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2022项目管理的八大趋势,你知道几个?_项目管理趋势

项目管理趋势

VUCA时代,商业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成为常态。这种情况越显著,就越需要以项目的方式管理。

2019年PMI成立50周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全球纪念盛会上,PMI发布了转型战略计划。同时,2021年PMBOK®️和PMP®️能力认证纲要的更新升级,PMBOK第七版发布,我们敏锐地感受到了项目管理发展的八大趋势:

1、组织敏捷型;2、数字化和远程协调;3、传统与敏捷融合;

4、衔接战略和运营;5、PPP高效协同;6、交付收益与价值;

7、复合型人才和自组织团队;8、领导力与自我管理;

趋势1-组织敏捷性成为竞争关键因素

组织敏捷性是宏大的主题,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从商业价值链到组织架构流程和人才赋能。上半场告一段落,下半场的打法个上半场必定不同。无论是哪一方,都需要调整,适应更快的节奏;能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

敏捷的内涵中就包括迅速适应及时调整。组织敏捷性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因为组织敏捷性决定的是竞争问题和生存问题;在中国,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仍然用传统职能组织架构“摧残项目和项目经理”,这无疑束缚住了生产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提升组织敏捷性,必然会成为这些企业的选择;

趋势2-数字化转型及远程协同成为主流

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的节奏。数字化转型很显然与组织敏捷性密切相关,同时,更涉及到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以及数字化工具。新冠疫情成为了巨大的试炼场,挺过来的企业经受住了物理地址集中办公为主“硬切换”到远程协同的模式。

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距离感、失控感和效率的降低等等,原来不愿面对的的全都扑面而来。但是,短暂剧烈的波动后,企业很快形成了远程工作的习惯。同时,也一定发现了远程协同的优势和价值。这近一步促进了企业数字化和远程协同的决心;项目管理的业务数字化、管理工具数字化,必然同步调整;

趋势3-传统、敏捷和混合方法各得其所

根据斯泰西复杂模型的启发,我们可以从技术不确定程度和需求不确定性程度,主动有意识的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方法。传统方法不是一无是处,敏捷方法也不能包打天下,这个情况会取得广泛的认同,并给组织和个人指明方向。

两方面不确定程度都低的行业,预测型方法(线性方法)最适合,技术不确定性高/需求明确的行业或者项目,迭代、多次试错的方式更能发挥价值;需求不确定/技术确定的,逐步增量交付的方式最匹配;这两种类型结合就是敏捷方法;技术和需求不确定程度都高时,风险是极高的,需要充分论证和探索可行性。更多复杂的情况,需要我们使用混合的方法,整体框架是传统的预测性的阶段和关口的模式,在局部是迭代、增量和敏捷的方式;

趋势4-项目管理向战略和运营双向延伸

现代项目管理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实践和理论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入了组织和个人的思维模式。项目管理是组织能力的一种,其初衷是为了落实组织战略。

随着体系和实践的成熟,要求项目管理要更加与战略对齐,保持一致性,同时,也要关注交付之后的运营。相当数量的优秀企业出现了,项目管理向前端的战略和向后端的运营延伸的情况,更好的衔接,更好的成就组织经营导向;

趋势5-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管理高效协同

在OPM的统一协调下,项目管理与项目集管理/项目组合管理作为落实组织战略的“三件套”必须高效协同。

单项目管理关注可交付成果在约束条件内可靠交付,项目集管理通过识别和管理依赖关系,交付最大收益,项目组合管理根据战略确定优先级,通过平衡风险优化资源交付最大价值。随着,项目集管理和项目组合管理的普及,PPP三件套的分层定位和高效协同。

趋势6-交付成果向交付收益/价值转变

 承接上面的项目管理三件套,相应的管理中心就需要从单纯的交付成果向收益和价值转换了。这里的本质其实是,从战略到目标-举措-输出-成果-收益-价值的逻辑完成了理念的升级和闭环。改变项目管理关心可交付成果的错误认知;

趋势7-复合型人才和自组织团队涌现

趋势8-适应性领导力和自我管理的复兴

让我一起,回顾一下项目管理的八大趋势:

项目管理通过“临时组织”,进行“动态管理”,以此来应对VUCA时代的挑战。在这个时代,市场竞争本质上是组织能力的竞争,组织必须建立组织级的项目管理框架,以可预见的方式落实战略。

        VUCA时代,人更加追求价值感和使命感,事情恰当完成比足够完美更重要,组织敏捷是以应对变化,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我家自动化/article/detail/542062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