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踩
关于分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北京银行盛瀚
目前不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重点工程,乃至企业规划报告,数字化转型是被提及最多的字眼之一,尤其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公布之后,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不乏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根据麦肯锡的调研显示,一般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失败率高达80%,认清企业自身的情况,真正理解数字化的意义和关键因素,才能避免数字化转型沦为口号。
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对于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的变革、企业数字化的架构设计、业务与组织的重构、领导组织及人才梯队建设、监管评估手段等内容,而后才是转型的路径、方法与具体的技术实现方式。
归根到底,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需要组织全面动员的系统工程,是业务、组织和技术三大领域齐头并进驱动的转型之旅。
业务转型需要认清方向、明确愿景,制定分阶段的清晰转型路线图;同时关注全价值链环节,而不是简单地从技术应用顺推转型。组织转型是指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和组织文化上的深刻变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企业文化、绩效、人才、团队管理等。技术转型这里面涉及到企业整体基础架构和生态系统变革,实现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升科技支撑力,推动科技管理敏捷,关键技术应用自主可控。整体技术架构的构建需要始终以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为导向,而生态系统则是一个囊括行业内、外部技术合作伙伴生态圈,促进企业借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数字化”一词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到。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统计测算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图 1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2016-2021年)
数字化转型从战略到执行,覆盖国家-城市-行业-企业四大载体。
图 2 数字化转型全景
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例,数字产业化正在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5月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数突破5000万,5G基站数达到1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2亿户。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别达到94994亿元和15500亿元。
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2021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同比增长22.73%。
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涌现,产业数字经济持续释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加速融入工业、能源、金融、医疗、通讯、教育等行业。
基于战略、应用、技术和支撑四大板块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国家数字化转型框架,整个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进行细分,基于12个维度,29个细化定量指标全面衡量,如下图所示:
图 3 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
2022年,国内外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外部形势看,全球通胀、供应链短缺、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从内部形势看,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依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担负着支持和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重任。为应对经济面临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已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政策举措,包括降准降息、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针对受困市场主体的延期还本付息措施等。强化信贷支持,为企业纾困是当前金融机构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创新型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必然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正在重塑银行业务,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Copyright © 2003-2013 www.wpsshop.cn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