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当地时间12月12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公布了2023年度当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62人。
2023年度当选院士来自全球118所研究型大学、政府和非营利研究机构。该课程包括来自美国大学协会(AAU)机构的89人和来自R1大学的128人。2023年度当选院士总共拥有4600多项美国专利。今年的获选者中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3名国家发明家名人堂入选者,22名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成员,以及获得其他多项荣誉的研究人员。他们的研究跨越了各个学科,体现了他们将研究项目转化为造福社会的商业技术的奉献精神。
自 2012 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NAI Fellow)已包括 1,898 名杰出的研究人员和创新者,他们拥有超过 63,000 项美国专利和 13,000 项许可技术。NAI Fellow以其发明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而闻名,为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创新创造了超过 3 万亿美元的收入,并创造了 100 万个就业机会。
入选华人学者简介
陈怡然,现任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下一代移动网络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研究院(Athena)主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新型与可持续计算(ASIC)校企合作研究中心(IUCRC)主任,以及杜克大学计算进化智能研究中心(DCEI)联合主任。
陈怡然博士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并于 2005 年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在五年的工业界经历之后,他于 2010 年加入匹兹堡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 2014 年晋升为长聘副教授,双世纪校友讲席,几年后他加入杜克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新型内存与存储系统,机器学习与神经形态计算,以及移动计算系统的研究。
陈怡然博士曾出版一部专著,发表近 500 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 96 项美国专利。他曾担任数十本国际学术期刊的编辑,并在超过 60 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与组织委员会中任职。他现任 IEEE 电路与系统杂志的主编。在 MICRO, KDD, DATE, SEC 等知名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中,他曾获得 9 项最佳论文奖,一项最佳海报奖,以及 15 项最佳论文提名。陈怡然博士因其对学术社区的贡献也收获了众多奖项,如 IEEE 计算机协会 Edward J. McCluskey 技术成就奖等。他曾获选 IEEE CEDA 与 CAS 的杰出讲师。他是 ACM,IEEE,AAAS 会士(Fellow),并担任 ACM 设计自动化组织(SIGDA) 主席。
Guang-Hong Chen,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领域包括诊断计算机断层扫描(CT)领域的新技术和数学图像重建方法。迄今为止,他的研究项目已获得数十项NIH资助和公司项目的支持,总额超过4000万美元。他热衷于开发领先的医学成像和治疗方法,以实现用于全球患者医疗保健的精准医疗。
Eric P.Y. Chiou,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领导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光流体系统实验室,该实验室专注于生物医学应用的集成光子学、电子学和微流体器件。
他是IEEE、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 (AIMBE) 的院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工作后,于2006年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amueli。他拥有十几项美国专利。他还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分拆出来的MET Biotechnology LLC的联合创始人。
Steve S. Chung,任职于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他在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教授,曾在198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博士学位。
研究主要贡献在半导体技术上,包括先进CMOS中的纳米技术、浮栅/SONOS/纳米晶闪存技术、CMOS器件的测量技术和可靠性等。
Yizhou Dong,伊坎基因组学研究所、Marc和Jennifer Lipzhultz精准免疫学研究所 (PrIISM) 以及西奈山伊坎医学院肿瘤科学系的教授。
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开发用于治疗癌症、遗传疾病和传染病的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和RNA疗法。他的实验室将整合他们在药剂学、药物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配方和动物研究方面的专长,以设计新型治疗药物并揭示其作用机制。董博士被公认为脂质纳米颗粒(LNP)领域的领导者,撰写了70多篇论文,并拥有50多项专利。
曾获得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工程青年创新者奖、美国国家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NIGMS)颁发的“最大化研究者研究奖”、俄亥俄州立大学年度早期职业创新者奖和美国药物科学家协会(AAPS)新兴领袖奖,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的院士。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药学学士学位,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9年,他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CH)获得药学博士学位,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 Langer和Daniel Anderson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他于2014年被任命为俄勒冈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晋升为副教授。他于 2022 年加入西奈山,担任终身教授。
Xiangfeng Duan,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于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和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他在无机纳米结构方面的研究,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半导体纳米线方面的博士研究开创了最近基于纳米线的研究和技术的蓬勃发展。
他在领先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了约100篇技术论文,并拥有50+项专利或专利申请。
Maohong Fan,任职于怀俄明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包括整合多种方法和工艺,包括催化和吸附分离,以及将化石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和可再生资源转化为增值化学品/材料和清洁燃料的化学循环途径;利用超临界流体、先进结晶、化学气相沉积等常规和非常规技术开发清洁能源生产新材料;了解与产生化学物质和能量相关的反应动力学和机理;从煤炭副产品和采出水中回收稀土元素和锂等增值和/或关键材料。他拥有25+项专利和临时专利,包括与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Ted Russell一起发明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技术。
Yun Fu,任职于美国东北大学。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信息工程学士学位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和信息物理系统。
他获得了NAE、ONR、ARO、IEEE、INNS、UIUC、Grainger基金会颁发的7项著名青年研究员奖,IEEE、ACM、IAPR、SPIE、SIAM最佳论文奖12项。
Jinming Gao,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杰出研究员与教授。专注于纳米技术与癌症研究的交叉领域。他在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领导着一个研究小组,旨在开发创新的纳米技术平台,以改善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Jung Han,任职于耶鲁大学。研究方向为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光电和微电子器件、纳米级材料和器件、半导体外延和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
毕业于台湾大学,在普渡大学获得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国防部等机构的审稿人、小组成员和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 220 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 15,000 次,并担任过四本书和特刊的编辑。他拥有七项美国专利,并且是耶鲁大学两家衍生初创公司 Saphlux 和 Ganvix 的联合创始人。曾获得无数奖项,包括商务部研发 100 强奖、MRS 丝带奖和 EMC 最佳论文奖。
Sang Han,新墨西哥大学 (UNM) 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和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工程荣誉学士学位。
他拥有10项UNM附属的美国专利,曾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50+篇论文,并在学术机构和会议上发表了150+篇受邀/投稿的论文。
胡仕新(S. Jack Hu),1963年出生于湖南常德,美国工程院院士,密西根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
1983年胡仕新毕业于天津大学;199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2月9日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出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胡仕新长期致力于制造装配系统研究。
Tony Hu,杜兰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微生物学杰出教授。
研究重点是工程多组学、纳米医学、机制驱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检测方法开发。他的开创性工作利用纳米材料的独特特性来提高检测性能和可重复性,从而为临床微生物学和生物标志物发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他的目标是开发全方位的诊断、预后和治疗评估分析,使用分子测试重新定义传染病和恶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Shaoyi Jiang,任职于康奈尔大学。他开创了功能性两性离子材料的分子理解、设计和开发。
自2000年初以来,他的团队提出了超亲水性两性离子材料的概念,提供了对非污染机制的分子水平理解,并开发了几类新型两性离子材料。
他的研究小组已证明,在小鼠皮下植入一年后不会形成包囊,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s)无需分化即可扩增,绵羊人工肺无需抗凝血剂,不会产生针对齐聚物聚合物的抗体,而且海洋涂层对环境无害。
Guann-Pyng Li,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教授。他是开发用于先进健康和可持续能源应用的微电子学的先驱。他拥有40项美国专利,其中5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发表了430+篇涉及微电子技术的研究论文,微波电路设计。
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开发高效能源利用和消耗以及电子健康技术。
Jun Liu,任职于华盛顿大学。曾担任桑迪亚大学化学合成和纳米材料系经理、纳米技术综合中心(CINT)复杂材料的推力负责人、储能联合研究中心(JCESR)的跨领域科学首席科学家、PNNL的实验室研究员和能源过程和材料部主任。
他拥有60+项美国专利,并发表了450+篇期刊论文。
他目前领导着Battery500联盟创新中心,该中心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在电动汽车应用下一代电池制造方面取得科学突破。
Helen Lu,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现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兼生物材料与界面组织工程实验室主任。
她的研究重点是骨科界面组织工程和复杂组织系统的形成,目标是实现软组织损伤的综合和功能修复。
此外,她的研究小组还积极设计用于骨科和牙科应用的新型生物材料。她的团队在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细胞-材料相互作用以及智能材料设计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
卢超群,任职于台湾大学。卢博士于30多年来致力贡献全球IC设计及半导体产业,著墨于技术创新、产学研究及企业管理,并落实于创办多项新事业,1991年创建钰创科技公司,担任董事长及执行长,继而共同创办多家企业,已有数家公司股票在台湾公开发行,用创新技术创造社会价值,在产学研各界持续贡献。
卢博士于1975年获得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1978及1981年取得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硕士及博士学位。1982年至1990年期间,卢博士先后服务于IBM Research Division 及其总部,并获颁对公司最高贡献之IBM Corporate Award等多项荣誉。卢博士拥有39项美国专利,并曾于国际工程专刊及技术会议发表60多篇专业论文及Keynote 演讲。
卢博士于1991年获选为国际电机电子学会荣誉会员(IEEE Fellow),1998年并以在高速动态记忆体设计及记忆胞元件技术之领先贡献获颁“IEEE Solid-State Circuits Award”。此外,卢博士亦因长期对半导体产业的贡献与成就,于1999年荣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毛海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1984年入武汉大学化学系,1993年毕业,获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留校化学系任教。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200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联合中心担任首席研究员。2001年至2003年兼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科学副教授。2002年荣获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科学家奖。
2003年至今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2016年升任该校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副主任。
他主要从事工程化纳米材料在可再生医学和治疗运载应用方面的研究,获得了超过20项美国专利。
Xiaochuan Pan,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医学综合癌症中心放射学和细胞肿瘤学教授、医学物理学委员会和教授。1982年、1985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和1991年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在芝加哥大学放射学系接受医学影像博士后培训后,他被任命为放射学助理教授,并于2001年和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和放射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物理学、算法和工程学,这些技术是断层成像及其生物医学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他和他的实验室对常规和光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断层合成,特别是数字乳腺断层合成(DBT)和数字肺断层合成(DLT)进行了先进的理论和算法的研究。
Roger Ruan,明尼苏达大学食品、农业和自然资源科学学院 (CFANS) 和科学与工程学院 (CSE) 生物产品和生物系统工程系以及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
此前,他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并在之后获得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物系统与农业工程硕士学位,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农业与生物工程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重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
宋信文,台湾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特聘讲座教授。他于1988年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和药物/基因输送。
Lai-Xi Wang,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特聘教授。他于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4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他的研究方向是通过化学、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结合,重点研究聚糖和糖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Qiming Zhang,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气工程特聘教授。他于1981年获得南京大学电子物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设备、计算科学和电子材料与设备。
Wei Zhao,石溪大学放射学研究联合主任、放射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她于1984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医学生物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
目前,她的研究方向为非晶硒平板探测器在数字乳腺X射线照相术和数字断层合成术中的成像性能和设计优化。此外,她的研究工作还包括先进探测器的开发,以提高低剂量和高帧率下的成像性能。
Chongwu Zhou,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他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 1999年获得耶鲁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NSF CAREER奖(2002年)、NASA TGIR奖(2002年)、USC青年教师研究奖(2004年)和首届IEEE纳米技术早期职业奖(2007年)。
他的研究兴趣涵盖碳纳米管、纳米线、石墨烯、仿生技术和能源纳米技术。
完整名单一览
来源:
https://academyofinventors.org/wp-content/uploads/2023/12/2023-NAI-Fellows-List.pdf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时代学者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推荐阅读
欢迎大家加入DLer-计算机视觉技术交流群!
大家好,群里会第一时间发布计算机视觉方向的前沿论文解读和交流分享,主要方向有:图像分类、Transformer、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点云与语义分割、GAN、超分辨率、人脸检测与识别、动作行为与时空运动、模型压缩和量化剪枝、迁移学习、人体姿态估计等内容。
进群请备注:研究方向+学校/公司+昵称(如图像分类+上交+小明)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