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高级系统分析师软考-案例分析_系统分析师 项目可行性分析

系统分析师 项目可行性分析

精选问题
一、系统分析与设计

  1. 数据模型三要素

    1. 数据结构
    2. 数组操作
    3. 数据的约束条件
  2. REST是什么及五条关键原则
    REST是采用http和xml基于web的通信技术,能有效降低开发难度,提升系统可伸缩性

    1. 网络上所有事物都被抽象为资源
    2. 每个资源都有唯一标识
    3. 通过通用的接口进行访问资源
    4. 对资源的各种操作不会改变资源标识
    5. 所有的操作都是无状态的
  3. 问题分析阶段主要完成对项目开发的问题、机会或指示的更全面的理解。请说明系统分析师在问题分析阶段通常需要完成的四项主要任务

    1. 研究问题的领域
    2. 分析问题和机会
    3. 制定系统改进目标
    4. 修改项目计划
  4. 系统规划的步骤

    1. 对现有系统进行初步调查。根据企业战略和发展目标,从类似企业和本企业内部收集各种信息,站在管理层的高度观察企业的现状,分析现有系统的运行状况。
    2. 分析和确定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应包括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政策、组织和人员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还要反映整个企业的目标。
    3. 分析子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划分,并且详细说明各个子系统应该实现的功能。
    4. 拟定系统的实施方案。可以对子系统的优先级进行设定,以便确定子系统的开发顺序。
    5. 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召开可行性论证会。
    6. 制订系统建设方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落实各项假设的前提条件,制订系统建设方案,并根据该方案及其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设计任务书。系统设计任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正式作为系统建设的依据。
  5. 项目机会选择步骤

    1. 立项目标和动机
    2. 立项价值判断
    3. 项目选择和确定
    4. 初步调查
    5. 可行性分析
  6.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是指在企业当前的条件下,是否有必要建设新系统,以及建设新系统的工作是否具备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可行性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
    软件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包括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用户使用可行性,分别从项目建设的经效益、技术方案、制度因素和用户使用等四个方面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评估

    1. 经济可行性主要评估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项目建成后可能的经济收益
    2. 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以及技术能力约束
    3. 法律可行性需要从政策、法律、道德、制度等社会因素来论证信息系统建设的现实性
    4. 用户使用可行性是总信息系统用户角度来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包括企业的行政管理和工作制度、使用人员的素质和培训要求,可以分为管理可行性和运行可行性。
  7. 逆向工程四个级别

    1. 实现级:包括程序的抽象语法树、符号表、过程的设计表示
    2. 结构级:包括反映程序分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信息例如调用图、结构图、程序和数据结构
    3. 功能级:包括反映程序段功能及程序段之间关系的信息,例如数据和控制流模型
    4. 领域级:包括反映程序分量或程序诸实体与应用领域概念之间对应关系的信息,例如E-R模型
  8. 新老系统的转换方法

    1. 直接转换:现有系统被新系统直接取代了,风险很大,适用于新系统不复杂,或者现有系统已经不能使用的情况。优点是节省成本
    2. 并行转换:新系统和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新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再取代,若新系统在试运行过程中有问题,也不影响现有系统的运行吗,风险极小,在试运行过程中还可以比较新老系统的性能,适用于大型系统。缺点是耗费人力和时间资源,难以控制两个系统间的数据转换
    3. 分段转换:分期分批逐步转换,是直接和并行转换的集合,将大型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依次试运行每个子系统,成熟一个子系统就转换一个子系统。同样适用于大型项目,只是更耗时,而且现有系统和新系统间混合使用,需要协调好接口等问题。
  9. 数据转换与迁移

    1. 将数据从旧数据库迁移到新数据库中。要在新系统中尽可能的保存旧系统中合理的数据结构,才能降低迁移的难度。
    2. 三种方法:系统切换前通过工具迁移、系统切换前采用手工录入、系统切换后通过新系统生成。
    3. 转换的过程称为ETL,有三个步骤:抽取(旧数据库数据)-转换(三种转换方法)-装载(装入新数据库,并校验数据)
  10. 遗留系统模型

    1. 集成–高水平低价值(技术水平)
    2. 改造–高水平高价值
    3. 淘汰–低水平低价值
    4. 继承–低水平高价值(业务价值)
  11. 可维护性的评价指标

    1. 易测试性:指为确认经修改软件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2. 易分析性:指为诊断缺陷或失效原因,或为判定待修改的部分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3. 易改变性:指与进行修改、排错或适应环境变换所需努力有关的软件属性
    4. 稳定性:指与修改造成未预料效果的风险有关的软件属性
  12. 系统维护类型

    1. 改正性维护。为了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正软件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实施中的误使用,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称为改正性维护
    2. 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为使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称为适应性维护
    3. 完善性维护。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与性能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或再开发软件,以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改进加工效率、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
    4. 预防性维护。这是指预先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靠性等,为以后进一步改进软件打下良好基础。通常,预防性维护可定义为“把今天的方法学用于昨天的系统以满足明天的需要”,也就是说,采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对需要维护的软件或软件中的某一部分(重新)进行设计、编码和测试
  13. 需求获取方法

    1. 用户访谈:1对1-3,有代表性的用户
    2. 问卷调查:用户多,无法一一访谈。
    3. 现场观摩:针对较为复杂的流程和操作。
    4. 联合需求计划(JRP): 高度组织的群体会议,各方参与,成本较高。
    5. 情节串联板:一系列图片,通过这些图片来讲故事。
    6. 收集资料:把与系统有关的、对系统开发有益的的信息收集起来
    7. 参加业务实践:有效地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8. 阅读历史文档:对收集数据性的信息你较为有用
    9. 抽样调查:降低成本
  14. 结构化分析特点、模型

    1. 结构化特点:自顶向下、逐步分解,面向数据。
    2. 三大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流图)、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数据模型(E-R图)以及数据字典(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加工逻辑、外部实体)
  15. 结构化设计原则

    1. 保持模块的大小适中
    2. 尽可能减少调用的深度
    3. 多扇入,少扇出
    4. 单入口,单出口
    5. 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模块之内
    6. 功能应该是可预测的
  16. 原型法设计原则

    1. 处理过程明确、简单系统。
    2. 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
  17. 原型法特点

    1.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系统开发循序渐进,反复修改,确保较好的用户满意度;
    2. 开发周期短,费用相对少;
    3. 由于有用户的直接参与,系统更加贴近实际;
    4. 易学易用,减少用户的培训时间
    5. 应变能力强。
  18.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设计目的单一的类
    2. 开放-封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3. 李氏替换原则:子类可以替换父类
      4. 依赖倒置原则: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4. 接口隔离原则: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
    5. 组合重用原则:要尽量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重用目的
    6. 迪米特原则(最少知识法则):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19. 用例建模

    1. 分析模型:定义概念类;识别类之间的关系;为类添加职责;建立交互图;【识别类之间的关系】:(1)依赖关系(2)关联关系(3)聚合关系(4)组合关系(5)泛化关系(6)实现关系
    2. 用例模型:识别参与者;合并需求获得用例;细化用例描述;调整用例模型;【细化用例描述】:(1)用例名称(2)简要说明(3)事件流(4)非功能需求(5)前置条件(6)后置条件(7)扩展点(8)优先级;【调整用例模型】:(1)包含关系 (2)扩展关系(3)泛化关系
  20. 进度管理

    1. PERT(项目评估与评审技术)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网络模型,描述一个项目中任务和任务之间的关系,每个节点表示一个任务,通常包括任务编号、名称、开始和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和松弛时间。
    2. Gantt图是一种简单的水平条形图,它以一个日历为基准描述项目任务,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务,图中的水平线段表示对一个任务的进度安排,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对应在横坐标上的时间分别表示该任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线段的长度表示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
    3. PERT图主要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Gantt图主要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重叠关系
  21. 面向对象系统开发中,实体对象、控制对象和接口对象的含义是什么

    1. 实体对象:用来表示业务域的事实数据并需要持久化存储的对象类型;
    2. 控制对象:用来表示业务系统中应用逻辑和业务规则的对象类型
    3. 接口对象:用来表示用户与系统之间交互方式的对象模型
  22.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建模中,从潜在候选对象中筛选系统业务对象的原则有哪些

    1. 去除相同含义的对象
    2. 去除不属于系统范围内的对象
    3. 去除没有特立独行行为的对象
    4. 去除含义解释不清楚的对象
    5. 去除属于另一个对象属性或行为的对象
  23. 数据流图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请说明DFD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1. DFD是理解和表达用户需求的工具,是需求分析的手段。
    2. DFD概括地描述了系统的内部逻辑过程,是需求分析结果的表达工具,也是 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系统设计的七点。
    3. DFD作为一个存档的文字材料,是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开发计划的依据。
  24. 结构化分析与面向对象,流程图与活动图不同

    1. 流程图着重描述处理过程,它的主要控制结构是顺序、分支和循环,各个处理过程之间有严格的顺序和时间关系。而活动图描述的是对象活动的顺序关系所遵循的规则,它着重表现的的是系统的行为,而非系统的处理过程
    2. 流程图只能表达顺序执行过程,活动图则可以表达并发执行过程
    3. 活动图可以有多个结束状态,而非流程图只能有一个结束状态
      二、数据库
  25. 主从复制的基本步骤

    1. 主服务器将所做修改通过自己的I/O线程,保存在本地二进制日志中;
    2. 从服务器上的I/O线程读取主服务器上面的二进制日志,然后写入从服务器本地的中继日志中;
    3. 从服务器上同时开启一个sql thread,定时检查中继日志,如果发现有更新则立即将更新的内容在本机数据库上面执行一遍。
  26. 物理分区

    1. 范围分区,属性范围
    2. 散列分区,哈希值分区
    3. 列表分区,属性具体值分区
    4. 组合分区
  27. 索引过多副作用

    1. 过多的索引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2. 更新开销,更新语句会引起相应的索引更新过多索引会导致查询优化器需要评估的组合增多;
    3. 过多索引会导致查询优化器需要评估的组合增多
    4. 每个索引都有对应的统计信息,索引越多则需要的统计信息越多
    5. 聚集索引的变化会导致非聚集索引的同步变化
  28. 数据库特征

    1. 按一定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存储
    2.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 冗余度较小
    4. 数据独立性较高
    5. 易拓展
  29. E-R模型:椭圆表示属性、长方体表示实体、菱形表示联系、联系两端要填写联系类型

三、网络相关
30. OSI七层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端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黑客灵魂/article/detail/779523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