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自然语言处理(NLP)—— 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基础知识_神经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

神经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

1. 文章概览

        本文是关于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的概览,涵盖了基础原则、历史概览、处理流程、神经网络架构以及最近的训练范式。

1.1 基本原则

        这部分会讲述自然语言处理(NLP)与神经网络在处理语言任务时遵循的核心原则和理念,例如从数据中自动学习表示、上下文理解的重要性等。

1.2 历史概览

        这部分介绍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尝试到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和成功应用。

1.3 神经NLP流程

        语料库预处理:这指的是将原始文本数据转换成适合神经网络处理的格式,包括分词、去除停用词、标准化等步骤。

        词、字符和子词嵌入:介绍如何将文本中的词、字符或子词转换成数值向量的技术,这是理解文本的基础。

        训练神经语言模型:解释如何使用上述嵌入向量训练模型以捕获语言的统计规律和语义信息。

1.4 NLP的神经网络架构

        CNN(卷积神经网络):通常用于处理空间数据,如图像,但在处理文本时也能捕获局部相关性。

        RNN(循环神经网络):特别适用于序列数据,如文本,能够捕捉时间或序列中的信息。

        Encoder-Decoder:这种结构通常用于翻译任务,能够将一种语言编码成中间表示,再解码成另一种语言。

        LSTM(长短期记忆):是RNN的一种改进,能更好地处理长距离依赖问题

        Attention:一种机制,允许模型在处理某部分信息时,更加关注(即“注意”)与当前任务最相关的其他信息部分。

        Transformer: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型架构,已成为许多NLP任务的标准选择,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

1.5 最近的训练范式

        预训练和微调:一种策略,先在大量语料上训练一个通用的模型,然后针对特定任务进行微调。

        提示(Prompting):这是一种新兴的范式,通过设计合适的提示(即输入格式),引导预训练的模型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无需显式的任务特定训练。

1.6 先决条件

        这部分说明了学习这一领域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解、机器学习和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的概念。

        通过这个概览,我们可以看出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集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和理论,旨在更深层次、更有效率地处理和理解人类语言。

2 基本原则

2.1 实证主义

        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及其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体现了一种实证主义的哲学观。以下是对这些观点的解释:

2.1.1 实证主义范式

        在实证主义的哲学框架下,知识来源于经验,重视观察和实验。神经网络在NLP的应用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它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即语料库)来学习语言模型,而不是依赖于预设的语法规则或逻辑推导。这种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即处理大量文本数据)来获取知识,而不是通过理论上的推理。

2.1.2 基本归纳法

        深度神经网络的NLP是基于归纳法的,这意味着系统通过分析大量的语料库来学习和归纳出语言的规律。系统被告知它需要预测什么(例如,下一个单词是什么,这句话的情感倾向是什么等),但不会被具体指导如何得到这个预测结果。这与传统的程序设计不同,在传统程序中,开发者需要明确编码如何得到结果。

2.1.3 无先验知识

        神经网络在初始化时不具备自然语言的任何知识,这意味着在学习开始时,网络不会对语言的工作方式有任何内置的假设。这一点引发了一定的争议和讨论(如文中的“我们将看到”所暗示的那样)。虽然在实践中,设计神经网络模型时可能会引入一些结构上的偏好(如使用特定类型的神经网络层来处理序列数据),这些结构上的偏好可能会间接反映出对语言特性的某些基本假设,但这些并非是对自然语言工作方式的显式假设。

        总体来说,神经NLP的哲学强调从数据中学习,而不是依赖于预设的理论假设,这与实证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处理复杂和多样化的语言现象,适应语言使用的自然变化。然而,它也面临着挑战,比如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有效训练模型,以及模型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问题。

2.2 归纳方法

        归纳方法在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应用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含义和考虑因素。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讨论:

2.2.1 对任何语言的支持

        基于归纳方法的神经网络理论上可以支持任何语言,前提是它有足够的语料库来进行训练。这表明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处理多种语言和方言,只要提供了适当的训练数据。

2.2.2 输入的质量和数量至关重要

        数量:为了能够良好地泛化(即避免过拟合),输入的语料库需要非常大。大量的数据可以帮助模型捕捉到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在未见过的数据上表现得更好。

        质量:输入数据的形式和底层含义都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如果输入的是低质量的数据(例如,含有大量错误的文本),那么输出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可靠的,这是所谓的“垃圾进垃圾出”问题。

2.2.3 训练任务对可重用性和泛化能力的影响

        训练任务(即模型期望的输出)对模型的可重用性和泛化能力有很大影响。设计训练任务时需要考虑目标的明确性和适用性,以确保模型学习到的是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知识和能力。

2.2.4 评估方法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于理解模型性能和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至关重要。评估方法需要能够准确反映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限制。

2.2.5 神经AI作为“神谕

        神经网络模型通常能给出结果,但不提供验证或理解这些结果的途径(解释性问题)。这意味着,尽管模型可以高效地处理复杂的任务并提供答案,用户或开发者可能难以理解模型的决策过程。

2.2.6 以概率形式获得预测结果的愿望

        与统计方法一样,我们希望以概率形式获得预测结果,这通常通过在模型的最后一层使用softmax激活函数来实现。这允许模型输出对于每个可能结果的置信度,为决策提供了一个量化的依据。

        综上所述,虽然基于归纳方法的神经网络在NLP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灵活性,但它们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任务设计的恰当性以及评估方法的选择。此外,解释性问题是神经网络技术需要继续解决的一个重要挑战。

3 历史概览

        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中神经网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人工神经网络发展,这一历史概览展示了从最初的尝试到遭遇挑战,再到后来的复兴,NLP技术的演进过程:

3.1 早期人工神经网络

        早在1943年,McCullough和Pitts就提出了感知机(Perceptron)的概念,这是一种最早的人工神经网络。

        罗森布拉特(Rosenblatt)在1957-1960年间实现了首个感知机模型,主要用于图像识别。这种单层感知机网络实质上是线性分类器,其能力有限。

3.2 机器翻译作为AI的主要动机

        1954年的乔治城-IBM实验成功地将约70个精心挑选的句子翻译成俄语,这标志着机器翻译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动机。尽管该实验在当时被视为成功,但其实质上采用了非常简单的词典方法,远未触及语言处理的复杂性。

3.3 AI冬天

        明斯基和帕珀特(Minsky and Papert)在1969年出版的《感知机》(Perceptrons)一书中提出了对简单感知机网络能力的悲观看法,认为它们过于简单,而多层密集网络太复杂,不可能扩展,这导致了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段停滞期。

        同年,自动语言处理咨询委员会(ALPAC)报告认为,超越人类的机器翻译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建议将研究重点转向为人类提供工具。

        这段历史说明了早期NLP和神经网络研究的起伏,以及人们对于使用神经网络处理语言的悲观和挑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神经网络方法逐渐克服了早期的限制,成为当今NLP研究和应用的基石。这个发展过程不仅展示了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在方法论上从符号主义(基于规则的编程方法)到连接主义(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的转变。

        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从1980年代的重新兴起到21世纪初的重大突破,再到近年来的革命性进展,这一领域经历了多个转折点:

3.4 1980年代:神经网络研究的复兴

        1986年,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实现并实验研究了反向传播学习算法(backpropagation),这是一种允许神经网络通过调整内部连接权重以减少预测误差的方法。

        开始模拟和研究两层和三层网络结构。

        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RNNs)的提出,可以处理任意长度的文本序列。

3.5 1990年代: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方法兴起

        机器翻译、词汇的分布式语义学研究以及SVD(统计词嵌入)等方法的成功应用。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等统计模型在解决经典NLP任务中展现出更强的鲁棒性。

        1997年,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提出,改善了循环神经网络处理长文本序列的能力。

        2001年,Bengio等人提出了神经语言模型,这是一种基于前n个词预测下一个词的模型,开启了使用前馈网络(无循环)进行语言模型学习的研究。

3.6 2000年代后期至今:神经NLP的突破和创新

        2008年,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的提出预训练的词向量可以在单一神经网络中训练多个任务。


        2013年,word2vec的推出标志着分布式语义学在神经网络中的实现,以其高效的训练方法、优化的参数和实验室以外的实用性,对AI社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7年,Transformer和Attention机制的提出,在几乎所有语言处理任务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GPT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继承了Transformer架构,其新颖之处在于使用了更大规模的网络和以自然语言(例如,提示)表示的训练数据。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技术的进步和方法论的转变,而且突显了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以及其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的巨大潜力。

4. 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流程

        当前主流的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流程包含几个关键步骤,尽管存在许多变体,但以下概述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

4.1. 语料库准备

        语料库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型的能力。这一步骤需要处理语料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异质性。语料库准备的目的是确保训练数据能够覆盖模型需要学习的语言现象,包括不同的话题、语言风格和结构等。

        语料库准备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Neural NLP)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特别是处理语料库的异质性。这涉及到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异质性,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以提高模型的训练和预测效率。以下是处理这些异质性的一些建议:

4.1.1 处理形式上的异质性

        减少异质性:如果可能,减少异质性可以提高效率。这意味着将不同格式的原始文本(如PDF、HTML等)统一转换成一种易于处理的格式,并确保字符编码的一致性。

        字符编码:尽管Unicode已经得到了30多年的广泛支持,遗留的编码方式仍然在使用。不同的编码方式可能会将相同的文本表示为不同的令牌,增加词汇量,引入噪声等。Unicode规范化形式通过规范和兼容性的组合及分解帮助减少异质性。

        任务特定的简化:例如,转换为小写(如bert-base-uncased),但要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写字母对于识别专有名词、情感分析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4.1.2 处理内容上的异质性

        异质性的作用:根据要解决的任务,异质性可能是有用的、无关的或有害的。例如,语言检测需要区分不同语言的语料库;解决领域特定任务时,需要领域特定的语料库。

        语料库的平衡:一个平衡的语料库避免了某些类别的过度代表或代表不足。Henning等人在EACL 2023的研究中指出,不平衡的语料库会影响模型性能。

        偏见的处理:避免在语料库中过分突出不希望的内容。这要求在数据收集和处理阶段就识别并减少偏见。

4.1.3 总结

        语料库准备阶段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既能够支持模型学习语言的普遍特性,又能针对特定任务进行优化的数据集。处理形式和内容上的异质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异质性、保持数据质量,并考虑到任务的特定需求,可以大大提高模型的效率和效果。

4.2 嵌入(Embedding)

        将自然语言空间转换为数值向量空间的过程。这包括计算一个词汇表,并将输入的语料库分割成令牌(tokens),然后为每个令牌计算一个高效且有意义的数值(向量)表示。向量嵌入能够捕捉词汇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关系,为后续的模型训练提供基础。

4.3 自监督预训练

        获取关于语言的“通用知识”。这个过程类似于符号和统计方法中的上游语言分析和特征提取任务。自监督学习范式是一种可以自动生成的、容易且稳健的监督任务,模型通过预测文本中的缺失部分或重构输入来学习语言的内在规律。

4.4 监督式训练

        将预训练的模型适配(“微调”)到要解决的具体任务上。监督式训练涉及使用通过手动或(复杂的)自动化方法获取的训练数据,以及使用特定于领域的评估指标来控制训练过程。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模型能够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比如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

        这个神经NLP流程体现了从原始语料库到具体任务解决方案的转化过程,展示了如何通过利用大量数据和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每一步都是构建高效、强大NLP系统的关键,允许模型在各种语言任务中取得显著的表现。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你好赵伟/article/detail/849018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