) # 释放锁,开启下一个线程 threadLock.release() def print_time(threadName, delay, counter): while counter: time.sleep(delay) print ("%s: %s" % (threadName, time.ctime(time.time()))) counter -= 1 threadLock = threading.Lock() threads = [] # 创建新线程 thread1 = myThread(1, "Thread-1", 1) thread2 = myThread(2, "Thread-2", 2) # 开启新线程 thread1.start() thread2.start() # 添加线程到线程列表 threads.append(thread1) threads.append(thread2)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 for t in threads: t.join() print ("退出主线程")
执行以上程序,输出结果为:
开启线程: Thread-1
开启线程: Thread-2
Thread-1: Wed Apr 6 11:52:57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52:58 2016
Thread-1: Wed Apr 6 11:52:59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53:01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53:03 2016
Thread-2: Wed Apr 6 11:53:05 2016
退出主线程
Python 的 Queue 模块中提供了同步的、线程安全的队列类,包括FIFO(先入先出)队列Queue,LIFO(后入先出)队列LifoQueue,和优先级队列 PriorityQueue。
这些队列都实现了锁原语,能够在多线程中直接使用,可以使用队列来实现线程间的同步。
实例
#!/usr/bin/python3 import queue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exitFlag = 0 class myThread (threading.Thread): def __init__(self, threadID, name, q): threading.Thread.__init__(self) self.threadID = threadID self.name = name self.q = q def run(self): print ("开启线程:" + self.name) process_data(self.name, self.q) print ("退出线程:" + self.name) def process_data(threadName, q): while not exitFlag: queueLock.acquire() if not workQueue.empty(): data = q.get() queueLock.release() print ("%s processing %s" % (threadName, data)) else: queueLock.release() time.sleep(1) threadList = ["Thread-1", "Thread-2", "Thread-3"] nameList =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queueLock = threading.Lock() workQueue = queue.Queue(10) threads = [] threadID = 1 # 创建新线程 for tName in threadList: thread = myThread(threadID, tName, workQueue) thread.start() threads.append(thread) threadID += 1 # 填充队列 queueLock.acquire() for word in nameList: workQueue.put(word) queueLock.release() # 等待队列清空 while not workQueue.empty(): pass # 通知线程是时候退出 exitFlag = 1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 for t in threads: t.join() print ("退出主线程")
以上程序执行结果:
开启线程:Thread-1
开启线程:Thread-2
开启线程:Thread-3
Thread-3 processing One
Thread-1 processing Two
Thread-2 processing Three
Thread-3 processing Four
Thread-1 processing Five
退出线程:Thread-3
退出线程:Thread-2
退出线程:Thread-1
退出主线程
线程池在系统启动时即创建大量空闲的线程,程序只要将一个函数提交给线程池,线程池就会启动一个空闲的线程来执行它。当该函数执行结束后,该线程并不会死亡,而是再次返回到线程池中变成空闲状态,等待执行下一个函数。
此外,使用线程池可以有效地控制系统中并发线程的数量。当系统中包含有大量的并发线程时,会导致系统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导致 Python 解释器崩溃,而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参数可以控制系统中并发线程的数量不超过此数。
正如上面注释里说的,线程虽好,但太多线程的话,资源(cpu、内存等)的消耗也挺大的;而且线程都是处理完一个任务就“死”掉了,不能复用,有点浪费
于是,这个“线程池”这个东西出现了。线程池就是管理线程的池子,池子如果设置容量,控制好线程的数量,也就控制好了资源的消耗~
# 线程池 # 解释: # 1)一个工人同一时间只做一个任务,但做完一个任务可以接着做下一个任务; # 2)可以分配多个任务给少量工人,减少人员成本开销。 # @see https://docs.python.org/zh-cn/3/library/concurrent.futures.html import threading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 任务 def task(taskId): thread_name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print('工人【%s】正在处理任务【%d】:do something...' % (thread_name, taskId)) def main(): # 初始化线程池(商会),定义好池里最多有几个工人 pool =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5, thread_name_prefix='Thread') # 准备10个任务 for i in range(10): # 提交任务到池子(商会)里(它会自动分配给工人) pool.submit(task, i+1)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这里的示例和上面是一样的,只是加了一点代码来模拟任务耗时,方便大家观察线程池是怎么分配任务的
# 线程池 # 解释: # 1)一个工人同一时间只做一个任务,但做完一个任务可以接着做下一个任务; # 2)可以分配多个任务给少量工人,减少人员成本开销。 # 3)任务按顺序分配给空闲工人,但每个任务的耗时不一样,任务不是按顺序被完成的,后提交的任务可能会先被完成 import time import random import threading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 任务 def task(taskId, consuming): thread_name = threading.current_thread().getName() print('工人【%s】正在处理任务【%d】:do something...' % (thread_name, taskId)) # 模拟任务耗时(秒) time.sleep(consuming) print('任务【%d】:done' % taskId) def main(): # 5个工人 pool =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5, thread_name_prefix='Thread') # 准备10个任务 for i in range(10): # 模拟任务耗时(秒) consuming = random.randint(1, 5) pool.submit(task, i+1, consuming)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为了编写可维护的代码,我们把很多函数分组,分别放到不同的文件里,这样,每个文件包含的代码就相对较少,很多编程语言都采用这种组织代码的方式。在Python中,一个.py文件就称之为一个模块(Module)。
你也许还想到,如果不同的人编写的模块名相同怎么办?为了避免模块名冲突,Python又引入了按目录来组织模块的方法,称为包(Package)。
举个例子,一个abc.py
的文件就是一个名字叫abc
的模块,一个xyz.py
的文件就是一个名字叫xyz
的模块。
现在,假设我们的abc
和xyz
这两个模块名字与其他模块冲突了,于是我们可以通过包来组织模块,避免冲突。方法是选择一个顶层包名,比如mycompany
,按照如下目录存放:
mycompany
├─ __init__.py
├─ abc.py
└─ xyz.py
引入了包以后,只要顶层的包名不与别人冲突,那所有模块都不会与别人冲突。现在,abc.py
模块的名字就变成了mycompany.abc
,类似的,xyz.py
的模块名变成了mycompany.xyz
。
请注意,每一个包目录下面都会有一个__init__.py
的文件,这个文件是必须存在的,否则,Python就把这个目录当成普通目录,而不是一个包。__init__.py
可以是空文件,也可以有Python代码,因为__init__.py
本身就是一个模块,而它的模块名就是mycompany
。
类似的,可以有多级目录,组成多级层次的包结构。比如如下的目录结构:
mycompany
├─ web
│ ├─ __init__.py
│ ├─ utils.py
│ └─ www.py
├─ __init__.py
├─ abc.py
└─ utils.py
文件www.py
的模块名就是mycompany.web.www
,两个文件utils.py
的模块名分别是mycompany.utils
和mycompany.web.utils
。
创建自己的模块时,要注意:
- 模块名要遵循Python变量命名规范,不要使用中文、特殊字符;
- 模块名不要和系统模块名冲突,最好先查看系统是否已存在该模块,检查方法是在Python交互环境执行
import abc
,若成功则说明系统存在此模块。
Python本身就内置了很多非常有用的模块,只要安装完毕,这些模块就可以立刻使用。
我们以内建的sys
模块为例,编写一个hello
的模块:
#!/usr/bin/env python3 # -*- coding: utf-8 -*- ' a test module ' __author__ = 'Michael Liao' import sys def test(): args = sys.argv if len(args)==1: print('Hello, world!') elif len(args)==2: print('Hello, %s!' % args[1]) else: print('Too many arguments!')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第1行和第2行是标准注释,第1行注释可以让这个hello.py
文件直接在Unix/Linux/Mac上运行,第2行注释表示.py文件本身使用标准UTF-8编码;
第4行是一个字符串,表示模块的文档注释,任何模块代码的第一个字符串都被视为模块的文档注释;
第6行使用__author__
变量把作者写进去,这样当你公开源代码后别人就可以瞻仰你的大名;
以上就是Python模块的标准文件模板,当然也可以全部删掉不写,但是,按标准办事肯定没错。
后面开始就是真正的代码部分。
最后,注意到这两行代码:
if __name__=='__main__':
test()
当我们在命令行运行hello
模块文件时,Python解释器把一个特殊变量__name__
置为__main__
,而如果在其他地方导入该hello
模块时,if
判断将失败,因此,这种if
测试可以让一个模块通过命令行运行时执行一些额外的代码,最常见的就是运行测试。
我们可以用命令行运行hello.py
看看效果:
$ python3 hello.py
Hello, world!
$ python hello.py Michael
Hello, Michael!
如果启动Python交互环境,再导入hello
模块:
$ python3
Python 3.4.3 (v3.4.3:9b73f1c3e601, Feb 23 2015, 02:52:03)
[GCC 4.2.1 (Apple Inc. build 5666) (dot 3)] on darwin
Type "help", "copyright", "credits" or "license" for more information.
>>> import hello
>>>
导入时,没有打印Hello, word!
,因为没有执行test()
函数。
调用hello.test()
时,才能打印出Hello, word!
:
>>> hello.test()
Hello, world!
在一个模块中,我们可能会定义很多函数和变量,但有的函数和变量我们希望给别人使用,有的函数和变量我们希望仅仅在模块内部使用。在Python中,是通过_
前缀来实现的。
正常的函数和变量名是公开的(public),可以被直接引用,比如:abc
,x123
,PI
等;
类似__xxx__
这样的变量是特殊变量,可以被直接引用,但是有特殊用途,比如上面的__author__
,__name__
就是特殊变量,hello
模块定义的文档注释也可以用特殊变量__doc__
访问,我们自己的变量一般不要用这种变量名;
类似_xxx
和__xxx
这样的函数或变量就是非公开的(private),不应该被直接引用,比如_abc
,__abc
等;
之所以我们说,private函数和变量“不应该”被直接引用,而不是“不能”被直接引用,是因为Python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限制访问private函数或变量,但是,从编程习惯上不应该引用private函数或变量。
private函数或变量不应该被别人引用,那它们有什么用呢?请看例子:
def _private_1(name):
return 'Hello, %s' % name
def _private_2(name):
return 'Hi, %s' % name
def greeting(name):
if len(name) > 3:
return _private_1(name)
else:
return _private_2(name)
我们在模块里公开greeting()
函数,而把内部逻辑用private函数隐藏起来了,这样,调用greeting()
函数不用关心内部的private函数细节,这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代码封装和抽象的方法,即:
外部不需要引用的函数全部定义成private,只有外部需要引用的函数才定义为public。
python对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进行指定类型和检查_sgyuanshi的博客-CSDN博客_python 声明函数返回类型
python一直以来都不是开发大工程的主流语言,不管是前端还是后端,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以下几点:
但是,在python3.5之后,就新增了对函数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指定和检查,以及在新建变量时也可以指定类型。
例如,下面这个函数test,指定了输入参数a为int类型,而b为str类型,并且返回值为srt类型。可以看到,
在方法中,我们最终返回了一个int,此时pycharm就会有警告;
当我们在调用这个方法时,参数a我们输入的是字符串,此时也会有警告;
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pycharm只是提出了警告,但实际上运行是不会报错,毕竟python的本质还是动态语言
除了上面的基本数据类型的指定,还可以进行集合相关类型的指定。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Vector = List[float]
def scale(scalar: float, vector: Vector) -> Vector:
return [scalar * num for num in vector]
# typechecks; a list of floats qualifies as a Vector.
new_vector = scale(2.0, [1.0, -4.2, 5.4])
from typing import Dict, Tuple, Sequence ConnectionOptions = Dict[str, str] Address = Tuple[str, int] Server = Tuple[Address, ConnectionOptions] def broadcast_message(message: str, servers: Sequence[Server]) -> None: ... # The static type checker will treat the previous type signature as # being exactly equivalent to this one. def broadcast_message( message: str, servers: Sequence[Tuple[Tuple[str, int], Dict[str, str]]]) -> None: ...
这里需要注意,元组这个类型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是不可变的。所以,当我们指定Tuple[str, str]时,就只能传入长度为2,并且元组中的所有元素都是str类型
from typing import Sequence, TypeVar, Union
T = TypeVar('T') # Declare type variable
def first(l: Sequence[T]) -> T: # Generic function
return l[0]
T = TypeVar('T') # Can be anything
A = TypeVar('A', str, bytes) # Must be str or bytes
A = Union[str, None] # Must be str or None
from typing import NamedTuple
class Employee(NamedTuple):
name: str
id: int = 3
employee = Employee('Guido')
assert employee.id == 3
我上面列举这些,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我们的大部分需求,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到python官网,里面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Python风格规范 — Google 开源项目风格指南 (zh-google-styleguide.readthedocs.io)
每个文件应该包含一个许可样板. 根据项目使用的许可(例如, Apache 2.0, BSD, LGPL, GPL), 选择合适的样板. 其开头应是对模块内容和用法的描述.
"""A one line summary of the module or program, terminated by a period.
Leave one blank line. The rest of this docstring should contain an
overall description of the module or program. Optionally, it may also
contai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exported classes and functions and/or usage
examples.
Typical usage example:
foo = ClassFoo()
bar = foo.FunctionBar()
"""
类应该在其定义下有一个用于描述该类的文档字符串. 如果你的类有公共属性(Attributes), 那么文档中应该有一个属性(Attributes)段. 并且应该遵守和函数参数相同的格式.
class SampleClass(object): """Summary of class here. Longer class information.... Longer class information.... Attributes: likes_spam: A boolean indicating if we like SPAM or not. eggs: An integer count of the eggs we have laid. """ def __init__(self, likes_spam=False): """Inits SampleClass with blah.""" self.likes_spam = likes_spam self.eggs = 0 def public_method(self): """Performs operation blah."""
文档字符串应该包含函数做什么, 以及输入和输出的详细描述. 通常, 不应该描述”怎么做”, 除非是一些复杂的算法. 文档字符串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 当别人编写代码调用该函数时, 他不需要看一行代码, 只要看文档字符串就可以了. 对于复杂的代码, 在代码旁边加注释会比使用文档字符串更有意义. 覆盖基类的子类方法应有一个类似 See base class
的简单注释来指引读者到基类方法的文档注释.若重载的子类方法和基类方法有很大不同,那么注释中应该指明这些信息.
关于函数的几个方面应该在特定的小节中进行描述记录, 这几个方面如下文所述. 每节应该以一个标题行开始. 标题行以冒号结尾. 除标题行外, 节的其他内容应被缩进2个空格.
Args:
列出每个参数的名字, 并在名字后使用一个冒号和一个空格, 分隔对该参数的描述.如果描述太长超过了单行80字符,使用2或者4个空格的悬挂缩进(与文件其他部分保持一致). 描述应该包括所需的类型和含义. 如果一个函数接受*foo(可变长度参数列表)或者**bar (任意关键字参数), 应该详细列出*foo和**bar.
Returns: (或者 Yields: 用于生成器)
描述返回值的类型和语义. 如果函数返回None, 这一部分可以省略.
Raises:
列出与接口有关的所有异常.
def fetch_smalltable_rows(table_handle: smalltable.Table, keys: Sequence[Union[bytes, str]], require_all_keys: bool = False, ) -> Mapping[bytes, Tuple[str]]: """Fetches rows from a Smalltable. Retrieves rows pertaining to the given keys from the Table instance represented by table_handle. String keys will be UTF-8 encoded. Args: table_handle: An open smalltable.Table instance. keys: A sequence of strings representing the key of each table row to fetch. String keys will be UTF-8 encoded. require_all_keys: Optional; If require_all_keys is True only rows with values set for all keys will be returned. Returns: A dict mapping keys to the corresponding table row data fetched. Each row is represented as a tuple of strings. For example: {b'Serak': ('Rigel VII', 'Preparer'), b'Zim': ('Irk', 'Invader'), b'Lrrr': ('Omicron Persei 8', 'Emperor')} Returned keys are always bytes. If a key from the keys argument is missing from the dictionary, then that row was not found in the table (and require_all_keys must have been False). Raises: IOError: An error occurred accessing the smalltable. """
最需要写注释的是代码中那些技巧性的部分. 如果你在下次 代码审查 的时候必须解释一下, 那么你应该现在就给它写注释. 对于复杂的操作, 应该在其操作开始前写上若干行注释. 对于不是一目了然的代码, 应在其行尾添加注释.
# We use a weighted dictionary search to find out where i is in
# the array. We extrapolate position based on the largest num
# in the array and the array size and then do binary search to
# get the exact number.
if i & (i-1) == 0: # True if i is 0 or a power of 2.
为了提高可读性, 注释应该至少离开代码2个空格.
模块名写法: module_name
;包名写法: package_name
;类名: ClassName
;方法名: method_name
;异常名: ExceptionName
;函数名: function_name
;全局常量名: GLOBAL_CONSTANT_NAME
;全局变量名: global_var_name
;实例名: instance_var_name
;函数参数名: function_parameter_name
;局部变量名: local_var_name
. 函数名,变量名和文件名应该是描述性的,尽量避免缩写,特别要避免使用非项目人员不清楚难以理解的缩写,不要通过删除单词中的字母来进行缩写. 始终使用 .py
作为文件后缀名,不要用破折号.
应该避免的名称
- 单字符名称, 除了计数器和迭代器,作为
try/except
中异常声明的e
,作为with
语句中文件句柄的f
.- 包/模块名中的连字符(-)
- 双下划线开头并结尾的名称(Python保留, 例如___init_)
命名约定
- 所谓”内部(Internal)”表示仅模块内可用, 或者, 在类内是保护或私有的.
- 用单下划线(_)开头表示模块变量或函数是**protected(保护)**的(使用from module import *时不会包含).
- 用双下划线(__)开头的实例变量或方法表示类内私有.
- 将相关的类和顶级函数放在同一个模块里. 不像Java, 没必要限制一个类一个模块.
- 对类名使用大写字母开头的单词(如CapWords, 即Pascal风格), 但是模块名应该用小写加下划线的方式(如lower_with_under.py). 尽管已经有很多现存的模块使用类似于CapWords.py这样的命名, 但现在已经不鼓励这样做, 因为如果模块名碰巧和类名一致, 这会让人困扰.
文件名
所有python脚本文件都应该以
.py
为后缀名且不包含-
.若是需要一个无后缀名的可执行文件,可以使用软联接或者包含exec "$0.py" "$@"
的bash脚本.
Python之父Guido推荐的规范
Type | Public | Internal |
---|---|---|
Modules | lower_with_under | _lower_with_under |
Packages | lower_with_under | |
Classes | CapWords | _CapWords |
Exceptions | CapWords | |
Functions | lower_with_under() | _lower_with_under() |
Global/Class Constants | CAPS_WITH_UNDER | _CAPS_WITH_UNDER |
Global/Class Variables | lower_with_under | _lower_with_under |
Instance Variables | lower_with_under | _lower_with_under (protected) or __lower_with_under (private) |
Method Names | lower_with_under() | _lower_with_under() (protected) or __lower_with_under() (private) |
Function/Method Parameters | lower_with_under | |
Local Variables | lower_with_under |
即使是一个打算被用作脚本的文件, 也应该是可导入的. 并且简单的导入不应该导致这个脚本的主功能(main functionality)被执行, 这是一种副作用. 主功能应该放在一个main()函数中.
在Python中, pydoc以及单元测试要求模块必须是可导入的. 你的代码应该在执行主程序前总是检查 if __name__ == '__main__'
, 这样当模块被导入时主程序就不会被执行.
要让 Python 解释器知道,当前要运行的程度代码,是模块文件本身,还是导入模块的其它程序。
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使用 Python 内置的系统变量 name,它用于标识所在模块的模块名。
因此,
if __name__ == '__main__':
的作用是确保只有单独运行该模块时,此表达式才成立,才可以进入此判断语法,执行其中的测试代码;反之,如果只是作为模块导入到其他程序文件中,则此表达式将不成立,只会按照导入模块的语法执行。
单独执行该程序,python test.py
会进入判断,执行内部的语句;此时即作为主程序的入口
作为模块导入其他程序,import test------test.totest()
不会进入判断,只执行导入的模块指定的方法
#文件名 app.py
def run(argv):
def main():
run()
# process non-flag arguments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此时执行python app.py,会进入app.py的判断,相继执行main() run()函数
#文件名 test.py
import app
def main():
app.run("abc")
...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此时执行test.py,不会进入app.py的判断,只会按照导入的方法执行 run()函数
所有的顶级代码在模块导入时都会被执行. 要小心不要去调用函数, 创建对象, 或者执行那些不应该在使用pydoc时执行的操作.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