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article > 正文

大语言模型LLM原理篇

大语言模型LLM原理篇

大模型席卷全球,彷佛得模型者得天下。对于IT行业来说,以后可能没有各种软件了,只有各种各样的智体(Agent)调用各种各样的API。在这种大势下,笔者也阅读了很多大模型相关的资料,和很多新手一样,开始脑子里都是一团乱麻,随着相关文章越读越多,再进行内容梳理,终于理清了一条清晰的脉络。笔者希望通过三篇文章总结(入门篇、原理篇和应用篇)将思路写下来,以便跟我一样的新手读者快速了解大模型的方方面面。在这里,笔者先强调一下,本系列文章的深度有限,只是个人对大模型知识脉络的梳理,同时也会借鉴一下同行的博客内容充实本文,文末将会注明参考来源。

笔者写原理篇时心情是有些惴惴不安的,因为毕竟对大模型的研究有限,缺乏深度。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学习理解心得,权当自己的学习笔记吧!如果本文有疏漏,敬请留言指正,勿喷,谢谢!

大模型架构

要说清楚大模型的原理,必须先大致了解大模型的架构。在上一篇文章中的分类中提高,大模型基本都是采用的Transformer架构,而该架构整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 输入(Input):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向量化,计算机只能对数字进行计算和转换;
  • 编码器(Encoders):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将输入内容Token之间的隐含关联信息以向量的形式进行表征;
  • 解码器(Decoders):循环迭代预测下一个元素出现的概率,将本轮预测结果作为输入,进行下一轮预测。
  • 输出(Output):将预测结果进行向量化,最终得到一个矩阵。

Transformer架构图如下:

大模型原理

向量与矩阵

在正式讲解大模型原理之前,有两个数学概念需要先了解一下。

  • 向量
    向量表示形式类似于数组,但是值只能为数字,如:[1,2,3,4]。
    向量用来通过一组特征来描述一个事物。比如苹果可以描述为:一种圆形的,果皮上有纹路的,味道酸甜的水果。用向量则可以表示为:[0, 1, 3, 4],其中0表示形状值-圆形,1表示果皮是否有纹路-有,3表示口味值-酸甜,4表示物体品类-水果。
    同理,用户输入文本中的每个词也都可以用向量表示。

  • 矩阵
    矩阵类似多维数组,但是值只能为数字。多个同维度向量可以组成矩阵,向量是一种特殊的矩阵。

原理阐述

通过上述对Transformer架构的描述,可以得出一个大模型的大致原理,分为两个阶段:
(1)模型训练生成阶段
通过将海量数据输入到Transformer系统中进行训练计算,最终输出一个矩阵W,这就是训练的结果 —— (大)模型。是否为大模型,需要根据参数量和数据量来判断,这两个因素也决定了模型矩阵W的维度大小。

(2)模型应用进化阶段
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向量X,将向量X与模型W矩阵进行计算,得到一个向量Y,再将Y反向量化为用户能看懂的信息(比如:文本)。当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模型会随着用户的使用交流,得到进化,本质上是矩阵W的某些数值会发生调整。

下图是笔者理解的大模型的训练和使用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述原理阐述中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需要弄清楚:文本如何转化为向量?

(1)先将输入文本切换为词元Token;
(2)然后用向量对单个Token进行表示;
(3)再将词元在文本中的位置信息表示为向量;
(4)将Token本身的向量与位置向量相加,则得到了该Token的表征向量。
一个文本输入最终被转为化一个向量矩阵,但是在推理过程中,仍是对一个Token进行推理的(即与一个向量进行运算),更详细的词向量化原理可以参考文末引用的文章。以下是一个词向量化示意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单总结

  1. 所有喂给大模型的数据,都是需要先进行词向量化的,计算机只能通过数字计算来实现推理或思考;
  2. 大模型本质上是一个维度非常巨大的矩阵;
  3. 模型训练和微调本质上是调整模型矩阵的值;
  4. 大模型回答用户问题,实质上是先将用户输入向量化之后,再与模型矩阵进行运算得到值最优的向量值,再将该向量值转为用户可以理解的信息返回给用户。
参考文献
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不代表【wpsshop博客】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侵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psshop.cn/w/我家自动化/article/detail/570030
推荐阅读
相关标签
  

闽ICP备140086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